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法:寒凝血瘀或兼風濕的痛

痺症有瘀血說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痺症。明知受風寒,有溫熱發散藥不愈,云︰病在皮脈,易於為功,病在筋骨,實難見效。因不思風寒濕熱入皮膚,何處作痛。入於氣管,痛必流走;入於血管,痛不移處。如論虛弱,是因病而致虛,非因虛而致病。總滋陰,外受之邪,歸於何處?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痺症何難。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配伍:

  • 君:桃仁、紅花、當歸、地龍、五靈脂、沒藥[1]
  • 臣:牛膝[2]、當歸[3]、川芎[4]
  • 佐:秦艽[5]、香附[6]、羌活[7]
  • 佐使:甘草

若微熱,加蒼朮、黃柏;若虛弱,量加黃耆一二兩。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龍,羌秦香附草歸芎,黃耆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1. [1]都是活血為用
  2. [2]助通經活血。《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酸。此只言味而不言性,疑闕文也。後凡不言性者仿此。主寒濕瘻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皆舒筋行血之功。逐血氣,破瘀血也。
  3. [3]輔助養血潤表
  4. [4]輔助活血
  5. [5]去寒濕用。《本草備要》:「宣,去寒濕。」
  6. [6]輔助性理氣,理氣藥這麼多,和其他藥配伍的功用不止一處,多元多樣。《本經逢原》:「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故能散風寒;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故能調血氣。得參、朮則益氣,得歸、地則調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窮、蒼朮則總解諸鬱,得山梔、黃連則降火清熱,得茯苓則交心腎,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得三稜、莪茂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惟經水先期而淡,及失氣無聲無臭者勿用。血氣本虛,更與利氣,則行之愈速矣。」
  7. [7]去風勝濕用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