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五苓散《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小便不利,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就之,渴者,宜五苓散。

《金匱要略》

假令病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用法:水腫、浮腫、急性膀胱炎、下焦有水氣

  • 君:澤瀉[1]
  • 臣:茯苓[2]、豬苓[3]
  • 佐:白朮[4]、桂枝[5]

 

 

  1. [1]人體內的水氣有分生水和熟水,還沒有化氣過的是生水,化氣過的是熟水,病理上的水飲大都是生水,中焦的水飲用苓桂朮甘湯助脾肺化氣,那麼下焦的呢?先要把水飲拉提到中焦才行,所以用澤瀉補腎提氣,引生水上行,再氣化布津液,這是此方最重要的功能,拉到中焦後,化水為氣,再化為滲濕之水就是桂苓朮甘湯的工作
  2. [2]助脾化氣,也助氣化水,但主要還是引熟水入下焦(澤瀉是提生水入中上焦)。
  3. [3]茯苓是是加強氣化水的功能,而豬苓是直接用來利已經化成水的熟水,在整個循環中是增加淡滲的功能,豬苓、茯苓配伍是利熟水而桂枝、茯苓配伍是轉化生水
  4. [4]和苓桂朮甘湯的白朮功能一樣,守中控場
  5. [5]澤瀉升提水入中焦後,桂枝、茯苓轉化生水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