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24 Search Results for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瀉火之劑

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實火濕熱,簫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簫者肝膽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膽脈絡於耳故聾,肝者將軍之官也,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也,決斷出焉,膽虛故謀慮而不能決,膽氣上溢,故口為之苦,肝主筋,濕熱勝故筋痿,肝脈絡於陰器,故或汗或腫或痛,白濁洩血,皆肝火也。

用法:下陰部濕疹,帶狀皰疹,肝火型失眠,肝膽經腑的濕熱(內外同治)

  • 君:龍膽草[1]
  • 臣1:柴胡[2]、黃芩[3]、梔子[4]
  • 臣2:澤瀉[5]、木通[6]、車前子[7]
  • 佐:生地[8]、當歸[9]
  • 使:甘草

加減:

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肝)柴胡平少陽之熱,(膽)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腸胃為臣使也,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此因飲酒風溼熱合於下焦為邪,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柴胡入肝為引,澤瀉車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氣,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龍膽苦寒以瀉濕熱,肝主血,當歸以滋肝血不足也。

一方除當歸、生地、木通、澤瀉、車前、加人參、五味、天冬、麥冬、黃連、知母、亦名龍膽瀉肝湯,治筋痿攣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證。(加人參者,扶土所以抑木,用二冬五味者,清金亦以平木,潤燥所以養筋,用黃連知母者,上以瀉心火,下以瀉腎火,一為肝母也。)

  1. [1]能清肝膽實火及循經之火(《別錄》:「熱邪干膽中清淨之氣則為熱洩下利),去下焦濕熱,而且都很有力,可以說,這個方就是圍著龍膽草的功能展開的,就是太過苦寒傷胃,也不能只用它來清熱
  2. [2]和黃芩配伍能和解少陽,也能引諸藥入肝,和龍膽草在此方去邪為用,肝膽經的濕和熱互結都化開了,其他藥就是用來清廢物,用來導熱或利水的。
  3. [3]和柴胡配能和解少陽,清少陽熱,就是小柴胡湯的君臣藥(小柴胡湯證渴著去半夏,就是有熱就該去半夏),通三焦津液,有助清肝膽經的濕熱,而非陽明腑的濕熱(陽明腑的濕熱用葛根芩連湯),
  4. [4]除了清肝火、清三焦火,還能利水
  5. [5]去舊水兼能養新水,茯苓只能去舊水,而且茯苓通淋的效果也差一點。《本草發揮》:「其用有四:入腎經一,去舊水養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腫四也」
  6. [6]主要是加強梔子的清心導濕作用
  7. [7]除了利水,還能清肝明目,所以眾利尿通淋藥中,選它來配伍。
  8. [8]預防傷陰,和當歸一樣份量不多,此方主要用來清熱瀉水,補益藥只是少量輔助
  9. [9]和生地一樣少量,只是預防耗血

台北臨床三十年-中風、偏癱、口眼歪斜

中風昏迷與半身不遂的治驗

一、續命湯六劑治癒中風痱

半身不遂是中風的後遺症,1956年,我用一條古方,連服六劑,治好一個姓劉(病歷721041號)的老婦人,她是好友孟佑之兄的老佣人。

劉媽那時年逾60,夏天氣候炎熱,貪涼夜臥室外,發生半身不遂的病症。孟兄送她進〤大醫院,住了1個月,服藥治療無效,接回家中療養。一天他專車接我去劉媽看病,我診斷之後,認為劉媽是中風痱,半身不遂,神志無恙,風從外來,用《古今錄驗》續命湯。

西黨參10g,當歸10g,川芎10g,麻黃6.5g,桂枝6.5g,石膏10g,乾薑5g,杏仁10g,甘草6.5g

上方服2劑,已癱之手能活動。接我去復診,我用原方,未予更改,更服了2劑,能坐起身來,第3次診,我仍用原方,續服2劑,便痊癒了。

劉媽是因貪涼受風而病,邪自外生,故用續命湯治之而效。續命湯是麻黃湯之變方,加乾薑以溫血中之寒,石膏以清肌中之熱,人參益氣,當歸和血,川芎行血散風,是風邪中之良方。

二、龍膽瀉肝湯治肝熱中風

陳〤〤〤(病歷752922號)

女,住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37號〤弄〤號。1975年6月27日,突然中風,送附近〤〤療養院急診,接我去治療,我在醫院的病室進行診斷,實在不便,他們用布幕圍著病床,防備醫院的人看見。患者症狀:是左半身不遂、發熱、煩亂、神志不清。我診了脈,看了舌,從她的家屬問明了症狀,知道患者是因肝經熱熾而中風。原來中風前有頭左劇痛的病症,口苦且渴,小便頻數而量少,這些症狀都是肝熱的表現。從脈象的弦數及舌苔的黃乾,更足以證明肝熱的確實性,我處方如下:

龍膽草6.5g,生地10g,防風10g,羌活10g,白芍10g,黃芩6.5g,梔子6.5g,竹茹13g,鉤藤15g,菊花6.5g,柴胡5g,甘草3g,木通3g

服上方3劑,身熱即退,神志較清,頭痛減輕,惟小便仍頻數而少,7月2日,復診,原方略有增減。

生地10g,柴胡5g,黃芩6.5g,木通5g,龍膽草6.5g,梔子6.5g,羌活10g,防風10g,連翹10g,車前子10g,鉤藤15g,薄荷5g,竹葉3g,甘草3g

服了3劑,能起床走動,半身不遂之症狀漸消失,不出旬日,即出院回家休養。

後來,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白芍、天麻、鉤藤、菊花、牛膝、石決明等味收功。

治病必求其因,本案患者因肝熱而中風,治其肝熱,病即霍然而癒,第一方是龍膽瀉肝湯加減,第二方巾龍膽瀉肝湯與涼膈散合方加減,第一方已具功效,最後,熱已清,病已癒,因熱病傷陰,宜養陰善其後,故用六味地黃丸加味為調養之方。

三、風引湯治腦膜炎後遺症

黃〤〤(病歷448034號)

男,1974年患腦膜炎,住〤〤總醫院,急性期過了後,後遺症是筋骨抽掣,神志欠清,躁擾不安。住在2樓第5病房,為長期病客(住了8個月)。黃先生與我原為老友,1975年5月我去看他,走進病室,他臥在病床,兩手拘急近胸,發出大聲呼叫,似乎已不相識,他口渴、脈澀,手臂拘不能伸,腳腿僵硬不能下床行動。我診斷之後,認定必須滋養其筋骨,方能解其苦痛。記憶中有一條不見經傳的方子,就是《驗方新編.下.筋骨門》,治「筋縮不舒疼痛不止」的便方。方的出處,似乎是《辨論奇聞》。藥如下:

當歸30g,白芍15g,苡仁15g,生地15g,玄參15g,柴胡3g

此方大大見效,服後手足即能舒伸,不久即可下床,扶著走動,同時,我用芍藥甘草湯給他當茶,有時也用西洋參水當茶。芍藥甘草湯是舒筋的,西洋參水是生津的,服了這些湯藥及單方,一天一天有起色,但手足能活動之後,神志有時仍有不安之象。我便親為配制風引湯服。

風引湯是《金匱》方,除熱癱癎,並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癎瘈瘲,日數十發,藥味是:

牡蠣18g,甘草18g,乾薑36.5g,大黃36.5g,龍骨36.5g,滑石、石膏各54g,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桂枝各30g,共研細末,每用10g,白紗布包,水蒸服。

服了2料,不但能下床扶著走動,神志亦漸正常了,此時,便出醫院回家休養。

回家初期,仍是服風引湯,但風引湯的粉末,布包蒸水服,粉末的沉澱很厚,久服覺得很膩口,服到第4料,便停止了,有一天,右面部突然抽急掣痛,立時接我去診。勢即發生顏面神經麻痹的病症。我去,即為針左復溜,並處方丸如下:

當歸30g,生地15g,白芍15g,僵蠶15g,全蠍10g,犀角3g,防風15g,鉤藤15g,柴胡5g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早晚每服13丸,溫開水下。

服丸後,顏面神經即正常,以後服左歸丸加天麻、川芎、白芍、鉤藤等味著後,乃健康如常。

腦膜炎後遺症,為難治之症,我選擇的第一個方,培養陰血,舒筋疏肝,發生奇效。足證古人以養血來舒筋的治法是正確的。繼用風引湯來治其神經之不正常,幸亦恰當,這條方,喻嘉言、陳修園等名家都甚推崇,惟因其難制難服,很少人用它,即《醫方集解》亦不曾收載。此方治神經之錯亂,確有療效,最後擬定治顏面神經抽痛之方,亦屬養血舒筋熄風之劑。(《醫方集解》將風引湯附在候氏黑散之後)

黃先生病癒,原所住之醫院,尚不知他是怎麼治癒的。

四、從死的邊緣救回廖先生

廖〤〤(病歷002221號)

男,1973年7月患病,進入台北一所有名的醫院--中〤診所,昏迷了20日,因系外交重要人員,醫院對其病甚為重視。曾經多次會診,最後,認為救治無望,通知家屬準備後事。聽說一位牧師曾在病床之前,做臨終的彌撒。潘渙昆先生為廖生先聯襟。我說,要看病才知是否可治。潘即請我出診。我乘潘的轎車到中〤診所8樓9號房間,見廖躺在床上,不動如僵,惟有呼吸而已,項下天突處開了一個洞,是抽痰的。診其脈,滑數,舌無法看到。我於是取出金針先刺百會,尚有反應,繼刺人中,反應更好;再刺湧泉,左右都有反應,我已知道尚有生機。廖太太守在病榻旁問我:「馬醫師,我先生可治否?」我答:「可能有救。」站在旁邊的特別護士小姐看我用針刺,笑著問道:「這就是針灸嗎?」我說:「是的!」我認定廖的病是溫病,眼睛紅絲甚多,身上有紅疹,昏迷是熱入心包,不是腦血管破裂。假如是腦血管破裂,針湧泉會沒有反應。我回到診所,開藥方如下:

犀角1.5g(磨沖),玄參13g,銀花13g,生地13g,馬鞭草13g,黃芩6.5g,白芍10g,麥冬10g,茺蔚子13g,甘草3g

這是清營湯加減,服了2劑,眼睛赤絲較淡。11日改方用:

玄參15g,連翹心10g,浙貝10g,蓮子心1.5g,犀角1.5g(沖服),菊花10g,竹葉10g,麥冬13g,鉤藤15g,丹皮5g

上方仍是用清營湯加減。12日第3次診,方中加入清腦的藥多味。方是:

連翹10g,遠志5g,枳實5g,川貝6.5g,鬱金5g,菊花5g,菖蒲6.5g,竹茹10g,竺黃6.5g,竹葉3g,冬瓜子10g,銀花10g,茯神10g,犀角1.5g(2次沖服)

昏迷20餘日,服上方漸見清醒,有人呼喚他,知略作點首狀,目珠能轉動示意,是大有轉機。14日4診,診脈時,遇著一位西醫,個子不高也不矮,年約40許。護士小姐在旁笑著,欲言不出聲,我知是在表示什麼,不好去請教這位西醫的姓名,只好笑著說:「沒關係,我們同是以救人為目的,殊途同歸。」但那位西醫道友,無笑容,亦無明顯的慍色,稍作遏留即去,未吭一聲。

我非常感激這位護士小姐,因為他護理非常盡責,尤其是每次灌藥,犀角粉容易塞住胃管,大都是由她小心設法灌入廖生先胃裡去的。

8月16日,5診,神志更見清醒,四肢漸能活動,惟右手震顫不能上舉,脈弱多汗,改方用:

牡蠣15g,龍骨10g,茯神10g,竹茹10g,白芍10g,天麻5g,枳實3g,川貝10g,竺黃6.5g,遠志5g,鉤藤10g

8月18日,6診,汗已減少,仍用化痰清熱清腦之方如下:

銀花13g,川貝10g,菖蒲5g,白芍13g,茯神10g,石斛10g,馬鞭草13g,遠志5g,六一散10g,竺黃6.5g,竹茹10g,枳實5g,天麻5g,丹皮6.5g

8月20日,7診,口乾,又濈然有汗,輾轉表示躁象,主補養陰液,兼清肝熄風:

西洋參3g,生地10g,石斛10g,麥門冬10g,菖蒲6.5g,川貝6.5g,五味子1.5g,茯神10g,白芍10g,遠志5g,天麻5g,牡蠣15g,鉤藤13g

8月22日,8診,汗斂,神志大有進步,惟痰多,不易咯出。改變藥方,加重祛痰的藥味。

旋覆花10g,天竺黃6.5g,遠志5g,桑白皮13g,枳實5g,鬱金6.5g,川貝6.5g,桔梗6.5g,竹茹10g,石菖蒲6.5g,茯神10g,天麻5g,冬瓜子10g

8月24日,9診,昨進糜粥(自開始昏迷即不食),胃氣漸蘇。要求給他鋼筆和紙,執筆在紙上寫字,雖不能成文,神志已近恢復。惟舌苔白如砌砂,濕熱遏伏尚多。

旋覆花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菖蒲6.5g,鬱金6.5g,茯苓10g,枳實5g,廣皮5g,杏仁10g

8月26日,10診,今日余往診斷,護士向其介紹,指我是為其治病而得蘇醒的醫師,他能說:「謝謝。」但喉頭發不出聲音。睡眠不甚佳。

至第10診,神志完全清醒,惟熱病久羈,津液受損,心神微見煩亂。每隔2日,往診一次,用藥都是以培養陰液、化痰清腦為務。至9月5日,我想要醫院除去項下之塑膠塞子,封閉抽痰的洞口。請護士向醫院的醫師轉達我的要求。9月7日往診,仍未見除去,乃打電話到其工作單位,由其工作單位進行交涉,才有結果,聽說當拔去塞子時,塞子上積滿了膿液。

9月11日第18診,說話略有聲音,因行動漸見有力,乃有意轉往其他醫院續治。商量結果,轉入三軍總醫院的民診所,我改為3天去診一次,作為定時往訪的專客,進行診斷時,仍撇開醫院醫師的耳目,只有跟隨來的特別護士劉小姐,是跟我合作的,但到這裡來,不再用胃管灌藥了,輕鬆了許多。

廖生先到了三軍總醫院民眾診所以後,病一天一天減輕,本來在9月5日15診時,皮膚發現斑疹,我於處方中加了清熱涼血熄風的藥,如生地、丹皮、蟬蛻、鉤藤、銀花……等藥。

至此,斑疹已近消失,9月13日,能起床步行,惟精力仍欠振。處方時乃注意培養肝腎之陰:

生熟地各10g,棗仁10g,山萸10g,麥冬10g,石斛10g,茯神10g,枸杞10g,首烏10g,鉤藤13g,蒺藜10g

9月16日第20診,行動更見有力,今日見我去,特別高興,他說:「我要走動給你看看。」他在室內繞著沙發走了一圈,從容而穩健。不過,說話中氣還不足,口中津液也不足,我於處方益上焦的津氣,化中焦的痰,補下焦的虛。

西黨參10g,麥門冬15g,五味子3g,法夏10g,浙貝10g,茯苓10g,杜仲10g,枸杞10g,牛膝10g,甘草3g

9月19日第21診,處方照前方加黃耆以益氣。22日第22診。步履已甚穩健,言語亦漸正常。我用四君子湯加杜仲、枸杞、牛膝、黃耆等味,補其脾腎,當診脈時,有一位西醫恰從門進來,也發現了我這位常來的客不是尋常的訪士。過了2天,醫院促其出院回家休養。出院以後,我只去出診過3次,即完全康復了。

這是一個特殊的病案,是一個經西醫認為不治之症的患者,辨清病證是溫熱,初用清營湯加減清其熱,很快即由昏迷中蘇醒過來,繼用滌痰清心的方藥清其腦,使神志完全恢復,終用養營息風,補脾補胃的方藥收其功,時僅2個月餘,得完全康復。當時,如不辨明證候,見其昏迷,即照醫院的論斷,作腦血管意外施治,自不能有這樣的結果,是豈幸致的嗎?


半身不遂的痰火症

郭〤〤(病歷074211號)

女,74歲,住台北市伊通街〤〤號,1980年左半身不遂,咳嗽有痰,神志無羌,惟說話口齒欠清,有糖尿病,病發後住在台北市鄭州路台北市立中興醫院5樓923病房,11月20日,請我去診,其脈數,苔白,口苦且乾,左手左足,都不能動,這是風邪中經,略有痰火,我處方如下:

羌活10g,麻黃5g,黃芩6.5g,白芷6.5g,橘紅5g,桔梗10g,浙貝10g,川芎6.5g,茯苓10g,烏藥6.5g,防風10g,杏仁10g,甘草3g

上方服6劑,27日2診,左足能提起,手指略能活動,惟仍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處方如下:

烏藥5g,麻黃5g,紫菀10g,黃芩6.5g,杏仁10g,桔梗10g,浙貝10g,枳殼6.5g,羌活10g,川芎6.5g,白芷6.5g,橘紅5g,甘草3g,遠志5g

12月1日3診,因其有糖尿病,前方加山藥30g,牡蠣10g、龍骨10g、玄參10g,服4劑,至12月4日,請第四次往診,此時腳已能活動,扶著可以下床行走,左手已能上舉,惟手指活動尚感不靈、咳嗽、咽乾、痰仍不易咯出,我改方如下:

山藥30g,牡蠣13g,龍骨10g,紫菀10g,麻黃5g,桔梗10g,遠志5g,杏仁10g,玄參10g,桑皮10g,浙貝10g,麥冬13g,川芎6.5g,黃芩6.5g,羌活10g,白芷6.5g,橘紅5g,枳殼6.5g,甘草3g

12月15日5診,扶著下床行走,較前更穩,手指活動亦較靈活,咳嗽仍未止,咯痰較鬆,惟大便略溏,乃更方如下:

淮山藥30g,苡仁10g,扁豆10g,龍骨10g,牡蠣13g,桔梗6.5g,枳殼6.5g,桑皮10g,遠志5g,麻黃5g,車前子10g,杏仁10g,茯苓10g,橘紅5g,浙貝10g,甘草3g,紫菀10g。

上方服4劑之後,即停止服藥,惟仍住在醫院,因為糖尿病及腎臟病,作長期休養,她是某中學教員,佳院有公保優待。過了1個多月,介紹我去看同病房的一個病人,她特地起床走動給我看,表示完全好了,非常高興,並說她的健康是我之所賜。


中風昏迷的實熱證

羅〤〤(病歷609124號)

女,60歲,住嘉義縣新港鄉福德村。1977年冬中風昏迷。

1978年3月9日,將患者送至台北縣永和鎮中興醫院住院求醫,此醫院距我家甚近,便於請我往診。3月10日,請了我去,我診此病為熱中,人事不省,發熱,舌苔黃厚,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時有焦躁現象,我用涼膈散加減:

連翹10g,黃芩10g,梔子10g,薄荷6.5g,防風10g,荊芥6.5g,竹葉10g,菖蒲6.5g,鬱金10g,大黃6.5g,甘草3g,枳殼6.5g,天竺黃6.5g

水煎,用塑膠管從鼻孔灌下,服2劑,大便通,即減去大黃,每日一劑,服至第5日,身熱全退,眼睛能左右顧盼,神志已有蘇醒之望。同時,囑其家人每日用牛黃0.3克水調灌服。10日後,能辨識親人,再過數日,即完全蘇醒,惟四肢全不能活動,舌上黃苔未退。以後,用驅風至寶丹加減:

連翹10g,防風10g,荊芥6.5g,梔子6.5g,白芍10g,麻黃5g,桔梗10g,川芎6.5g,薄荷5g,石膏10g,當歸10g,羌獨活各6.5g,僵蠶6.5g,大黃3g,黃芩6.5g,甘草3g,雞血藤15g

此方服10餘劑,上肢漸能活動,惟足軟無力,改方如下:

生地10g,熟地10g,秦艽10g,杜仲10g,牛膝10g,防風10g,桑寄生10g,木瓜10g,黃柏6.5g,蒼朮10g,獨活10g,續斷10g,甘草3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5g

服10餘劑,腳能在床上伸縮,惟不能行走。4月13日轉至榮民總醫院,作物理治療,每日由醫師利用機械推動其肢體,促其恢復體能與活動。住了多時才出院回家。回家時,雖行走未能完全恢復正常,但其他一切情形都好。

本證是熱中,其所以昏迷,是熱虛之故,用涼膈散加味,另用牛黃,每日灌服,是治其熱,我發覺牛黃清腦之效甚佳。


中風失音的腎衰證

江〤〤(病歷311142號)

男,71歲,是空軍眷屬,住花蓮市,1976年2月突然中風,由空軍派專機送台北醫療,其女婿劉先生對我之執業甚具信心,即請我診治,而不即送醫院求治。2月10日初診,神志半明半暗,失音不語,腳軟無力,大便秘結,舌有厚苔,脈滑數,我見其脈證,是痰火發於內,腎氣衰於下,即用太乙神針,灸神闕七壯,並處方兩張:

第一張方,是清其痰,如下:

西黨參15g,薑半夏10g,石菖蒲10g,制南星10g,竹茹10g,枳實5g,茯苓10g,橘紅5g,甘草3g,水煎服1劑。

第二張方,乃河間地黃飲子,如下:

熟地10g,菖蒲10g,蓯蓉10g,麥冬10g,五味子3g,遠志6.5g,茯苓10g,制雄附5g,肉桂2.4g,石斛10g,巴戟6.5g,山茱萸10g,薄荷3g,生薑2片,大棗3枚

上方服8劑,腳漸有力,神志恢復正常,惟言語無進步,喉頭不能正常發音,此本屬腎虛所發痱瘖之證,而地黃飲子竟不能秦其全效,必另有其病因。2月19日,診其脈象不整,緩而時止,乃改用炙甘草湯合滌痰湯加減,強其心而治其痰。方如下:

炙甘草10g,制附子6.5g,茯苓10g,遠志5g,菖蒲6.5g,制南星10g,肉桂3g,法半夏10g,橘紅5g,生地10g,麥冬10g,阿膠10g,大棗3枚,枳實5g,竹茹13g,生薑2片

水煎服,服至第7劑,始能言語。最後用地黃飲子為丸與之,服2個月而痊癒。


中風併發肺水腹水

徐〤〤(病歷282948號)

女,69號,住台北縣板橋市中山路二段89巷〤弄〤〤號

1979年患中風,右半身不遂,氣喘,肺有積水,腹脹,腹亦有水,痰多不易咯出,小便不多,神志尚清,1月9日,請我出診,脈濡緩,舌苔白膩,我用祛濕利水活絡之方如下:

白朮13g,豬苓10g,苓皮15g,澤瀉10g,大腹皮10g,黃耆15g,貝母13g,木香3g,紅花6.5g,半夏13g,葶藶子6.5g,陳皮10g,車前子15g

上方服3劑,1月13日請復診,肺水腹水消退,氣喘,右半身仍不遂,脈實有力,舌苔已退,質硬,我用換骨丹合麻杏甘石湯加減:

西洋參6.5g,瓜蔞實13g,廣皮6.5g,首烏10g,貝母13g,杏仁10g,五味子3g,桑白皮10g,川芎10g,麻黃6.5g,蔓荊子10g,蒼朮10g,威靈仙10g,生石膏粉10g,甘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

脈實舌硬是實證,故用上方,服2劑,病大減,未請改方,用原方加服10餘劑,至3月10日,由其家人陪同來診所請診,右半身不遂之症漸癒,右足已能行走,惟右手雖活動,尚不自如,半夜痰湧作喘,我更方如次:

西洋參6.5g,威靈仙10g,蔓荊子10g,首烏10g,麻黃6.5g,生石膏10g,桑白皮10g,蒼朮10g,阿膠10g,五味子3g,杏仁10g,川芎6.5g,枳殼3g,防風10g,瓜蔞實10g,生薑2片,大棗3枚

此方仍是治風治痰,又服10餘劑,半身不遂痊癒,至5月10日因痰多氣喘,再來請診,我用金水六君煎:

熟地13g,當歸10g,半夏10g,茯苓10g,廣皮6.5g,杏仁10g,甘草3g,生薑3片

上方服5劑,痰喘減輕,後續服10餘劑,即癒。

本症是痰濕為患,氣實,初診,處方著重祛濕,用四苓加味,四苓及葶藶、車前子是利水的,黃耆、紅花,是活絡的(取補陽還五湯意);貝母、半夏是化痰的,大腹皮、陳皮、木香是利氣的,服3劑肺水腹水即消,可謂速效。2診用換骨丹合麻杏甘石湯加減,是「實者瀉之」之方。因患者神志無恙,非如此治療不易取效,最後用金水六君煎,是補陰化痰,患者病久,邪去陰傷,喉頭覺乾而痰多,故用歸、地補其陰,二陳化其痰,而終獲效。


風寒外中的半身不遂

林〤〤(病歷449944號)

女,70歲,住永和鎮仁愛街〤〤巷〤號,1970年正月,中風,左半身不遂,正月21日請我出診,診其脈浮緊,舌苔白,發熱惡寒,頭痛,口眼歪斜,左半身不能動。言語清楚,神志無恙,此是風寒外客,處方如下:

麻黃6.5g,附子6.5g,防風10g,藁本10g,羌活10g,黃芩10g,白芍10g,黨參10g,防己10g,甘草3g,川芎6.5g,桂枝6.5g,生薑3片

本證是風寒外中,發熱,惡寒,頭痛,都是表證,神志清白,是邪在外而不在內之證明,所以用小續命湯加藁本、羌活,治其表邪,服2劑,病減輕,未改方,服5劑即痊癒。


風邪中絡的半身不遂

李〤〤(病歷404031號)

女,65歲,住永和市永和路一段135巷12弄〤號4樓。1981年1月,突然中風,右半身不遂,住永和市中興醫院,1月4日,請我去看,是晚上7時半的時候,我進入病室,患者坐在床旁休息,右手右足都不能動,叫家人揹她睡到床上去。她說:「我不得了,右手不能動,右足不能行,我癱瘓了,怎麼辦?」很著急。我為他切脈,看舌,問病情,她神志清楚,舌苔薄白,略感畏寒,口不渴,大小便正常,我取她右手,針靈骨、大白(董景昌先生奇穴),手足如木棒,針後,甚感舒暢,這是經絡的疾病,處方用烏藥順氣散加減,如下:

烏藥10g,防風10g,白芷6.5g,天麻6.5g,川芎6.5g,獨活6.5g,荊芥6.5g,全蠍3g,桔梗10g,枳殼5g,橘紅5g,麻黃5g,甘草3g

這方服了3劑,1月8日復診,右半身關節漸能活動,手稍能舉,足稍能提動,惟訴肩胛畏寒,按前方略予增減:

天麻6.5g,烏藥10g,桔梗10g,荊芥6.5g,白芷6.5g,川芎6.5g,廣皮5g,獨活6.5g,枳殼6.5g,麻黃5g,全蠍3g,防風10g,威靈仙10g,甘草3g,雞血藤15g,大棗3枚,生薑2片

1月13日3診,由家人陪著到我的診所來,可以攀扶上樓,據告服1月8日開的藥方5劑,右半身已能活動,扶著可以行走,惟肩胛仍畏寒,口略感苦,我改方如下:

天麻6.5g,川芎6.5g,枳殼6.5g,當歸10g,白芷6.5g,桂枝5g,麻黃5g,廣皮5g,白芍10g,烏藥6.5g,黃芩6.5g,甘草3g,獨活6.5g

1月20日4診,由家人陪著到我的診所來,上樓比前更輕鬆,下面是最後的一張藥方,服後即停服藥,行動不需人攙扶了。

當歸10g,天麻5g,川芎6.5g,獨活6.5g,麻黃5g,白芷6.5g,桑寄生10g,烏藥6.5,桂枝5,白芍10g,桔梗6.5g,橘紅5g,枳殼6.5g,黃芩6.5g,甘草3g

本證是風邪中了經絡,我用烏藥順氣散加味治之而有速效,因其肩胛畏寒,故加桂枝、獨活、口苦稍加黃芩佐之,朱丹溪治經絡風寒之邪,常用蒼朮、黃芩、羌活,是臨床得來得經驗,可以取法。


半身不遂的血熱症

簡〤〤(病歷882283號)

男,64歲,住宜蘭市和睦路軍友巷〤〤號

初診:1980年11月14日

症狀:輕度中風,左半身不靈便,手指發麻,右目發赤,夜間頭痛,舌紅脈弦

這是血熱生風的證候,如紅目赤,是血分有熱的表徵:

處方:生地13g,赤芍10g,丹皮10g,蒺藜13g,菊花6.5g,桑枝15g,槐角13g,浙貝10g,天麻5g,玄參13g,牛膝10g,紅花3g,鉤藤13g,蔓荊子10g,甘草3g

二診:11月20日,前方服3劑,手麻較輕,續配服3劑,頭痛亦大減,惟有口苦的現象,改方如下:

槐角13g,紅花3g,靈仙13g,蒺藜13g,天麻6.5g,竹茹13g,防風10g,桑枝15g,玄參13g,浙貝10g,牛膝10g,黃芩6.5g,鉤藤13g,白芍10g,菊花6.5g

三診:11月29日,肢麻漸消失,午後面潮紅,陰血之熱仍熾,處方著重養陰清熱熄風:

生地18g,丹皮10g,赤芍10g,石斛10g,牛膝10g,威靈仙10g,菊花6.5g,天麻6.5g,桑枝15g,槐角13g,蔓荊子10g,鉤藤13g,黃芩6.5g,甘草3g,蒺藜13g

四診:12月11日,舌上見薄白苔,紅色已淡,面潮紅之症已無,右半身活動漸自如,惟肩臂微痛,處方仍守原法,但略加風藥。

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紅花5g,蔓荊子10g,川芎6.5g,威靈仙13g,麻黃5g,石斛10g,鉤藤13g,黃芩6.5g,防風10g,桑枝15g,白芷6.5g,蒺藜13g,甘草3g

五診:12月29日,上方服5帖,右半身活動恢復正常,臂痛亦癒,微有頭暈耳鳴現象,處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遂痊癒。

熟地13g,山萸10g,茯苓6.5g,牛膝10g,淮山13g,丹皮6.5g,天麻6.5g,澤瀉6.5g,枸杞10g,石斛10g,菖蒲3g,磁石(研)15g


跌仆昏迷的半身不遂

李〤〤(病歷404011號)

女,住台北縣板橋市四川路仁愛新村〤〤巷〤〤號

1981年春正月,因洗淨手巾,往後檐下舉手向竹竿晾挂,不慎向後跌倒,呈昏迷狀態,右半身毫不能動,送某醫院住了一個月,出院,病未減輕,29日接我出診。

這是卒中症,脈浮,舌苔白膩,眼能活動,不能言語,右肢偏廢,大小便自遺。

因舌苔白膩,知其有濕邪內蘊,處方如下:

烏藥6.5g,蒼朮6.5g,桔梗10g,川芎10g,浙貝10g,枳實5g,橘紅5g,白芷6.5g,麻黃3g,茯苓10g,九節菖蒲6.5g,杏仁10g,紅花3g,甘草3g,生薑2片,3帖

針刺合谷、曲池、肩顒、陽陵泉、足三里、行間、湧泉。刺湧泉時,即發出聲音。

上方是烏藥順氣散加蒼朮以祛濕,菖蒲以開竅醒腦,浙貝、杏仁以化痰宣氣,紅花以活血,4月2日復診,神志及右肢活動略有進步,惟關節感覺疼痛。更方如下:

烏藥6.5g,羌活10g,九節菖蒲5g,川芎10g,防風10g,竹茹13g,麻黃5g,枳殼6.5g,細辛2.4g,茯苓10g,桔梗10g,廣皮5g,法夏10g,黃芩6.5g,南星6.5g

這方是烏藥順氣散合清熱滌痰湯加減,服4劑,4月6日三診,已能說話,右肢略能活動,處方仍守前法:

羌活6.5g,黃芩6.5g,麻黃5g,防風10g,茯苓10g,細辛2.4g,川芎10g,枳殼6.5g,法半夏10g,烏藥6.5g,廣皮5g,竹茹13g,桑皮15g,南星6.5g,雞血藤15g,九節菖蒲5g,甘草3g,4劑

4月11日四診,右肢活動更有進步,手能略舉,腳一次能伸縮10餘下。

5月2日五診,關節疼痛漸輕,舌上白苔未淨,改方如下:

制南星6.5g,羌活10g,廣皮5g,川芎10g,黃芩6.5g,茯苓10g,蒼朮10g,竹茹13g,烏藥6.5g,九節菖蒲5g,枳實5g,防風10g,桑皮15g,當歸10g,白芷6.5g,甘草3g,5劑。

上方服後病況日有進步,未改方繼續服至5月13日,14日始接我第6次出診,此時已能由人攙扶行走,惟小便較多,有時難於控制,說話雖甚清晰,神志仍微有欠缺,有時語言會發生錯誤,我改方如下:

西黨參10g,薑半夏10g,黃芩6.5g,白朮10g,茯苓10g,南星6.5g,廣皮5g,九節菖蒲5g,烏藥6.5g,枳實5g,羌活10g,防風10g,蒼朮10g,菟絲子10g,枸杞10g,炙草3g,5劑。

以上方患者康復甚快,此病治療可稱順手,其病主要是因外有寒濕,內有痰火,初診用烏藥順氣散,也是古法,後參合清熱滌痰,祛風去濕,取藥平凡,收效迅速,終用六君加味調補,是循序而進。


口眼歪斜治驗

1.口眼歪斜年餘用養血熄風法

李〤〤(病歷404034號)

女,35歲,住台北縣永和鎮安樂路〤〤巷〤〤號。1959年患顏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年餘不癒,她容顏秀麗,患此甚為痛苦,7月19日就診,此證有因於肝火者,有因於氣鬱者,有因於風寒者,初發者,是肝火就瀉肝,氣鬱則勻氣,是風寒則祛風散寒、病久則多是血虛,宜養血熄風,患者口微乾不飲,大便乾澀,口眼歪向右邊,頭微感痛,別無所苦,脈澀,如無厚苔,我用養血熄風法,處方如下:

川天麻6.5g、生地10g、當歸10g、藁本6.5g、白芷6.5g、牛膝10g、菊花6.5g、鉤藤10g、白芍10g

這方用歸、地、芍養血,鉤藤、天麻、藁本、白芷、牛膝、菊花,疏肝熄風,服3劑,甚感舒暢,未更方服20餘劑痊癒,後用此方治癒同樣患者多人。這是沈仲圭氏治頭痛的一條藥方,能治多年頭痛,我借用治時久不癒之顏面神經麻痹,也有卓效。

2.口眼症斜手麻用順氣祛風法

女,61歲,1962年患顏面神經麻痹,手指麻木。口眼向右歪斜,3月15日來診,其脈象沉澀,我斷為氣鬱,處方用烏藥順氣散加味,如下:

烏藥10g,川芎6.5g,麻黃5g,乾薑1.5g,白芷10g,枳殼6.5g,桔梗10g,威靈仙10g,獨活6.5g,橘紅5g,僵蠶6.5g,炙甘草3g

上方服5劑,3月20日復診,手麻已癒,口眼歪斜稍好。原方加天麻6.5g,鉤藤15g,再服5劑而癒。

3.口眼歪斜頭痛用順氣平肝法

張〤〤(病歷112332號)

女,22歲,住台北市龍紅街286號〤號

患顏面神經麻痺痹,1981年3月19日就診

症狀是口眼歪斜,頭偏左痛,畏風,脈浮苔薄白,病因是外感風寒。

處方:川芎10g,烏藥10g,獨活10g,枳殼6.5g,桔梗10g,麻黃5g,橘紅5g,全蠍2.1g,荊芥10g,防風10g,鉤藤13g,白芍20g,疾藜10g,甘草3g

3月23日二診,面部麻痹減輕,頭仍痛,咽乾

處方:川天麻6.5g,鉤藤13g,生地10g,荊芥10g,麥冬13g,防風10g,全蠍3g,桔梗10g,川芎6.5g,烏藥5g,白芷6.5g,麻黃5g,廣皮5g,枳殼6.5g,獨活6.5g,甘草3g

3月27日三診,顏面神經麻痹漸癒,小便頻多,頭痛減輕,有時偶痛如刺。

處方:川天麻6.5g,川芎6.5g,生地6.5g,全蠍2.1g,當歸6.5g,紅花2.1g,荊芥10g,桑螵蛸10g,防風10g,丹參13g,藁本6.5g,白芷5g,枸杞10g,茺蔚子10g,甘草3g

頭痛如刺,是血行障礙,故方中加丹、紅花、茺蔚子等味。4月9日四診,顏面神經麻痹痊癒,頭仍微痛,已無痛如刺之現象。

處方:生地13g,當歸10g,川芎6.5g,鉤藤13g,白芍10g,烏藥5g,菊花5g,全蠍2.1g,桑螵蛸10g,枸杞10g,甘草3g,天麻6.5g

這一病例,顏面神經麻痹,治療不到1月即癒,可謂順利。初診是用烏藥順氣散,加祛風平肝藥,四診是以養血為主。

4.口眼喎斜痰多用化痰祛風法

葉〤〤(病歷449042號)

男,47歲,住桃園縣龍岡自力新村〤〤巷〤〤號

1976年10月7日就診

病症:口眼喎斜,手臂痿軟,血壓高,脈浮,舌苔薄白

處方:川天麻6.5g,法半夏10g,廣皮5g,荊芥穗6.5g,鉤藤13g,石決明(生研)13g,茯苓10g,甘草3g

患者是退伍軍人,曾住醫院求治,也請過針灸醫師用針灸治療,擔心面部不能復原,損壞了他的容貌,他說話時,氣管有痰音,我處方用二陳湯為主,加天麻、荊芥、鉤藤以祛風,應來復診,結果未來,過了些時,他領了兒子來看病,說服3劑之後,病已痊癒。


眼風(眼皮眨動)治驗

1.治咳附帶治癒眼皮眨動

萬〤〤(病歷444245號)

男,12歲,住永和鎮保福路一段〤〤號。1977年5月1日,患咳嗽,咽乾無痰,數月不癒,清治,其舌質淡紅,口乾不飲,大便乾結,這是肺陰虛的證候,我見他兩眼不停眨動,問這樣病多久了,他父親說:「已經有5、6年了,一天比一天厲害,什麼地方也看不好。」我處方時,試附帶加入一些治眼皮眨動的藥,方如下:

百合固金湯4.0g,鉤藤0.8g,蟬蛻0.6g,僵蠶0.8g,全蠍0.6g

1日量,分3次服。

久咳,傷了肺陰,所以用百合固金湯,加鉤藤、蟬蛻、僵蠶、全蠍,都是祛風的。服了5天,5月6日來復診,咳嗽減輕誕60%,眼皮的眨動也比較好些,照原方未更動,囑續服10日,服完,咳嗽痊癒,眼皮也不眨動了。

2.六味丸加味治眼澀眨動

男,5歲,住台北市景美鎮,患眼皮眨動的毛病,1979年7月31日,由其母親帶來請治。此孩曾幾次患咳,都是歷時甚久的乾咳,用麥門冬湯加味治好的。這次沒有咳嗽,只是眼皮不停的眨動。舌質紅而苔薄少津,我斷為陰虛水乏,處方如下:

六味地黃丸3.0g,麥冬0.6g,五味子0.4g,枸杞0.6g,菊花0.6g,蒺藜0.6g,全蠍0.6g

這是杞菊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蒺藜、全蠍、是金水雙調的方法。以六味地黃丸為基方,加麥、味是八仙長壽丸,加枸杞、菊花是杞菊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合八仙長壽丸,滋水,而養肺,加蒺藜、全蠍二味治風的藥,是本證最恰當的治方,我認定眼皮的眨動,是眼睛的乾澀的結果。因為眼睛乾澀,患者無意間將眼皮眨動,久之,乃變成此症。患孩服藥7日,病減輕80%,為求根治,囑續服10日,後來,其母親來告,服完配方10日,病果痊癒。

台北臨床三十年-膽結石、肝炎、肝硬化、腹水

肝炎的療法與治驗

(一)肝炎的中醫療法

什麼是肝炎?在中醫文獻上沒有這個名詞。從發生病症的情狀去體認,它是屬於濕熱或寒濕或血瘀所誘發的肝臟疾病。

有人說肝炎無特珠療法。現在的新療法,是充實患者的營養,讓肝病自然消失。其實,在中國早已有肝病療法。《傷寒論》、《金匱》對肝炎的病因與病機,有簡單而具體的論述,所載治方,更訂立了正確性的基礎。此書問世約1800年了。

《傷寒論》云:「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
  • 「傷寒六七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發黃是肝炎症狀之一,是肝細胞發生了障礙,是膽汁排泄有了障礙,仲景當時即已認定「瘀熱在裡」、「寒濕在里不解」為發黃病因。肝炎有黃疸型與無黃疸型二類,黃疸型肝炎,可以分為三證。

  1.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為肝炎發黃初起,發熱無汗,無腹滿胃實之裡證而設,此從表而解,兼利小便。
  2. 茵陳蒿湯證:本方因發熱無汗,而有渴引水漿,小便不利,瘀熱在裡之裡證,故用大黃、梔子、通利大便小便,從里而解。
  3. 梔子柏皮湯證:本方以排除炎性物,以消炎解毒為治,黃疸肝炎,無發熱無汗之表證,也無胃實大便秘結之裡證,故用此方清之。

以上是從《傷寒論》研討,《金匱》更有谷疸、酒疸、女勞疸等病證的記載。

  • 《金匱》云:「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日谷癉。」
  •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不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以上3條,所以明黃疸型肝炎的病源。所謂「風寒相搏」云云,是外因:傷食、傷飲、傷色、是內因。以素有之內因,觸偶然感受的外因,相因而成急性肝炎。不得以谷、酒、女勞,為單純之原因,這與《傷寒論》中的陽明發黃證,由表邪不解,瘀而入裡者不同。

自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中國醫學對肝炎治法,即有文字流傳,迨後,歷代名家,相繼發揮,更趨具體完備。什麼證是濕熱,什麼證是寒濕,什麼證是蓄血。是陰黃抑是陽黃,辨證不爽毫發;什麼證從表解,什麼證從裡解,什麼證主清化,什麼證主溫化,或攻或補,或攻補兼行,或攻多補多,治法畢具條理。誰謂肝炎無特效療法。


(二)治急性肝炎二例

這里,我舉兩個治療急性肝炎的例證。

1.鄭〤〤(病歷874234號)

女,高中學生,1967年5月間,突然感冒了,到澡堂洗了個澡回來,便嘔吐不止,校醫發現他是患肝炎,因為他父親是軍人,馬上送來台北,住進軍人醫院。在急診室住了10天,嘔吐不能進食,大便不解,10天全靠注射葡萄糖維持生命,間歇性發熱。她父親來請我去診斷,她鞏膜呈淺黃色,按右肋呼痛。歸來時,我與她父親同坐一車,她父親說:「肝炎要多久才可治癒?」我說:「不會太久吧!」

「我包給你治,好不好?」我說:「為什麼?我治病沒有包治的例子。」

「聽見醫院的人說,肝病要住院半年才會好,我的女兒正要畢業了,要耽擱半年,怎麼得了。」我說:「我給你女兒盡力醫治,不要包,不會花太多的錢。也不會要費太久的時間。」我回到診所,開了如下的藥方:

柴胡10g,茵陳13g,梔子(炒)6.5g,半夏10g,大黃6.5g,枳實6.5g,黃芩6.5g,竹茹15g

這是小柴胡湯加減合茵陳蒿湯,服了2帖,來請復診,這一次去看,她已搬上急診室對面軍眷的4樓去了。她服了第一劑藥之後,嘔吐止了,大便通了,身熱也退了。2日來,可以進稀飯了。我開的第二張方子如下:

茵陳13g,梔子6.5g,茯苓10g,澤瀉6.5g,豬苓10g,滑石13g,白朮10g

這是四苓散加茵陳、滑石、梔子,服了4劑,再請我去看,她說:「醫師檢驗小便,認為病退得很快。」我又為她換方,這是第三張方子。如下:

茵陳10g,苡仁10g,白朮10g,茯苓10g,陳皮5g,豬苓10g,當歸10g,白芍10g

這張方子,加入歸芍,是因其小便已清,恐過於滲利,傷其陰分。她服了4劑,不覺得什麼病了,倦乏之感亦漸消失,後來,我便用四君子湯加味給他續服,她急著要出院回校,但醫院不讓她出院,醫生說還要休息療養,她急透了,多方向醫院請求,結果,出院時,不到1個月。

2.魏〤〤(病歷264103號)

女,高中學生,住永和鎮永利路〤〤號。1968年6月5日請出診,患嘔吐不食,全身皮膚發黃,腹脹,右肋間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厚膩而黃,口苦,我便用大柴胡湯加茵陳、澤瀉、梔子、茯苓、滑石。方如下:

柴胡10g,茵陳13g,枳實6.5g,白芍10g,黃芩10g,半夏10g,大黃6.5g,生薑2片,茯苓10g,澤瀉10g,滑石13g

上方服了2劑,第3日,請復診,告服藥後,嘔吐止,腹瀉多次,右肋已不覺痛,惟腹微脹,診其脈,仍弦數,舌苔稍退。更方如下:

綿茵陳13g,木通6.5g,枳實6.5g,柴胡6.5g,梔子10g,茯苓13g,澤瀉10g,香附10g,腹皮10g,豬苓10g,滑石10g

此方服4劑,皮膚黃色稍退,小便漸清,惟鞏膜色未退,舌苔仍厚,且呈黃色,是瘀熱在裡,未能清除,第3次處方,以清熱滲濕消滯為法,方如下:

茵陳13g,枳實6.5g,神曲10g,茯苓15g,麥芽10g,豬苓10g,腹皮10g,梔子10g,黃芩6.5g,川朴6.5g,陳皮6.5g。順天堂茵陳蒿湯越几斯3g(2次吞服)

服上方3劑,舌苔全退,鞏膜亦不見黃色,她住在樓上,上樓下樓已無倦意,要求上學恢復上課,參加期考。我再開了一張藥方,繼服4劑,並到醫院或檢驗院去檢驗一次,如果檢驗結果證實肝炎完全好了,就去上學。這張方子,是四君子湯加味。

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甘草3g,扁豆10g,白芍10g,雞骨草13g

此方服了4劑,她不願再喝中藥了。住永和鎮某醫學檢驗所檢驗,肝功能完全正常了。就很高興的回到學校去讀書。

這一病例,療程不到3個星期。

這一例患者的父親,曾考慮到肝炎復發的問題。當攜其女由醫院出來時,特地到我家的診所來,問會不會復發?我說:「你小姐的肝炎,是濕熱症,我用去濕熱的藥,故痊癒甚快,病根拔了,怎麼會復發呢?」前年寒假與去年寒假,都曾攜女來診所我看一次,並無不正常之處。

第二例患者癒後,其父親高興告訴服務機關同事,有一個同事說:「你的小姐不是患肝炎,肝炎那里會好得這麼快呢?」


(三)治慢性肝炎一例

劉〤〤(病歷721093號)

男,軍人,56歲,住台北縣板橋鎮。

患慢性肝炎,輕度肝硬化,在某大醫院治療已2年,血液檢查,CCF:30[1]。蛋白質低於正常,1868年5月17日來診,面色黯淡,舌苔灰白,質微紫,脈緩,訴腹微脹,小便略黃,大便不暢,右肋下感不舒。我認此為脾熱,為血鬱,用逍遙散加減,處方如下:

茵陳10g,當歸10g,香附10g,白朮10g,豬苓10g,青皮6.5g,赤苓10g,莪朮6.5g,澤瀉6.5g,白芍10g,柴胡6.5g,生地10g,苡仁13g

服3劑,5月20日來復診,謂大便3日來每日得解,惟尚不甚暢。看其舌苔,稍薄,按原方加減:

茵陳13g,柴胡6.5g,青皮5g,當歸10g,莪朮6.5g,木香3g,白芍10g,赤苓13g,腹皮10g,香附10g,苡仁13g,乾地13g,雞骨草13g

5月23日,第3次診,上方服了3劑,大便暢通,很覺舒適,按原方略予增損。

柴胡6.5g,茵陳13g,白芍10g,苡仁13g,當歸10g,赤苓13g,防己6.5g,雞骨草15g,香附10g,青皮5g

5月26日,第四次診,舌苔略見黃色,恐其內熱復萌,用下方:

黃耆10g,茵陳13g,枳實6.5g,當歸10g,苡仁13g,柴胡6.5g,二朮各5g,茯苓13g,黃芩6.5g,木香3g,莪朮6.5g,乾地13g,腹皮10g,雞骨草15g

5月29日,第五次診,服藥相安,腹已不覺脹,眠食都好,用補陰益氣湯加減:

北沙參10g,茯苓10g,當歸10g,生地10g,升麻2.1g,莪朮5g,青皮5g,茵陳13g,腹皮10g,雞骨草15g,苡仁13g,柴胡6.5g。

6月2日,第六次診,患者於前日至醫院檢查血液,且已看到結果,一切已復正常,欣然相告,他說:

「我已2年常到醫院檢驗,CCF30,吃什麼藥,都去不掉,現在,吃中藥不到20天便好了。」下面是一張收功的方子:

北沙參10g,黃耆15g,柴胡6.5g,茯苓10g,茵陳10g,腹皮10g,當歸13g,苡仁13g,白朮10g,木香3g,升麻1.5g,生地10g,廣皮5g,甘草3g

上方服了4劑,就停藥,以後復到醫院檢驗血液一次,證實前日的檢體實在,一切恢復正常。

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是難治之症,我對劉君之病,先是用逍遙散為經,以行氣祛濕,濡血活血為緯,後用補陰益氣湯及補中益氣湯為經,以補脾祛濕之藥為緯,脾濕去,血鬱行,淹纏已久之重症,亦幸一旦而癒。


胸口劇痛之膽結石症

劉〤〤(病歷721031號)

男,70歲,住花蓮市

1968年常感胸口劇痛,痛發作時,汗流浹背,曾數度昏厥,往醫院求治,經x光檢查,發現膽囊內有結石一枚如佛珠大,醫院要開力取出結石,劉君不願,出院請我治療。

處方:金錢草30g、雞內金18g、研粉,分3包

將金錢草煎水,約3碗,分早中晚3次,每次吞服雞內金粉1包

上方服15日,即無任何痛苦感覺,1980年,曾來台北,10餘年來,健康如常,亦未再往醫院檢查。

金錢草為治肝膽病之有效藥,雞內金可以化石,惟胃酸多者不能用,用之胃酸更多。


胸痛發熱的膽結石症

危〤〤(病歷272120號)

男,52歲,住花蓮市民國路〤〤巷〤〤號。

1980年11月4日就診。

症狀:胸痛、痛即發熱,舌苔黃厚,脈數,小便短赤,大便正常

上系熱症,曾經醫院檢查為膽結症

處方:柴胡10g、法半夏10g、白芍13g、黃芩6.5g、川連5g、青皮5g、鬱金13g、枳實6.5g、五靈脂6.5g、金錢草30g

花蓮市距台北路程甚遠,囑其配服7劑,1周後來復診。至13日,已過7日了,這天上午,很高興的來了,說胸痛減輕了許多,無不再發熱,小便亦較清了,我看舌苔,已退去十分之七,改方如下:

柴胡10g、黃芩6.5g、五靈脂6.5g、鬱金13g、雞內金13g、枳實5g、川連5g、白芍13g、青皮5g、法半夏10g、金錢草30g、玄明粉5g(2次沖服)

上方服5劑,胸一點也不痛了,小便清而舌苔退。有一次,因事來台北,特來把這情形告訴我。


熱鬱瘀結之肝腫肋痛

劉〤〤(病歷721043號)

男,69歲,住台南,1980夏來台北,寄住永和市文化路女婿家,患右肋下劇痛,夜間尤甚,徹夜叫號不眠,5月31日,接我出診,我為針左陽陵泉,並處方如下:

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3g,川楝子10g,五靈脂10g,川芎10g,烏藥10g,玄胡6.5g,枳實6.5g,鬱金10g,青皮5g,香附10g,甘草3g

上方疏肝調氣化瘀,服1劑痛即減輕,服4劑而癒,過幾日,因飲食不慎,復發,右肋骨下有硬塊突出,口苦且渴,我認為肝經熱鬱致肝腫大,用下方:

扛香藤30g,金針45g,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10g,青皮5g,丹皮10g,白朮10g,梔子6.5g,廣皮5g,馬鞭草15g,川楝子10g,玄胡6.5g,鬱金10g

本證未經醫院檢查,是肝腫大無疑,我用上方,收效頗好。方中扛香藤與金針,是民間治肝硬化秘方,扛香藤名桶交藤,藥用植物學者甘偉松先生,曾收載《台灣藥用植物志》。患者復診多次,我都用此方加減,此方是以逍遙散為主,或加馬鞭草、五靈脂、薑黃,或加青皮、香附、木香,或加鱉甲、雞內金、山楂、麥芽,視證情之變化來決定。血瘀加化瘀藥,氣滯加行氣藥,積滯加消導藥,臨時變通,卒收全效


濕熱變為寒證之肝炎

陳〤〤(病歷752941號)

女,34歲,住台北市光復南路417巷〤〤號。1979年3月23日就診,患肝炎,幾度反覆,她是請一位有名的研究生草藥的學者某先生醫治,初期服了生草藥,效果甚佳,肝功能很快就正常了,但不久病復發,繼續服生藥,不見功效,她很信賴這位學者,服了很久的生草藥,谷-丙轉氨酶(AST/SGOT),時低時高,最後總是在200以上,長久不下降。

她的症狀是,喉痛,口溢清水,時時欲吐,食慾不振,食後飽滿,大便稀溏,脈濡緩,舌苔白而濕,我認為寒濕傷脾,已成虛證,非溫不可,處方如下:

縮砂仁6.5g,白朮(土炒)10g,苡仁(炒)13g,薑半夏10g,廣皮6.5g,柴胡6.5g,茯苓13g,厚朴6.5g,炮薑3g,桂枝5g,甘草3g

患者服藥已多,看見中藥有炮薑,桂枝等熱藥,表示驚異,她說:「肝炎是肝發炎,要用消炎的藥才好,先生怎麼用薑?吃了不會助炎嗎?我說:「你的病,亦成寒證了,口溢清水,大便稀溏,都是寒的症候,雖然喉痛,喉中水分多,也是寒,不是發炎,沒有薑、桂,不生療效。」她配藥回去,煎好服後,還撥電話來說:「藥很辣,吃了會對嗎?」我的答覆是:「你等著吧!吃了是好還是不好。」

3月27日來復診,據告前方服了4劑,胃納較好,喉已不痛,口中不溢清水了,亦不復反惡,大便已聚,惟小便仍黃,夜半口乾,她已相信我的藥方是對的,要求再為處方。

患者罹肝病已久,不但脾陽受損,肝陰亦被劫,故夜半口乾,乃改方用逍遙散合沙參麥冬飲加減,方如下:

北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花粉10g,柴胡6.5g,當歸10g,白朮(土炒)10g,茯苓10g,白芍10g,廣皮6.5g,薑半夏10g,甘草3g

上方服4劑,3月31日第3次來診,夜半口乾之象已無,飲食消化均正常,惟胸膈上端感緊悶,氣不宣暢,改方如下:

縮砂仁5g,蘇梗10g,薑半夏10g,厚朴6.5g,柴胡6.5g,桔梗10g,茯苓10g,烏藥6.5g,百合13g,瓜蔞10g,薤白13g,枳實6.5g

4月3日四診,胸膈較寬敞,小便亦較清,惟脘腹感脹,改方如下:

白朮13g,柴胡6.5g,白芍10g,當歸10g,厚朴6.5g,木香5g,茯苓13g,草蔻6.5g,薑半夏10g,乾薑2.1g,大腹皮10g,桔梗10g,枳實5g,甘草3g

4月5日五診,患者持血液檢驗報告單來,肝功能已接近正常了,以後,曾來就診多次,都是用遙遙散加味,有一次,感受風寒,咳嗽以吐痰沫,是用小青龍湯加減,最後用六君子湯加味收功。


肝熱脾濕之慢性肝炎

鮑〤〤(病歷273135號)

男,48歲,住台北縣中和市永和路54巷33弄。1979年5月9日就診,患慢性肝炎,年餘不癒,胃脘悶脹,大便1日2次,小便黃,頭痛,膚癢,目瞀,有糖尿病史,舌苔白膩,脈沉,我斷為肝經有熱,脾經有濕,腸胃有積滯,處方如下:

白朮10g,澤瀉10g,砂仁5g,茯苓13g,川朴6.5g,萊菔子(炒)10g,大腹皮10g,山楂13g,薏苡仁10g,苦參10g,車前子10g

上面這張方子,是著重去濕消滯,服後,胃較舒暢,但膚癢不減,小便仍黃,5月21日,仿東垣老人中滿分消丸的方意,改方如下:

砂仁6.5g,蒼朮6.5g,厚朴10g,正川連5g,黃芩10g,枳實6.5g,山楂10g,薑半夏10g,乾薑2.1g,薑黃5g,香附10g,知母6.5g,廣皮6.5g,茵陳10g,茯苓10g,澤瀉10g,萊菔子(炒)10g

這方服了3劑,舌苔退去三分之二,頭已不痛,腹脹大減,5月25日改方,加黃柏6.5克,服3劑舌苔全退,腹已不脹,大便正常,惟膚癢仍甚,5月31日,因濕邪減退已多,乃著重清熱,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綿茵陳13g、柴胡6.5g,夏枯草15g,淮生地10g,龍膽草10g,炒山梔6.5g,枳殼10g,黃芩10g,木通6.5g,澤瀉10g,當歸6.5g,車前子10g,六一散10g。

這是清肝熱的方子,服3劑,膚癢減輕甚多。下面是最後收功的藥方:

綿茵陳15g,蒼朮6.5g,炒山梔10g,龍膽草10g,木通6.5g,桔梗10g,生地13g,澤瀉10g,車前子10g,黃芩6.5g,柴胡6.5g,夏枯草10g,六一散10g。

皮慮不再搔癢,肝功能正常,即停止服藥。

本證濕熱並重,初治著重祛濕,因濕為凝滯之邪,宜用苦溫淡滲治之,兼予消導清熱,此時如過用苦寒,濕有被遏伏之慮。

到舌苔已退,腹脹已除,即大用苦寒清熱,以龍膽瀉肝湯加減與之,方竟全功,本來,慢性肝炎,多屬寒屬虛,宜溫宜補,本證是特殊病例,濕遏熱伏,不易圖治,如過用苦寒清熱,濕邪被遏,熱蘊更深;如過用溫燥祛濕,則有助桀為虐之嫌,熱邪更張,由此可見治療宜有步驟,不可亂也。


服激素過多濕熱遏伏之肝炎

李〤〤(病歷404083號)

男,30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東吳大學副教授。1978年患急性肝炎,住〤〤總醫院治療,住了好幾個月,服了多量的「副腎皮質荷爾蒙」,不但病無起色,而面腫如瓜,皮膚長出一顆顆的紅疹。與他同病房的唐君,出院請我治療好了,便跑去告訴他,並拿了檢驗結果給他看,他馬上出院,也請我診治。

初診:1978年9月29日,他首先把住醫院的情形告訴我,然後再說他的病情,症狀是善飢多食(這是「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副作用),脘腹感脹,消化不良,大便不實,小便呈褐色而短,口苦,心煩少寐。脈弦數,舌苔白腐。

處方:柴胡10g,黃芩6.5g,山楂炭13g,枳實6.5g,白芍13g,茯苓10g,澤瀉10g,法半夏10g,厚朴6.5g,豬苓10g,廣皮6.5g,茵陳15g,六一散(布包)13g

9月29日二診,服藥後已能睡,口苦減輕,脘腹脹滿的情形亦略減,守前法略予增減。

茵陳15g,山楂炭15g,柴胡10g,茯苓10g,澤瀉10g,黃芩6.5g,法半夏10g,豬苓10g,厚朴6.5g,滑石10g,白朮10g,枳實6.5g,白芍13g

三診、四診,方未多變更,腹脹更輕,大便改善,小便漸多。10月12日五診,感受風邪,突見表證,發熱、惡寒、頭痛、關節酸楚,處方用:

柴胡10g,黃芩10g,防風10g,羌活10g,茵陳15g,桔梗10g,枳殼6.5g,葛根10g,秦艽10g,澤瀉10g,梔子10g,木通6.5g,六一散13g

上方服3劑,10月15日六診,表邪漸解,頭身痛癒,惟午後潮熱,苔白口苦,是有濕熱遏伏在內,改方用蒿芩清膽湯,方如下:

竹茹13g,枳實6.5g,青蒿6.5g,黃芩10g,茯苓13g,法半夏10g,陳皮6.5g,碧玉散13g

10月17日七診,午後身熱降低,惟面部發癢,上半身皮膚見紅疹甚多,舌苔轉黃,是內面遏伏之濕熱,有向外宣泄之勢,更方如次:

連翹10g,大力子10g,苦參13g,青蒿10g,茵陳13g,荊芥10g,蟬蛻6.5g,黃芩10g,澤瀉10g,車前子10g,枳實6.5g,柴胡10g,梔子10g,生地10g,龍膽草6.5g,木通6.5g,碧玉散13g

患者濕熱甚盛,服上方4劑,午後熱退,面部之癢止,惟小便仍短赤,如上黃苔未退,面頰、項下及胸前之紅粒未消,10月21日以後,先後用龍膽瀉肝湯、梔子柏皮湯、黃連解毒湯,或加銀花、連翹解毒,或加枳實、厚朴行氣,或加紅花馬鞭草活血。至11月28日抽血檢驗,肝功能始恢復正常。

這是一例肝病的大熱證,因為發病之初,失於清解,醫院用激素過多,致濕熱之邪遏伏在內,初來診時,不易發現,迨激素之藥力消失,病始完全外泄,而見舌苔轉黃,皮膚發癢,發熱如潮等證。倘非用大劑苦寒清泄,其後果真不堪設想。


寒濕久羈之慢性肝炎

柯〤〤(病歷000309號)

男,住台中市

初診:1980年8月6日

病症:無黃疸型肝炎,右腹肋壓痛,食後覺飽脹,聲音沙啞,大便正常,小便不黃,舌苔微黃。

處方:綿茵陳13g,枳殼6.5g,厚朴6.5g,薑半夏10g,山楂10g,桔梗10g,麥芽10g,雞內金13g,砂仁6.5g,萊菔子(炒)10g,白朮10g,廣皮5g,茯苓10g,澤瀉10g,7劑

這方是著重去濕和消導,服7劑,功效不顯著,8月13日復診,舌苔見白而濕,斷為濕盛而有寒邪。

處方:縮砂仁6.5g,厚朴6.5g,桂枝6.5g,薑黃6.5g,茯苓10g,薑半夏10g,川芎6.5g,烏藥10g,茵陳13g,雞內金13g,乾薑1.5g,青皮5g,7劑

8月20日三診,舌苔略退,食後覺脹現象減輕,惟右肋下仍不舒,大便結。

處方:茵陳10g,薑半夏10g,當歸10g,藿香梗10g,蘇梗10g,桂枝6.5g,木香5g,白芷10g,蒼朮10g,廣皮6.5g,厚朴6.5g,枳殼6.5g,薑黃6.5g,柴胡6.5g,7劑

舌上白苔,未能退淨,是有表濕,故用藿香、蘇梗、白芷配二人陳湯平胃散,服7劑之後,大有起色,8月27日四診,白苔退去甚多,大便暢通,惟腹仍脹。

處方:藿香10g,厚朴6.5g,薑半夏10g,白豆蔻3g,枳殼6.5g,杏仁10g,木香6.5g,桂枝6.5g,白朮10g,茯苓10g,澤瀉6.5g,豬苓6.5g,丹參13g,7劑。

上方服7劑,9月3日五診,腹脹漸除,白苔已退,惟舌甚濕,大便不實,我用實脾飲。

處方:草蔻6.5g,厚朴6.5g,茯苓10g,白朮10g,木瓜10g,木香5g,大腹皮13g,乾薑1.5g,附子3g,甘草3g,茵陳10g,7劑。

上方溫寒實脾,服7劑,食後飽脹之象全無,惟右肋間仍微感不適,9月10日六診,我改用逍遙散合推氣散加減。

處方:柴胡6.5g,當歸10g,白朮10g,茯苓10g,白芍10g,桂枝6.5g,烏藥6.5g,川芎6.5g,澤瀉10g,苡仁10g,茵陳10g,甘草3g,薑黃5g。

六診以後,方未多變易,在服藥期間,曾抽血檢驗,SGPT/SGOT漸次降低,至11月11日,檢驗正常。最後,曾因感冒及內傷生冷引起腹瀉,初用柴乾薑桂枝湯加藿香、蘇梗、羌活等解表,繼用附子理中湯加淮山、扁豆、烏藥,厚朴,溫裡補脾,方告全癒。


脾虛之肝硬化腹水

杜〤〤(病歷449104號)

男,40歲,小學教師,住台北市廣州街〤〤醫院。1977年患肝病,接我往診,服中藥痊癒出院,這是秘密的一種診病方式。診斷時,要撇開醫院醫事人員的耳目。

時間:1978年1月6日初診

症狀:肝硬化腹水,右肋下腹痛,腹大如鼓,食慾不振,雙腳腫大,大便稀溏,小便不多,脈沉緩,舌質淡,苔白。

處方:西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炮薑3g,廣皮5g,柴胡5g,砂仁5g,雞內金13g,香附10g,酒芍10g,烏藥10g

這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合方加柴、芍、雞內金、烏藥,服7劑之後胃納增加,腹脹減輕,每隔7日往診一次,每次都以理中、六君為基方。因為患者脾虛不能制水,運化不好,大便不實,大便正常了,腳腫全消。以後,即由患者在休息時偷偷出院到我的診所請診,開好藥方再回醫院。到5個月以後,腹腫全消,肋下的硬塊也消失了。惟精力不振,我用下方給他常服,便完全恢復健康。

西黨參13g,白朮13g,山藥15g,黃耆15g,玉竹10g,首烏15g,砂仁5g,廣皮5g,薑半夏10g,扁豆10g,炙草3g,茯苓10g,生薑2片,大棗3枚


濕熱及血鬱之肝硬化

張〤〤(病歷112392號)

男,68歲,住台北市貴陽街二段,1980年10月31日就診,慢性肝病,肝硬化,右肋腹腫硬,拒按,小便短赤,大便閉結,脈弦,舌質絳苔白,此為實證,肝經蘊有濕熱,氣滯血瘀,處方如下:

忍冬藤18g,牡荊根30g,金針花45g,妙麥芽13g,雞內金15g,生地13g,川連5g,赤芍10g,丹皮10g,五靈脂10g,茵陳15g,枳實6.5g,香附10g,砂仁6.5g,山楂10g,柴胡6.5g

上方服4劑,11月4日復診,據告大便暢通,小便較清,腹脹減輕,守原法再進,囑服6劑,再來改方。

11月17日三診,腹脹大減,右肋腹部硬處已軟,輕按不痛,大小便暢通,改方如次:

牡荊根30g,金針45g,縮砂仁10g,香附10g,白朮10g,枳殼6.5g,雞內金15g,廣皮6.5g,山楂13g,茯苓10g,厚朴6.5g,川連5g,丹參13g,赤芍10g

這次驗舌,質已不絳,故將化瘀之藥減去,11月24日第四次來診時,外感風邪,口渴咳嗽,胸肋覺痛,香苔增厚,我治其外感,兼顧其肝,改方如下:

連翹10g,茵陳13g,前胡10g,薄荷(後下)6.5g,白芷6.5g,桔梗10g,枳殼6.5g,浙貝10g,黃芩6.5g,橘紅5g,牡荊根30g,金針花45g,山楂10g,麥芽10g,萊菔子(炒)10g

上方服5劑,肋痛大減,已不拒按,惟咳嗽咽乾,小便仍黃,11月29日,改方如下:

紫菀10g,桑皮10g,杏仁10g,茵陳13g,桔梗10g,浙貝10g,柴胡6.5g,雞內金13g,白前10g,枳殼6.5g,橘紅5g,金鈴子10g,百部10g,黃芩6.5g,半夏6.5g,瓜蔞實10g

12月4日第六診就診,咽乾咳嗽漸癒,右肋下硬塊已消散,按之不痛,改方清其餘蘊,養其肝陰。

玉竹10g,首烏10g,內金15g,麥芽13g,白朮10g,茯苓10g,廣皮5g,山楂10g,杏仁10g,桔梗10g,紫菀10g,款冬10g,白前10g,茵陳10g,白芍10g

12月9日,第七次診,咳嗽已癒,腹亦不再感脹,惟便結不暢,最後處方養育肝陰。

北沙參10g,麥冬13g,玉竹10g,當歸10g,首烏13g,枸杞10g,生地13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3g

本證肝硬化,治療最為順利,第一方初服4劑,即奏顯效,繼服6劑,病勢即去60%。至四診時,外感時邪,致咳嗽痰多,是節外生枝,外感治癒後,肝硬化亦同時痊癒,收效可云迅速。


脾虛瘀結之肝硬化

稽〤〤(病歷239624號)

女,45歲,1967年患慢性肝炎,肝已硬化,右肋下有塊甚大,醫院有醫師說他是患肝癌,叫她有吃就多吃一點。其夫姓顏,是高級軍官,死於肝癌,有兒女甚多,自己非常著急,怕她的病也治不好,兒女無法撫養成人,常對人哭泣,友人謝惕乾先生介紹我診治,向我說明稽女士的處境,希望能給她優惠,我因給予免費診治。

1967年5月2日來診,其脈沉細,按其腹,右肋下結塊甚堅,腹部卻軟,壓之無彈力,舌苔薄白,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不暢通。我用補脾化瘀的方劑,5日更方一次,服藥2個月餘而癒。方不盡列,舉二方如下:

處方一:

黃耆15g,山楂10g,生地10g,柴胡10g,白朮10g,麥芽10g,青皮5g,茯皮13g,三棱6.5g,香附10g,砂仁5g,桔梗6.5g,枳實6.5g,川楝子10g

處方二:

丹參15g,白芍13g,柴胡10g,莪朮6.5g,當歸10g,茯苓10g,山楂10g,砂仁6.5g,麥芽10g,青皮5g,白朮10g,川楝子10g,豬苓10g,玄胡10g,三棱5g,黃耆30g

服藥1個月之後,右肋下硬塊慢慢的消下去,到醫院去抽血檢驗肝功能,亦正常了,過了2個月,硬塊將終於完全消失。


陰虛津少之肝硬化

林〤〤(病歷449944號)

男,53歲,住嘉義市〤〤路〤〤號,1979年11月8日就診,患肝炎2年餘,已成肝硬化,有糖尿病史,胃不脹,便不結,小便赤,睡眠欠酣,皮膚搔癢,口乾少津,身體疲乏,舌紅無苔,脈數大無力。這是陰虛證,他服過許多治肝病的中草藥,轉氨酶在200以上,降不下來,我處方救其陰:

淮生地13g,茯苓13g,枸杞10g,麥門冬13g,茵陳10g,花粉10g,丹參15g,石斛10g,白芍13g,苡仁13g,川棟子(炒)6.5g

這方是一貫煎加減,服5劑,口乾稍好,心情較舒暢,11月13日復診,改方如下:

北沙參10g,生地13g,苡仁13g,茵陳10g,花粉10g,枸杞10g,石斛10g,麥冬13g,茯苓10g,白芍13g,丹參15g,馬鞭草13g,仙人對坐草13g

11月20日三診,口乾更減輕,睡眠有進步,舌上略見薄白之苔,我仍用養陰救津法,第三次方如下:

北沙參10g,石斛10g,馬鞭草15g,麥門冬15g,天花粉13g,苡仁13g,生地13g,茵陳13g,丹參15g,白芍10g,鱉甲10g,茯苓10g,枸杞10g

第四次診是11月30日,他曾到西醫檢驗醫院抽血檢驗,帶了檢驗報告單來,SGOT/SGPT降到100以下,惟血糖仍高,睡眠仍欠酣,我細思此證肝病雖漸減輕,血糖高,必須顧到,於是方中加人川黃連,知母諸味,改方如下:

北沙參10g,生地13g,茵陳13g,麥門冬15g,棗仁15g,苡仁10g,天花粉13g,石斛10g,竹茹13g,川連5g,馬鞭草15g,茯神10g,玄參13g,仙人對坐草15g

12月28日,患者又持檢驗單來,告谷-丙轉氨酶又降了許多,已接近正常,睡眠亦較好,膚癢減輕,口已不乾,表示甚為快慰。

本證脈數大無力,舌紅無苔,口乾少津,睡眠不好,是陰虛,如僅治其肝炎,是不會收效的,我根據脈證用北沙參、生地、麥冬、石斛,花粉,養陰增液,用丹參、馬鞭草,活其血絡,用枸杞養其肝細胞,用鱉甲軟堅消結,最後增入川連助天花粉,降其血糖,故能漸奏功效。


肝炎失治之肝硬化腹水

簡〤〤(病歷88243號)

男,57歲,住台北市方大路。患肝硬化腹水,腹隆腫加鼓,小便赤而少,原先,住〤內科醫院治療,住了19天,醫院不能治,促其出院。1980年1月8日下午六時,請我出診。見患者仰臥在疊席上,不能坐起,不能轉側,我坐下給他診脈,診完左邊,因腹隆起甚高,右手不能伸來,要走過右邊去診。脈弦大,舌紅無皮,口渴,大便秘結,目黃,進食甚少,我認為此證是肝病失治,照《溫病條辨》用二金湯加減。方如下:

海金砂15g,雞內金15g,大腹皮13g,豬苓10g,通草6.5g,厚朴10g,砂仁6.5g,生地15g,梔子10g,茵陳13g

上方服2劑,府行甚暢,小便不多,腹脹稍軟,舌仍紅,更方如下:

生地15g,石斛13g,檳榔13g,黃芩6.5g,茵陳15g,大腹皮13g,雞內金15g,海金沙15g,金鈴子(煨)10g,赤芍10g,丹皮10g,馬鞭草15g,豬苓10g

上方是第二次出診時開的,服了3劑,小便增多,大便黑色黏液,解出後覺舒適。1月12日,第三次出診,見舌紅不退,內熱留戀可慮,方中加川連5克,重用馬鞭草(每劑30克),化瘀消腫,服之甚安。第四次方與第三次略同,服後舌紅較淡,腹脹減輕,小便略增,漸漸能坐起,第五次處方,時間是1月18日,仍重用馬鞭草、雞內金,其他藥味略有更易,主要巾著重化瘀清熱。方如下:

馬鞭草30g,雞內金15g,牡荊根30g,豬苓10g,車前子15g,苓皮15g,山楂10g,金針30g,縮砂仁6.5g,大腹皮13g,萊菔子13g,厚朴6.5g,川連3g,倒地蜈蚣15g

上方服了7劑,腹脹消退甚多,目黃漸退。

第六次,川連加重,仍用5克,第七次診,車前子用至30克,第八次診、第九次診,處方都守前法,藥味出入不多,每次都是服7劑。至第十次,腹脹全消,腹皮上面的紅點(朱砂痣)亦漸消失,小便清長,惟大便較乾。至第十一次方,加入麥冬、石斛養陰。如此險症,畢竟痊癒矣。


瘀血衝逆之肝昏迷

張〤〤,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侯院病歷27610號

男,40歲,台灣嘉義人,患者於8年前患肝炎,今年(1981年)經台中市中山附設醫院診斷發現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8月2日早上吐血,急送本院急診,以肝硬化併發食道靜脈破裂收住院,當時的理學檢查是血色素7.8mg%(血容),Ht是26%,血壓116/84mmHg,心跳112次/分,頸靜脈(人迎)微擴大,眼結膜微黃,胸前滿布蜘蛛痣,呼吸音正常,腹脹,未見腹水,但肝、脾約在肋緣下三指可摸出。

8月3日,早上5點,意識由清醒轉成嗜睡,12時,焦燥不安,譫語,血氮165mg/dN,轉入加護病房,以肝昏迷處理。

8月4日晚上,我由台北去台中,準備於次日在本院門診部應診,患者家屬要求我急診,此時,患者已深度昏迷,刺人中、湧泉,均無反應,瞳孔不等徑,心跳140次/分,脈軟,呼吸20次/分,血壓150/100mmHg,抽搐,躁動不安,口含污黑色血水,嘔吐,病況危急,處方如下:

牛黃0.6g(分2次沖服),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茵陳10g,梔子10g,鬱金10g,蒲黃炭6.5g,五靈脂10g,菖蒲6.5g

8月5日2時20分,煎好上方,第一煎90毫升,服下。4時續服第二煎,5時心跳160次/分,血壓170/110mmHg,打呃,瞳孔散大,光反應遲鈍。9時,大量黑膠便排出(我曾治肝昏迷患者多人在蘇醒之前,均排出膠伏大便),10時血壓有逐漸下降趨勢,10時15分家屬認為情形惡化,竟自動要求出院,帶回中藥處方,繼續配服。(患者有一個親屬是本學院肄業同學)後其家屬來告,患者回家即蘇醒。

  1. [1]腦磷酯、膽固醇、棉絮狀反應(CCF):用以檢測肝細胞障礙,特別是急性肝炎與肝硬化的狀況。

車前子

性味:甘;寒

一、利尿通淋

下滲濕熱,通淋去濁,代表方是八正散。[1],因為其利小便的特性,還可以實大便。

二、清肝明目

雖然有這個功能,但很少有實際的用途,因為能清肝的藥一堆,不過有一個證型很適合它,肝火+下焦濕熱,會想到什麼方呢?是超有名的龍膽瀉肝湯,所以在這麼多利尿通淋藥中,會選用車前子當佐藥,因為它兼能清肝。

  1. [1]《別錄》:「膀胱者,濕熱濁陰之水滲出下竅為小便,道家謂之民火是也。二竅不并開,故水竅常開,則小便利而濕熱外泄,不致鼓動真陽之火,則精竅閉而無漏泄。久久則真火寧謐而精用益固,精固則陰強,精盛則生子。腎氣固即是水臟足,故明目及療赤痛。輕身耐老,即強陰益精之驗。肝腎膀胱三經之要藥也。」

澤瀉

性味:甘淡;寒

一、瀉下焦濕熱

因為性寒,所以能下滲濕熱,又能瀉腎濁,其去濁的機病是能將「生水」[1],或「下焦之水」再次提入中焦氣化,藉脾和三焦的力道再次氣化入膀胱,所以苓桂朮甘湯(水在中焦)不需要澤瀉,而五苓散和豬苓湯需要它,下焦濕熱症的龍膽瀉肝湯也需要它(水在下焦)

二、佐助補腎而兼瀉

澤瀉雖然利水力比茯苓強,但對腎還是有補效,因為補中有瀉的特性,六味地黃丸就很適合[2]

  1. [1]《本經疏證》:「何謂生熟?夫已經輸脾歸肺者,熟水也;未經輸脾歸肺者,生水也。熟水已曾泌別精華,但存水質,故直達之,使下出可矣;生水者天真未離,精華未去,故必引之使上而後下,乃不失其常耳。淡滲之物,皆行生水者也,較之直使下降者不同。」
  2. [2]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濕,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生地

性味:甘苦;大寒

生地的用法和熟地大致相同,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一、補心腎之陰以助生血

這是生地最明顯的功能,生地熟地皆然,補心腎之陰,陰滿方有助生血,本著肝腎同源的理論,對肝陰有幫助,自然也能助平肝火。代表方有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增液湯、龍膽瀉肝湯。只是生地苦寒傷胃,斷不可久用,臨床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才適合使用。[1],熟地也能補心腎之陰血,但熟地一般用在腎比較多,補心較常用生地,因為君火(心火)較需要涼血力,相火(腎火)可以慢慢調,而且腎火要快調也不容易。[2]

二、涼血清心

生地入血分涼血,所以對熱入心營的證型很有幫助,這是溫病的理論,代表方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真的熱入心營到譫語大熱的也不送會到中醫門診,但清心營的思路對長期失眠造成的心經虛火還是很有幫助的。

  1. [1]《本草新編》:「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今人不知其故,驚生地止血之神,視為靈丹妙藥,日日煎服,久服脾胃太涼,必至泄瀉,元氣困頓,而血又重來。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進,且有增其分兩,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2. [2]《本經疏證》:「生者其鋒迅,熟者其力厚」

黃芩

性味:苦平;大寒

黃芩能瀉的火很多,真的要計較用法的話,黃芩不同部位就有不同的療效[1],不同炮製其用法也不相同[2],反正用科中也沒辦法選部份選炮製,就用最經典的用法吧!

一、清肺熱

一般人對黃芩的用法就是清上焦熱,說是說上焦,但是主清肺熱,不清心火,要清心火還是黃連好用,代表方是清上防風湯辛夷清肺湯半夏瀉心湯

因為肺與大腸相表理,所以也能瀉大腸火[3],代表方是乙字湯

二、清中焦濕熱

上焦可以清熱,而針對中焦可以清濕熱,只是去濕力比黃連差一點[4],兩個互補就可以清中焦濕熱,代表方有半夏瀉心湯葛根芩連湯

二、清少陽熱

只要和柴胡配,基本就是小柴胡湯思路,清少陽之熱,膽和三焦之熱都能清,也能兼清肝熱,但是並非主力,代表方除了小柴胡湯,還有龍膽瀉肝湯

  1. [1]《本草衍義補遺》:「堅實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名腐腸,可入肺經也。其堅實條芩入大腸,除熱也。」
  2. [2]《得配本草》:「酒炒上行,生用下行。豬膽汁炒,瀉肝膽火。片芩瀉肺胃上焦之火,子芩瀉大腸下焦之火。」
  3. [3]《本草經解》:「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濕熱,則腸澼泄痢,黃芩清肺,肺清則通調水道,而濕熱下逐,腸肺復其燥金之性,而泄痢愈。」
  4. [4]《本經疏證》:「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

梔子

性味:苦;大寒

一、清心除煩兼利水

其實這個功能和淡竹葉是一樣的,只是梔子清熱力和利水力都很強,代表方是梔子豉湯,

二、清肺、胃、少陽(三焦+膽)之熱

梔子的清熱力很強,清熱範圍也很廣,唯一的缺點就是苦寒甚,所以要視情況使用,清肺熱的代表是辛夷清肺飲;清胃熱的代表是瀉黃散;肺胃都清的有涼膈散;清三焦之熱的代表方是黃連解毒湯,或是助清少陽濕熱的茵陳蒿湯。

三、清瀉肝火

其實梔子最常用的時機還是清心肝之火,所以心肝鬱熱都可以用梔子,抑鬱造成的胸痛(心經鬱熱)或脅痛(肝經鬱熱)都可以用梔子來清或是防止化熱,代表方是經典不敗方:加味遙遙散、龍膽瀉肝湯

其實清肝熱的藥很多,但又有細微的差別,可以參考《得配本草》的比較。[1]

四、清心火,消瘡瘍

因為其清心火力強,所以對於瘡瘍腫毒很有幫助,這個病機和大黃是一樣的。[2],但最好是熱症明顯的狀況下才用,不然過於傷胃。

 

  1. [1]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勿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2. [2]《本草經疏》:「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

清心蓮子飲《和劑局方》

用法:

  • 君:蓮肉4.5[1]、黃耆4.5[2]、人參4.5、麥門冬[3]
  • 臣:黃芩[4]、地骨皮[5]
  • 佐:車前子[6]、茯苓4.5[7]
  • 使:炙甘草

出處:《和劑局方.寶慶新增方》

治心中蓄積,時常煩躁,因而思慮勞力,憂愁抑鬱,是致小便白濁,或有沙膜, 夜夢走泄,遺瀝澀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炎上, 肺金受克,口舌乾燥,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 婦人帶下赤白;及病後氣不收斂,陽浮於外,五心煩熱。藥性溫平,不冷不熱, 常服清心養神,秘精補虛,滋潤腸胃,調順血氣。

黃芩 麥門冬(去心)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炙)各半兩 石蓮肉(去心)白茯苓 黃耆(蜜炙)、 人參各七兩半上剉散。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 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發熱加柴胡、薄荷煎。

  1. [1]其實石蓮肉指的就是蓮子心,用來清心安神,因為蓮子去心無用。《本草新編》:「蓮子心單用入之於參、苓、芪、朮之中,治夢遺尤神,取其能交心腎也。故用蓮子斷不可去心,一去心,則神不能養,而志不能定,精泄不能止,而腰痛不能除矣。或問蓮子清心湯,前人用之,未聞用心也。曰:蓮子而不用心,此清心湯之所以不效也。前人製方,未必不單用蓮心,歲久失傳,人不知用,致清心湯神效竟為無用之方。此鐸所以三嘆也。原世人用清心湯者,用蓮子心一錢以清心,未有不效應如響者矣。」
  2. [2]和人參配合升清氣以助入心生血,也就是心營之血
  3. [3]和人參配合補心氣
  4. [4]清肝膽熱,膽熱是思慮過度造成的腦部過熱,用黃芩降溫
  5. [5]清虛熱
  6. [6]益肝利水,是龍膽瀉肝湯思路
  7. [7]提補藥上潤

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

用法:高血壓和高血壓的可能兼症,頭暈,目眩,風動等症狀

出處:《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1956年成書, 所以有現代醫學思路

配伍:

  • 君:天麻、鉤藤1.6[1]
  • 臣:石決明3.2[2]、牛膝1.3[3]、桑寄生2.6[4]
  • 佐使:益母草1.6[5]、夜交藤3.2[6]、茯神1.6[7]、黃芩、梔子[8]
  1. [1]相須為用以清肝熱熄風
  2. [2]涼肝,兼益腎陰,《醫學衷中參西錄》:「肝主疏泄為腎行氣,用決明以涼之鎮之,俾肝氣肝火不妄動自能下行,腎氣不失疏泄之常,則小便之難者自利,五淋之澀者自通矣。」
  3. [3]補肝腎,引藥下行《本草備要》:「補肝、腎。能引諸藥下行。」
  4. [4]取其補肝腎之效。《本草分經》:「苦、甘。堅腎和血,舒筋絡,散風濕。」
  5. [5]活血利水,也能行諸陰之經,功能包含了牛膝和茯神的部份功用,疊加效果《藥性解》:「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諸陰之經。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所以為胎產聖藥。」
  6. [6]助安心神,和茯神疊加效果
  7. [7]助清肝熱後利水走下
  8. [8]助清肝熱,龍膽瀉肝湯思路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