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小青龍湯《傷寒論》

出處: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君:麻黃、桂枝[1]
  • 臣:乾薑8[2]、細辛[3]、五味子[4]
  • 佐:半夏[5]、芍藥[6]
  • 使:炙甘草

加減:

  1.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7]
  2.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
  3. 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8]
  4. 若喘,去麻黃加杏仁[9]
  5. 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
  1. [1]相須解表,就算沒有表證,桂枝也能加強水的氣化,麻黃還能透表散邪,所以不管有沒有表證,此方還是可以使用
  2. [2]能化飲,細辛自水飲提出寒邪後,乾薑化飲能使邪無所依,之所用乾薑不用生薑,是因為生薑宣表力較強,溫胃多溫脾少,乾薑溫脾治生水之源,補脾多暖胃少,用補脾的方式溫化水濕比較適合
  3. [3]能提取依附於水飲之寒,提出後再由君藥桂麻透表去邪
  4. [4]乾薑溫中焦化飲,水飲氣化後常散上焦於肺,五味之能收斂肺氣(上焦的水飲之氣,屬陽中之陰),使之下歸於腎。傷寒論中有咳的兼證都可以用乾薑+五味子的組合,不分表裏。另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是,乾薑蒸騰溶液,五味子扮演精油回流的角色,使清氣歸腎為用,至於濁氣,通常是由茯苓導入膀胱
  5. [5]辛散,化飲去痰,但在此只是打輔助,所以病人會渴的時候可以去除。「小青龍湯,渴者去半夏」《傷寒論》
  6. [6]和桂枝配伍調和營衛,雖然用量很大,但在用法上不是此方的主要功用,也算是輔助和營
  7. [7]半夏主要用來通三焦散水,小青龍湯證的病人因為水在心下,一般不會渴,病人不渴的話,代表有支飲,但如果病人會渴,代表飲不多而水氣多,半夏太過辛散要去掉,傷寒論的方子裡,幾乎有渴的都要去半夏。本經疏證:「嘔噦者,用半夏以止逆,使寒與溼不與中氣久混而難解;煩渴者,用栝蔞根以滋液,使熱與燥不與中氣相爍而難復,所以栝蔞根與半夏雖非相畏相忌相反,而始終不相並」
  8. [8]減少水氣外散,留桂苓來化水飲
  9. [9]用宣發力較弱的杏仁替代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