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5 Search Results for "左歸丸"

左歸丸《景岳全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枸杞,四兩。山茱萸肉,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四兩。鹿膠,敲碎炒珠,四兩。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 君:熟地、山藥、山茱萸[1]
  • 臣:枸杞、鹿角膠、菟絲子[2]
  • 佐:龜板膠[3]、牛膝[4]

加減:

  •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
  • 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
  • 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
  • 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
  • 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
  • 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
  • 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
  • 如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
  • 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

右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1. [1]六味中的三補
  2. [2]此三味右歸丸也有,都是陰中求陽的思路,右歸沒有的是當歸,當歸是陽虛時才用的陰中求陽,所以左歸丸不用加。《景岳全書》:「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
  3. [3]滋陰瀉火,是佐助藥,無虛火時可以去除,證據在下方的加減摘要中
  4. [4]也是益陰用法,它並不補腎陽,所以右歸丸也沒用它,只是因為藥性在益陰之中還能壯陽強筋而已。《景岳全書》:「《景岳全書》:味苦甘,氣微涼,性降而滑,陰也…補髓填精,益陰活血,治腰膝酸疼,滋鬚髮枯白」

台北臨床三十年-中風、偏癱、口眼歪斜

中風昏迷與半身不遂的治驗

一、續命湯六劑治癒中風痱

半身不遂是中風的後遺症,1956年,我用一條古方,連服六劑,治好一個姓劉(病歷721041號)的老婦人,她是好友孟佑之兄的老佣人。

劉媽那時年逾60,夏天氣候炎熱,貪涼夜臥室外,發生半身不遂的病症。孟兄送她進〤大醫院,住了1個月,服藥治療無效,接回家中療養。一天他專車接我去劉媽看病,我診斷之後,認為劉媽是中風痱,半身不遂,神志無恙,風從外來,用《古今錄驗》續命湯。

西黨參10g,當歸10g,川芎10g,麻黃6.5g,桂枝6.5g,石膏10g,乾薑5g,杏仁10g,甘草6.5g

上方服2劑,已癱之手能活動。接我去復診,我用原方,未予更改,更服了2劑,能坐起身來,第3次診,我仍用原方,續服2劑,便痊癒了。

劉媽是因貪涼受風而病,邪自外生,故用續命湯治之而效。續命湯是麻黃湯之變方,加乾薑以溫血中之寒,石膏以清肌中之熱,人參益氣,當歸和血,川芎行血散風,是風邪中之良方。

二、龍膽瀉肝湯治肝熱中風

陳〤〤〤(病歷752922號)

女,住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37號〤弄〤號。1975年6月27日,突然中風,送附近〤〤療養院急診,接我去治療,我在醫院的病室進行診斷,實在不便,他們用布幕圍著病床,防備醫院的人看見。患者症狀:是左半身不遂、發熱、煩亂、神志不清。我診了脈,看了舌,從她的家屬問明了症狀,知道患者是因肝經熱熾而中風。原來中風前有頭左劇痛的病症,口苦且渴,小便頻數而量少,這些症狀都是肝熱的表現。從脈象的弦數及舌苔的黃乾,更足以證明肝熱的確實性,我處方如下:

龍膽草6.5g,生地10g,防風10g,羌活10g,白芍10g,黃芩6.5g,梔子6.5g,竹茹13g,鉤藤15g,菊花6.5g,柴胡5g,甘草3g,木通3g

服上方3劑,身熱即退,神志較清,頭痛減輕,惟小便仍頻數而少,7月2日,復診,原方略有增減。

生地10g,柴胡5g,黃芩6.5g,木通5g,龍膽草6.5g,梔子6.5g,羌活10g,防風10g,連翹10g,車前子10g,鉤藤15g,薄荷5g,竹葉3g,甘草3g

服了3劑,能起床走動,半身不遂之症狀漸消失,不出旬日,即出院回家休養。

後來,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白芍、天麻、鉤藤、菊花、牛膝、石決明等味收功。

治病必求其因,本案患者因肝熱而中風,治其肝熱,病即霍然而癒,第一方是龍膽瀉肝湯加減,第二方巾龍膽瀉肝湯與涼膈散合方加減,第一方已具功效,最後,熱已清,病已癒,因熱病傷陰,宜養陰善其後,故用六味地黃丸加味為調養之方。

三、風引湯治腦膜炎後遺症

黃〤〤(病歷448034號)

男,1974年患腦膜炎,住〤〤總醫院,急性期過了後,後遺症是筋骨抽掣,神志欠清,躁擾不安。住在2樓第5病房,為長期病客(住了8個月)。黃先生與我原為老友,1975年5月我去看他,走進病室,他臥在病床,兩手拘急近胸,發出大聲呼叫,似乎已不相識,他口渴、脈澀,手臂拘不能伸,腳腿僵硬不能下床行動。我診斷之後,認定必須滋養其筋骨,方能解其苦痛。記憶中有一條不見經傳的方子,就是《驗方新編.下.筋骨門》,治「筋縮不舒疼痛不止」的便方。方的出處,似乎是《辨論奇聞》。藥如下:

當歸30g,白芍15g,苡仁15g,生地15g,玄參15g,柴胡3g

此方大大見效,服後手足即能舒伸,不久即可下床,扶著走動,同時,我用芍藥甘草湯給他當茶,有時也用西洋參水當茶。芍藥甘草湯是舒筋的,西洋參水是生津的,服了這些湯藥及單方,一天一天有起色,但手足能活動之後,神志有時仍有不安之象。我便親為配制風引湯服。

風引湯是《金匱》方,除熱癱癎,並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癎瘈瘲,日數十發,藥味是:

牡蠣18g,甘草18g,乾薑36.5g,大黃36.5g,龍骨36.5g,滑石、石膏各54g,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桂枝各30g,共研細末,每用10g,白紗布包,水蒸服。

服了2料,不但能下床扶著走動,神志亦漸正常了,此時,便出醫院回家休養。

回家初期,仍是服風引湯,但風引湯的粉末,布包蒸水服,粉末的沉澱很厚,久服覺得很膩口,服到第4料,便停止了,有一天,右面部突然抽急掣痛,立時接我去診。勢即發生顏面神經麻痹的病症。我去,即為針左復溜,並處方丸如下:

當歸30g,生地15g,白芍15g,僵蠶15g,全蠍10g,犀角3g,防風15g,鉤藤15g,柴胡5g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早晚每服13丸,溫開水下。

服丸後,顏面神經即正常,以後服左歸丸加天麻、川芎、白芍、鉤藤等味著後,乃健康如常。

腦膜炎後遺症,為難治之症,我選擇的第一個方,培養陰血,舒筋疏肝,發生奇效。足證古人以養血來舒筋的治法是正確的。繼用風引湯來治其神經之不正常,幸亦恰當,這條方,喻嘉言、陳修園等名家都甚推崇,惟因其難制難服,很少人用它,即《醫方集解》亦不曾收載。此方治神經之錯亂,確有療效,最後擬定治顏面神經抽痛之方,亦屬養血舒筋熄風之劑。(《醫方集解》將風引湯附在候氏黑散之後)

黃先生病癒,原所住之醫院,尚不知他是怎麼治癒的。

四、從死的邊緣救回廖先生

廖〤〤(病歷002221號)

男,1973年7月患病,進入台北一所有名的醫院--中〤診所,昏迷了20日,因系外交重要人員,醫院對其病甚為重視。曾經多次會診,最後,認為救治無望,通知家屬準備後事。聽說一位牧師曾在病床之前,做臨終的彌撒。潘渙昆先生為廖生先聯襟。我說,要看病才知是否可治。潘即請我出診。我乘潘的轎車到中〤診所8樓9號房間,見廖躺在床上,不動如僵,惟有呼吸而已,項下天突處開了一個洞,是抽痰的。診其脈,滑數,舌無法看到。我於是取出金針先刺百會,尚有反應,繼刺人中,反應更好;再刺湧泉,左右都有反應,我已知道尚有生機。廖太太守在病榻旁問我:「馬醫師,我先生可治否?」我答:「可能有救。」站在旁邊的特別護士小姐看我用針刺,笑著問道:「這就是針灸嗎?」我說:「是的!」我認定廖的病是溫病,眼睛紅絲甚多,身上有紅疹,昏迷是熱入心包,不是腦血管破裂。假如是腦血管破裂,針湧泉會沒有反應。我回到診所,開藥方如下:

犀角1.5g(磨沖),玄參13g,銀花13g,生地13g,馬鞭草13g,黃芩6.5g,白芍10g,麥冬10g,茺蔚子13g,甘草3g

這是清營湯加減,服了2劑,眼睛赤絲較淡。11日改方用:

玄參15g,連翹心10g,浙貝10g,蓮子心1.5g,犀角1.5g(沖服),菊花10g,竹葉10g,麥冬13g,鉤藤15g,丹皮5g

上方仍是用清營湯加減。12日第3次診,方中加入清腦的藥多味。方是:

連翹10g,遠志5g,枳實5g,川貝6.5g,鬱金5g,菊花5g,菖蒲6.5g,竹茹10g,竺黃6.5g,竹葉3g,冬瓜子10g,銀花10g,茯神10g,犀角1.5g(2次沖服)

昏迷20餘日,服上方漸見清醒,有人呼喚他,知略作點首狀,目珠能轉動示意,是大有轉機。14日4診,診脈時,遇著一位西醫,個子不高也不矮,年約40許。護士小姐在旁笑著,欲言不出聲,我知是在表示什麼,不好去請教這位西醫的姓名,只好笑著說:「沒關係,我們同是以救人為目的,殊途同歸。」但那位西醫道友,無笑容,亦無明顯的慍色,稍作遏留即去,未吭一聲。

我非常感激這位護士小姐,因為他護理非常盡責,尤其是每次灌藥,犀角粉容易塞住胃管,大都是由她小心設法灌入廖生先胃裡去的。

8月16日,5診,神志更見清醒,四肢漸能活動,惟右手震顫不能上舉,脈弱多汗,改方用:

牡蠣15g,龍骨10g,茯神10g,竹茹10g,白芍10g,天麻5g,枳實3g,川貝10g,竺黃6.5g,遠志5g,鉤藤10g

8月18日,6診,汗已減少,仍用化痰清熱清腦之方如下:

銀花13g,川貝10g,菖蒲5g,白芍13g,茯神10g,石斛10g,馬鞭草13g,遠志5g,六一散10g,竺黃6.5g,竹茹10g,枳實5g,天麻5g,丹皮6.5g

8月20日,7診,口乾,又濈然有汗,輾轉表示躁象,主補養陰液,兼清肝熄風:

西洋參3g,生地10g,石斛10g,麥門冬10g,菖蒲6.5g,川貝6.5g,五味子1.5g,茯神10g,白芍10g,遠志5g,天麻5g,牡蠣15g,鉤藤13g

8月22日,8診,汗斂,神志大有進步,惟痰多,不易咯出。改變藥方,加重祛痰的藥味。

旋覆花10g,天竺黃6.5g,遠志5g,桑白皮13g,枳實5g,鬱金6.5g,川貝6.5g,桔梗6.5g,竹茹10g,石菖蒲6.5g,茯神10g,天麻5g,冬瓜子10g

8月24日,9診,昨進糜粥(自開始昏迷即不食),胃氣漸蘇。要求給他鋼筆和紙,執筆在紙上寫字,雖不能成文,神志已近恢復。惟舌苔白如砌砂,濕熱遏伏尚多。

旋覆花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菖蒲6.5g,鬱金6.5g,茯苓10g,枳實5g,廣皮5g,杏仁10g

8月26日,10診,今日余往診斷,護士向其介紹,指我是為其治病而得蘇醒的醫師,他能說:「謝謝。」但喉頭發不出聲音。睡眠不甚佳。

至第10診,神志完全清醒,惟熱病久羈,津液受損,心神微見煩亂。每隔2日,往診一次,用藥都是以培養陰液、化痰清腦為務。至9月5日,我想要醫院除去項下之塑膠塞子,封閉抽痰的洞口。請護士向醫院的醫師轉達我的要求。9月7日往診,仍未見除去,乃打電話到其工作單位,由其工作單位進行交涉,才有結果,聽說當拔去塞子時,塞子上積滿了膿液。

9月11日第18診,說話略有聲音,因行動漸見有力,乃有意轉往其他醫院續治。商量結果,轉入三軍總醫院的民診所,我改為3天去診一次,作為定時往訪的專客,進行診斷時,仍撇開醫院醫師的耳目,只有跟隨來的特別護士劉小姐,是跟我合作的,但到這裡來,不再用胃管灌藥了,輕鬆了許多。

廖生先到了三軍總醫院民眾診所以後,病一天一天減輕,本來在9月5日15診時,皮膚發現斑疹,我於處方中加了清熱涼血熄風的藥,如生地、丹皮、蟬蛻、鉤藤、銀花……等藥。

至此,斑疹已近消失,9月13日,能起床步行,惟精力仍欠振。處方時乃注意培養肝腎之陰:

生熟地各10g,棗仁10g,山萸10g,麥冬10g,石斛10g,茯神10g,枸杞10g,首烏10g,鉤藤13g,蒺藜10g

9月16日第20診,行動更見有力,今日見我去,特別高興,他說:「我要走動給你看看。」他在室內繞著沙發走了一圈,從容而穩健。不過,說話中氣還不足,口中津液也不足,我於處方益上焦的津氣,化中焦的痰,補下焦的虛。

西黨參10g,麥門冬15g,五味子3g,法夏10g,浙貝10g,茯苓10g,杜仲10g,枸杞10g,牛膝10g,甘草3g

9月19日第21診,處方照前方加黃耆以益氣。22日第22診。步履已甚穩健,言語亦漸正常。我用四君子湯加杜仲、枸杞、牛膝、黃耆等味,補其脾腎,當診脈時,有一位西醫恰從門進來,也發現了我這位常來的客不是尋常的訪士。過了2天,醫院促其出院回家休養。出院以後,我只去出診過3次,即完全康復了。

這是一個特殊的病案,是一個經西醫認為不治之症的患者,辨清病證是溫熱,初用清營湯加減清其熱,很快即由昏迷中蘇醒過來,繼用滌痰清心的方藥清其腦,使神志完全恢復,終用養營息風,補脾補胃的方藥收其功,時僅2個月餘,得完全康復。當時,如不辨明證候,見其昏迷,即照醫院的論斷,作腦血管意外施治,自不能有這樣的結果,是豈幸致的嗎?


半身不遂的痰火症

郭〤〤(病歷074211號)

女,74歲,住台北市伊通街〤〤號,1980年左半身不遂,咳嗽有痰,神志無羌,惟說話口齒欠清,有糖尿病,病發後住在台北市鄭州路台北市立中興醫院5樓923病房,11月20日,請我去診,其脈數,苔白,口苦且乾,左手左足,都不能動,這是風邪中經,略有痰火,我處方如下:

羌活10g,麻黃5g,黃芩6.5g,白芷6.5g,橘紅5g,桔梗10g,浙貝10g,川芎6.5g,茯苓10g,烏藥6.5g,防風10g,杏仁10g,甘草3g

上方服6劑,27日2診,左足能提起,手指略能活動,惟仍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處方如下:

烏藥5g,麻黃5g,紫菀10g,黃芩6.5g,杏仁10g,桔梗10g,浙貝10g,枳殼6.5g,羌活10g,川芎6.5g,白芷6.5g,橘紅5g,甘草3g,遠志5g

12月1日3診,因其有糖尿病,前方加山藥30g,牡蠣10g、龍骨10g、玄參10g,服4劑,至12月4日,請第四次往診,此時腳已能活動,扶著可以下床行走,左手已能上舉,惟手指活動尚感不靈、咳嗽、咽乾、痰仍不易咯出,我改方如下:

山藥30g,牡蠣13g,龍骨10g,紫菀10g,麻黃5g,桔梗10g,遠志5g,杏仁10g,玄參10g,桑皮10g,浙貝10g,麥冬13g,川芎6.5g,黃芩6.5g,羌活10g,白芷6.5g,橘紅5g,枳殼6.5g,甘草3g

12月15日5診,扶著下床行走,較前更穩,手指活動亦較靈活,咳嗽仍未止,咯痰較鬆,惟大便略溏,乃更方如下:

淮山藥30g,苡仁10g,扁豆10g,龍骨10g,牡蠣13g,桔梗6.5g,枳殼6.5g,桑皮10g,遠志5g,麻黃5g,車前子10g,杏仁10g,茯苓10g,橘紅5g,浙貝10g,甘草3g,紫菀10g。

上方服4劑之後,即停止服藥,惟仍住在醫院,因為糖尿病及腎臟病,作長期休養,她是某中學教員,佳院有公保優待。過了1個多月,介紹我去看同病房的一個病人,她特地起床走動給我看,表示完全好了,非常高興,並說她的健康是我之所賜。


中風昏迷的實熱證

羅〤〤(病歷609124號)

女,60歲,住嘉義縣新港鄉福德村。1977年冬中風昏迷。

1978年3月9日,將患者送至台北縣永和鎮中興醫院住院求醫,此醫院距我家甚近,便於請我往診。3月10日,請了我去,我診此病為熱中,人事不省,發熱,舌苔黃厚,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時有焦躁現象,我用涼膈散加減:

連翹10g,黃芩10g,梔子10g,薄荷6.5g,防風10g,荊芥6.5g,竹葉10g,菖蒲6.5g,鬱金10g,大黃6.5g,甘草3g,枳殼6.5g,天竺黃6.5g

水煎,用塑膠管從鼻孔灌下,服2劑,大便通,即減去大黃,每日一劑,服至第5日,身熱全退,眼睛能左右顧盼,神志已有蘇醒之望。同時,囑其家人每日用牛黃0.3克水調灌服。10日後,能辨識親人,再過數日,即完全蘇醒,惟四肢全不能活動,舌上黃苔未退。以後,用驅風至寶丹加減:

連翹10g,防風10g,荊芥6.5g,梔子6.5g,白芍10g,麻黃5g,桔梗10g,川芎6.5g,薄荷5g,石膏10g,當歸10g,羌獨活各6.5g,僵蠶6.5g,大黃3g,黃芩6.5g,甘草3g,雞血藤15g

此方服10餘劑,上肢漸能活動,惟足軟無力,改方如下:

生地10g,熟地10g,秦艽10g,杜仲10g,牛膝10g,防風10g,桑寄生10g,木瓜10g,黃柏6.5g,蒼朮10g,獨活10g,續斷10g,甘草3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5g

服10餘劑,腳能在床上伸縮,惟不能行走。4月13日轉至榮民總醫院,作物理治療,每日由醫師利用機械推動其肢體,促其恢復體能與活動。住了多時才出院回家。回家時,雖行走未能完全恢復正常,但其他一切情形都好。

本證是熱中,其所以昏迷,是熱虛之故,用涼膈散加味,另用牛黃,每日灌服,是治其熱,我發覺牛黃清腦之效甚佳。


中風失音的腎衰證

江〤〤(病歷311142號)

男,71歲,是空軍眷屬,住花蓮市,1976年2月突然中風,由空軍派專機送台北醫療,其女婿劉先生對我之執業甚具信心,即請我診治,而不即送醫院求治。2月10日初診,神志半明半暗,失音不語,腳軟無力,大便秘結,舌有厚苔,脈滑數,我見其脈證,是痰火發於內,腎氣衰於下,即用太乙神針,灸神闕七壯,並處方兩張:

第一張方,是清其痰,如下:

西黨參15g,薑半夏10g,石菖蒲10g,制南星10g,竹茹10g,枳實5g,茯苓10g,橘紅5g,甘草3g,水煎服1劑。

第二張方,乃河間地黃飲子,如下:

熟地10g,菖蒲10g,蓯蓉10g,麥冬10g,五味子3g,遠志6.5g,茯苓10g,制雄附5g,肉桂2.4g,石斛10g,巴戟6.5g,山茱萸10g,薄荷3g,生薑2片,大棗3枚

上方服8劑,腳漸有力,神志恢復正常,惟言語無進步,喉頭不能正常發音,此本屬腎虛所發痱瘖之證,而地黃飲子竟不能秦其全效,必另有其病因。2月19日,診其脈象不整,緩而時止,乃改用炙甘草湯合滌痰湯加減,強其心而治其痰。方如下:

炙甘草10g,制附子6.5g,茯苓10g,遠志5g,菖蒲6.5g,制南星10g,肉桂3g,法半夏10g,橘紅5g,生地10g,麥冬10g,阿膠10g,大棗3枚,枳實5g,竹茹13g,生薑2片

水煎服,服至第7劑,始能言語。最後用地黃飲子為丸與之,服2個月而痊癒。


中風併發肺水腹水

徐〤〤(病歷282948號)

女,69號,住台北縣板橋市中山路二段89巷〤弄〤〤號

1979年患中風,右半身不遂,氣喘,肺有積水,腹脹,腹亦有水,痰多不易咯出,小便不多,神志尚清,1月9日,請我出診,脈濡緩,舌苔白膩,我用祛濕利水活絡之方如下:

白朮13g,豬苓10g,苓皮15g,澤瀉10g,大腹皮10g,黃耆15g,貝母13g,木香3g,紅花6.5g,半夏13g,葶藶子6.5g,陳皮10g,車前子15g

上方服3劑,1月13日請復診,肺水腹水消退,氣喘,右半身仍不遂,脈實有力,舌苔已退,質硬,我用換骨丹合麻杏甘石湯加減:

西洋參6.5g,瓜蔞實13g,廣皮6.5g,首烏10g,貝母13g,杏仁10g,五味子3g,桑白皮10g,川芎10g,麻黃6.5g,蔓荊子10g,蒼朮10g,威靈仙10g,生石膏粉10g,甘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

脈實舌硬是實證,故用上方,服2劑,病大減,未請改方,用原方加服10餘劑,至3月10日,由其家人陪同來診所請診,右半身不遂之症漸癒,右足已能行走,惟右手雖活動,尚不自如,半夜痰湧作喘,我更方如次:

西洋參6.5g,威靈仙10g,蔓荊子10g,首烏10g,麻黃6.5g,生石膏10g,桑白皮10g,蒼朮10g,阿膠10g,五味子3g,杏仁10g,川芎6.5g,枳殼3g,防風10g,瓜蔞實10g,生薑2片,大棗3枚

此方仍是治風治痰,又服10餘劑,半身不遂痊癒,至5月10日因痰多氣喘,再來請診,我用金水六君煎:

熟地13g,當歸10g,半夏10g,茯苓10g,廣皮6.5g,杏仁10g,甘草3g,生薑3片

上方服5劑,痰喘減輕,後續服10餘劑,即癒。

本症是痰濕為患,氣實,初診,處方著重祛濕,用四苓加味,四苓及葶藶、車前子是利水的,黃耆、紅花,是活絡的(取補陽還五湯意);貝母、半夏是化痰的,大腹皮、陳皮、木香是利氣的,服3劑肺水腹水即消,可謂速效。2診用換骨丹合麻杏甘石湯加減,是「實者瀉之」之方。因患者神志無恙,非如此治療不易取效,最後用金水六君煎,是補陰化痰,患者病久,邪去陰傷,喉頭覺乾而痰多,故用歸、地補其陰,二陳化其痰,而終獲效。


風寒外中的半身不遂

林〤〤(病歷449944號)

女,70歲,住永和鎮仁愛街〤〤巷〤號,1970年正月,中風,左半身不遂,正月21日請我出診,診其脈浮緊,舌苔白,發熱惡寒,頭痛,口眼歪斜,左半身不能動。言語清楚,神志無恙,此是風寒外客,處方如下:

麻黃6.5g,附子6.5g,防風10g,藁本10g,羌活10g,黃芩10g,白芍10g,黨參10g,防己10g,甘草3g,川芎6.5g,桂枝6.5g,生薑3片

本證是風寒外中,發熱,惡寒,頭痛,都是表證,神志清白,是邪在外而不在內之證明,所以用小續命湯加藁本、羌活,治其表邪,服2劑,病減輕,未改方,服5劑即痊癒。


風邪中絡的半身不遂

李〤〤(病歷404031號)

女,65歲,住永和市永和路一段135巷12弄〤號4樓。1981年1月,突然中風,右半身不遂,住永和市中興醫院,1月4日,請我去看,是晚上7時半的時候,我進入病室,患者坐在床旁休息,右手右足都不能動,叫家人揹她睡到床上去。她說:「我不得了,右手不能動,右足不能行,我癱瘓了,怎麼辦?」很著急。我為他切脈,看舌,問病情,她神志清楚,舌苔薄白,略感畏寒,口不渴,大小便正常,我取她右手,針靈骨、大白(董景昌先生奇穴),手足如木棒,針後,甚感舒暢,這是經絡的疾病,處方用烏藥順氣散加減,如下:

烏藥10g,防風10g,白芷6.5g,天麻6.5g,川芎6.5g,獨活6.5g,荊芥6.5g,全蠍3g,桔梗10g,枳殼5g,橘紅5g,麻黃5g,甘草3g

這方服了3劑,1月8日復診,右半身關節漸能活動,手稍能舉,足稍能提動,惟訴肩胛畏寒,按前方略予增減:

天麻6.5g,烏藥10g,桔梗10g,荊芥6.5g,白芷6.5g,川芎6.5g,廣皮5g,獨活6.5g,枳殼6.5g,麻黃5g,全蠍3g,防風10g,威靈仙10g,甘草3g,雞血藤15g,大棗3枚,生薑2片

1月13日3診,由家人陪著到我的診所來,可以攀扶上樓,據告服1月8日開的藥方5劑,右半身已能活動,扶著可以行走,惟肩胛仍畏寒,口略感苦,我改方如下:

天麻6.5g,川芎6.5g,枳殼6.5g,當歸10g,白芷6.5g,桂枝5g,麻黃5g,廣皮5g,白芍10g,烏藥6.5g,黃芩6.5g,甘草3g,獨活6.5g

1月20日4診,由家人陪著到我的診所來,上樓比前更輕鬆,下面是最後的一張藥方,服後即停服藥,行動不需人攙扶了。

當歸10g,天麻5g,川芎6.5g,獨活6.5g,麻黃5g,白芷6.5g,桑寄生10g,烏藥6.5,桂枝5,白芍10g,桔梗6.5g,橘紅5g,枳殼6.5g,黃芩6.5g,甘草3g

本證是風邪中了經絡,我用烏藥順氣散加味治之而有速效,因其肩胛畏寒,故加桂枝、獨活、口苦稍加黃芩佐之,朱丹溪治經絡風寒之邪,常用蒼朮、黃芩、羌活,是臨床得來得經驗,可以取法。


半身不遂的血熱症

簡〤〤(病歷882283號)

男,64歲,住宜蘭市和睦路軍友巷〤〤號

初診:1980年11月14日

症狀:輕度中風,左半身不靈便,手指發麻,右目發赤,夜間頭痛,舌紅脈弦

這是血熱生風的證候,如紅目赤,是血分有熱的表徵:

處方:生地13g,赤芍10g,丹皮10g,蒺藜13g,菊花6.5g,桑枝15g,槐角13g,浙貝10g,天麻5g,玄參13g,牛膝10g,紅花3g,鉤藤13g,蔓荊子10g,甘草3g

二診:11月20日,前方服3劑,手麻較輕,續配服3劑,頭痛亦大減,惟有口苦的現象,改方如下:

槐角13g,紅花3g,靈仙13g,蒺藜13g,天麻6.5g,竹茹13g,防風10g,桑枝15g,玄參13g,浙貝10g,牛膝10g,黃芩6.5g,鉤藤13g,白芍10g,菊花6.5g

三診:11月29日,肢麻漸消失,午後面潮紅,陰血之熱仍熾,處方著重養陰清熱熄風:

生地18g,丹皮10g,赤芍10g,石斛10g,牛膝10g,威靈仙10g,菊花6.5g,天麻6.5g,桑枝15g,槐角13g,蔓荊子10g,鉤藤13g,黃芩6.5g,甘草3g,蒺藜13g

四診:12月11日,舌上見薄白苔,紅色已淡,面潮紅之症已無,右半身活動漸自如,惟肩臂微痛,處方仍守原法,但略加風藥。

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紅花5g,蔓荊子10g,川芎6.5g,威靈仙13g,麻黃5g,石斛10g,鉤藤13g,黃芩6.5g,防風10g,桑枝15g,白芷6.5g,蒺藜13g,甘草3g

五診:12月29日,上方服5帖,右半身活動恢復正常,臂痛亦癒,微有頭暈耳鳴現象,處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遂痊癒。

熟地13g,山萸10g,茯苓6.5g,牛膝10g,淮山13g,丹皮6.5g,天麻6.5g,澤瀉6.5g,枸杞10g,石斛10g,菖蒲3g,磁石(研)15g


跌仆昏迷的半身不遂

李〤〤(病歷404011號)

女,住台北縣板橋市四川路仁愛新村〤〤巷〤〤號

1981年春正月,因洗淨手巾,往後檐下舉手向竹竿晾挂,不慎向後跌倒,呈昏迷狀態,右半身毫不能動,送某醫院住了一個月,出院,病未減輕,29日接我出診。

這是卒中症,脈浮,舌苔白膩,眼能活動,不能言語,右肢偏廢,大小便自遺。

因舌苔白膩,知其有濕邪內蘊,處方如下:

烏藥6.5g,蒼朮6.5g,桔梗10g,川芎10g,浙貝10g,枳實5g,橘紅5g,白芷6.5g,麻黃3g,茯苓10g,九節菖蒲6.5g,杏仁10g,紅花3g,甘草3g,生薑2片,3帖

針刺合谷、曲池、肩顒、陽陵泉、足三里、行間、湧泉。刺湧泉時,即發出聲音。

上方是烏藥順氣散加蒼朮以祛濕,菖蒲以開竅醒腦,浙貝、杏仁以化痰宣氣,紅花以活血,4月2日復診,神志及右肢活動略有進步,惟關節感覺疼痛。更方如下:

烏藥6.5g,羌活10g,九節菖蒲5g,川芎10g,防風10g,竹茹13g,麻黃5g,枳殼6.5g,細辛2.4g,茯苓10g,桔梗10g,廣皮5g,法夏10g,黃芩6.5g,南星6.5g

這方是烏藥順氣散合清熱滌痰湯加減,服4劑,4月6日三診,已能說話,右肢略能活動,處方仍守前法:

羌活6.5g,黃芩6.5g,麻黃5g,防風10g,茯苓10g,細辛2.4g,川芎10g,枳殼6.5g,法半夏10g,烏藥6.5g,廣皮5g,竹茹13g,桑皮15g,南星6.5g,雞血藤15g,九節菖蒲5g,甘草3g,4劑

4月11日四診,右肢活動更有進步,手能略舉,腳一次能伸縮10餘下。

5月2日五診,關節疼痛漸輕,舌上白苔未淨,改方如下:

制南星6.5g,羌活10g,廣皮5g,川芎10g,黃芩6.5g,茯苓10g,蒼朮10g,竹茹13g,烏藥6.5g,九節菖蒲5g,枳實5g,防風10g,桑皮15g,當歸10g,白芷6.5g,甘草3g,5劑。

上方服後病況日有進步,未改方繼續服至5月13日,14日始接我第6次出診,此時已能由人攙扶行走,惟小便較多,有時難於控制,說話雖甚清晰,神志仍微有欠缺,有時語言會發生錯誤,我改方如下:

西黨參10g,薑半夏10g,黃芩6.5g,白朮10g,茯苓10g,南星6.5g,廣皮5g,九節菖蒲5g,烏藥6.5g,枳實5g,羌活10g,防風10g,蒼朮10g,菟絲子10g,枸杞10g,炙草3g,5劑。

以上方患者康復甚快,此病治療可稱順手,其病主要是因外有寒濕,內有痰火,初診用烏藥順氣散,也是古法,後參合清熱滌痰,祛風去濕,取藥平凡,收效迅速,終用六君加味調補,是循序而進。


口眼歪斜治驗

1.口眼歪斜年餘用養血熄風法

李〤〤(病歷404034號)

女,35歲,住台北縣永和鎮安樂路〤〤巷〤〤號。1959年患顏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年餘不癒,她容顏秀麗,患此甚為痛苦,7月19日就診,此證有因於肝火者,有因於氣鬱者,有因於風寒者,初發者,是肝火就瀉肝,氣鬱則勻氣,是風寒則祛風散寒、病久則多是血虛,宜養血熄風,患者口微乾不飲,大便乾澀,口眼歪向右邊,頭微感痛,別無所苦,脈澀,如無厚苔,我用養血熄風法,處方如下:

川天麻6.5g、生地10g、當歸10g、藁本6.5g、白芷6.5g、牛膝10g、菊花6.5g、鉤藤10g、白芍10g

這方用歸、地、芍養血,鉤藤、天麻、藁本、白芷、牛膝、菊花,疏肝熄風,服3劑,甚感舒暢,未更方服20餘劑痊癒,後用此方治癒同樣患者多人。這是沈仲圭氏治頭痛的一條藥方,能治多年頭痛,我借用治時久不癒之顏面神經麻痹,也有卓效。

2.口眼症斜手麻用順氣祛風法

女,61歲,1962年患顏面神經麻痹,手指麻木。口眼向右歪斜,3月15日來診,其脈象沉澀,我斷為氣鬱,處方用烏藥順氣散加味,如下:

烏藥10g,川芎6.5g,麻黃5g,乾薑1.5g,白芷10g,枳殼6.5g,桔梗10g,威靈仙10g,獨活6.5g,橘紅5g,僵蠶6.5g,炙甘草3g

上方服5劑,3月20日復診,手麻已癒,口眼歪斜稍好。原方加天麻6.5g,鉤藤15g,再服5劑而癒。

3.口眼歪斜頭痛用順氣平肝法

張〤〤(病歷112332號)

女,22歲,住台北市龍紅街286號〤號

患顏面神經麻痺痹,1981年3月19日就診

症狀是口眼歪斜,頭偏左痛,畏風,脈浮苔薄白,病因是外感風寒。

處方:川芎10g,烏藥10g,獨活10g,枳殼6.5g,桔梗10g,麻黃5g,橘紅5g,全蠍2.1g,荊芥10g,防風10g,鉤藤13g,白芍20g,疾藜10g,甘草3g

3月23日二診,面部麻痹減輕,頭仍痛,咽乾

處方:川天麻6.5g,鉤藤13g,生地10g,荊芥10g,麥冬13g,防風10g,全蠍3g,桔梗10g,川芎6.5g,烏藥5g,白芷6.5g,麻黃5g,廣皮5g,枳殼6.5g,獨活6.5g,甘草3g

3月27日三診,顏面神經麻痹漸癒,小便頻多,頭痛減輕,有時偶痛如刺。

處方:川天麻6.5g,川芎6.5g,生地6.5g,全蠍2.1g,當歸6.5g,紅花2.1g,荊芥10g,桑螵蛸10g,防風10g,丹參13g,藁本6.5g,白芷5g,枸杞10g,茺蔚子10g,甘草3g

頭痛如刺,是血行障礙,故方中加丹、紅花、茺蔚子等味。4月9日四診,顏面神經麻痹痊癒,頭仍微痛,已無痛如刺之現象。

處方:生地13g,當歸10g,川芎6.5g,鉤藤13g,白芍10g,烏藥5g,菊花5g,全蠍2.1g,桑螵蛸10g,枸杞10g,甘草3g,天麻6.5g

這一病例,顏面神經麻痹,治療不到1月即癒,可謂順利。初診是用烏藥順氣散,加祛風平肝藥,四診是以養血為主。

4.口眼喎斜痰多用化痰祛風法

葉〤〤(病歷449042號)

男,47歲,住桃園縣龍岡自力新村〤〤巷〤〤號

1976年10月7日就診

病症:口眼喎斜,手臂痿軟,血壓高,脈浮,舌苔薄白

處方:川天麻6.5g,法半夏10g,廣皮5g,荊芥穗6.5g,鉤藤13g,石決明(生研)13g,茯苓10g,甘草3g

患者是退伍軍人,曾住醫院求治,也請過針灸醫師用針灸治療,擔心面部不能復原,損壞了他的容貌,他說話時,氣管有痰音,我處方用二陳湯為主,加天麻、荊芥、鉤藤以祛風,應來復診,結果未來,過了些時,他領了兒子來看病,說服3劑之後,病已痊癒。


眼風(眼皮眨動)治驗

1.治咳附帶治癒眼皮眨動

萬〤〤(病歷444245號)

男,12歲,住永和鎮保福路一段〤〤號。1977年5月1日,患咳嗽,咽乾無痰,數月不癒,清治,其舌質淡紅,口乾不飲,大便乾結,這是肺陰虛的證候,我見他兩眼不停眨動,問這樣病多久了,他父親說:「已經有5、6年了,一天比一天厲害,什麼地方也看不好。」我處方時,試附帶加入一些治眼皮眨動的藥,方如下:

百合固金湯4.0g,鉤藤0.8g,蟬蛻0.6g,僵蠶0.8g,全蠍0.6g

1日量,分3次服。

久咳,傷了肺陰,所以用百合固金湯,加鉤藤、蟬蛻、僵蠶、全蠍,都是祛風的。服了5天,5月6日來復診,咳嗽減輕誕60%,眼皮的眨動也比較好些,照原方未更動,囑續服10日,服完,咳嗽痊癒,眼皮也不眨動了。

2.六味丸加味治眼澀眨動

男,5歲,住台北市景美鎮,患眼皮眨動的毛病,1979年7月31日,由其母親帶來請治。此孩曾幾次患咳,都是歷時甚久的乾咳,用麥門冬湯加味治好的。這次沒有咳嗽,只是眼皮不停的眨動。舌質紅而苔薄少津,我斷為陰虛水乏,處方如下:

六味地黃丸3.0g,麥冬0.6g,五味子0.4g,枸杞0.6g,菊花0.6g,蒺藜0.6g,全蠍0.6g

這是杞菊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蒺藜、全蠍、是金水雙調的方法。以六味地黃丸為基方,加麥、味是八仙長壽丸,加枸杞、菊花是杞菊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合八仙長壽丸,滋水,而養肺,加蒺藜、全蠍二味治風的藥,是本證最恰當的治方,我認定眼皮的眨動,是眼睛的乾澀的結果。因為眼睛乾澀,患者無意間將眼皮眨動,久之,乃變成此症。患孩服藥7日,病減輕80%,為求根治,囑續服10日,後來,其母親來告,服完配方10日,病果痊癒。

常用方劑解析

學方劑是讀中醫的根本,筆者從學中醫開始就被教育這樣的觀念,但到了臨床,我發覺這其實是很大的誤區,中醫的最小治療單位是「藥」而不是「方」,只學了招式穩不住下盤,只蹲了馬步沒辨法進攻。

學校的教育,其實是為了使中醫看起來高大尚而做的,所以用多種類的方子和記憶負擔累死你,那些老師才能和教育部申請補助。對學生來說,死背一堆的成份只能拿來考高分,不能加深對方子的理解和用法。

那讀方劑有什麼用呢?筆者認為,常用方劑是經過千錘百鍊後有效的方子,所以配伍思路絕對值得學習,透過拆解方子,可以加深對藥物的理解,透過查看藥典,可以加深對方子的理解,兩者就像是天平的兩端,要一直換端點來加砝碼,才能使天平一直在中點,自己的學習才不會有偏重。

筆者選擇的方子,是臨床上常用的,參考的來源以港香蘭的科中為主,畢竟他們會做成方子,一定是市場有這樣的需要,內容呢是筆者自己對於方子的思考和解讀,其實是寫給自己看大過於給人看,但也不妨礙真的有知音人看見,論點當然不一定正確,只是在中醫上,有誰敢說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呢!


 

  1. [1]就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的合方
  2. [2]就是四物湯加桃紅,補血兼化瘀
  3. [3]就是小柴胡湯+五苓散,通三焦水道,再溫陽化水以收水氣入膀胱
  4. [4]就是茵陳+五苓散,是比茵蒿湯較緩的濕熱退黃劑,主治濕重於熱,利出的濕由五苓散化氣而下,而不是用梔子或大黃等折熱通腑的方法。
  5. [5]桔梗+甘草,用來利咽排膿解毒
  6. [6]平胃散和五苓散的合方,燥濕後,氣化水氣以入膀胱,完整整個胃濕胃飲的代謝病機
  7. [7]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金鎖固精丸去蓮子)的合方,固澀和補養都能兼顧

張聿青醫案-卷十四

驚悸


王(左) 陰虛夾痰,膽胃失降,肝陽暗動。每至將寐,輒作驚惕。擬介類以鎮肝潛陽。

炙龜板(五錢) 煅磁石(三錢) 茯神(三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生牡蠣(四錢) 煅龍齒(三錢) 黑豆衣(三錢) 薄橘紅(一錢) 金器(一件懸煎)

某 上年眩暈心跳,甚至心氣昏糊,經壯水涵木而化肝熱,諸恙較前大退。惟心悸仍未霍全,時覺膽怯。肝膽皆木也,肝木上升,膽木下降,是為和平。惟肝升太過,則膽降不及,膽木漂拔,自然氣餒,膽病、實肝病也。經云、虛則補其母。木之母,水也。所以降膽必先熄肝,熄肝必先滋腎。

炙龜板(十二兩) 炒棗仁(三兩) 朱茯神(三兩) 丹皮(二兩) 石決明(五兩) 女貞子(酒蒸三兩) 潼沙苑(酒炒三兩) 白歸身(酒炒二兩) 炒萸肉(一兩五錢) 炙鱉甲(十兩) 生山藥(三兩) 柏子霜(三兩) 奎黨參(五兩) 遠志肉(六錢) 大生地(六兩) 熟地(二兩) 煅磁石(四兩) 肥玉竹(三兩) 杭白芍(酒炒三兩) 生於術(一兩五錢木香二錢煎汁收入) 辰天冬(二兩) 辰麥冬(三兩) 杜仲(三兩) 西洋參(一兩) 生甘草(七錢) 干橘葉(一兩) 龍眼肉(三兩)

以清阿膠四兩酒化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化。

楊(媼) 心悸跳蕩,時為不寐,偏左頭痛,腰股作酸。脈弦尺澀。陽升不熄。擬熄肝寧神。

朱茯神(三錢) 煅龍齒(三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黑豆衣(三錢) 炒棗仁(二錢) 夜交藤(三錢) 柏子霜(三錢) 滁菊花(三錢) 天王補心丹(三錢先服另五錢包煎)

經(左) 精水不足,肝腸上升,頭暈有時噁心,寐中往往驚跳。宜育陰熄肝。

大生地(四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滁菊花(一錢五分) 朱茯神(三錢) 黑豆衣(三錢) 生牡蠣(五錢) 白蒺藜(三錢) 丹皮(二錢) 金器(一件懸煎)

二診 育陰熄肝,陽升不熄,頭疼耳痛震鳴,寐中驚跳,溲後輒帶精濁。腎陰不足。欲制其陽,當育其陰。

大生地(四錢) 生牡蠣(五錢) 粉丹皮(二錢) 黑豆衣(三錢) 生龜板(四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生山藥(三錢) 女貞子(酒蒸三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茯神(三錢) 蓮鬚(一錢)

三診 素體濕盛,陰膩之藥,不能任受。頭痛耳鳴,寐中驚跳。既不能壯水和陽,宜清泄甲木。

桑葉(一錢) 滁菊花(二錢) 白蒺藜(鹽水炒三錢) 女貞子(三錢酒蒸) 製半夏(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 橘白(一錢) 白茯苓(三錢) 黑豆衣(三錢) 石決明(四錢) 穀芽(檀香汁炒二錢)

嚴(右) 風陽不平,心悸多恐,乙木過升,甲木不降也。

阿膠珠(二錢) 辰麥冬(三錢) 炒棗仁(二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酒蒸) 鉤鉤(三錢) 辰茯神(三錢) 黑豆衣(三錢) 柏子霜(三錢)

居(左) 驚動膽木,神情擾亂,幸而循止。脈形左大。肝火尚未平靖。重以鎮之,清以泄之。

桑葉 山梔 炒棗仁 白芍 白蒺藜 煅龍齒 丹皮 鉤鉤 朱茯神 石決明 金器 天王補心丹

(原注)病由半夜睡中,經人喚醒變驚而起。

某 胸中如阻,時或恐怖。此痰阻胃中。

溫膽湯加炒栝蔞白蒺藜蛤殼石決明薑汁竹瀝。不愈加濂珠辰砂血珀三味,研末調服。

某 每至睡醒,輒作驚跳,甚則神情迷鈍,良久方清。風痰交熾也。

導痰湯去甘草,加竹茹茯神白蒺藜殭蠶明天麻蛤粉。

某 脈症相安,然陽氣仍復上升,皆由木失滋涵。再滋腎養肝,寧神熄木。

阿膠(二錢) 夜交藤(四錢) 黑豆衣(三錢) 炒棗仁(二錢) 煅龍齒(三錢) 酒炒女貞子(三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滁菊花(一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 淮小麥(五錢) 糯稻根(五錢) 天王補心丹(三錢晨服四錢包煎)

二診 寐得稍安,飲食如常。育陰熄肝,再望應手。

阿膠珠(三錢) 朱茯神(三錢) 夜交藤(三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酒炒女貞子(三錢) 炒棗仁(二錢) 煅青龍齒(三錢) 柏子霜(三錢) 淮小麥(五錢) 金器(一件)

三診 腰為腎府,腿股為奇脈所轄,腰股作酸,腎虛已著。厥陰之脈上額交巔,肝用在左而主血,偏左頭痛,血虛木旺,亦屬顯然。心悸跳蕩,時為不寐,水虧風陽撼擾,所謂曲直動搖,風之象也。滋腎水以熄風,治之定理。

生熟地 粉歸身 滁菊花 肥玉竹 奎黨參 酒炒杭白芍 潼沙苑(鹽水炒) 澤瀉 柏子霜 辰麥冬 生於術 生甘草 黑豆衣 西洋參 朱茯神 川石斛 炒棗仁 煅龍齒 夜交藤 厚杜仲 甘杞子 生山藥 煅磁石 粉丹皮 石決明 酒炒女貞子 菟絲子(鹽水炒) 清阿膠(四兩) 龜板膠(三兩) 鹿角膠(一兩)

以三膠溶化收膏,每晨服七八錢,開水化服。


不寐(附多寐)


1.沈(右),便泄稍減,土中之木稍泄,而肝木究未疏和,左脈沉弦[1],腹仍㽲痛[2]。木旺則胃土失降,胸脘窒悶[3]。入夜不寐,所謂胃不和則寐不安也。

杭白芍(二錢防風一錢煎汁炒),制香附[4],炒透半夏曲,炒枳殼[5],木瓜皮[6],廣木香[7],廣皮,白蒺藜[8],辰茯神[9]


2.邵(右),脘腹脹滿,面浮肌腫,寤難成寐。木旺脾虛,濕隨氣溢。擬調氣運濕,寧神熄肝。

大腹皮,茯苓皮,砂仁,生薏仁(三錢),上廣皮[10],金鈴子,香附[11],冬瓜子(四錢炒)[12],炙內金(一錢五分)[13],炒棗仁(二錢)[14]

又,脘腹脹滿稍舒,面浮較退,而氣從上衝,則神煩不寐,口渴舌燥。沖氣上逆。再育陰養肝。

阿膠珠(三錢),煅磁石(三錢),炙生地(四錢),朱茯神(三錢)[15],干橘葉(一錢五分),白芍(二錢土炒),香附(二錢醋炒)[16],雞子黃(一枚調沖)[17],川雅連(三分)[18]

又,氣火稍平,逆氣上衝大減,寐亦略安,脘腹略覺寬舒。再育陰以平氣火,參泄木調氣。

阿膠珠(三錢)[19],川雅連(三分淡吳萸七粒同炒)[20],炙生地(四錢)[21],炒棗仁(二錢)[22],金鈴子(一錢五分),香附(二錢醋炒),白芍(一錢五分土炒)[23],橘葉(一錢五分)[24],朱茯神(三錢)[25],雞子黃(一枚調沖)[26]

3.李(左),抱痛西河[27],木失條達,肝胃不協。由噯噫泛酸而致咽中如阻,寤不成寐,心煩火升作厥。陽神擾攘。擬寧神熄肝參以化痰。

竹瀝半夏(二錢)[28],橘紅(一錢)[29],煅龍齒(三錢)[30],枳實(一錢)[31],茯苓神(各三錢)[32],酸棗仁(二錢川連二分煎汁炒)[33],竹茹(一錢),陳膽星(七分)[34],黑山梔(三錢)[35],夜交藤(四錢)[36],竹瀝(七錢)[37],薑汁(少許)

又,化痰寧神,仍難安寐,咽中如阻,氣撐噯噫,頻轉矢氣。陽升不熄,脾胃氣弱。擬扶土抑木,育陰寧神。

奎黨參(三錢)[38],大熟地(砂仁炙四錢)[39],朱茯神(三錢)[40],煅龍齒(三錢)[41],杭白芍(一錢五分)[42],法半夏(一錢五分)[43],炙黑草(五分)[44],炒棗仁(二錢)[45],遠志肉(五分)[46],夜交藤(三錢)[47],橘紅(一錢)[48]


4.翁(左),心腎兩虛,神不守舍,多夢紛紜[49]。每至暮夜,溲數且多[50]。宜從心腎並調。[51]

炙龜板(五錢)[52],茯苓神(各二錢)[53],石菖蒲(二分)[54],黨參(三錢)[55],煅龍骨(三錢)[56],炙螵蛸(三錢)[57],白歸身(酒炒二錢)[58],遠志肉(五分)[59],炒棗仁(二錢),柏子霜(三錢),龍眼肉(四枚)[60]


5.右,經云、陽入於陰則寐,陰出之陽則寤。胃有濕痰,甲木不降,肝陽暗動,將寐之際,體輒跳動,以陽入於陰,而膽陽不降,致陽欲入而不能遽入也。痰在肝胃。擬化痰通降,陽氣自潛入陰中

製半夏[61],炒枳實[62],茯苓神[63],白蒺藜[64],澤瀉[65],橘紅,陳膽星[66],海蛤殼[67],白殭蠶[68],薑汁


6.左,痰飲客於膽府。自汗不能眠[69]

製半夏,川連,乾薑[70],炒秫米[71],遠志肉[72],炒棗仁[73]


7.右,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覘動靜。

粉丹皮,黑山梔,羚羊片[74],炒枳實[75],天竺黃,上廣皮,陳膽星[76],雲茯苓,製半夏,炒竹茹[77]


8.經蓮山太守,體豐於外,氣瘠於內,氣弱則脾土少運,生濕生痰。痰生於脾,貯於胃,胃為中樞,升降陰陽,於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腎水上注離內,此坎離之既濟也。水火不濟,不能成寐,人盡知之。不知水火之不濟,非水火之不欲濟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樞是也。肝木左升,膽木右降,兩相配合。今中虛挾痰,則胃土少降,膽木不能飛渡中樞而從下行,於是肝木升多,膽木降少,肝升太過矣。太過而不生風、不鼓動陽氣也得乎。膽木升浮,上為耳聾等症。病緒雖繁,不越氣虛挾痰也。脈左弱緩大[78],右關帶滑[79]。問與切亦屬相符。治法當務其要,不寐是也。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古聖於不寐之病,不曰心腎,獨曰胃不和,豈無意哉。中樞之論,非臆說也。明者當能察之。

臺參鬚[80],炒枳實[81],甜廣皮[82],煅牡蠣[83],晚蠶砂[84],茯苓神[85],炒竹茹[86],炒棗仁[87],煅龍齒[88],白蒺藜[89],上濂珠(三分)[90],西血珀(二分)[91],川貝母(一錢五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92]


9.左,心、火也,居於上腎水也,居於下。火炎上,水吸之而下行。水淪下,火挈之而上溉。心腎兩虧,水不能吸火下行,而紛紜多夢火不能挈水上溉,而精輒自出。再交心腎。

朱茯苓[93],炒棗仁[94],左牡蠣(鹽水炒)[95],柏子霜[96],塊辰砂[97],煅龍骨[98],潼沙苑[99],珍珠母[100],天王補心丹(晨服三錢)[101]

又,驚動膽木,致乙木上升[102],甲木[103]不降。一身之氣,升多降少,則離火不能下行,自致坎水不能上承,離不中虛,坎不中滿,是為未濟,未有水火不濟而能安寐者。風陽既盛,所有濕痰,鼓擊上行,襲入脾絡,言語謇澀,以脾脈散舌下故也。前法兼化風痰。

臺參鬚,炒棗仁,遠志肉,白蒺藜,茯苓神,煅龍齒,大麥冬,廣橘紅[104],九節菖蒲[105],白殭蠶[106],淮小麥[107],金器(懸煎)[108]


10.龍宗師,人有陽氣,陰之使也。人有陰氣,陽之守也。故陽氣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陽氣無炎上之憂。陰氣常降,陽挈之而上升,陰氣無下泄之患。心為離火,腎為坎水,離在上而坎在下,離抱坎而中虛,坎承離而中滿,太過者病,不及者亦病,陰陽配合,本不得一毫偏勝於其間也。薑附過劑以耗陰氣,則在下之水,不克吸陽以下行,病遂以不寐始。陽勝於陰,由此而基。夫陽乃火之屬,容易化風,經謂風善行而數變,陽之性毋乃類是。陰傷不能制伏其陽,致陽氣遊行背部及腹,時有熱氣注射,而熱卻不甚,但覺溫溫液液。以陽鄰於火,而究非火也,故曰背為陽,腹為陰,以陽從陽,背熱宜也。而涉於腹也何居,則以陰弱而陽乘之也。惟逢得寐,其熱暫平,以水火既濟,陰陽相紐,足以收其散越也。若陽氣久亢無制,從陽化風,恐貽痱中之憂。差喜右脈濡緩,左寸關雖弦大,左尺細微,沉候有神,乃陰氣足以內守之徵。歷進育陰酸收之品,所見甚高。惟是花甲之年,腎經之水,能保不虛,已屬不易,何易言盈。況陽之有餘,即是陰之不足,以酸收之,陽雖暫斂,未必常能潛伏。茲擬前人取氣不取味之法,專以水介至陰之屬,吸引陽氣下行,使升降各得其常,病當循愈。特春升雷且發聲之際,勢難遽奏全功,一陰來復,當占勿藥也。

玳瑁,珍珠母,龜甲心,炙鱉甲,海蛤粉[109],煅牡蠣,煅龍齒[110],白芍,女貞子[111],朱茯神,澤瀉[112]

復診,昨引陽氣下行,原欲其陽伏陰中,而成既濟。乃地氣升發,昨為驚蟄,陽氣正在勃動,晚間依然未睡,胸中不舒,稍稍咳痰,頓覺爽適,陽氣兩晝一夜未潛,右寸關脈頓洪大,沉取甚滑。夫以陽升之故,脈象遽隨之而大,此陽系是虛陽無疑。而關部獨滑,滑則為痰,蓋津液為陽氣所煉,凝成膠濁,胃中有痰,一定之理。心在上,腎在下,上下相交,惟胃中為交通之路,然後可以接合。今潛之而未能潛,必以交通之路,有所窒礙。擬從前意兼泄痰熱,通其道以成水火既濟之功。

玳瑁,煅龍齒,珍珠母,羚羊片,海蛤粉[113],栝蔞皮,川貝母[114],夜合花[115],膽星,製半夏,焦秫米,竹瀝[116]


11.某,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寐少寤多,衛之氣偏於陽分,不入於陰,陰虛不能戀陽,陽不下潛。舍補陰別無他法。

黑歸脾湯[117]加龜板[118]製半夏秫米[119],另服磁朱丸[120]


12.郁(左),夜不成寐,脈細左關微弦右關帶滑。心、離火也,腎、坎水也,離在上,坎在下,上下交通,其樞在胃,胃中為濕痰所據,則坎離相交之道路阻梗,遂致水火不能相媾,所有濕痰,悉借肝火而鼓動。欲媾陰陽,當通胃府,欲通胃府,當化濕痰,特黏膩之物,斷難立予蕩除,探手成功耳。

製半夏,廣皮,枳實,煅龍齒,知母,茯苓,白蒺藜,竹茹[121],上徭桂(二分)[122],川雅連(四分二味研細飯糊為丸開水先下)[123]

復診,驚動膽木,甲木漂拔,乙木過升,致陽氣有升無降。日久不寐,脈弦膚腫,經所謂熱勝則腫也。升降乖違,而欲其水火相濟也得乎。擬專降膽木,使升降各得其常。

製半夏,廣皮,茯苓,枳實,竹茹,辰砂,天竹黃[124],珍珠母,煅龍齒,煅磁石[125]

另濂珠二分,辰砂一分,川貝三分,三味研末調服。[126]


13.孫(左),脾腎兩虛,飲食生痰,痰阻為喘者久。茲值春升之際,痰憑木火之勢而化為熱,以致竟夜不能交睫。脈左尺不藏[127],苔黃舌紅,龍相亦動。擬潛陽和陽,參以苦泄。

川雅連(酸棗仁同炒),製半夏,竹茹(鹽水炒),炒枳實[128],知母[129],茯苓神[130],上濂珠(三分)[131],川貝母(五分二味研末調服)[132]


14.廉(右),膽胃不降,水火不能交合。不寐眩暈,足膝軟弱。下虛上實,圖治不易。

人參鬚,茯苓神[133],炒牛膝,金毛脊,杜仲[134],煅龍齒[135],炒竹茹,製半夏,枳實,廣皮[136],煨天麻[137],夜交藤[138]

又,陽氣時升時降,不寐時重時輕。法不外乎交合水火,熄肝化痰。

人參鬚,砂仁,炒棗仁,茯苓神,鉤藤,炒枳實,橘皮,煅龍齒,製半夏,天麻,上徭桂,川連[139](二味研末飯丸)


15.某,體豐多濕,濕土生痰,痰盛則水火之升降被阻而為不寐也。

製半夏(三錢),橘皮(一錢),炒竹茹(一錢),煅龍齒(三錢),焦秫米(二錢),枳實(一錢)[140],茯苓神(辰砂拌各二錢),夜合花(三錢),遠志(甘草湯拌炒五分)[141]


16.楊(左),腎水不足,耳常虛鳴,寤難成寐,痰多欲咳,行動氣輒上逆。腎虛水火不能相濟,火越於上,煉液成痰,所以痰多而欲咳也。擬升降水火,兼化痰熱。

朱茯神,夜交藤,川貝母[142],冬瓜子[143],炒棗仁,煅龍齒[144],海蛤粉[145],天花粉[146],天王補心丹(五錢絹包入煎三錢開水先服)[147]

又,寐得稍安,耳鳴腰背痠楚,稍涉勞勩,遺精復發,多思妄慮。皆由腎水不足,肝木上升太過,膽木決斷無權。擬滋腎養肝,交合心腎。

生龜板(六錢),茯神(三錢)[148],煅龍齒(三錢)[149],厚杜仲(三錢)[150],沙苑(鹽水炒三錢)[151],穭豆衣(三錢)[152],大生地(四錢)[153],炒棗仁(二錢)[154],生牡蠣(六錢)[155],川貝母(二錢)[156]

又,陰虛氣弱,氣不運旋。陰柔之藥,尚覺呆滯,宜以退為進[157]

大生地(砂仁炙四錢)[158],新會皮(一錢)[159],炒棗仁(二錢)[160],杭白芍(一錢五分)[161],潼沙苑(三錢)[162],生山藥(三錢)[163],茯苓神(各二錢)[164],沉香曲(二錢炒)[165],厚杜仲(三錢)[166],生熟穀芽(檀香湯炒各一錢五分)[167]

又,滋水寧神,脈症相安。前法擴充之。

大生地(砂仁炙四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茯神(三錢),生牡蠣(四錢),柏子霜(二錢),炙龜板(四錢),炒棗仁(二錢),甘杞子(三錢),厚杜仲(三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上廣皮(一錢),女貞子(三錢酒蒸)[168]

又,神能守舍,而肺感風邪,咳雖不甚,咽癢痰出不爽[169]。藥宜以退為進[170]

杏仁泥(三錢)、桔梗(八分)[171],川貝母(二錢)[172],池菊花(一錢五分),桑葉(一錢)[173],橘紅(一錢)[174],冬瓜子(三錢)[175],茯苓(三錢)[176],生梨肉(一兩)[177],枇杷葉(四片)[178]


17.某,大病之後,元氣未復。茲以驚動肝膽,心悸少寐。脈細左弦。宜寧神以潛陽氣。

人參鬚(另煎沖一錢)[179],于朮炭(一錢五分)[180],炒棗仁(二錢)[181],茯苓(重辰砂拌三錢)[182],白歸身(二錢)[183],煅龍齒(三錢)[184],川斷肉(三錢),炒牛膝(三錢),厚杜仲(三錢)[185],炒白芍(一錢五分)[186],橘皮絡(各一錢)[187]


18.左,身發㾦疹[188],竟夜不能交睫。此痰濕熱蘊於胃中,胃不和則臥不安。

煅龍齒[189],山梔,丹皮[190],竹茹,製半夏[191],殭蠶[192],赤白苓[193],地骨皮,知母[194],炒棗仁[195],廣皮[196]


19.周(左),腎本封藏不固,秋冬收藏之令,陰氣不能收攝,輒痰多咳嗽。茲以外感濕熱之後,痰多咳甚,寤難成寐。脈象弦滑。此由病後濕化為痰,痰在胃中,則膽寒肝熱。擬化痰寧神。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廣橘紅(一錢),炒枳實(一錢)[197],夜交藤(四錢)[198],陳膽星(六分),竹瀝(七錢)[199],炒棗仁(二錢)[200],炒蘇子(三錢)[201],薑汁(少許)

又,化痰和中,以溫膽氣,寐得稍安,痰亦略少。再降膽胃而蠲痰飲

陳膽星(四分),炒枳實(一錢),炒蘇子(三錢),廣橘紅(一錢),雲茯苓(三錢),旋覆花(二錢絹包),炒棗仁(二錢),炒于朮(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遠志肉(五分)[202]


20.楊(左),陽升不潛,介類所以潛陽,升水即以降火,投劑之後,竟能安睡。腎為封藏之本,腠理不密,動輒多汗。偶或遺泄,即發腰痛,以腰為腎府也。惡寒兩足尤甚。陽甚於內,逼陰於外,自覺汗者,非真汗也。自幼頭痛目疾,稟先不足。久坐尾閭作痛,尾閭為督脈起處,腎虛則空及奇脈,亦屬定理。但痰濕素盛,宜從陰柔藥中,參以和平蠲飲。

大熟地(八兩),大生地(四兩),炙綿耆(三兩),奎黨參(三兩),炒于朮(二兩),白茯苓(三兩),潼沙苑(鹽水炒二兩),厚杜仲(二兩),生山藥(一兩),金毛脊(去毛切二兩),女貞子(一兩酒炒),甘杞子(二兩)[203],白歸身(一兩酒炒),杭白芍(三兩酒炒),海蛤粉(三兩包),甜廣皮(一兩),生鱉甲(十兩),雞頭子(一兩),煅龍齒(二兩),生牡蠣(八兩),粉丹皮(一兩)[204],夜交藤(二兩)[205],製半夏(一兩五錢)[206],川貝母(一兩)[207],棗仁(炒研一兩)[208]

以清阿膠三兩,龜板膠六兩[209],酒化收膏。


21.黃(左),頭目昏蒙,噁心胃鈍。連宵不寐陽升不平,胃土失和。治以和胃熄肝。

製半夏(一錢五分),上廣皮(一錢),炒秫米(二錢包),茯苓神(各二錢),炒竹茹(一錢),煅龍齒(三錢),白蒺藜(三錢),炒棗仁(二錢),夜交藤(四錢)[210]

又,寤不成寐,頭目昏蒙。皆由真水不足,水不濟火。前法再擴充之。

炒棗仁,辰茯神,杞子,柏子霜,辰麥冬,珍珠母,辰燈心[211]

又,寐得稍安,而水火不易交接。再參升降水火法。

朱茯神(三錢),夜交藤(四錢),川雅連(三分),焦秫米(二錢),辰燈心(三分),炒棗仁(二錢),煅龍齒(三錢),上徭桂(去粗皮研後入一分五釐),製半夏(一錢五分)[212]


22.李(左),向有肝陽,茲以情志拂逆,更兼一陽來復,肝陽上升,連宵不寐。症屬內因,急宜開展襟懷,以遂其肝木條達之性。

棗仁(炒研二錢),煅龍齒(一錢),朱茯神(三錢),柏子仁(三錢去油)[213],白芍(一錢五分),石決明(四錢),夜交藤(四錢)[214],甘草(三分),硃砂安神丸(三錢開水先下)[215]

二診,上升之陽漸平,寤得成寐。然肝體已虛,再從下柔養。

龜板,白芍,生熟草,黑豆衣,夜交藤,生地,茯神,女貞子,粉丹皮,穀芽[216]


23.朱(左),鹹寒育陰,苦泄降火,連宵得寐,遺泄未來。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棗仁(膽汁炒二錢),煅龍齒(四錢),龜甲心(炙先煎六錢),珍珠母(醋煅),半夏(膽汁炒二錢),生牡蠣(四錢),丹皮(二錢),桑葉(七分),百合心(辰砂拌四錢)[217],硃砂安神丸(二錢開水先下)[218]


24.王(右),隔宿之事,尚能記憶,神不昏也。神既不昏,而終日酣眠,呼之不應,斷無如此睡狀也。面青,脈左大,舌無華。此中氣無權,陽氣盡從上冒,則腎陰不能上交,陽氣浮而少陰病矣。金匱惟少陰有但欲寐之條,茲用桂枝湯以和陽,參介類潛伏,但陰不與陽交,陽不與陰接,再進一層,即是陰陽脫離之局,可憂者在此。

桂枝(七分),杭白芍(三錢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煅龍齒(三錢),左牡蠣(七錢),製半夏(二錢),老生薑(二片),大棗(二枚)[219]

二診,矇昧稍清,面青較退,左脈稍斂,而仍神迷如睡,時帶錯語。陽氣上冒未平,煉液成痰,神機愈蔽。擬潛陽之中,參開鬱化痰,必得績效,方能許治。

桂枝(三分白芍一錢五分同炒),左牡蠣(一兩),煅龍骨(三錢)[220],鬱金(五分磨沖),香附(研一錢五分)[221],炒範志曲(一錢五分)[222],茯苓(五錢)[223],炒枳實(一錢)[224],橘紅(一錢)[225],淮小麥(七錢)[226]

三診,陽氣稍潛,上則耳鳴大減,下則大便通行,坎離稍濟,矇昧略清,面色青晦稍退,舌稍華澤。惟中脘尚覺作痛,右關脈稍覺沉實。中虛宿垢未清,陰陽稍通,坎離仍未互抱。擬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仍參磨滯之品,合於胃府以通為降之旨。

人參鬚(另煎沖四分),橘紅(一錢),鬱金(五分磨沖),炒範志曲(一錢五分),枳實(五分磨沖),生香附(一錢五分研),牡蠣(一兩),茯苓(三錢),製半夏(二錢),煅龍骨(三錢),孔聖枕中丹(三錢先服)[227]

四診,矇混迷睡大退,目光漸覺靈動,面色青晦亦漸轉華。其為陽氣上冒,不能下交於陰,致少陰之氣不能上承,確然可見。中脘拒按已化,雖屬積滯下行,未始非土中之木得泄而然也。惟遍身作痛,良由營血失於涵養,肝風入於筋絡。再用參歸桂枝湯出入,仍參介類潛陽。

人參鬚(另煎沖八分)[228],川桂枝(三分)[229],橘絡(紅花湯拌炒一錢)[230],煅龍齒(三錢)[231],左秦艽(一錢五分)[232],白芍(一錢五分)[233],煅牡蠣(八錢)[234],桑寄生(三錢炒)[235],當歸(二錢炒)[236],孔聖枕中丹(三錢開水送下先服)[237]

五診,矇昧已退,胃亦略起。然言語間有錯雜,心中懊煩。當屬陽氣撼擾,再參寧神。

云茯神(三錢)[238],辰砂(三錢包)[239],白蒺藜(去刺炒三錢)[240],棗仁(炒打二錢)[241],制香附(二錢)[242],縮砂仁(研後入七分)[243],石決明(四錢)[244],龍骨(炒打三錢)[245],白芍(一錢五分與桂枝三分同炒)[246],人參鬚(五分)[247],龍眼肉(四個)[248],左牡蠣(五錢)[249]

六診,神氣漸得如常,胃亦漸醒,浮冒之陽既得下潛,所以大便不攻自下者屢矣。但遍體作痛[250],是血虛風行入絡。宜養血和絡,所謂治風先治血也

川桂枝(四分),白芍(一錢五分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251],白蒺藜(去刺炒三錢)[252],人參鬚(另煎沖七分)[253],桑寄生(三錢酒炒)[254],川斷肉(三錢)[255],炒秦艽(一錢五分)[256],橘紅(一錢紅花湯炒)[257],全當歸(三錢酒炒)[258],桑枝(七錢酒炒),絲瓜絡(二錢酒炒)[259]

七診,大便甚艱,究之不攻而能暢解,肝火得以下行,面色已轉神漸靈慧。惟腹中作痛,遍體痠疼。絡中為風所阻,肝氣亦未疏和。再養其體,勿疏其用。

白歸身(三錢),炒杞子(三錢),潼沙苑(三錢),香附(二錢醋炒),金鈴子(一錢五分),杭白芍(二錢酒炒),青皮(一錢醋炒)[260],火麻仁(二錢)[261],整砂仁(七分後入)[262],桑寄生(三錢)[263]

服二帖後去青皮歸身[264],加棗仁二錢,辰茯神三錢,煅龍齒四錢,夜交藤四錢[265]


1.曹子藩 六脈濡細,而模糊不爽,舌苔薄白,中心帶黃,而頗覺黏膩稍一動作,輒易汗出。若果陽虛,何得酬應紛繁,不存畏葸。豈衛外之陽,與運用之陽,一而二耶。無此理也。所以然者,汗為心液,液貴收藏。今體中之濕有餘,兼復嗜飲,酒性升熱,遂致胃中之濕熱熏蒸,迫液外泄,汗出過多,實不在自汗盜汗之例。如護衛其陽,固表益氣,則濕不能泄。若斂攝其陰,壯水益腎,則濕滯不行。兩者皆足以生他變也。治汗之法,惟祛其熱不使熏蒸,兼引導其濕熱下行,使熏蒸於胃者,從膀胱而滲泄,則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收入)[266],滑石(四錢)[267],茯苓(四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二錢)[268],枇杷葉(四片去毛)[269],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270]

02.梁(左) 疊進黃耆建中湯,咳嗽盜汗俱減。然痰澀不爽,每至半飢,其咳即甚,形體惡寒,脈象細弱。陰傷及陽,以甘藥補中。

炙綿耆(三錢),生甘草(七分) 甜杏仁(三錢),茯苓(三錢) 橘紅(一錢),奎黨參(三錢) 淮小麥(五錢),胡桃肉(一枚),南棗(四枚)[271]

二診 吐血之後,陰傷及陽,盜汗雖止,而形體惡寒,咽中如阻,即欲嗆咳,胃納不起。投以建中,中氣仍然不振,脈象細弱。良由陰陽並虛,少陰之脈貫喉,中氣下根於腎,所以腎陰虛而咽中不舒胃氣不振也。湯丸並進,上下分治。

炙綿耆(三錢) 炙黑草(四分)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懷牛膝(鹽水炒三錢) 奎黨參(三錢) 白茯苓(三錢) 炒萸肉(二錢) 都氣丸(四錢二次服)[272]

三診 久虛不復,稍飢則咳甚,胃氣不能振作。擬以麥門冬湯養其肺胃,仍以丸藥入下,以攝腎陰。

臺參鬚(一錢) 青鹽半夏(一錢)海蛤粉(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大麥冬(三錢) 生熟草(各二分) 白茯苓(三錢) 牛膝(鹽水炒三錢) 左歸丸(三錢先服)[273]

四診 脈細弱少神,咳甚不減,痰多白膩。食入運化遲鈍。陰傷及陽,肺脾腎俱損。再攝其下。

桂枝(四分) 巴戟肉(三錢) 車前子(二錢) 五味子(三分) 左歸丸(三錢先服) 茯苓(三錢) 牛膝(三錢) 菟絲子(三錢) 炙草(四分二味另服)[274]

03.張 向有肝氣,腹時脹滿。春升之際,更起嗆咳,痰黏而稠,寐則泠泠汗出。脈數細弦。肝藏之氣,逆犯太陰,肺為水之上源,恐水源失化,而入損門。

阿膠 東白芍 牡蠣 玉竹 生草 蛤黛散 川貝母 碧桃干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275]

二診 養肝保肺,固表和陽,咳嗽減疏,盜汗大退。的是肝木衝突之餘,木叩金鳴,陽不固攝。效方擴充。

肥玉竹 川貝母 生白芍 青蛤散 生甘草 阿膠 生地 牡蠣 南棗 淮小麥 炙枇杷葉[276]

三診 咳嗽盜汗俱減,脈仍細數。陰虛不復。效方進退再期應手。

大生地 杭白芍 蛤黛散 肥玉竹 煅牡蠣 阿膠珠 川貝母 大麥冬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蜜炙)[277]

04.右 潛陽寧神,轟熱盜汗猶然不退,手指帶腫,口燥欲飲。適在經前,乳房作痛。脈數而弦。陽氣不收。再育陰瀉火固表。

生于術 柏子仁 煅牡蠣 麻黃根(四分) 法半夏 炙五味 炒棗仁 北沙參 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當歸六黃丸 

05.陳(左) 伏暑之後,濕邪久戀,熏蒸陽明,汗出不止,遺泄頻來。亦屬濕擾精宮耳。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拌) 赤茯苓 生米仁 建澤瀉 滑石塊 沉香曲 木豬苓 淡黃芩 川萆薢 製半夏 川通草 上廣皮 淮小麥(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二診 汗泄得減,時仍遺泄。濕熱熏蒸於上,復擾於下也。

地骨皮(三錢桂枝同炒) 豬苓(二錢) 生米仁(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 川萆薢(二錢) 黃柏(鹽水炒一錢) 砂仁(七分) 廣皮(一錢) 大淡菜(二隻) 浮小麥(一兩)

06.吳(左) 病後自汗,咽中牽膩,有時火從上升,則肌膚灼熱。脈數軟滑。此甲木與戊土不降,而乙木獨升。恐損久不復。

製半夏(一錢五分) 雲茯苓(四錢) 海蛤粉(三錢包) 地骨皮(桂枝四分煎汁收入) 福澤瀉(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栝蔞皮(三錢) 枇杷葉(去毛二片) 鮮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 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07.某(左) 口膩舌濁苔白,而中心光剝。中氣不足,水穀之氣,化津者少,化濕者多,有諸內則形諸外矣。濕蒸為汗,與陽虛表不固者有殊。

人參鬚(四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三錢) 廣藿香(二錢) 野於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後入) 川桂枝(四分) 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

𩞄雜
徐(右) 先發肝厥,既而𩞄雜脘痛,湧涎少寐。皆木鬱之極,致肝陽沖胃。刻當經行之後,帶下如注,以奇脈隸於肝,肝病則奇脈不能固攝矣。先從肝胃主治。

制香附(二錢) 炒枳殼(一錢) 潼沙苑(四錢) 左金丸(五分) 豆蔻花(五分) 朱茯神(三錢) 煅牡蠣(四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右 涎下略少,仍然不止,𩞄雜易飢,足軟腰痠,腹時脹滿。沖氣不和,衝脈不固。再攝奇脈,兼參調氣。

炒鬆熟地 當歸炭 炙艾葉 烏賊骨 茯苓 酒炒白芍 阿膠珠 公丁香 旱蓮草 淮小麥

右 產後血虛不復,收藏不固,不時咳嗽。茲則寅卯之交,咳嗆更甚,心𩞄頭暈腹滿。脈虛弦,左尺細澀。陽氣升多降少,擬育陰封固。

南沙參(四錢) 炙生地(三錢) 川貝母(二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阿膠珠(二錢)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 黑豆衣(三錢) 生熟草(各二分) 淮小麥(五錢)

左 不時𩞄雜,頭暈心悸,足脛帶腫。此經血不足,肝陽有餘,木撼中州,土德暗損。宜從肝胃主治。

朱茯神 炒棗仁 白蒺藜 土炒白芍 真珠母 五加皮 左金丸

居(右) 中州痞阻吞酸𩞄雜。木鬱土中,宜和肝胃。

金鈴子 赤白芍 炒枳殼 甜廣皮 左金丸 製半夏 白蒺藜 香櫞皮 淮小麥

周(右) 火時上升,不寐頭痛𩞄雜,甚則脘痛。脈弦舌光。陽升不熄。擬寧神和陽。

炒棗仁(二錢研) 煅龍齒(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女貞子(三錢酒蒸) 朱茯神(三錢) 珍珠母(四錢) 夜交藤(四錢) 木瓜皮(一錢炒)

宋(女) 脘痛偏左為甚,時為𩞄雜,脈象細弦。肝胃不和。當平肝和胃。

香附(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土炒) 砂仁(五分) 茯神(三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炒棗仁(二錢) 大南棗(三枚) 淮小麥(五錢)

又 脘痛不止。有時𩞄雜湧涎。肝陽沖侮胃土,致胃中陽氣不旋。前法擴充之。

青皮(一錢醋炒) 制香附(二錢) 淡吳萸(三分) 白蒺藜(三錢) 炒棗仁(二錢) 白芍(二錢土炒) 川楝子(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炙黑草(三分) 茯神(三錢) 淮小麥(五錢) 大南棗(三枚) 

許(右) 中脘作痛,兩脅脹滿,𩞄雜而不能食。兩關脈弦。肝胃不和。擬平肝調氣和胃。

制香附(二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 川雅連(三分淡吳萸四分同炒) 橘皮(一錢) 炒枳殼(一錢) 川楝子(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土炒) 砂仁(五分) 香櫞皮(一錢)

癲癇
(附悲哭喜笑)

某 眩暈跌僕,湧涎肢搐,發則不及備,過則如常人。此風痰入絡,癇厥情形,勢難杜截。

製半夏 茯苓 殭蠶 白蒺藜 鉤鉤 遠志 橘紅 陳膽星 天麻 九節菖蒲

鄭 驚風之後,風痰入絡,舌強不語,步履舉動,狀如傀儡。茲則不時痙厥,厥則顴紅火升,目斜口開手撒,四肢厥逆。脈細弦少力。絡隧之中,雖有風痰內阻,而肝陰腎液已虧,以致風邪升動。擬育陰潛陽。

生龜板(六錢) 白芍(二錢) 川貝母(二錢) 茯苓(三錢) 大淡菜(酒洗二隻) 生牡蠣(八錢) 磁石(三錢) 橘紅(一錢) 阿膠(二錢) 金器(一件)

二診 介類以潛陽氣,厥僕不止。風痰入絡,痼疾也。方宜以退為進。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 陳膽星(七分) 鬱金(一錢五分) 殭蠶(三錢) 竺黃(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白蒺藜(三錢) 鎮心丹(一丸)

三診 脈象弦滑,癇厥仍至。風痰入絡,不易圖治。

陳膽星(五分) 天竺黃(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殭蠶(三錢) 白蒺藜(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廣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石菖蒲(四分) 鉤鉤(四錢) 遠志(五分)

另服末藥,制南星八分,炙蠍尾二條去毒,辰砂二分,金箔兩張,犀黃四釐,巴霜三釐,研極細末,每服一分開水調。

湯(左) 稍涉忿怒,肝陽逆上,陽氣不入於陰,寤不成寐。脈弦,苔白心黃。恐濁痰隨時上逆,而致癲癇也。

製半夏(三錢) 炒枳實(一錢) 煅青龍齒(四錢) 炒肥知母(二錢) 酸棗仁(二錢豬膽汁炒) 橘紅(一錢) 陳膽星(八分) 夜交藤(四錢) 硃砂安神丸(二錢開水送下)

二診 降火化痰,寐得稍安。然胸次尚覺窒悶,時作煩𩞄。脈象弦滑。陰分素虧,而少陽之火挾痰內擾,春升之際,勢多周折也。

竹瀝半夏(二錢) 廣橘紅(一錢) 黑山梔(三錢) 焦秫米(絹包二錢) 朱茯神(三錢) 膽汁炒棗仁(二錢研) 炒知母(一錢五分) 鮮竹茹(一錢) 珍珠母(三錢研)

三診 不寐𩞄雜大退,脈象亦覺柔和。的是痰熱內擾,效方再進一籌。

竹瀝半夏(三錢) 陳膽星(六分) 茯苓(四錢) 膽汁炒棗仁(三錢) 夜交藤(三錢) 知母(二錢) 枳實(一錢) 焦秫米(三錢)

朱(左) 不寐神煩大退,脈亦稍覺柔和。然左寸尚覺弦大,還是心火未寧。再寧神泄熱,心火下行,則腎水自固。

豬膽汁炒酸棗仁(二錢) 粉丹皮(二錢) 黑山梔(三錢) 竹瀝半夏(二錢) 塊辰砂(絹包三錢) 夜交藤(三錢) 茯苓神(各二錢) 細生地(四錢炒鬆) 川雅連(三分) 燈心(五尺)

左 氣從上升,則輒哭泣而痰如湧。此肝氣挾痰犯肺,非曠懷不能為功也。

代赭石(四錢) 鉤鉤(二錢) 煅牡蠣(四錢) 旋覆花(二錢) 東白芍(一錢五分) 生香附(二錢) 橘葉(一錢) 煅龍骨(三錢) 白蒺藜(三錢) 炒竹茹(一錢)

此證甚奇,證發則悲泣,泣甚則漸愈。蓋木火犯肺,肺主悲,悲甚木氣泄,故愈。

某 濕熱之後,痰濕未清,肝火挾痰上升,哭泣發厥,厥回脈仍弦數。痰火尚未平靖。宜清以泄之。

製半夏 茯苓神 珍珠母 廣鬱金 南星 炒枳實 炒竹茹 塊硃砂 青果汁

左 寐中輒作喜笑而不自知,一言不合,輒作忿怒。此厥少二陰之火有餘。

辰麥冬 朱茯神 炒蔞皮 青蛤散 光杏仁 粉丹皮 廣鬱金 風化硝 枇杷葉

呃忒
(附噯噫)

費(右) 寒熱日作,熱勢甚重,苔膩質紅,渴不多飲,咽痛顴紅,鼻竅兩目火出。此惱怒動肝,肝火挾濕熱熏蒸少陽陽明,則寒熱往來。肝膽之火,與吸氣相觸,呃忒聲徹戶外,其為氣火無疑。

香豆豉(三錢) 炒杏仁(三錢) 白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竹茹(一錢) 黑山梔(三錢) 廣鬱金(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柿蒂(三枚)

顧(左) 病後濕留陽明,鬱蒸凜熱,耳鳴目黃神倦,逆氣上衝,呃忒旬日不止,凌晨盜汗。此皆濕熱見證,醫用鎮攝溫化,其呃愈甚,殊不知清化濕熱,熱平呃自止耳。

橘皮(一錢) 茯苓(三錢) 白蔻仁(五分) 枳實(一錢) 佛手(一錢) 竹茹(一錢) 杏仁(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柿蒂(三枚)

楊(左) 瘧後腫脹,攻下之後,脹退成痢,兩日來更兼呃忒。中陽欲敗,有厥脫之虞。

臺參鬚 熟附片 公丁香 雲茯苓 澤瀉 廣木香 製半夏 重薑汁炒竹茹 粳米(一撮)

二診 下痢呃忒,投溫補中陽,呃仍不止,沃出涎水。脈象弦滑。胃中夾雜痰食。勉方圖幸。

公丁香 製半夏 木香 楂炭 陳皮 澤瀉 臺烏藥 雲茯苓 砂仁 豬苓 炙柿蒂

三診 滿腹作痛,不時嘔吐,氣衝呃忒。肝木犯胃,恐至暴厥。

川連 烏梅 金鈴子 代赭石 砂仁 吳萸 香附 延胡索 旋覆花 香櫞皮 磨刀豆子

郭(左) 呃忒時發,胃虛而沖氣逆行。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不易得也。

旋覆花 橘皮 製半夏 淡乾薑 炒枳殼 代赭石 竹茹 雲茯苓 大棗 磨刀豆子(三分)

右 脘痛投溫而止。噁心不納,投以苦辛,致酸涎呃忒。胃陰不能轉旋也。

代赭石 公丁香 橘皮 製半夏 雲茯苓 香附 旋覆花 上川樸 炙柿蒂 炒竹茹 蜜炙乾姜

某 呃忒每至咳痰,呃即稍止。脈浮帶滑。此肺氣閉郁,清陽不展。恐致變痙。

製半夏(二錢) 廣鬱金(七分) 射干(七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五分) 香豆豉(三錢) 杏仁泥(三錢) 通草(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 鮮枇杷葉(一兩)

又 呃忒稍減,然有時氣從上衝,直至巔頂,則身體震動。痰氣內阻,清陽不展。有厥脫之虞。

代赭石 磨沉香 方通草 香豆豉 茯苓 刀豆子 旋覆花 廣鬱金 白蒺藜 杏仁 射干 枇杷葉

王(左) 噯氣略減,濁痰稍得泄化。再降膽胃,胃府通降,則益腎補心之藥,方能任受也。

煅龍骨 九節菖蒲 塊辰砂 遠志肉(甘草湯拌炒) 竹茹 炒棗仁 甜廣皮 製半夏 炒枳實 龜甲心

二診 寐稍得安,仍然多夢,氣衝噯噫。膽胃之氣,不克下行。前法再參降胃。

塊辰砂 石決明 製半夏 炒棗仁 甜廣皮 茯苓 澤瀉 枳實 生薏仁 薑汁炒竹茹

左 氣墜已舒,大便亦調,而噫出卵臭。還是宿滯不化。

川樸 青陳皮 萊菔子 花檳榔 砂仁 枳實 範志曲 臺烏藥 焦楂肉 焦麥芽

曹(左) 久虛不復,腎氣不能收攝,氣覺短促,沖氣上逆,噯噫作嗆。病由遺滑而來。脈象細弦。擬氣血並調以圖徐復。

臺參鬚(八分) 茯苓(三錢) 蛤殼(五錢) 生牡蠣(五錢) 生於術(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白芍(二錢) 煅磁石(二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懷山藥(三錢)

二診 久虛不復,氣短自覺上下不續,雖能安穀,實非馨進。脈象細弱如絲,舌滑少苔。中氣腎陰皆虛,所以俯仰失職,胃氣不能鼓舞。擬氣陰並調。

炙綿耆 生於術 砂仁炒熟地 白芍 坎炁 黨參 懷山藥 炒萸肉 茯苓

某 噯噫得食則滿。木土失和。宜於土中瀉木。

土炒白芍 代赭石 制香附 白蒺藜 砂仁 製半夏 旋覆花 煨天麻 茯苓神 左金丸 陳皮

  1. [1]氣滯
  2. [2]木克土
  3. [3]肝與心包同為厥陰
  4. [4]疏肝和胃
  5. [5]都能降氣,化胸膈氣機
  6. [6]醒胃理脾,還能伐肝
  7. [7]理中焦脾胃氣機
  8. [8]滋腎益肝
  9. [9]安神以助眠
  10. [10]運脾化濕
  11. [11]泄肝疏肝,平常都是制肝和胃在用的,不過取其泄肝之效也是可以,另一個層面來解釋的話,雙木雙土相克的辨證計較是葉天士才在計較,或許張聿青本人沒有
  12. [12]除了化膿之外,也有利濕之效
  13. [13]脾虛濕滯不化,用雞內金助化積
  14. [14]斂營歸血以助眠,不計較病機的話,本身也有助眠之效
  15. [15]滋肝陰養肝血
  16. [16]疏肝柔肝
  17. [17]滋營安神
  18. [18]清心肝之熱,苦降力也能讓氣不上衝
  19. [19]化陰為血
  20. [20]平木和胃
  21. [21]育陰養陰
  22. [22]單純眠睡
  23. [23]平木和胃
  24. [24]理肝氣
  25. [25]安神
  26. [26]養陰寧心
  27. [27]喪子之痛
  28. [28]去痰降氣
  29. [29]理上焦氣機
  30. [30]安神
  31. [31]破肝氣,也能降氣
  32. [32]安神兼能利痰
  33. [33]斂血入營兼能眠睡
  34. [34]溫膽法去痰火思路
  35. [35]清心肝熱
  36. [36]養心安神,通絡去風不是在此需要的功能
  37. [37]助去痰
  38. [38]扶土為用
  39. [39]補陰用,用砂仁應該是減去其膩性
  40. [40]安神,兼啟陰上潤
  41. [41]安神
  42. [42]斂肝胃之陰,扶土抑木時的萬年臣藥
  43. [43]降氣,去痰氣,法半夏是去肺痰多,去脾痰少
  44. [44]調和諸藥
  45. [45]斂營眠睡
  46. [46]交通心腎,使心腎之陰能連通以平陰
  47. [47]安神用
  48. [48]理上焦氣機
  49. [49]心陰不足
  50. [50]腎虛
  51. [51]用方是桑螵蛸散的加減
  52. [52]滋陰,補心腎。《本草綱目》:「龜、鹿皆靈而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陰也」
  53. [53]安神,啟陰上潤
  54. [54]安神,入心通竅,兼能除痰
  55. [55]有了茯神,也能補腎瀉腎火,而且作者兩用了茯系藥四錢,在劑量大於黨參的狀態下,是補腎為多
  56. [56]安神寧心
  57. [57]除了補腎,還能安神,所以對腎虛的失眠很合用
  58. [58]養肝血,也能陰中求陽用來滋腎
  59. [59]交通心腎
  60. [60]都能安神,引血歸肝
  61. [61]痰少陽之痰
  62. [62]清三焦相火,《本草經解》:「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則陰足,而五臟皆安也。」
  63. [63]助利水氣,也能助去痰
  64. [64]助降肝氣
  65. [65]助利痰濕,主清下焦
  66. [66]化中上焦的痰
  67. [67]助清熱化痰。《本草綱目》:「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傷寒反汗搐搦,中風癱瘓。」
  68. [68]平時用來清風痰,在此也是用來化痰,化相火因灼而生的痰火。《本草備要》:「去風化痰,散結行經,能散相火逆結之痰,及風熱為病。」
  69. [69]自汗不是氣虛嗎?怎麼和痰飲有關係,其實應該是胃的痰飲及濕熱造成的迫液外泄,張聿青在「汗」的病機有提到:「今體中之濕有餘,兼復嗜飲,酒性升熱,遂致胃中之濕熱熏蒸,迫液外泄,汗出過多,實不在自汗盜汗之例」
  70. [70]辛開苦降,降氣和胃
  71. [71]半夏秫米湯和膽平胃
  72. [72]交通心腎
  73. [73]這裡和斂營沒有關了,單純是眠睡之用
  74. [74]清熱,手足厥陰之熱,中度
  75. [75]清三焦相火
  76. [76]都是化痰為用,其實整個方子幾乎就是溫膽湯加丹皮梔子羊角,除了化痰,也加強清熱
  77. [77]清肝熱所灼而生之痰
  78. [78]肝升太過
  79. [79]胃有貯痰
  80. [80]參鬚功效同人參,只是補力較人參微弱,但功效仍備受肯定,配合茯苓能通胃,也能瀉腎火
  81. [81]清三焦相火
  82. [82]助勢
  83. [83]安神滋陰
  84. [84]平常是用來去風濕,但現在是用來和胃化濁
  85. [85]提陰兼利水
  86. [86]清三焦熱痰,又能降胃氣,很適合膽胃不合的失眠
  87. [87]單純眠睡
  88. [88]安神
  89. [89]益肝腎
  90. [90]就是珍珠,平肝潛陽
  91. [91]鎮心安神
  92. [92]助去肺之貯痰,也略能潤燥
  93. [93]提陰上潤
  94. [94]單純眠睡
  95. [95]安神用
  96. [96]也是安神
  97. [97]鎮心安神
  98. [98]安神
  99. [99]固腎水,在此應該是補助用。《本草備要》:「入足少陰經氣分。固腎水之泄,暖少陽之精」
  100. [100]平肝潛陽
  101. [101]養心安神,交通心腎
  102. [102]膽氣上升
  103. [103]肝氣不降
  104. [104]至此是前方的加減,還是以補心兼交通心腎為主
  105. [105]安神,兼能化風痰,我的理解就是化心包或膽經的痰,也就是助清腦部的廢物
  106. [106]化相火因灼而生的痰火。《本草備要》:「去風化痰,散結行經,能散相火逆結之痰,及風熱為病。」
  107. [107]潤心及諸臟
  108. [108]這應該是指用鐵器來煎藥,但我也不知有什麼差別,也有一說是放金屬一起煎,不管是什麼,現在也都不會這麼做了
  109. [109]滋陰陽潛陽
  110. [110]安神寧心
  111. [111]滋陰益肝
  112. [112]提陰上潤,澤瀉在益陰藥少的時候,不宜多用
  113. [113]潛肝陽
  114. [114]潤上焦虛火
  115. [115]助眠睡
  116. [116]清胃及膽經痰火,也能助陽入陰
  117. [117]歸脾湯加熟地,滋陰補血,打底用
  118. [118]潛陽氣
  119. [119]和胃以理中,助陽能入陰
  120. [120]引火歸源兼清心
  121. [121]主以溫膽湯加減,去痰清熱,兼安神清心
  122. [122]暖胃制肝用,其性為熱,不宜多用
  123. [123]黃連清心,配半夏也能瀉心去胃痰
  124. [124]清痰和胃,溫膽法
  125. [125]益肝寧心
  126. [126]量都不多,佐助或反佐為用
  127. [127]腎陰火
  128. [128],黃連溫膽法,清膽經痰火
  129. [129]清腎火,潤腎陰,是酸棗仁湯中的思路
  130. [130]啟水上潤
  131. [131]佐清肝火
  132. [132]潤心
  133. [133]可以視為補腎,也可以視為通胃和胃,視參茯的配比而定
  134. [134]補腎兼強腰膝
  135. [135]安神
  136. [136]清膽胃之痰
  137. [137]清肝熱,應該是佐助用,因為主要是膽胃之痰的問題
  138. [138]我視為單純眠睡,但是以潤為主,清火力不強,佐助藥
  139. [139]清膽胃之痰,清肝經之熱,佐安神和胃
  140. [140]清痰,助陽入陰
  141. [141]交心腎兼潤腎
  142. [142]潤心腎
  143. [143]助去肺痰
  144. [144]眠睡安神
  145. [145]助清肝熱
  146. [146]潤肺化痰
  147. [147]交通心腎,滋陰清火
  148. [148]滋陰啟陰
  149. [149]安神
  150. [150]補肝腎,《本草綱目》:「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
  151. [151]補腎固澀
  152. [152]也是補腎常用藥
  153. [153]大補腎陰,又快又強
  154. [154]眠睡
  155. [155]滋陰潛陽
  156. [156]潤心陰
  157. [157]從補腎退而補脾以利運旋
  158. [158]快速補陰
  159. [159]理脾氣
  160. [160]眠睡
  161. [161]斂肝胃之陰
  162. [162]補腎
  163. [163]補脾腎
  164. [164]啟水兼利水
  165. [165]用來和胃氣以助運旋,而且也兼能補腎
  166. [166]補腎陽
  167. [167]和胃消積
  168. [168]上面的方法再加一點點力道,如下上方是以退為進,這次的就是再推進些許,可仍是退。
  169. [169]有痰略燥
  170. [170]我不知道這次的以退為進是什麼,只知道病人無大礙,這次就以治外感外主
  171. [171]宣肺理肺以止咳
  172. [172]潤肺化痰
  173. [173]透風熱
  174. [174]理肺氣
  175. [175]化痰熱
  176. [176]利水以助化痰
  177. [177]潤肺
  178. [178]降氣化痰
  179. [179]病後補氣
  180. [180]配人參健脾
  181. [181]眠睡
  182. [182]比人參重,所以除後啟火上益,也能瀉腎的相火
  183. [183]病後養血
  184. [184]安神
  185. [185]腎陰陽都補
  186. [186]益肝,和當歸配合也能養血
  187. [187]病後助通絡活血,佐助藥
  188. [188]營血鬱熱
  189. [189]安神
  190. [190]清鬱熱
  191. [191]清痰熱
  192. [192]化相火因灼而生的痰火。《本草備要》:「去風化痰,散結行經,能散相火逆結之痰,及風熱為病。」
  193. [193]滲熱,也能水氣滯造成的水停
  194. [194]相下焦虛熱
  195. [195]眠睡
  196. [196]助勢用法
  197. [197]溫膽法清痰熱
  198. [198]眠睡用,在此用錢量比棗仁多的原因是它還能通絡去風
  199. [199]助清痰熱
  200. [200]眠睡
  201. [201]降氣化痰
  202. [202]清肺胃之痰,降肺胃之氣,當然也能清膽熱以助眠
  203. [203]脾腎雙補,以腎為主,且腎的陰陽都有補
  204. [204]養肝潛肝
  205. [205]助眠
  206. [206]化痰,上文有寫了是因為痰濕素盛
  207. [207]潤上兼能去痰
  208. [208]助眠
  209. [209]養血滋陰,又益陰化血
  210. [210]溫膽法的加減,是肝膽陽升過勝
  211. [211]益腎潤心,略去肝火
  212. [212]這是一點進退黃連湯的用法,制肝和胃,以利水火在胃的升降合順,都劑量可以看得出來,安神助眠藥量多,瀉心去痰藥少,有明顯的主次
  213. [213]安神助眠
  214. [214]益肝陰以平肝陽
  215. [215]重鎮安神,清心瀉火
  216. [216]還是斂陰平肝,但此次益陰多,潛肝少
  217. [217]益陰,且肝膽陽升都有降到
  218. [218]重鎮安神
  219. [219]就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半夏,和胃和陽又能滋陰,主次是滋陰多,略用桂枝以溫中求陽
  220. [220]至此顧上方的桂龍牡法
  221. [221]開肝鬱
  222. [222]交通心腎
  223. [223]助化痰,散水積
  224. [224]助清三焦相火
  225. [225]助理胸中之氣
  226. [226]潤臟陰
  227. [227]還是以去胃痰以和膽安神為主,佐開鬱順氣
  228. [228]少少補氣
  229. [229]溫經以助通絡
  230. [230]佐助活血通絡
  231. [231]安神
  232. [232]去風通絡
  233. [233]能養血平肝,也能助桂枝和營
  234. [234]滋肝陰潛陽
  235. [235]去風濕,強筋骨,益肝腎,在此都用得到
  236. [236]養血以助去風
  237. [237]補腎寧心,益志安神
  238. [238]安神
  239. [239]就是硃砂,重鎮安神用
  240. [240]滋陰益肝
  241. [241]助眠
  242. [242]疏肝和胃
  243. [243]引藥入丹田,也能助化濕行氣
  244. [244]平肝潛陽
  245. [245]安神
  246. [246]斂陰益肝胃
  247. [247]助補氣
  248. [248]補心脾之血
  249. [249]滋陰潛陽
  250. [250]現在睡眠好了,是身體的問題比較多,也是配方的思路
  251. [251]和營通絡
  252. [252]滋陰益肝,但此病人的肝問題不算大了,應該是去風濕的思路
  253. [253]助補氣
  254. [254]益肝腎,強筋骨
  255. [255]在此不算是補腎,是強筋用
  256. [256]去風去濕用
  257. [257]用橘紅是偏表,說明是理近表之氣
  258. [258]治風先治血
  259. [259]都是通絡用
  260. [260]滋肝腎兼理肝氣,作者說了不疏肝,但還是用了肝藥,或許是說不能疏肝藥量多過養肝藥吧!
  261. [261]助順大便,和白芍還是對便秘有助益的
  262. [262]和胃化濕,我的理解此病人中焦沒有痰濕,應該是單純行氣中焦以止腹痛的。《本草備要》:「快氣調中,通行結滯」
  263. [263]去風濕,強筋骨,益肝腎
  264. [264]肝藥去掉
  265. [265]又可以回來助眠睡了
  266. [266]清虛熱
  267. [267]去濕熱
  268. [268]也都是瀉濕退熱之法
  269. [269]降胃清胃
  270. [270]單純斂汗
  271. [271]主要以養胃氣為主,胃的氣陰雙補,因為陽氣已經用黃耆建中湯補好了。
  272. [272]以養腎陰為主,湯丸並進以求更效
  273. [273]看來藥還是進不去,先養肺胃為主
  274. [274]再養腎陰,收澀下焦為主
  275. [275]清肝養胃陰
  276. [276]再加強補陰
  277. [277]依表現拿捏藥量

臨證指南醫案(虛勞)+註

1.王(二二)此少壯精氣未旺,致奇脈綱維失護。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今納谷如昔,當以血肉充養。(陰虛)

牛骨髓、羊骨髓、豬骨髓、茯神[1]、枸杞、當歸[2]、湖蓮[3]、芡實[4]


2.溫(三二)陰虛督損, 六味加[5]麋角膠[6]秋石[7]川石斛[8]膏。


3.陳(十七)勞在出幼之年,形脈生氣內奪,冬月可延,入夏難挨,由真陰日消爍,救陰無速功,故難治,兩儀煎[9]


4.陳(二一)春病至夏,日漸形色消奪,是天地大氣發泄,真氣先傷,不主內守,為損怯之症,不加靜養。損不肯複,故治嗽治熱無用,交節病加,尤屬虛象,脈左數甚,肛有漏瘍,最難全好。

熟地、炒山藥、建蓮[10]、豬脊筋[11]、茯苓[12]


5.徐(四一)清金潤燥熱緩,神象乃病衰成勞矣。男子中年,行走無力,寐中咳逆,溫補剛燥難投[13]

天冬、生地、人參[14]、茯苓[15]、白蜜


6.黃(二六)陰傷勞損。

清阿膠、雞子黃、生地[16]、麥冬[17]、麻子仁[18]、炙甘草[19]、南棗


7.某,攝陰得效,佐以益氣,合補三陰之臟。[20]

人參、熟地、炒山藥[21]、炒杞子[22]、五味[23]、牛膝炭[24]、建蓮[25]、芡實[26]


8.錢,陽外泄為汗,陰下注則遺,二氣造偏,陰虛熱勝,腦為髓海,腹是至陰,皆陽乘於陰,然陽氣有餘,益見陰弱,無以交戀其陽,因病致偏,偏久致損,坐功運氣,陰陽未協,損不肯複,頗為可慮,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肅,身氣泄越,入暮灼熱[27],總是陰精損傷,而為消爍耳。

川石斛[28]、炒知母[29]、女貞子[30]、茯神[31]、糯稻根、小黑豆皮

又,暮夜熱熾,陰虛何疑。但從前表散,致衛陽疏泄,穿山甲鑽筋流利後,致經絡氣血劫撒,內損不複,衛陽藩籬交空,斯時亦可撐半壁矣。失此機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蟄藏耳。


9.張,季明謂元無所歸則熱灼亦是。

(丸方)人參、河車、熟地、五味、蓮肉、山藥[32]、茯苓[33],食後逾時服六神湯[34]


10.張(六七)有年呼氣頗和,吸氣則脅中刺痛,是肝腎至陰臟絡之虛,初投辛酸而效,兩和肝之體用耳[35]。大旨益腎當溫,複入涼肝滋液,忌投剛燥。

大熟地、天冬[36]、枸杞[37]、柏子霜[38]、茯苓[39]、桂圓肉[40]、女貞子[41]、川斛[42]、蜜丸


11.徐,今年長夏久熱,傷損真陰,深秋天氣收肅,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濁,消渴眩暈,見症卻是肝腎脈由陰漸損及陽明胃絡,納穀減,肢無力,越人所云,陰傷及陽,最難充複, 誠治病易,治損難耳。

人參、天冬、生地、茯神[43]、女貞[44]、遠志[45]


12.鍾(二十)少年形色衰奪,見症已屬勞怯,生旺之氣已少,藥難奏功,求醫無益,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扶持後天,冀其久延而已。

魚鰾、湖蓮、秋石、芡實[46]、金櫻子[47]


13.周(七十)脈神形色,是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大意血氣有情之屬,栽培生氣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約茶盞許,燉暖入薑汁三分。


14.某(女)交夏潮熱口渴,肌膚甲錯,此屬骨蒸潮熱。

生鱉甲、銀柴胡、青蒿、黃芩、丹皮、知母[48]


15.湯(女)天癸未至,入暮寒熱,此先天真陰不足,為損怯延挨之病,腹膨減食治在太陰厥陰。

熟白朮(二錢)、生濃朴(一錢)[49]、當歸(二錢)、丹皮(一錢半)[50]、淡黃芩(一錢)[51]、生鱉甲(五錢)[52]

此一通一補之法,白朮補太陰,濃朴通陽明,當歸補厥陰,丹皮泄少陽,黃芩清氣分之熱。鱉甲滋血分之熱也。


16.邢(四四)努力傷,身痛無力, 歸桂枝湯[53]去薑加五加皮[54]


17.陳(十二)稚年陰虧陽亢,春陽化風地升,暮熱晨汗,肌柔白,脈數虛,非客邪清解,仿仲景複脈法。

本方去薑桂加甘蔗汁。[55]


18.王(十二)稚年純陽,諸陽皆聚於骨,陰未充長,陽未和諧,凡過動煩怒等因,陽驟升巔為痛,熟寐痛止,陽潛入陰也。

此非外邪,常用錢氏六味丸[56],加龜甲知母鹹秋石[57],以滋養壯陰。


19.曹(十三)肌肉蒼赤,脈小數疾,童真陰未充長,囊下肛前,已有漏卮,陽獨升降,巔竅如蒙,常與壯水製火,猶慮變幻損怯,

生六味去萸肉[58],加生白芍[59]黃柏知母人中白[60],蜜丸。


20.施(三二)脈尺垂,少藏,唾痰灰黑,陰水內虧,陽火來乘,皆損怯之萌,可冀胃旺加餐耳。年歲已過三旬,苟能靜養百天,可以充旺。

熟地、天冬、川斛、茯神、遠志[61]、山藥[62]、建蓮、芡實[63]、秋石、豬脊髓丸

21.張,勞煩,夏秋氣泄而病,交小雪不複元,咽中微痛,血無華色,求源內損不藏,陰中之陽不伏。 恐春深變病。

熟地炭、清阿膠[64]、川斛[65]、浸白天冬[66]、秋石(二分)[67]

22.許(三二)陰傷及陽,畏風外冷,午後潮熱,舌絳渴飲,剛峻難進,腰脊墜,音啞,心嘈,姑與柔陽滋液。

首烏、枸杞、天冬、黑豆皮、建蓮[68]、茯神[69]


23.黃,當純陽發泄之令,辛散亂進,火升,咽乾氣促,病根在下焦,陰虛成勞,最難調治。

熟地、炒山藥、五味、芡實、茯神、湖蓮[70]

又,照前方加人參。

24.宋,勞損三年,肉消脂涸,吸氣喘促,欲咳不能出聲,必踞按季脅,方稍有力,寐醒喉中乾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為繼續之算,莫言治病。

鮮河車、人乳汁、真秋石、血餘灰[71]

25.吳(二八),遺濁已久,上冬喉中哽噎,醫投寒解,入夏不痊,緣腎陰為遺消爍,龍雷不肯潛伏,於冬令收藏之候,反升清空之所,內經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陰質既虧,五液無以上承,徒有浮陽蒸灼,柔嫩肺日傷,為痺為宣,不外陰虛陽亢。但養育陰氣,貴乎寧靜,夫思煩嗔怒,誦讀吟詠,皆是動陽助熱,不求諸己工夫,日啖草木藥汁生氣暗傷,豈曰善策,然未嘗無藥也。

益水源之弱,製火炎之熾,早用六味減丹澤[72],加阿膠秋石龜膠牡蠣湖蓮肉[73]之屬以入下,介以潛陽,滋填澀固,卻是至靜陰藥,臥時量進補心丹,寧神解熱,俾上下得交,經年可冀有成。(陰虛陽浮)

26.沈,脈細澀,入尺澤,下元精虧,龍旺火熾,是口齒齦腫,皆下焦之虛陽上越,引火歸窟,未嘗不通,只以形瘦液少,慮其劫陰,致有瘍癰起患,當預慮也。虎潛去廣歸鎖陽,加山藥蓯蓉青鹽,羊肉膠丸。 安脈堅,咽阻心熱,得噯氣略爽,腰膝弱,精滑自遺,必因驚恐,傷及肝腎,下虛則厥陽沖逆而上,法宜鎮逆和陽,繼當填下。

生白芍、桂枝木、生牡蠣、龍骨[74]、小黑豆皮[75]、茯神[76]、大棗


27.鄭,脈數,垂入尺澤穴中,此陰精未充早泄,陽失潛藏,汗出吸短,龍相內灼,升騰面目,肺受熏蒸,嚏涕交作,兼之胃弱少谷,精濁下注,溺管疼痛,肝陽吸其腎陰,善怒多郁,顯然腎虛如繪,議有情之屬以填精,仿古滑澀互施法。

牛骨髓(四兩)、羊骨髓(四兩)、豬脊髓(四兩)[77]、麋角膠(四兩)、熟地(八兩)、人參(四兩)、萸肉(四兩)、五味(三兩)、芡實(四兩)、湖蓮(四兩)、山藥(四兩)、茯神(四兩) [78]金櫻膏(三兩),膠髓丸。


28.曹(二一)精氣內奪,冬乏收藏,入夜氣沖嗆逆,不得安寢,皆勞怯之末傳,難治。

人參、鮮紫河車、茯苓、茯神、五味、紫衣胡桃肉[79]


29.姚(二三)脈左細右空,色奪神夭,聲嘶,乃精傷於下,氣不攝固,而為咳汗,勞怯重病,藥難奏功,用大造丸[80]方。


30.程,脈左弦搏,著枕眠臥,冷痰上升,交子後乾咳,此腎虛陽不潛伏,乃虛症也。從攝固引導,勿驟進溫熱燥藥。

熟地炭、生白芍、山藥、茯苓、丹皮、澤瀉[81]、車前[82]、牛膝[83]、胡桃肉


31.蔣,脈細促,三五欲歇止,頭垂欲俯,著枕即氣沖不續,此腎臟無根,督脈不用,虛損至此,必無挽法。

熟地、五味、茯苓、青鉛、豬脊髓[84]


32.朱(二九)真陰久傷不複,陽氣自為升降,行動即覺外感,皆體質失藏,外衛不固矣。治在少陰,用固本丸之屬,加入潛陽介類。

固本丸[85]加淡菜秋石阿膠。


33.金(二二)虛症五年,真陰既損不複,長夏陰不生成,陽擾升越巔頂而為痛脹,目患不痊,病根亦在肝腎,與潛陽以益乙癸,磁石[86]六味[87]加龜甲[88]


34.胡,厥陽上沖,心痛振搖,消渴齒血,都是下焦精損,質重味濃,填補空隙,可冀其效。

熟地(四兩)、五味(二兩)、茯神(二兩)、建蓮(二兩)、芡實(二兩)、山藥(二兩)、人乳粉(二兩)、秋石(二兩)[89],生精羊肉膠丸,早服四錢。


35.程,今年厥陰司天,春分地氣上升,人身陽氣上舉,風乃陽之化氣,陰衰於下,無以製伏,上愈熱,斯下愈寒,總屬虛象,故龜膠人乳,皆血氣有情,服之小效者,非沉苦寒威也。茲定鹹味入陰,介類潛陽法。

炒熟地、龜膠、阿膠、炒遠志、炒山藥、湖蓮[90],六七日後,仍進瓊玉膏減沉香。


36.蔣(三五)肝厥,用鹹味入陰,水生木體,是虛症治法,夏令大氣主泄,因煩勞病發,勢雖減於昔日,而脈症仍然,必靜養經年,陰陽自交,病可全去,議介類潛陽,佐酸味以斂之。

熟地、柏子霜、萸肉、五味、鎖陽、淡菜膠、海參膠、真阿膠、龜版膠、茯苓、湖蓮、芡實、青鹽


37.金,肝血腎精無藏,陽乏依附,多夢紛紜,皆陽神浮越,當以介屬有情,填補下焦。

熟地、淡菜、阿膠、萸肉[91]、小麥[92]、龍骨、牡蠣[93]

又,腎虛氣攻於背,肝虛熱觸於心,都是精血內奪,神魂不主依附,此重鎮以理其怯,填補以實其下,血肉有情,皆充養身中形質,即治病法程矣。

熟地、牡蠣、淡菜、萸肉、龍骨、杞子[94]、五味[95],加龜甲天冬[97],豬脊髓丸。


39.錢(五十)據說熱自左升,直至耳前後脹,視面色油亮,足心灼熱,每午後入暮皆然,上年用茶調散。 宣通上焦鬱熱不應,此肝腎陰火乘竅,卻因男子精虧,陽不下交,經言以滋填陰藥,必佐介屬重鎮,試以安寢竟夜乃安,參陽動陰靜至理。

熟地、龜版、萸肉、五味、茯苓、磁石、黃柏、知母[98]、豬脊髓丸。


40.顧(二二)陰精下損,虛火上炎,脊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帶諸脈不用,法當填髓充液,莫以見熱投涼。

熟地(水煮)、杞子、魚膠、五味、茯神、山藥、湖蓮、芡實、金櫻膏為丸。[99]


41.陳(二十)喉痺,目珠痛,吸氣短促,曾咯血遺精,皆陰不內守,孤陽上越諸竅,當填下和陽。

熟地、枸杞炭[100]、旱蓮草[101]、菊花炭[102]、女貞[103]、茯苓


42.某(三二)心煩不寧,目彩無光,少陰腎水枯槁,厥陽上越不潛,議用填陰潛陽。

人參(一錢半)、熟地(五錢)、天冬(一錢)、麥冬(三錢)、茯神(三錢)、龜版(一兩)[104]


43.某(女)渴不欲飲,陰不上承,況寐醒神識不靜,易驚汗出,法當斂補。

人參、熟地炭、萸肉炭、茯神、五味、炒遠志[105]


44.邵,精血傷,氣不潛納陽浮擾神,則魂魄不寧,臟陰不安其位。

人參、炙草、建蓮、茯神、龍骨、金箔[106]


45.盧,有形血液,從破傷而損,神氣無以擁護,當此冬令藏陽,陽微畏寒,奇脈少津,乏氣貫布,行步欹斜,健忘若憒,何一非精氣內奪之征,將交大雪,純陰無陽,冬至一陽來複也。見此離散之態,平素不受暖補,是氣元長旺,今乃精衰氣竭之象,又不拘乎此例也。(陽虛)

人參、鹿茸、歸身、炒杞子、茯苓[107]、沙苑[108]


46.馬,陰精走泄於下,陽氣鬱冒於上,太衝脈衰,厥氣上沖,陡然癇厥,陰陽既失交偶,內隨陽掀旋,陽從汗泄矣。宜遠房幃,獨居靜室,醫治之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大封大固,以蟄藏為要。 百日可效,經年可以複元。

淡蓯蓉、五味、遠志、茯神、芡實、建蓮[109]、生羊腰子


47.孫(四二)形軀豐溢,脈來微小,乃陽氣不足體質,理煩治劇,曲運神機,都是傷陽之助,溫養有情,栽培生氣,即古聖春夏養陽,不與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龍丸[110]


48.某(二十)少壯形神憔悴,身體前後牽掣不舒,此奇經脈海乏氣,少陰腎病何疑。

淡蓯蓉[111]、甘枸杞[112]、當歸[113]、牛膝[114]、沙苑、茯苓


49.某,陰陽二氣不振,春初進八味,減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從陽引陰,兼以歸脾守補其營,方得效驗,茲當春升夏令,裡虛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煩倦,古人謂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是當以益氣為主,通攝下焦兼之,仿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法,非治病也。乃論體耳。 夏季早服青囊斑龍丸方法。

鹿茸、鹿角霜、鹿角膠、赤白茯苓、熟地、蓯蓉、補骨脂、五味子[115]晚服歸脾,去木香[116],加枸杞子。


50.王(氏)凡女科書,首篇必論調經,既嫁必究孕育,結十載,未能得胎,病在至陰之臟,延及奇經八脈,述經遲晨泄,心若搖漾,得食姑緩,肛瘍久漏,都屬下損。

人參、麋茸、紫石英、茯苓、當歸[117]、補骨脂[118]、棗艾湯泛丸。


51.汪(氏)女科首列調經,今經不調和,耳鳴心漾,汗出,畏恐神痺,兩足皆冷兼浮腫,冬至節交,病甚於前,都因肝腎內怯,陽不交陰所至,

薛氏加減八味丸[119],淡鹽湯送三錢。


52.萬(二七)診脈數,左略大,右腰牽絆,足痿,五更盜汗即醒,有夢情欲則遺,自病半年,脊椎六七節骨形凸出,自述書齋坐臥受濕。若六淫致病,新邪自解,驗色脈推病,是先天稟賦原怯,未經充旺,肝血腎精受戕,致奇經八脈中乏運用之力,乃筋骨間病,內應精血之損傷也。

人參(一錢)、鹿茸(二錢)、杞子(炒黑三錢)、當歸(一錢)、舶茴香(炒黑一錢)、紫衣胡桃肉(二枚)、生雄羊內腎(二枚)[120]

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桂附剛愎,氣質雄烈精血主臟。 臟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至於丹溪虎潛法,潛陽堅陰,用知柏苦寒沉著,未通奇脈,余以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內之精血。但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


53.朱(三六) 辛溫鹹潤,乃柔劑通藥,謂腎惡燥也。服有小效,是勞傷腎真,而八脈皆以廢弛失職,議進升陽法。(陽虛奇脈兼病)

鹿茸[121]、蓯蓉[122]、歸身[123]、杞子、柏子仁、杜仲[124]、菟絲子、沙苑[125]


54.范(二一)父母弱症早喪,稟質不克充旺,年二十歲未娶,見病已是損怯,此寒熱遇勞而發,即內經陽維脈衰,不司維續,護衛包舉,下部無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骨矣。且下元之損,必累八脈,此醫藥徒補無用。

鹿茸、杞子、歸身、巴戟、沙苑[126]、茯苓[127]、舶茴香 羊肉膠丸


55.施,沖氣貫脅上咽,形體日漸枯槁,此勞傷肝腎,而成損怯,由乎精氣不生,厥氣上逆耳。議以通陽攝陰,冀其漸引漸收,非見病治病之方法矣。(陰陽並虛)

蓯蓉、熟地、五味、枸杞、柏子霜[128]、茯苓、桑椹子[129] 砂仁 青鹽 羊肉膠丸。


56.王(三十)陽虛背寒肢冷,陰虛火升煩驚,宿病偏傷不複,總在虛損一門,鎮攝之補宜商。

早用薛氏八味丸[130],晚歸脾,去木香[131]


57.某,肝腎損傷,八脈無氣,未老衰憊大著,姑議通陽守陰一法,俟明眼裁之。

淡蓯蓉、熟地炭、鹿角霜、五味子肉、柏子仁[132]、茯苓[133]


58.王(二九)搖精驚恐,肝腎臟陰大泄,陽不附和,陰中百脈之氣,自足至巔,起自涌泉,以少陰之脈始此,欲使陰陽翕闔,譬諸招集潰散卒伍,所謂用藥如用兵。

熟地、枸杞、當歸、五味[134]、遠志[135]、龜版、鹿鞭、羊肉


59.某,脈虛細,夜熱晨寒,煩倦口渴,汗出,臟液已虧,當春氣外泄,宗內經凡元氣有傷,當與甘藥之例,陰虛者用複脈湯。

炙甘草(七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火麻仁(一錢)、生地(二錢)、麥冬(一錢)、桂枝(三分)、生白芍(一錢半)[136]


60.某(二四)陰傷及陽,加以春夏大地陽氣主泄,真無內聚,形神痿靡。大凡熱必傷氣,固氣,正以迎夏至一陰來複。

人參、熟地、五味、炒山藥、芡實、建蓮[137]


61.張(二四),臟陰久虧,八脈無力,是久損不複,況中脘微痛,臍中動氣,決非滋膩涼藥可服,仿大建中之製,溫養元真,壯其奇脈,為通納方法。

人參、生于朮、炙草、茯苓[138]、熟地、淡蓯蓉[139]、歸身[140]、白芍[141]、真潯桂[142]、枸杞、五味[143] 蜜丸,服四錢。


62.許(十九)善嗔食減無味,大便溏瀉,三年久病,內傷何疑。但清內熱,潤肺理嗽,總是妨礙脾胃,思人身病損,必先陰陽致偏,是太陰脾臟日削,自然少陽膽木來侮,宗內經補臟通腑一法,

四君子加桑葉炒丹皮[144]

又,虛勞三年,形神大衰,食減無味,大便溏瀉,寒起背肢,熱從心熾,每咳必百脈動掣,間或脅肋攻觸,種種見症,都是病深傳遍,前議四君子湯,以養脾胃沖和,加入桑葉丹皮,和少陽木火,使土少侵,服已不應,想人身中二氣致偏則病,今脈症乃損傷已極,草木焉得振頓,見病治病,諒無益,益氣少靈,理從營議,食少滑泄,非滋膩所宜,暫用景岳理陰煎法[145],參入鎮逆固攝[146]。若不胃蘇知味,實難擬法。

又,人參、秋石、山藥、茯苓[147]、河車膠丸。


63.張,汗多亡陽,是醫人不知勞倦受寒,病兼內傷。但以風寒外感發散致誤,淹淹半年,乃病傷不複,能食者以氣血兼補。

人參、白朮、茯苓、沙苑、蓯蓉、歸身、枸杞[148]


64.張(十九)陰傷成勞,因減食便溏寒熱,姑從中治者,以脾為營,胃主衛也。

異功[149]加五味子[150]


65.吳(三六)虛損至食減[151],腹痛,便溏,中宮後天為急,不必泥乎痰嗽縷治,

異功散去朮[152]加炒白芍煨益智仁[153]


66.楊(氏)背寒心熱,胃弱少餐,經期仍至,此屬上損。(上損及胃)

生地、茯神、炒麥冬[154]、生扁豆[155]、生甘草


67.仲,久嗽,神衰肉消,是因勞倦內傷,醫不分自上自下損傷。但以苦寒沉降,氣泄汗淋,液耗夜。熱,胃口得苦傷殘,食物從此頓減,老勞纏綿,詎能易安,用建中法,

黃耆建中湯去薑[156]

又,照前方加五味子[157]

又,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炒山藥、熟地、五味、女貞子、炒黑杞子[158]


68.時(二十)脈細屬臟陰之損,平素畏寒怯冷,少年陽氣未得充長,夏令暴瀉,是時令濕熱,未必遽然 虛損若此,今谷減形瘦,步履頓加喘息,勞怯顯然,當理脾腎。(下損及中)

早服加減八味丸,晚服異功散。[159]


69.某,由陰損及乎陽,寒熱互起,當調營衛,參建中湯去薑糖[160]


70.某,入夏發泄主令,由下損以及中焦,減谷形衰,陰傷及陽,畏冷至下,春季進河車羊肉溫養固髓方法,積損難充,不禁時令之泄越耳。古人減食久虛,必須胃藥,晚進參朮膏[161],早用封固佐升陽法,長夏不複奈何?

鹿茸(生研一兩)、鹿角霜(一兩)[162]、熟地(二兩)、生菟絲子(一兩)、人參(一兩)、茯苓(一兩)[163]、韭子(二兩)、補骨脂(胡桃蒸一兩)、枸杞子(一兩)、柏子霜(一兩)[164],蜜丸,早服四錢,參湯送。

參朮膏方,人參四兩,另用泉水熬,九蒸于朮四兩,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濃掩乾灰,將藥罐燉收至極老為度,每用膏二錢五分,開水化服。


71.李(二九)勞怯,形色奪,肌肉消,食減便滑,兼痰嗆喉痛,知醫理者,再無清咽涼肺滋陰矣。病患述心事操持病加,顯然內損,關系臟真,冬寒藏陽,人身之陽,升騰失交,收藏失司,豈見病治病膚淺之見識,據說食進逾時,必有痛瀉,經言食至小腸變化,屈曲腸間有阻,常有諸矣。凡湯藥氣升,宜丸劑疏補,資生丸食後服。(脾腎兼虛)

(晨服) 人參、坎氣[165]、茯苓、黑殼建蓮、五味 芡實、山藥漿丸。都是補精補腎


72.楊,髮墮於少壯之年,能食不化,噫氣,小溲淋濁,便糞漸細,少年脾腎損傷,宜暖下焦以醒中陽,濟生丸[166]三錢,開水送下。


73.陳(十八)陰損於下,中焦運陽亦弱,見症少年損怯,先天不充,以後天維續。但食少難化,膩滯勿用。 由陰損及陽,用雙補丸[167]


74.某,久勞,食減,便溏不爽,氣短促,異功加五味子[168]


75.王(二四)脈如數,垂入尺澤,病起肝腎下損,廷及脾胃,昔秦越人云,自下焦損傷,過中焦則難治。 知有形精血難複,急培無形之氣為旨,食少便溏,與錢氏異功散[169]


76.蔡,久嗽氣浮,至於減食泄瀉,顯然元氣損傷。若清降消痰,益損真氣,大旨培脾胃以資運納,暖腎臟以助冬藏,不失帶病延年之算,異功散兼服。

熟地炭、茯神、炒黑枸杞、五味、建蓮肉、炒黑遠志、山藥粉丸,早上服。[170]


77.葉(三一)病損不複,八脈空虛,不時寒熱,間或便溏,雖步履飲食如常,周身氣機,尚未得雍和,倘調攝失慎,慮其反複,前丸藥仍進,煎方宗脾腎雙補法。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炒沙苑(一錢)、益智仁(煨研一錢)、炒菟絲餅(二錢)[171]


78.華(二八)勞損,加以煩勞,肉消形脫,潮熱不息,胃倒泄瀉,沖氣上攻,則嘔,當此發泄主令,難望久延。(胃虛嘔瀉)

人參[172]、訶子皮、赤石脂[173]、蒸熟烏梅肉[174]、新會皮、炒白粳米[175]


79.呂,沖年久坐誦讀,五志之陽多升,咽乾內熱,真陰未能自旺於本宮,診脈寸口動數,怕有見紅之慮,此甘寒緩熱為穩,不致胃枯耳。(陰虛陽浮兼胃陰虛)

生地、天冬、女貞、茯神、炙草、糯稻根須[176]


80.杜(二一)陰精久損,投以填納溫潤,入夏至晚火升,食物少減,仍屬陰虧。但夏三月,必佐胃藥。

參鬚、麥冬、五味[177]、茯神、建蓮、芡實[178]


81.許,脈左堅[179],上下直行,精損,熱自升降。

細生地、玄參心[180]、女貞[181]、川斛、糯稻根須[182]

又,甜北沙參、天冬、炒麥冬、茯神、阿膠、秋石[183]

又,人參、麥冬、生甘草、扁豆[184]


82.胡(四三)補三陰臟陰,是迎夏至生陰,而暈逆欲嘔吐痰,全是厥陽犯胃上巔,必靜養可製陽光之動,久損重虛,用甘緩方法,

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185]


83.王,春半寐則盜汗,陰虛,當春陽發泄,胃口弱極,六黃苦味未宜,用甘酸化陰法。

人參、熟地、五味、炙草、湖蓮、茯神[186]


84.某(二一)誦讀身靜心動,最易耗氣損營,心脾偏多,不時神煩心悸,頭眩脘悶,故有自來也。調養溉灌營陰,俾陽不升越,恐擾動絡血耳。(營虛)

淮小麥(三錢)、南棗肉(一枚)、炒白芍(一錢)、柏子仁(一錢半)、茯神(三錢)、炙草(四分)[187]


85.某(四十)脈弦,脅痛引及背部,食減,此屬營損傳勞。

桂枝木(四分)、生白芍(一錢半)、炙草(四分)、歸身(一錢半)、茯神(三錢)、生牡蠣(三錢)、煨薑(一錢)、南棗(三錢)[188]


86.某(三十)脈,不嗜食,腰酸無力,咳煩勞,營虛所致。

當歸、生白芍、桂枝木、茯苓、炙草、飴糖、煨薑、南棗[189]


87.汪 脈左小右虛,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此胃陽已弱,衛氣不得擁護,時作微寒微熱之狀,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實邪矣。當建立中氣以維營衛,東垣云:骨為衛之本,營乃脾之源,偏熱偏寒,猶非正治

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190]


88.陸,勞傷陽氣,不肯複元,秋冬之交,余宗東垣甘溫為法,原得小效,眾楚交咻柴葛枳朴是餌,二氣散越,交紐失固,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皆清陽凋喪,無攻痛成法,唯以和補,使營衛之行,冀其少緩神蘇而已。

人參、當歸、炒白芍、桂心、炙草、茯神[191]

又,右脈濡,來去澀,辛甘化陽,用大建中湯。

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192]


89.汪,勞倦陽傷,形寒骨熱,脈來小弱,非有質滯著,與和營方。

當歸[193]、酒炒白芍[194]、炙草、廣皮、煨薑、大棗


91.程,脈左甚倍右,病君相上亢莫製,都因操持勞思所傷。若不山林靜養,日藥不能卻病。(勞傷心神)

鮮生地、玄參心、天冬、丹參、茯神、鮮蓮肉[195]


92.顏(三四)操持思慮,心營受病,加以勞力泄氣,痰帶血出,脈形虛小,右部帶弦,議用

歸脾湯,減桂圓、木香、白朮[196]、加炒白芍,炒麥冬[197]

又,勞心營液既耗,氣分之熱自灼,手足心熱,咽乾煩渴,多是精液之損,非有餘客熱,前議歸脾加減,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製亢之劑,理心之用,以複五液。

人參、生地、天冬、麥冬、茯神、燈心、竹葉心[198]、丹參[199]


93.某,神傷精敗,心腎不交,上下交損,當治其中[200]。(中虛)

參朮膏米飲湯調送。


94.華(三七)春深地氣升,陽氣動,有奔馳飢飽,即是勞傷,內經勞者溫之,夫勞則形體震動,陽氣先傷。 此溫字,乃溫養之義,非溫熱競進之謂,勞傷久不複元為損,內經有損者益之之文,益者,補益也。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春病入秋不愈,議從中治,據述晨起未納水穀,其咳必甚,胃藥坐鎮中宮為宜,

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201]


95.徐(二七)虛損四年,肛瘍成漏,食物已減什三,形瘦色黃,當以甘溫培中固下,斷斷不可清熱理嗽。

人參、茯苓、山藥、炙草、芡實、蓮肉[202]


96.某,積勞,神困食減,五心熱,汗出,是元氣虛,陰火盛,宜補中,生脈四君子湯[203]


97.楊(二八)內損,陰及陽分,即為勞怯,胃弱少納,當以建中湯加人參[204]


98.朱(二七)既暮身熱,汗出早涼,仍任勞辦事,食減半,色脈形肉不足,病屬內損勞怯,人參小建中湯。[205]


99.楊(三二)知飢減食,外寒忽然,久病行走喘促,坐臥稍安,此勞傷不複,議從中以益營衛。

九蒸冬朮、炙甘草、煨薑、南棗[206]


100.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非酒色傷陽之勞也。胃口消憊,生氣日奪,豈治嗽藥可以奏功,

黃耆建中湯去薑。[207]


101.仲(三八)久勞內損,初春已有汗出,入夏食減,皆身中不耐大氣泄越,右脈空大色痿黃,衰極難複。 無卻病方法,議封固一法。

人參、黃耆、熟于朮、五味[208]


102.嚴(二八)脈小右弦,久嗽晡熱,著左眠稍適,二氣已偏,即是損怯,無逐邪方法,清泄莫進,當與甘緩,

黃耆建中去薑。

又,建中法頗安,理必益氣以止寒熱。

人參、黃耆、焦朮、炙草、歸身、廣皮白、煨升麻、煨柴胡[209]


103.王(二六)脈大而空,亡血失精,午食不運,入暮反脹,陰傷已及陽位,纏綿反複至矣。

歸芍異功散。[210]


104.劉(女)年十六,天癸不至,頸項癭痰,入夏寒熱咳嗽,乃先天稟薄,生氣不來,夏令發泄致病,真氣不肯收藏,病屬勞怯,不治, 戊己湯去白朮[211]


105.華(二十)此勞怯損傷不複之病,已經食減,便溏,欲嘔,腹痛,二氣交傷,然後天為急,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醫矣。

建中湯去糖加人參[212]


106.尹(四九)中年衰頹,身動喘嗽,脈細無神,食減過半,乃下元不主納氣,五液蒸變粘涎,未老先衰,即是勞病。(腎氣不納)

人參、坎氣、紫衣胡桃、炒菟絲子、茯苓、五味、炒砂仁、山藥漿丸。[213]


107.金(七十)寤則心悸,步履如臨險阻,子後沖氣上逆,此皆高年下焦空虛,腎氣不納所致, 八味丸三錢,先服四日。

淡蓯蓉(一兩)、河車膠(一具)、紫石英(二兩)、小茴(五錢)、杞子(三兩)、胡桃肉(二兩)、牛膝(一兩半)、五味(一兩)、茯苓(二兩)、沙苑(一兩半)、補骨脂(一兩)、桑椹子(二兩),紅棗肉丸。[214]


108.王,久客勞傷,氣分痺阻,則上焦清空諸竅不利,初病在氣,久則入血,身痛目黃,食減形瘦,由病患及乎元虛,攻補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當兩和氣血,使升降得宜。若再延挨,必瘀滯日甚,結為腑聚矣。(氣血滯升降阻)

旋複花湯加桃仁歸鬚蔞皮。[215]


109.郁(氏)失血咳嗽,繼而暮熱不止,經水仍來,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腎衝任皆損,二氣不交,延為勞怯,治以攝固,包舉其泄越。(肝腎衝任皆虛)

鮮河車膠、黃柏、熟地、淡蓯蓉、五味[216]、茯神,蜜丸


110.屠(二八)勞力傷陽,延三年,損傷延及中宮,狀如反胃,諸氣欹斜,交會失序,遂有寒熱,脫力損傷脾 胃,牛屬坤土,當以霞天膏。(勞力傷脾胃)


111.朱(十二)奔走之勞,最傷陽氣,能食不充肌膚,四肢常自寒冷,乃經脈之氣,不得貫串於四末,有童損之憂。(勞動傷經脈)

蓯蓉(二兩)、當歸(二兩)、杞子(一兩)、茯苓(二兩)、沙苑(五錢)[217]、川芎(五錢)[218]、黃鱔一條為丸。


112.某,陽傷背寒,胃傷谷減, 小建中湯。[219]


113.某,畏風面冷,衛外陽微, 參建中去薑加茯神。[220]


虛損之症,經義最詳,其名不一,考內經論五臟之損,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損從陽,下損從陰之議,其於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複其真元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可醫,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賴先生)

引伸三才,固本,天真,大造,桂枝龍骨牡蠣,複脈等湯,以及固攝諸方,平補足三陰法,為兼治五臟一切之虛,而大開後人聾聵,可為損症之一助也。夫金匱又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夫脈大為氣分泄越,思慮鬱結,心脾營損於上中,而營分萎頓,是歸脾,建中,養營,四君,五味,異功等湯之所宜也。脈極虛亦為勞,為精血內奪,肝腎陰不自立,是六味,八味,天真,大造,三才,固本,複脈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所宜也。然仲景以後,英賢輩出,豈無闡揚幽隱之人,而先生以上,又豈無高明好學之輩,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而能治虛勞者,不少概見,即如東垣丹溪輩,素稱前代名醫,其於損不肯複者每以參朮為主,有用及數斤者,其意謂有形精血難複,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諸湯,而擴充者也。又厥後張景岳以命門陰分不足,是為陰中之陰虛,以左歸飲,左歸丸為主,命門陽分不足者,為陰中之陽虛,以右歸飲,右歸丸為主,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固本,天真。大造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而又別無所見也。故後人稱仲景先生善治虛勞 者,得其旨矣。(鄒滋九)

久虛不複謂之損,損極不複謂之勞,此虛勞損三者,相繼而成也。參其致病之由,原非一種,所現之候,難以縷析。大凡因煩勞傷氣者,先生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涼補肺胃之清。 津,柔劑養心脾之營液,或甘溫氣味,建立中宮,不使二日偏,營衛得循行之義,又因縱欲傷精者,當治下而兼治八脈,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益火滋陰之異,或靜攝任陰,溫理奇陽之妙處。若因他症失調,蔓延而致者,當認明原委,隨其機勢而調之,揣先生之用意,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上中下見症為著想,傳變至先後天為生死斷訣。若逐節推求,一一有根可考,非泛泛然而湊用幾味補藥,漫言為治也。(邵新甫)

徐評,此老治虛勞之法,不外清肺養胃滋腎,雖無大害,而毫無意義,輕者可愈,重者病日增而已,至其所遵仲景之法,又大失先賢本旨,當時仲景之所謂虛勞者,乃虛寒之症,故其脈浮大芤遲,又方中用飴糖,乃因腹中痛而設,今日之所謂虛勞,乃陰竭而浮火上炎,脈皆細數,與建中湯正相反,乃亦以此為治,此所謂耳食之學也。余曾目睹此老治陰虛火升之人,與建中而變喉痺血冒者,不下數人,當時此老竟不悟也。故附記於此。

  1. [1]填精補髓,用血肉有情之品,再用茯神啟水上滋
  2. [2]兩個都是陰中求陽的藥,《景岳全書》:「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景岳全書》:「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
  3. [3] 交通心腎,蓮子清心,蓮肉補腎
  4. [4]脾腎皆能補,《本草求真》:「利脾濕,澀腎氣」
  5. [5]三補三瀉,補下啟上
  6. [6]陰中求陽
  7. [7]從童男童女尿液中萃取提煉的春藥,功用類似人中白,主要滋腎用
  8. [8]養胃陰
  9. [9]人參熟地重用,慢養真陰
  10. [10]補肝腎之陰,再用建蓮交通心腎
  11. [11]血肉有情之品補腎精
  12. [12]啟水上滋
  13. [13]腎陰陽兩虛
  14. [14]三才湯,甘涼法以復真陰,加天冬能清肺熱益腎陰。《本草綱目》: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合群藥用之有效
  15. [15]《溫病條辨》:「三才湯,欲復陰者,加麥冬、五味子。欲復陽者,加茯苓、炙甘草。」
  16. [16]滋心腎之陰
  17. [17]潤上焦
  18. [18]布陰液至陽分,《本經疏證》:「地黃善宣陰津於陰分,麻仁善宣陰津液陽分也」
  19. [19]合前面幾乎就是複脈湯
  20. [20]肺脾腎,三臟之陰
  21. [21]補脾腎
  22. [22]入腎經的陳皮,是佐助的助勢用法。《景岳全書》:「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
  23. [23]收斂肺腎
  24. [24]引熱下行,所以下虛上盛時可以用。《本經疏證》:「納火氣於水中,化炎上為潤下
  25. [25]清心滋腎
  26. [26]益腎固精
  27. [27]邪在陰分
  28. [28]益胃陰,清腎中浮火,略有補腎之效
  29. [29]瀉腎燥而滋陰
  30. [30]滋腎益肝
  31. [31]啟水上滋
  32. [32]補脾腎
  33. [33]啟水上滋
  34. [34]筆者猜應該是《景岳全書》的六神散,是補中益氣湯思路,治氣虛發熱
  35. [35]肝體陰用陽,想必指的是肝陰
  36. [36]天冬能清肺熱益腎陰,在此為益腎陰用。《本草綱目》: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合群藥用之有效
  37. [37]助補腎陰腎陽《景岳全書》:「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
  38. [38]養心氣,潤腎燥
  39. [39]啟水上滋
  40. [40]補心脾,助生血《本草求真》:「龍眼專入心、脾。氣味甘溫,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溫則補氣。又更存有補血之力。」
  41. [41]滋腎益肝,簡單可以視為補肝陰
  42. [42]助腎而不傷於熱,平胃而不傷於燥故也。
  43. [43]三才湯加茯苓以復陽
  44. [44]補肝腎之陰
  45. [45]補腎強志以清心。《本經逢原》:遠志入足少陰腎經氣分,非心經藥也。專於強志益精,主夢泄,蓋精與志,皆腎所藏,腎氣充,九竅利,智慧生,耳目聰明,邪氣不能為害。腎氣不足,則志氣衰。
  46. [46]都是滋腎,沒有用強補,想是強補也沒用了
  47. [47]澀精固腸
  48. [48]就是青蒿鱉甲湯加銀柴胡,滋陰清熱,治邪在陰分
  49. [49]健脾行氣化濕
  50. [50]補血清熱
  51. [51]《本經疏證》:陰虛熱多時,還是可以用黃芩來清三焦膽火下焦虛冷胸中有熱,其熱多者加黃芩;又可知陰虛氣盛,熱自內出者,黃芩亦能治之,而不但治感觸所化溫中達外之熱矣。
  52. [52]入肝經血分除熱。《本經逢原》:鱉色青,入厥陰肝經及衝脈,為陰中之陽,陽奇陰偶,故取只肋為肝經之嚮導。其所主者,痎瘧瘧母,虛勞寒熱,癥瘕痞疾,經水陰瘡,不出《本經》主治也。凡骨蒸勞熱自汗皆用之,為其能滋肝經之火也。
  53. [53]養血通經
  54. [54]助行經絡
  55. [55]複脈法加桂,幾乎就是炙甘草湯了,想必是在劑量上有調整,是補氣陰為主,桂枝輔助化氣
  56. [56]就是經典的六味地黃丸
  57. [57]加強滋陰
  58. [58]木克土嚴重時,要去山茱萸。《得配本草》:「陰虛血熱,肝強脾弱,木克土則瀉。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59. [59]用白芍以斂陰代補肝陰,用來柔肝
  60. [60]清虛熱
  61. [61]養心胃之陰,再用茯苓啟水上滋,遠志補腎強志以清心
  62. [62]脾補氣以歸腎
  63. [63]補腎固精
  64. [64]養陰補血
  65. [65]清腎中伏火
  66. [66] 清肺熱下益腎,是治肺腎的陰虛陽亢,我用「肺腎不交」來形容
  67. [67]潤腎的陰陽
  68. [68]都是平補腎精,益精血而固腎
  69. [69]啟水上滋
  70. [70]補腎固精
  71. [71]多少補一點,但其實沒什麼救了
  72. [72]主要是益腎為主,丹皮去肝熱不是在此需要的,澤瀉去下焦生水也不是這裡要的
  73. [73]都是滋陰固腎為主,因為是腎陰虛明顯,浮陽蒸灼喉嚨,
  74. [74]就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芍破陰結布陽氣以調和陰陽,牡蠣滋陰固澀、龍骨安神
  75. [75]補肝腎
  76. [76]在此沒什麼水可以上啟了,我理解為純安神
  77. [77]有情之屬以填精
  78. [78]都用來補腎陰固下焦,人參用以補下焦元氣兼瀉腎火,因為有茯神為之使。《本草蒙荃》:「補下焦元氣,而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使」
  79. [79]參茯瀉腎火,五味斂肺保腎,可治氣衝上逆
  80. [80]三才湯的變方,主治虛損勞傷,欬嗽潮熱
  81. [81]六味以芍代萸,因為脈左弦,疑為肝木勝
  82. [82]除肝熱,並自膀胱導水,間接證明有肝熱,所以以芍代萸是對的
  83. [83]引熱歸腎陰
  84. [84]心理療法,不解讀了
  85. [85]很多種類,無法斷定在此是哪一種,但都是補腎用的
  86. [86]平肝潛陽
  87. [87]補腎
  88. [88]柔肝滋陰
  89. [89]都是補腎固精,以脾腎為主
  90. [90]補陰潛陽,志遠兼去心火
  91. [91]補陰斂陰補血
  92. [92]養心
  93. [93]安神
  94. [94]補腎精血兼平肝,安神
  95. [96]
  96. [95]收氣入腎。《本經疏證》:「五味子能收諸氣入腎,入腎即為五臟六腑之精,腎受而藏之矣。」


    38.吳(十八)診脈細數,左垂尺澤,先天最素薄,真陰未充,當精通年歲,陰氣早泄,使龍相刻燃,津液暗消,有虛怯根萌,藥宜至靜純陰,保養尤為要旨,

    知柏六味去丹澤[96]可參考案25,清虛火宜減丹澤

  97. [97]滋陰潛陽
  98. [98]滋陰潛陽,兼去虛火《景岳全書》:「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製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藥也。」
  99. [99]也是補腎固精為主,
  100. [100]補腎
  101. [101]《本草乘雅》:「入腎益肝。入腎為黑。為腎之心藥肝藥,肝之腎藥心藥,心之肝藥腎藥也。」
  102. [102]平肝陽
  103. [103]滋腎益肝
  104. [104]三才加麥冬滋陰,加茯神補陽,所以是陰陽雙補,再有龜板,就是滋陰之功再添
  105. [105]益腎兼清心
  106. [106]補精氣,兼安神
  107. [107]填精補血
  108. [108]補腎陽,益腎陰
  109. [109]強腎固澀,兼清心安神
  110. [110]滋腎填精,益氣養血,升固奇經,通補督脈
  111. [111]補命門,強筋骨,在此可以幫病人舒筋,只是副作用會滑腸
  112. [112]助補腎陰腎陽
  113. [113]補血活血,還能陰中求陽
  114. [114]強筋骨,益腎
  115. [115]就是青囊龍斑丸
  116. [116]行氣亦會耗氣,過虛之人去木香
  117. [117]補腎元,壯腎陽
  118. [118]溫補命門,補腎強腰,壯陽,固精,縮尿
  119. [119]六味去澤加桂心五味子
  120. [120]補腎元,偏補陽方向
  121. [121]溫腎益精強筋骨
  122. [122]通脈補腎
  123. [123]活血通經
  124. [124]溫腎強筋骨
  125. [125]都是平補腎的陰陽
  126. [126]以平補為主,兼強筋骨
  127. [127]《本經疏證》:「茯苓不特能使陰隨陽化,並能使陽藥不至耗陰,陰藥不至抑陽,其斡旋之妙,有非他物所能并者。」
  128. [128]補腎兼潤下
  129. [129]助補腎之外,也能滑腸《本草經疏》:「合而論之,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無疑矣」《本草新編》:「助補腎陰。同熟地、山茱萸、五味子、人參同用,實益算仙丹,誠恐世人不知製法,所以單言桑葉之奇」
  130. [130]三瀉只留茯苓,用肉桂五味子強溫陽力
  131. [131]虛甚去掉行氣藥木香。《得配本草》:「臟腑燥熱,胃氣虛弱,陰虛及氣脫者,禁用」
  132. [132]潤腸補陽
  133. [133]啟水上益
  134. [134]通陰煎用法
  135. [135]佐補腎兼清上
  136. [136]其實就是炙甘草湯,只是炙甘草沒有重用,稱為複脈湯,以補陰液為主。
  137. [137]補腎元以固精
  138. [138]四君益脾
  139. [139]補腎
  140. [140]補腎活血。《藥鑑》:「與白朮、白芍、生地同用,則能滋陰補腎」
  141. [141]開下焦肝脾腎之結
  142. [142]肉桂引火歸源
  143. [143]用的佐助補腎藥
  144. [144]先補脾制膽再說
  145. [145]理中湯的變方。《景岳全書》:「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
  146. [146]熟地、當歸、乾薑加人參,以滋腎為溫陽為主
  147. [147]主固腎陰,參茯配也能瀉腎火
  148. [148]主補脾腎
  149. [149]補中行氣
  150. [150]《本經疏證》:「白朮茯苓,是導脾家水氣歸,然歸而氣無所行,又必變生別,入以黃耆使由下焦入衛,遍行於一身,猶恐茯既歸,隨小便而盡泄也,故以五味子杜仲監之,使當行者行,當留者留,是則病機治法,全以氣為用,學者可以觸無窮之悟加強分清。」
  151. [151]胃陽不足
  152. [152]去白朮用之後的益智仁的來替,比較溫性來增加食慾
  153. [153]斂肝胃之陰,溫脾燥濕。
  154. [154]補心陰,略潤胃
  155. [155]輕補胃陰。《景岳全書》:「欲用輕清緩補者,此為最當」
  156. [156]使力道集中在中焦,而不太發散
  157. [157]斂腎氣
  158. [158]補肝脾腎三陰
  159. [159]早補腎,晚補脾
  160. [160]好吧!我承認目前還找不到去薑糖的理由
  161. [161]配方在下,健脾補中用
  162. [162]溫腎益陰強筋骨
  163. [163]補腎元
  164. [164]強筋骨,兼補腎
  165. [165]就是臍帶
  166. [166]就是金匱腎氣丸
  167. [167]脾腎雙補丸,出處很多,就是四君子和六味丸的加減合方
  168. [168]補中,視為治喘多,因沒有蓯蓉為之使
  169. [169]健脾化滯
  170. [170]都是補腎,適合早上服用。
  171. [171]脾腎雙補,以腎為主
  172. [172]補脾胃
  173. [173]都是澀腸止瀉
  174. [174]除了澀腸止瀉,也能緩木克土之痛
  175. [175]引藥入胃
  176. [176]滋腎陰為主
  177. [177]就是生脈散,生津止咳,補氣生陰
  178. [178]雖然都是固腎藥,也都能順便補到脾胃
  179. [179]是真陰虛,厥陽犯胃的可能脈象。張錫純:「左脈弦硬、有力、長。見於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並,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衝,並迫胃氣上逆,吐血,咳逆」
  180. [180]都能滋陰清熱
  181. [181]滋腎益肝
  182. [182]調補胃陰
  183. [183]潤陰略提陽氣
  184. [184]潤中上焦之陰
  185. [185]潤肺胃之陰,去半夏以加強潤性
  186. [186]略補脾腎
  187. [187]都是安神潤心的藥
  188. [188]桂枝湯加當歸茯神牡蠣,調營養血兼安神
  189. [189]同上案
  190. [190]參歸益氣血,桂芍調營血
  191. [191]同上案,建中調營
  192. [192]大小建中湯合方
  193. [193]陽氣滯躓於下焦血分。《本經疏證》:「陽氣躓於上焦血分,則呼吸迫促,為咳逆上氣;陽邪躓於營衛血分,則經脈爭道,寒熱洗洗在皮膚中;陽氣躓於下焦血分,則血海不安,漏下絕子中風中惡客氣虛冷,皆氣為血撓之所致也。」
  194. [194]開陰結以助當歸活血
  195. [195]滋腎,清心,略加化瘀
  196. [196]不助精氣行三焦,省下資源給心營
  197. [197]白芍能斂上焦陰,破下焦陰,所以是營陰入心,使脾氣易入心化赤,再藏於血
  198. [198]清心熱,補心腎之陰,
  199. [199]《本經逢原》:「丹參氣平而降,心與包絡血分藥也。」
  200. [200]個人覺得只是因為中焦不起的話,清上補下都是沒用的
  201. [201]潤肺胃之陰
  202. [202]如作者說的,培中固下
  203. [203]補益心脾
  204. [204]申陽氣,補胃氣,人參不用茯苓加強,因為是補而加強食慾,而不是通腑在用
  205. [205]同上案
  206. [206]補中以議後治
  207. [207]加強建中
  208. [208]補中並斂於腎
  209. [209]補中益氣湯,緩合氣虛造成的寒熱症狀
  210. [210]補血健脾
  211. [211]戊己湯通常是指芍藥甘草湯,沒有白朮可去,所以我不知道怎解。
  212. [212]以人參補元氣代飴糖補中
  213. [213]補腎元,斂腎精,再加五味子納氣平喘
  214. [214]之前用八味丸先拉回陽氣,現在用較溫的方式平補陰陽
  215. [215]肝腎,就是血瘀脅痛,仲景是用旋複花湯,葉天士再用桃歸蔞皮加強行氣化瘀。
  216. [216]蓯蓉和五味子配能更有利補腎。《得配本草》:蓯蓉為之使
  217. [217]補氣血,強筋骨,
  218. [218]入手足厥陰行血,推氣以貫四肢
  219. [219]補胃伸陽
  220. [220]也是補胃伸陽,只是用參茯加強通胃陽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