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常用方劑解析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出處:「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 君:麻黃[1]、附子[2]
  • 臣:細辛[3]
  1. [1]雖然是解表藥,但用在純裏證時(如小續命湯),作用是使裡病自表分消,此證是趁著剛入少陰時把邪氣拉出透表
  2. [2]溫陽,用來破入裡的陰邪,配合表藥能布陽氣
  3. [3]要拉邪氣,附子溫裡,但還需要細辛自陰中提出寒氣,拉出後才更方便麻黃透表,在此是當麻黃附子的輔助

小青龍湯《傷寒論》

出處: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君:麻黃、桂枝[1]
  • 臣:乾薑8[2]、細辛[3]、五味子[4]
  • 佐:半夏[5]、芍藥[6]
  • 使:炙甘草

加減:

  1.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7]
  2.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
  3. 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8]
  4. 若喘,去麻黃加杏仁[9]
  5. 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
  1. [1]相須解表,就算沒有表證,桂枝也能加強水的氣化,麻黃還能透表散邪,所以不管有沒有表證,此方還是可以使用
  2. [2]能化飲,細辛自水飲提出寒邪後,乾薑化飲能使邪無所依,之所用乾薑不用生薑,是因為生薑宣表力較強,溫胃多溫脾少,乾薑溫脾治生水之源,補脾多暖胃少,用補脾的方式溫化水濕比較適合
  3. [3]能提取依附於水飲之寒,提出後再由君藥桂麻透表去邪
  4. [4]乾薑溫中焦化飲,水飲氣化後常散上焦於肺,五味之能收斂肺氣(上焦的水飲之氣,屬陽中之陰),使之下歸於腎。傷寒論中有咳的兼證都可以用乾薑+五味子的組合,不分表裏。另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是,乾薑蒸騰溶液,五味子扮演精油回流的角色,使清氣歸腎為用,至於濁氣,通常是由茯苓導入膀胱
  5. [5]辛散,化飲去痰,但在此只是打輔助,所以病人會渴的時候可以去除。「小青龍湯,渴者去半夏」《傷寒論》
  6. [6]和桂枝配伍調和營衛,雖然用量很大,但在用法上不是此方的主要功用,也算是輔助和營
  7. [7]半夏主要用來通三焦散水,小青龍湯證的病人因為水在心下,一般不會渴,病人不渴的話,代表有支飲,但如果病人會渴,代表飲不多而水氣多,半夏太過辛散要去掉,傷寒論的方子裡,幾乎有渴的都要去半夏。本經疏證:「嘔噦者,用半夏以止逆,使寒與溼不與中氣久混而難解;煩渴者,用栝蔞根以滋液,使熱與燥不與中氣相爍而難復,所以栝蔞根與半夏雖非相畏相忌相反,而始終不相並」
  8. [8]減少水氣外散,留桂苓來化水飲
  9. [9]用宣發力較弱的杏仁替代

酸棗仁湯《傷寒論》

出處:《東漢.傷寒雜病論》:「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主治:心腎不交的失眠

  • 君:酸棗仁5[1]
  • 臣:知母1[2]、茯苓2[3]
  • 佐:川芎2[4]
  • 使:甘草1

用法:心眠除了其他複雜的病機外,以虛實兩種心火最常見,整天亢奮不想睡,連躺著都難的是實證;整日煩心,躺在床上想睡不著的是虛證。

  1. [1]酸棗仁本身就能助眠,除了直接功能外,還有一個間接病機,就是斂血入心營助眠
  2. [2]滋腎陰,清腎火,腎火應該指的就是心腎不交的心火,還有一個解釋是《湯液本草》:「煩者肺,躁者腎」,所以知母能除煩助眠
  3. [3]調節氣與水的轉化能力,整個循環是脾(中焦)→肺(上焦)→全身→膀胱(下焦),所以和知母配伍能增加氣化為下焦之水的功能,減少上焦水氣化太過,防止下焦氣化水不夠的上盛下虛的狀態,知茯配能收氣化水(酸棗仁湯),桂茯配能化水為氣(苓桂朮甘湯)。
  4. [4]虛火是火乾燒於上,水不濟於下,川芎是拉近陰陽相隔的距離,本經疏證:「芎藭者,所以達隔陰之陽,陽舒而知母遂與離中一陰浹,而安神利水,繼之以奏績」,知母滋陰清熱,是為心腎之交創造外在條件,川芎達隔陰之陽為是為心腎之交創造內在條件,另一個說法是,川芎是活化肝中藏血,藏血能出則心血易生,有助於補心氣

小柴胡湯《傷寒論》

出處:《東漢.傷寒雜病論》「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主治:邪入少陽

  • 君:柴胡[1]
  • 臣:黃芩[2]
  • 佐:人參[3]、半夏[4]
  • 使:甘草、大棗、生薑[5]

▲在理氣部部分,膽經在外側,所以脅肋部份的氣機用小柴胡湯很適合

加減:

1.若胸中煩而不嘔[6],去半夏[7]、人參[8],加栝蔞實[9]
2.若渴[10],去半夏[11],加重人參,栝蔞根[12]
3.若腹中痛者[13],去黃芩[14]加芍藥[15]
4.若脅下痞硬[16],去大棗[17]加牡蠣[18]
5.若心下悸[19],小便不利[20]者,去黃芩[21]加茯苓[22]
6.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23]加桂枝[24]
7.若欬者[25],去人參、大棗、生薑[26],加五味子、乾薑[27]

  1. [1]入手足入陽,升清氣機,能通三焦水道,此方是用來開上焦之氣,使津液得下,配合黃芩清上焦熱,配合半夏降氣。本經疏證:「柴胡證皆由於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氣阻,氣阻則飲停,飲停則生火,火炎則嘔吐,半夏、生薑能止吐蠲飲,然不能徹熱,黃芩能徹熱,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乎」。柴胡是理上焦及膽腑的氣機,可以說是領陰氣陽氣通過中焦的領路人,當然前提是陰陽氣都夠,只是不和協的時候用柴胡調解,所以陰虛陽亢的病人並不適合
  2. [2]清上焦氣分熱,也是清半裡之熱,也就是少陽三焦熱(清半表熱用連翹,清全表熱則用銀花),另外也能清熱生之濕,和半夏配合燥濕
  3. [3]後勤補給
  4. [4]降氣,通三焦之痰,和柴胡一升一降能辛開降氣少陽經,和黃芩配合能辛開苦降少陽經,如果三藥合理,能疏通三焦氣機
  5. [5]半夏是縱軸降氣,生薑是橫軸散氣,兩個也都能化飲,所以可以結為「小半夏湯」的組合
  6. [6]中焦燥實較多,氣逆較少
  7. [7]不需降氣了
  8. [8]實證多也不用補虛,弄不好還會回血回到邪氣的地方
  9. [9]加強清熱生津就行。
  10. [10]上焦津少
  11. [11]熱藥,又會散津,去掉比較好
  12. [12]合作益氣生津
  13. [13]木勝克土
  14. [14]苦寒清熱對胃陽總是不好的
  15. [15]斂陰柔肝用,減少木勝克土的情況,另外芍藥本身就能減少腹痛
  16. [16]痞硬是陰邪,脅下是陰位,是陰邪在陰位之相,治當以安定陰邪為主,就像強龍不壓地頭蛇一樣,只能安穩陰邪不作亂
  17. [17]大棗甘草等是治陰邪(痞硬)在陽位(心胸),治當助正氣以去邪,就像在城市抓小偷一樣,加強警力就行
  18. [18]牡蠣就是像在治安不佳的海域安撫海盜一樣,沒辦法掃盡,只是安撫
  19. [19]水邪侵心
  20. [20]氣化不利
  21. [21]少用苦寒以防傷心陽
  22. [22]加強利水
  23. [23]仲景的習慣是這樣,外有表證不宜加人參
  24. [24]解表
  25. [25]半表之寒入肺
  26. [26]表證不加人參
  27. [27]小青龍的溫化水氣組合,用來溫散入肺之寒

理中湯《金匱要略》

出處: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理中湯別名)亦主之。

  • 君:乾薑1[1]
  • 臣:人參1[2]
  • 佐:白朮1[3]
  • 使:甘草1[4]
  1. [1]少數乾薑為君的方劑,整個傷寒論中,乾薑幾乎都是控場的角色(穩定局面,統一戰線),和附子比起來,它是比較擅守的溫理藥,但理中湯整個方都是守方,那麼用乾薑作君就並不奇怪,理中湯也是少數只作用在中焦的方子,可以說就是人體南北方的樞扭、長城,管制南北往來的秩序,也能防止外敵的侵入。
  2. [2]人參的藥性比較溫和,在控場的力道上不如乾薑,但能為乾薑的守勢補上一點後勤,可說是用來鞏固乾薑的溫中效果。
  3. [3]能控場,能後勤,所以當佐藥,用來輔助君臣兩藥。
  4. [4]助人參補中,但其實主要還是用來調和諸藥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