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常用方劑解析

歸脾湯《醫方集解》

出處: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心藏神而生血,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故怔忡健忘,驚悸盜汗,汗者心之液也。脾主思而藏血,脾傷則血不歸脾,故不眠,脾主肌肉,故肌熱,脾主四肢,故體倦,脾不健運,故食少,脾不能統血則妄行,而有吐衄腸風崩漏等證,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氣虛,故善忘。

  • 君:人參、黃耆、白朮、茯苓[1]
  • 臣:當歸[2]、龍眼肉[3]、酸棗仁[4]、遠志[5]
  • 佐:木香[6]
  • 使:生薑、大棗、甘草
  1. [1]四君子加黃耆,黃耆能加強中焦的水谷精微入心赤化為血,是為營血
  2. [2]補肝血
  3. [3]補心血,益脾血,是縮小版的歸脾湯功能。《醫學衷中參西錄》:「液濃而潤,為心脾要藥。能滋生心血,兼能保合心氣,能滋補脾血,兼能強健脾胃,故能治思慮過度,心脾兩傷,或心虛怔忡,寢不成寐,或脾虛泄瀉,或脾虛不能統血,致二便下血」
  4. [4]《得配本草》:「收肝脾之液,以滋養營氣。斂心膽之氣,以止消渴。」
  5. [5]交通心腎,使心腎之陰更容易相濟,以助化血,除此之外也能清心虛火
  6. [6]泛用行氣,本方涉及的病機很多,用木香可以使這些氣血更容易在身體游走,那陳皮也可以理氣啊!還有一個原因。《本經》記載木香能:「強志,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如果以治失眠來說,木香是優於陳皮的。

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出處: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 君:羌活10、獨活10[1]
  • 臣:藁本10[2]、防風10[3]
  • 佐:川芎[4]、蔓荊子[5]
  • 使:甘草

歌訣:羌活勝濕草獨芎,蔓荊藁本與防風

  1. [1]《本草經疏》: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濕痺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週身百節之痛
  2. [2]弱化的羌活,所以為臣藥
  3. [3]主防風,次去濕
  4. [4]引藥上行入頭面
  5. [5]升清藥,且本身就有止痛力

葛根湯《傷寒論》

出處: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居多,故以葛根湯發之;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裏證居多,故以大承氣湯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裏居多,故以黃芩湯和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金匱要略》

  • 君:葛根[1]
  • 臣:麻黃4.5[2]、桂枝湯18.5[3]
  1. [1]除了解痙解肌以解項背強几几,還能升清氣以止下利,清初入陽明經的熱以上達肺,使脾氣散精,所以能生津止渴,只是這津液是從胃借來,多用還是會傷胃氣的
  2. [2]升清之後,邪氣在肺在表,因為主證是無汗的,所以發表還是要配麻黃
  3. [3]當邪從陽明經證轉歸至太陽經證時,桂枝湯就產生效力了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出處:帶下篇.白帶下

夫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 脈始病。帶脈者,所以約束胞胎之系也。帶脈無力,則難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帶弱則胎易墜,帶傷則胎不牢。然而帶脈之傷,非獨跌閃挫氣已也,或行房而放縱,或飲酒而癲狂,雖無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則氣不能化經水,而反變為帶病矣。故病帶者,惟尼僧、寡婦、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則少也。況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鬱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方用完帶湯。

  • 君:白朮10、山藥10[1]
  • 臣:人參、蒼朮[2]、白芍[3]、車前子[4]
  • 佐:陳皮0.5、柴胡0.6[5]、荊芥0.6[6]
  • 使:甘草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止,六劑則白帶全愈。此方脾、胃、肝三經同治之法,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開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氣。至於補脾而兼以補胃者,由裡以及表也。脾非胃氣之強,則脾之弱不能旺,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

  1. [1]補脾運脾
  2. [2]健脾燥濕
  3. [3]除了破陰結布陽氣,使濕易去之外,和白朮配能加強補脾之效
  4. [4]利下焦濕氣
  5. [5]理脾氣疏肝,都是佐助,因為肝鬱和濕滯都是脾虛的副產品,而非主證
  6. [6]引血歸經,血歸則氣能榮,經絡可通,濕可去,也兼有疏肝之功

左歸丸《景岳全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枸杞,四兩。山茱萸肉,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四兩。鹿膠,敲碎炒珠,四兩。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 君:熟地、山藥、山茱萸[1]
  • 臣:枸杞、鹿角膠、菟絲子[2]
  • 佐:龜板膠[3]、牛膝[4]

加減:

  •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
  • 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
  • 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
  • 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
  • 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
  • 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
  • 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
  • 如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
  • 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

右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1. [1]六味中的三補
  2. [2]此三味右歸丸也有,都是陰中求陽的思路,右歸沒有的是當歸,當歸是陽虛時才用的陰中求陽,所以左歸丸不用加。《景岳全書》:「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
  3. [3]滋陰瀉火,是佐助藥,無虛火時可以去除,證據在下方的加減摘要中
  4. [4]也是益陰用法,它並不補腎陽,所以右歸丸也沒用它,只是因為藥性在益陰之中還能壯陽強筋而已。《景岳全書》:「《景岳全書》:味苦甘,氣微涼,性降而滑,陰也…補髓填精,益陰活血,治腰膝酸疼,滋鬚髮枯白」

右歸丸《景岳全書》

出處: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番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谿谷而肢節痺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證,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四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製,四兩。杜仲,薑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 君:熟地8、山藥4、山茱萸4[1]
  • 臣:肉桂2、附子2[2]
  • 佐:杜仲4[3]、鹿角膠4[4]、枸杞4[5]、當歸3[6]、菟絲子4[7]

加減:

  •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
  • 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滯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麵炒去油用。
  •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泡半日,炒用。
  • 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
  • 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付,以酒煮爛搗入之。
  1. [1]腎氣丸也就是六味丸中的三補,去掉三瀉,因為溫陽力就很夠,用三瀉抽水氣的方式益水上啟就不需要了,直接用肉桂附子溫陽上通
  2. [2]也是腎氣丸的成份,加強溫陽之力
  3. [3]補腎陽,兼去腎經寒濕之用,是佐助藥,至於為何要加,可參考:《本草新編》:「或問杜仲補腎,仲景公何故不採入八味丸中?不知杜仲補腎中之火,而有動腎氣,動則桂、附不安於腎宮,恐有飛越之虞,故用桂、附,而不用杜仲。然則固不可用乎,腎中有濕氣,正宜加用於八味丸中,取其動而能散濕也,又不可拘執不用而盡棄之耳。」
  4. [4]《景岳全書》:「味甘鹹,氣溫。大補虛羸,益血氣,填精髓,壯筋骨,長肌肉,悅顏色,延年益壽。療吐血下血,尿精尿血,及婦人崩淋,赤白帶濁,血虛無子,止痛安胎,亦治折跌損傷,瘡瘍腫毒。善助陰中之陽,最為補陰要藥。」
  5. [5]補肝腎,佐助用,始用原因呢?作者自己有答案。《景岳全書》:「味甘微辛,氣溫,可升可降。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
  6. [6]陰中求陽,先養血是好事,只要病人沒有易瀉的禁忌症(下面的方劑加減有註解),是可以加的。《景岳全書》:「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
  7. [7]平補腎氣,佐助用,其實性平副作用又不多,補腎藥幾乎都可以用此藥加強。《景岳全書》:「味甘辛,氣微溫。其性能固,入肝脾腎三經。先用莖淘洗淨,浸脹,次用酒漬,煮熟曬乾,炒之更炒。補髓添精,助陽固泄,續絕傷,滋消渴,縮小便,止夢遺帶濁餘瀝,暖腰膝寒疼,壯氣力筋骨,明目開胃,進食肥肌,禁止鬼交,尤安夢寐。湯液丸散,任意可用,古人不入煎劑,亦一包。欲止消渴,煎湯任意飲之。」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出處:

或問濕之與汗,為陰乎,為陽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也。人之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露,露為雨也。陰濕下行,地之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甚則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濕審矣。《內經》曰:「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成痺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之見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証,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故陰陽偏 附方 玉屏風散 治自汗。

用法:自汗多,不管是濕熱、陰虛、陽虛的自汗,都可以用的治標藥,用久也不易有副作用。或是單純想雙向調節免疫力。

  • 君:黃耆3[1]
  • 臣:防風1[2]
  • 佐:白朮1[3]
  • 使:生薑1[4]
  1. [1]益氣固表,腠理的氣有了,就不容易自汗
  2. [2]風中之潤藥,防風勝濕,久用也不易燥
  3. [3]也是補養又不易滯的藥,能瀉肌之濕,防風防濕,本身也能斂汗
  4. [4]引藥達表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出處: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服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一錢,服四五劑後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懼黃,只日,每日仍服一劑。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四五錢。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四五錢。若未服,則不必加。此法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太虧,肩膀脫落二三指縫,胳膊曲而搬不直,腳孤拐骨向外倒,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雖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副,或七八日吃一副,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症。方內黃,不論何處所產,藥力總是一樣,皆可用。

君:黃耆(重用)[1]重用能補氣、生血、提氣,加強中風後的氣血循環

臣:當歸、赤芍、桃仁、紅花[2]活血常用的四大天王、地龍

佐使:川芎[3]除了活血,還能將諸藥引頭面,減少腦部血栓

 

註解

註解
1 重用能補氣、生血、提氣,加強中風後的氣血循環
2 活血常用的四大天王
3 除了活血,還能將諸藥引頭面,減少腦部血栓

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法:寒凝血瘀或兼風濕的痛

痺症有瘀血說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痺症。明知受風寒,有溫熱發散藥不愈,云︰病在皮脈,易於為功,病在筋骨,實難見效。因不思風寒濕熱入皮膚,何處作痛。入於氣管,痛必流走;入於血管,痛不移處。如論虛弱,是因病而致虛,非因虛而致病。總滋陰,外受之邪,歸於何處?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痺症何難。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配伍:

  • 君:桃仁、紅花、當歸、地龍、五靈脂、沒藥[1]
  • 臣:牛膝[2]、當歸[3]、川芎[4]
  • 佐:秦艽[5]、香附[6]、羌活[7]
  • 佐使:甘草

若微熱,加蒼朮、黃柏;若虛弱,量加黃耆一二兩。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龍,羌秦香附草歸芎,黃耆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1. [1]都是活血為用
  2. [2]助通經活血。《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酸。此只言味而不言性,疑闕文也。後凡不言性者仿此。主寒濕瘻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皆舒筋行血之功。逐血氣,破瘀血也。
  3. [3]輔助養血潤表
  4. [4]輔助活血
  5. [5]去寒濕用。《本草備要》:「宣,去寒濕。」
  6. [6]輔助性理氣,理氣藥這麼多,和其他藥配伍的功用不止一處,多元多樣。《本經逢原》:「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故能散風寒;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故能調血氣。得參、朮則益氣,得歸、地則調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窮、蒼朮則總解諸鬱,得山梔、黃連則降火清熱,得茯苓則交心腎,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得三稜、莪茂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惟經水先期而淡,及失氣無聲無臭者勿用。血氣本虛,更與利氣,則行之愈速矣。」
  7. [7]去風勝濕用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