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當歸拈痛湯《醫學啟源》

用法:最常被拿來使用的時機是痛風,從病機來看是去風濕熱痹痛

出處: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脛,腫痛不可忍。

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術苦甘溫,和中除濕;蒼術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洩之(也)。凡酒制(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咸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 君:羌活、防風[1]
  • 臣:升麻、葛根[2]、白朮、蒼朮[3]
  • 佐:當歸、人參[4]、茵陳、黃芩、苦參、知母[5]、豬苓、澤瀉[6]
  • 使:甘草
  1. [1]除了防風勝濕,也能透關節的濕氣
  2. [2]升麻透疹解毒,還能解肌肉間熱,葛根透疹解肌,也能清胃熱,常配伍用來升陽透疹
  3. [3]燥濕健脾,蒼朮燥脾兼去表濕,白朮健脾兼瀉肌之濕,互補為用
  4. [4]苦寒藥多,易耗氣血,氣和血的後勤都兼顧到了
  5. [5]都是用來清熱去濕的藥,各有不同擅長
  6. [6]濕的外透有羌防、中燥有蒼、苦、茵、知、芩,下消再用上豬、澤,三焦都兼顧到了,畢竟是濕熱急症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