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常用方劑解析

真人活命飲《醫方集解》

原出處:《婦人校註良方》

仙方活命飲 治一切瘡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良劑也。

用法:蜂窩性組織炎,青春痘,一般常見的外表皮或消化壁的炎症,局部神經炎

  • 君:金銀花[1]
  • 臣:白芷[2]、防風1.4[3]、當歸1.4[4]芍藥[5]、乳香、沒藥[6]
  • 佐:貝母[7]、天花粉[8]、皂角刺[9]、陳皮1.4[10]
  • 使:甘草
  1. [1]清熱解毒中的最表藥(再入裡是連翹→黃芩→石膏),要清皮膚的熱一定要它
  2. [2]辛溫發表能助銀花透表,之所以在風寒藥中選它,是因為它還能潤澤、消腫、排膿生肌
  3. [3]也是助銀花透表力,還能去濕,又名風中之潤藥,當然還能潤表
  4. [4]治風先治血,風藥最常配的血藥就是當歸
  5. [5]和營,止痛,收斂性也能幫傷口收斂,在《醫方集解》,也就是目前的科方成方中是沒有的
  6. [6]在眾活血藥中,乳沒還能止痛消腫,所以在這個以去邪為主的方子會用會到它們
  7. [7]除了本身常用的清熱化痰,還能散結消腫,不算強力,所以為佐助藥
  8. [8]也就是瓜蔞根磨粉,也是取其排膿消毒之功,而非清熱生津之能,效輕的佐助藥
  9. [9]活血消腫,排膿
  10. [10]其實是橘紅,是橘皮去了內部的白,只留外部的紅,能發散皮膚。本草備要:「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法:胸中有瘀的一切症狀,冠心病、胸痛,

  • 君:桃仁6、紅花4.5[1]
  • 臣:生地4.5、當歸4.5、川芎2.3、赤芍3[2]
  • 佐:桔梗2.3[3]、枳殼3[4]、牛膝4.5[5]、柴胡1.5[6]
  • 使:甘草1.5

方歌:

血府逐瘀牛柴草,桃紅四物枳桔邀

出處:《醫林改錯》

余不論三焦者,無其事也。在外分頭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內分膈膜上、下兩段,膈膜以上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症。病有千狀萬態,不可以余為全書。查証有王肯堂《証治準繩》,查方有周定王朱 《普濟方》,查藥有李時珍《本草綱目》,三書可謂醫學之淵源。可讀可記,有國朝之《醫宗金鑒》,理足方效,有吳又可《瘟疫論》。其餘名家,雖未見臟腑,而攻發補瀉之方,效者不少。余何敢云著書,不過因著《醫林改錯‧臟腑圖記》後,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示人以規矩,並非全書。不善讀者,以余之書為全書,非余誤人,是誤余也。

血府逐瘀湯所治症目[7]

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症,發散可愈;有積熱,必舌乾、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
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後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栝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副,疼立止。
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副痊愈。
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於胸方睡,已經二年,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天亮出汗 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瘀湯,一兩副而汗止。
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後,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於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痊愈難。
心裡熱 (名曰燈籠病)
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副血活熱退。
瞀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副可好。
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躁急,是血瘀,一二副必好。
夜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副痊愈。外無良方。
呃逆 (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並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薑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寒,咯忒瘟病,必死。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症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症,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副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錯,餘詳於痘症條。
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副痊愈。
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
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餘副可除根。
俗言肝氣病 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乾嘔 無他症,惟乾嘔,血瘀之症。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晚發一陣熱 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副可愈,重者兩副。
  1. [1]常配合用來活血化瘀,是此方的主要功用方向
  2. [2]補血活血,四物湯去熟地改生地,芍藥用赤芍,取涼血化瘀之效,此方不是為補血而生,是為活血而生,辛熱藥偏多,用生地可以拉回一點涼性。
  3. [3]除了引藥上行以去瘀,還能開胸氣機,本經疏證:「桔梗色白得肺金之質,味辛得肺金之用,而苦勝於辛,苦先於辛,辛者主升,苦者主降,已降而還升,是開內之滯,通其出之道也。」能升能降,和枳殼配伍能降,和柴胡配伍能升,升降都加強了,就更容易開胸中氣機
  4. [4]降脾胃氣機,散心胸氣
  5. [5]化開了的瘀血需要有出口,牛膝能引血熱下行,化了的血和因瘀之熱都能被引導下行,桔梗引藥上行,牛膝引血熱下行,合作無間
  6. [6]除了助桔梗升脾胃氣機,還能通少陽氣機。
  7. [7]不知道是老王賣瓜還是怎樣,王清任所列的適應症多到已經讓這方成神方了

人參養榮湯《和劑局方》

出處:《和劑局方》

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酸疼,呼吸少氣,行動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干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難可振復。又治肺與大腸俱虛,咳嗽下痢,喘乏少氣,嘔吐痰涎。

用法:氣血兩虛型的健忘或失眠,調補氣血

  • 君:八珍湯去川芎[1]
  • 臣:陳皮[2]、五味子[3]、遠志[4]、黃耆[5]、肉桂[6]

(方以「人參」命名,概以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取氣為血帥之意,俾氣行則血行。「榮」即營,這裏指營血。喻用大補氣血之品,滋養營血,使身體恢復健康,故名「人參養榮湯」。)

 

方歌:

養榮八珍去川芎

肉桂陳遠耆味共

  1. [1]四君子補脾,四物養血,去川芎是因為川芎會加強肝氣升發,升發太過人易不安,而此方是用來調養安神的,和主要作用相背,可以拿掉
  2. [2]如果要加強養血,理氣而加增加脾氣輸布化生為血的機會,更有助補血
  3. [3]收斂四君子的補脾以及參耆的補肺作用,使得補氣效果增加
  4. [4]可以補腎寧心,補腎的說法是因為腎藏志,靈樞本神篇說:「志傷則喜忘其前言」所以遠志能加強注意力和記憶力,「志」強了性能力也算是間接強,但沒有一般所認知的直接壯陽功用
  5. [5]黃耆不但可以和四物配合補氣生血,還可以升提清陽,和人參配伍可以將氣往上提進而補到肺氣
  6. [6]氣虛不易制陽,血虛不易使陽附,都可能會造成浮陽現象,用少量的肉桂引火歸源,肉桂就像是召回岳飛的十二道金牌一般,當國力不強時,硬要打仗就會浮陽外越,對國家也不全是好事。肉桂有助補益藥全力發展經濟。

四物湯《和劑局方》

出處: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用法:婦人一切血虛

君:但看想要的目的,四物任一味都可為君

臣:熟地[1]、當歸[2]、川芎[3]、芍藥[4]

  1. [1]主是是補腎陰的,但和當歸配就很有補血力,只是相對來說,熟地主靜,就像被動技能,用當歸才能發動,而當歸就像BUFF一樣,是放著就有補血功能
  2. [2]本是補血活血,和熟地配能加強補血,和川芎配能加強活血
  3. [3]辛散以動血,比當歸更活化氣血。《本草新編》:「倘四物湯,減去川芎,轉無效驗。蓋熟地性滯,而芍藥性收,川芎動而散氣,四物湯正藉川芎辛散以動之也。又未可鑒暴亡之失,盡去之以治虛勞也。」
  4. [4]對前面的三味藥都有作用。川芎活化營血,用芍藥來收斂,一放一收就可以調肝氣,《本草求真》:「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

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出處:

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脾者,萬物之母也,肺者,氣之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不健運,故飲食少思;飲食減少,則營衛無所無所資養。脾主肌肉,故體瘦面黃。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虛,故脈來細軟也。

王晉三曰:「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穀之精氣,而輸佈於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用法:慢性消化不良,脹氣,精神不佳,

  • 君:人參[1]
  • 臣:茯苓[2]
  • 佐:白朮[3]
  • 使:甘草

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 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1. [1]大補元氣,主要是補中上焦的元氣,此方不像理中湯,主要是在北方有威脅時守著中焦長城,而是以後勤補給為主,配合茯苓化水滲濕,使得補給和清廢物的動線能完整。
  2. [2]本經疏證說茯苓是人參之使,因為人參能補心、脾、肺、腎等氣,有了茯苓它比較知道要補胃,《得配本草》云:「人參,得茯苓,通胃陽」。後勤補上了,但資源回收分類也要有人才行,不然長城的守軍會有垃圾危機,東西清完了,才方便補上能在正確的位置,就像是清空整理了脾臟的資源,才能有效告知人參說:「往這裡補喔!謝謝。」
  3. [3]茯苓和人參配是補胃,白朮和人參配是補脾,所以四君子是中焦都能補。茯苓和白朮配也助化濕。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出處:

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用法:下腹部的瘀血、PCOS的痛經、甲狀腺亢進的腫大

  • 君:桂枝[1]、桃仁[2]
  • 臣:茯苓[3]、丹皮[4]
  • 佐:芍藥[5]
  1. [1]金匱要略中,只要瘀血是虛症的,都不用桂枝,因為桂枝在去邪的同時可能會傷正,此方的對證是腹中血瘀實証,本經疏證:「血盛乃能既結而仍行,此桂枝專破血雖行而結自若者也」,就是人體不虛,所以就算有血結但是因為氣夠而血仍能行的局部血瘀,可以用桂枝來破
  2. [2]桃仁活血,主要指對氣滯而成的次發型血瘀,對於局部的血瘀有效,病機是入血分通氣,在此方裡的功能是活化血中氣分,再給桂枝氣行全身,用慢性化瘀的方式緩下其徵
  3. [3]助桂枝化水,桂苓合作就可以用來收氣化水入膀胱,使血瘀之後的導水動線能完整
  4. [4]丹皮也能去瘀,但去瘀力也屬有限,它的特色是痰瘀在初期化膿的時候它也有效,其寒性除了能制約桂枝的溫性,排膿的功效也加大了此方的功效頻寬,而不是力道頻寬,畢竟還是以緩下為主。
  5. [5]因為此證不是用來解表的,所以桂枝的解表力是不需要的功用,那用芍藥來制約就很典型(當然解肌發汗的效力還是在,可以算是對病人的小副作用),芍藥之不但制約了桂枝的解表力,還增加了桂枝的活血力,是桂枝的佐助藥也是佐制藥

五苓散《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小便不利,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就之,渴者,宜五苓散。

《金匱要略》

假令病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用法:水腫、浮腫、急性膀胱炎、下焦有水氣

  • 君:澤瀉[1]
  • 臣:茯苓[2]、豬苓[3]
  • 佐:白朮[4]、桂枝[5]

 

 

  1. [1]人體內的水氣有分生水和熟水,還沒有化氣過的是生水,化氣過的是熟水,病理上的水飲大都是生水,中焦的水飲用苓桂朮甘湯助脾肺化氣,那麼下焦的呢?先要把水飲拉提到中焦才行,所以用澤瀉補腎提氣,引生水上行,再氣化布津液,這是此方最重要的功能,拉到中焦後,化水為氣,再化為滲濕之水就是桂苓朮甘湯的工作
  2. [2]助脾化氣,也助氣化水,但主要還是引熟水入下焦(澤瀉是提生水入中上焦)。
  3. [3]茯苓是是加強氣化水的功能,而豬苓是直接用來利已經化成水的熟水,在整個循環中是增加淡滲的功能,豬苓、茯苓配伍是利熟水而桂枝、茯苓配伍是轉化生水
  4. [4]和苓桂朮甘湯的白朮功能一樣,守中控場
  5. [5]澤瀉升提水入中焦後,桂枝、茯苓轉化生水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出處:

李東垣:「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又云:「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 君:黃耆[1]、人參[2]
  • 臣:白朮、陳皮[3]、當歸[4]
  • 佐:升麻[5]、柴胡[6]
  • 使:炙甘草[7]、生薑、大棗
  1. [1]益氣、固表、升陽,和當歸配還能補可能耗用之血
  2. [2]助黃耆補中,沒有升提或固表的功用,所以功勞在黃耆之次
  3. [3]四君子中的兩味,助人參補中理氣,用了茯苓會通胃降氣,所以去茯苓
  4. [4]治陽氣躓於血分,此證陽氣因受濕氣悶塞其下,只有陰火上沖,但陽火不舒,當歸先打開陽氣,方便佐藥升其陽
  5. [5]升清陽,提陽氣
  6. [6]也是為了提氣
  7. [7]除了調和諸藥,還是甘溫補中,是此方「甘溫除大熱」病機的典型藥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瘥後勞復食復陰陽易病篇》第360條:「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用法:病後熱不易退,糖尿病氣陰兩虛調理,中暑(夾濕的不太適合),肺炎

  • 君:石膏16[1]、竹葉[2]
  • 臣:人參[3]、麥冬[4]
  • 佐:半夏[5]
  • 使: 甘草[6]、粳米[7]
  1. [1]此證不是身體自產的虛熱,而是客熱耗氣傷陰造成的,所以不用清虛藥的藥,而是配補氣陰的人參麥冬,去熱還是首要的,所以以石膏為君,那為何不加配常用的知母呢?雖為客熱,但畢竟是餘熱,單用一味藥就行。那為何不單用知母呢?因為知母偏清虛熱,補腎陰,都不是此證的病人(氣分熱,胃陰虛)需要的,取石膏比較適合。還有一點,知母比較苦寒傷胃,大病後胃氣也不強,不適合太傷胃的藥
  2. [2]火的燃燒需氧(類似氣)需油(類似陰),單純地補氣陰會使火更大,在火不大的情形上,竹葉能拉開助火之物和火本身的距離。本經疏證:「強陽既未全衰於中,微陰不能無擾於上,徒以石膏、人參、半夏、麥門冬、粳米、甘草安其中,又恐其陰隨寒藥入內,不如以柔潤者、和陽輕清者散陰之為愈,蓋正旺之陽與方衰之陽,原自有別,非若白虎湯證可徑情直行也」
  3. [3]補氣生津。長城以北(中焦以上)在作戰時的後勤和穩定,都可以用人參打底(如半夏瀉心湯),長城以南(下焦)的好戰之將(如附子),可以用人參制約。
  4. [4]此證的病人尚有氣虛及胃火,胃火會消耗胃陰,麥冬除了補胃陰,還能提胃陰補心氣,間接型的氣陰雙補,還有一個功用是佐制半夏,半夏過辛,麥冬過潤,當其溫潤相消、寒熱相抵,藥性互相制約後(剛好都功在上焦,能相抵),就只剩降逆和補氣陰的功用,這個配伍有雙向去性取用的思路。
  5. [5]除了輔助用來降逆,還有佐制麥門冬之功,本方雖主為清熱,但清潤之藥亦多,半夏用其辛味防清潤過度,去可能之濕痰,本經疏證:「半夏合乎溫燥隊中,見煩則不用,見渴則不用,合於清潤隊中,偏為煩與渴之良劑。為剛劑中鋒銳,柔劑中斷制。
  6. [6]調合諸藥,潤化藥性
  7. [7]粳米能益氣、除煩、止瀉,後下(煮少)益氣,先下(煮多)止洩,在此是取益氣之功,但在白虎湯(同熟)中是取其除煩,同樣的配伍,不同量及不同煮法,其功用不同

小建中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男子面色痿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 君:飴糖3[1]
  • 臣:桂枝3[2]、芍藥6[3]
  • 佐使:甘草2、生薑3、大棗3[4]
  1. [1]能活腹中之血,能補脾潤土,補中的藥這麼多,這裡就一定要用飴糖嗎?本經疏證給出了解釋:「朮能去溼不能滋燥,耆能充外不能充內,參草能充內且滋燥矣,又與血無干,以是見此虛此乏,斷非參耆朮草所能補矣」
  2. [2]自虛者,參朮耆草所主,非桂枝可施,只有土為木困時,因氣弱而血滯,因血滯而氣愈弱者,必需通血而氣始調,氣既調而漸能旺,因而久虛之人,先用小建中湯來通血比較適合
  3. [3]緩急止痛,破陰結,和桂枝通血滯能開結布陽中焦而止痛,那桂芍難道不會調營衛嗎?在此是芍多桂少,所以不易發汗解表,反而是桂枝助芍藥破陰結,主次是反過來的
  4. [4]調和諸藥兼補中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