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常用方劑解析

丹溪鼻淵方《丹溪心法》

用法:脾胃濕熱造成的鼻淵

君:膽南星、半夏、蒼朮[1]都是強力去濕清痰藥,合力起來就是不顧後果地清痰去濕,要標本兼顧是臣藥或佐藥的事了,君藥就是要夠力嘛!

臣:神曲[2]丹溪在書中提到酒和過度飲食是濕熱之源,所以消導藥應該是在那時的經驗藥,多少顧一下食積、黃芩[3]去濕有三味很強的君藥,清熱生之濕平時是黃連的工作,現在被三味君藥取代了,但濕生之熱還是要黃芩來清

佐:白芷、辛夷、荊芥[4]濕熱病是濕去熱自去,但要給熱邪出路,三味藥都能透熱,前兩味還能通鼻竅

 

註解

註解
1 都是強力去濕清痰藥,合力起來就是不顧後果地清痰去濕,要標本兼顧是臣藥或佐藥的事了,君藥就是要夠力嘛!
2 丹溪在書中提到酒和過度飲食是濕熱之源,所以消導藥應該是在那時的經驗藥,多少顧一下食積
3 去濕有三味很強的君藥,清熱生之濕平時是黃連的工作,現在被三味君藥取代了,但濕生之熱還是要黃芩來清
4 濕熱病是濕去熱自去,但要給熱邪出路,三味藥都能透熱,前兩味還能通鼻竅

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

<篇名>香砂六君子湯論

屬性:柯韻伯曰。經雲。壯氣行則愈。怯者着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證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諸氣既治。病從何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以通脾腎之元氣。而郁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而元氣大振。相須而益彰者乎。

  • 君:四君子湯[1]
  • 臣:陳皮、半夏[2]
  • 佐:木香[3]、砂仁[4]
  • 使:生薑、大棗
  1. [1]補氣基本方
  2. [2] 和君藥就合而為四君+二陳的組合,健脾化濕
  3. [3]三焦氣分藥,能理肺脾肝的氣,也能理大腸的氣,所以作為佐助藥
  4. [4]功能很多,能通滯氣,醒脾胃,潤腎燥,大都不適合單獨使用,用來佐助,在此最有特色的用法是引諸藥歸丹田《本草分經》:「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嚮導,最為穩妥。」

蒼耳散《醫方集解》

用法:治上焦風熱為症狀表現的鼻鼽鼻淵[1]

  • 君:白芷[2]、辛夷[3]
  • 臣:蒼耳子[4]
  • 佐:薄荷[5]
  • 使:蔥茶調服

出處:

蒼耳散〔風熱鼻淵,無擇〕治鼻淵。{鼻流獨涕不止曰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頞即山根,辛頞酸痛也,原病式曰,如以火爍金,熱極則反化為水,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皆火熱盛極銷爍以致之也。}白芷〔一兩〕、薄荷、辛夷〔五錢〕、蒼耳子〔炒二錢半〕,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1. [1]鼻淵,肺主鼻,風熱乘肺,上爍於腦。故鼻多濁涕而淵。經曰:腦滲為涕。
  2. [2]主要入足陽明胃,但兼能入肺及大腸,能去肺經風熱,很合此證,本身也有通鼻竅的功效。《心》云:「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得配本草》:「其氣芳香,通竅發汗,除濕散風,退熱止痛,排膿生肌。凡鼻淵、目淚、頭疼、頰熱、眉棱骨痛、牙痛、瘡瘻、項生塊磊、崩帶、腸風、敗膿腥穢,因風濕致疾者,皆可施治。」
  3. [3]去寒通鼻,雖然性溫但還是有透風熱的效果,要去風熱的同時通鼻竅,辛夷不能再適合了,況且不像蒼耳子有小毒,可以多用。
  4. [4]主功效就是通鼻竅,散風寒和濕,因為不透風熱,所以用量比辛夷少,那怎麼這個方又叫蒼耳散不叫辛夷散呢?我猜是因為辛夷散另有其方了,辛夷散和蒼耳子散都出自《濟生方》
  5. [5]透風熱力小,佐助辛夷散風熱

玉女煎《景岳全書》

出處:

吐血之證,若胃火熾盛而兼陰虛水虧者,宜玉女煎

衄血之由,內熱者多在陽明經,治當以清降為主,若兼頭痛, 口渴者, 宜玉女煎, 白虎湯之類主之

用法:胃熱腎陰虛,或熱性的皮膚病

  • 君:石膏10[1]、熟地10[2]
  • 臣:知母[3]、麥冬[4]
  • 佐使:牛膝[5]

 

  1. [1]清胃熱
  2. [2]補腎陰
  3. [3]助石膏清胃熱,其性清潤還能助熟地補腎,兩個功用都兼顧
  4. [4]上中焦之陰可能因清熱而燥,也可能因熱盛而乾,麥冬可以佐制石膏的燥性
  5. [5]人體的熱本來可以由水制約,現在腎陰不足不能制火,牛膝能強迫火入水中,化炎上為潤下,這就是其引熱下行的病機。本經疏證:「納火氣於水中,化炎上為潤下。火者受傷之本,水者制火之資,能使火隨水而下,水抑火而平,則血氣被熱火傷爛,又安有不除也」

消風散《外科正宗》

出處:外科正宗

用法:風、濕侵淫血脈或兼化熱,有癢有紅或有滲液的情形,常用來對付皮膚搔癢、蕁麻疹、或是脂漏性皮膚炎

  • 君:荊芥、防風[1]、牛蒡子[2]、蟬蛻[3]
  • 臣1:蒼朮[4]、苦參2[5]、木通[6]
  • 臣2:石膏、知母[7]
  • 佐:當歸[8]、生地[9]、胡麻仁[10]
  • 使:甘草
  1. [1]透表去風最常用的組合,因為兼能勝濕,所以泛用性高於桂麻劑
  2. [2]散風為次,透疹解毒為主
  3. [3]疏風、透疹、止痛都是合乎本證所需,但取其透疹的功用最多
  4. [4]也有辛性,有一部份的發散力,配合下面石膏、知母,其實就是清在表的濕熱,是白虎加蒼朮湯的思路,治風濕熱痹
  5. [5]苦參很常用來做外洗方的原料,內服也有類似的功用,利用苦寒性來清濕熱
  6. [6]心化血→血灌經絡→化水後入小腸,這樣的一整個流程,木通都有幫助到,要淡滲中下焦的濕熱有很多藥可以選,但要淡滲經絡的濕熱,只有木通可以
  7. [7]和蒼朮配合清皮膚的濕熱,當然內在的清熱和去濕也是有的,所以脾胃虛的人要考慮可能的副作用
  8. [8]養血潤燥,所謂治風先治血
  9. [9]預防性養陰
  10. [10]就是黑芝麻,用來養肝腎之陰,沒有很強效,所以是病機上的佐助藥

三仁湯《溫病條辨》

出處:《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

「頭痛惡寒[1],身重疼痛[2],舌白不渴[3],脈弦[4][5]而濡[6],面色淡黃[7],胸悶不飢[8],午後身熱[9],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10]。下之則洞泄[11]。潤之則病深不解[12]。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用法:濕溫初起,遏阻衛、氣,裡濕大於表濕的情形

  • 君:杏仁[13]、白蔻仁[14]、薏苡仁[15]
  • 臣:滑石[16]、通草[17]、竹葉[18]
  • 佐:半夏[19]、厚朴[20]
  1. [1]應該是頭脹型的頭痛,惡寒為表,頭脹為夾阻清陽
  2. [2]表濕
  3. [3]應該是渴不欲飲,這是濕溫病的特色,舌白表有濕,因上焦有受濕阻,脾氣不能化津,因而有口渴的假象,但身體畢竟不缺水,只是送不到上焦口腔,所以也沒這麼想喝水
  4. [4]濕阻氣滯而弦,《瀕湖脈學》「寸弦頭痛膈多痰」
  5. [5]氣血不能上達而細,《脈經》「細為氣少血衰」,所以此處的脈象應該都是指寸部的脈
  6. [6]濕象
  7. [7]舌黃為熱,今舌白,面黃為濕,可知濕重於熱
  8. [8]濕阻氣機
  9. [9]午後屬陰,濕為陰邪,旺於陰分
  10. [10]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
  11. [11]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洩
  12. [12]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
  13. [13]宣肺,入氣分通血脈,有助於濕的宣化,在濕溫病中,上焦很常用杏仁幫助去濕
  14. [14]燥濕中焦,性溫也有助散濕,此證濕氣偏重,所以蔻仁用得不算多,平性的薏仁倒是用很多
  15. [15]此證偏中上二焦,下焦問題不大,但濕溫病的去濕藥通常三焦兼有,只是偏性不同,薏仁為潤性淡滲利濕,還能運脾,能兼顧中下焦
  16. [16]可以視為寒性的「苓桂劑」,對整個水氣代謝的病機都有效用。《本草綱目》:「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滲走經絡,游溢精氣,上輸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
  17. [17]清心利濕,使濕邪下行,也能使全方不致溫熱過勝
  18. [18]此證濕重熱輕,濕去可能仍有餘熱,用竹葉清心除煩清餘熱,在火不大的時候,竹葉可以使餘熱不傷陰液,可以參考「竹葉石膏湯」的方義。
  19. [19]上中焦常用的去濕藥,要清廣義的痰幾乎都會用到半夏
  20. [20]行氣中焦,橫向行氣兼能去濕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出處: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用法:主要用治實證型的失眠,腦中一直亂想睡不著的那種

君:黃連[1]主清心火

臣:黃芩[2]和黃連配合,清中上焦的熱,因為用量比黃連少,不像葛根芩連湯的思路一樣是主清中焦熱、阿膠[3] … Continue reading

佐:芍藥[4]破陰為用,其實此證型以陽亢為主,陰虛較少,所以可以破陰而不需補陰、雞子黃[5]助阿膠安定心血

註解

註解
1 主清心火
2 和黃連配合,清中上焦的熱,因為用量比黃連少,不像葛根芩連湯的思路一樣是主清中焦熱
3 沒有補陰的效果,因為本證型是邪熱多陰虛少的實證失眠,阿膠只是整合腎陰資源,兼防止血不歸肝。本經疏證:「人臥則血歸於肝,血以枯濇,不歸肝者有之;血為火擾,不歸肝者有之。若阿膠所主,則有化血之物停而不化,反致無血歸肝者也」
4 破陰為用,其實此證型以陽亢為主,陰虛較少,所以可以破陰而不需補陰
5 助阿膠安定心血

豬苓湯《傷寒論》

出處: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陽明熱證),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接222條)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接223)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用法:水熱互結於下焦

君:豬苓[1]

臣:茯苓[2]、澤瀉[3]

佐:阿膠[4]、滑石[5]

  1. [1]豬苓性平,且專門利水滲濕,能使熟水從陰而化,也就是助熟水氣化水,而茯苓主要助生水化氣,兩藥都能幫助水氣轉化,但偏重各有不同,此證是熱性的,需要從陰化水的需求較大,所以以豬苓為君
  2. [2]和豬苓合作利水,從陽化水
  3. [3]使未熟之水就上,將下焦的水氣上提,至此一整套思路都和五苓散差不多
  4. [4]將水濕或津液化血,一般對阿膠的印象是補陰,但其實它只是轉化津液或水濕變成陰血而已,用來疏通身體化陰血的管道,不算是無中生有地補陰,和熟地不一樣,類似五味子的整合補益功能,只是一個在腎,一個在肝,此證屬熱,易傷陰血,用阿膠防止傷陰,思路和黃連阿膠湯很像,使血歸於肝,所以豬苓湯也能治心煩不得眠
  5. [5]性寒,又能利水,把它理解為寒性的苓桂劑比較好記,最有特色的是能除情志上的熱,例如煩、渴等,和阿膠合作能清熱除煩

炙甘草湯《傷寒論》

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 君:生地24[1]
  • 臣:人參[2]、麥冬[3]、阿膠3[4]、大棗、炙甘草[5]
  • 佐:桂枝[6]、生薑、火麻仁[7]
  • 使:酒

方歌:

炙甘草湯參桂薑

地麥麻仁棗膠襄

後人論註:

心動悸者,謂心下築築,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虛;不因汗下者,多熱。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飲;厥而不利者,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而心動悸,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以其人平日血氣衰微,不任寒邪,故脈不能續行也。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亦在所不顧,總以補中、生血、復脈為急,通行榮衛為主也。

  1. [1]補血補陰,在此的作用主要是快速生血復脈,所以用比較不滋膩,藥效較快的生地,只有生血的原料具備了,接下來的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2. [2]大補元氣,照生脈散的思路,可以強心復脈,此方沒有和茯苓的使藥配伍,說明主要用人參補心為主,補胃為次
  3. [3]提胃陰養心陰,潤澤心肺,以通脈道,和人參配伍使用更佳。《衍義》:「治心肺虛熱及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4. [4]主要用來補血,但其補血方式是助陰化血,在本體養分不足(陰)的情形下,是沒辦法化血的,所以阿膠和生地配伍時,補陰血的功能才能有效發揮
  5. [5]棗草除了能補中焦,增加氣血入心以化血的能力,炙甘草調和諸藥的功效還是有的
  6. [6]溫通經脈,布陽氣,也能強心陽,用量不大,可以視為強心之用,將已復之脈更有效地打入各臟腑
  7. [7]和地黃都能拔地力,地黃善宣陰津於陰分,麻仁善宣陰津於陽分也,所以除了補陰,火麻仁也和桂枝類似能加強布陽的力量。《本經疏證》「麻仁在炙甘草湯為人參、麥冬、地黃之先聲,以其氣鍾於至陽,易入上焦,引亢陽為生陽,人參繼之為鼓元氣之<韋備>」,麥冬繼之以生胃脈之絕,地黃繼之以行脈中之血也」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瀉火之劑

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實火濕熱,簫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簫者肝膽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膽脈絡於耳故聾,肝者將軍之官也,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也,決斷出焉,膽虛故謀慮而不能決,膽氣上溢,故口為之苦,肝主筋,濕熱勝故筋痿,肝脈絡於陰器,故或汗或腫或痛,白濁洩血,皆肝火也。

用法:下陰部濕疹,帶狀皰疹,肝火型失眠,肝膽經腑的濕熱(內外同治)

  • 君:龍膽草[1]
  • 臣1:柴胡[2]、黃芩[3]、梔子[4]
  • 臣2:澤瀉[5]、木通[6]、車前子[7]
  • 佐:生地[8]、當歸[9]
  • 使:甘草

加減:

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肝)柴胡平少陽之熱,(膽)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腸胃為臣使也,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此因飲酒風溼熱合於下焦為邪,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柴胡入肝為引,澤瀉車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氣,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龍膽苦寒以瀉濕熱,肝主血,當歸以滋肝血不足也。

一方除當歸、生地、木通、澤瀉、車前、加人參、五味、天冬、麥冬、黃連、知母、亦名龍膽瀉肝湯,治筋痿攣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證。(加人參者,扶土所以抑木,用二冬五味者,清金亦以平木,潤燥所以養筋,用黃連知母者,上以瀉心火,下以瀉腎火,一為肝母也。)

  1. [1]能清肝膽實火及循經之火(《別錄》:「熱邪干膽中清淨之氣則為熱洩下利),去下焦濕熱,而且都很有力,可以說,這個方就是圍著龍膽草的功能展開的,就是太過苦寒傷胃,也不能只用它來清熱
  2. [2]和黃芩配伍能和解少陽,也能引諸藥入肝,和龍膽草在此方去邪為用,肝膽經的濕和熱互結都化開了,其他藥就是用來清廢物,用來導熱或利水的。
  3. [3]和柴胡配能和解少陽,清少陽熱,就是小柴胡湯的君臣藥(小柴胡湯證渴著去半夏,就是有熱就該去半夏),通三焦津液,有助清肝膽經的濕熱,而非陽明腑的濕熱(陽明腑的濕熱用葛根芩連湯),
  4. [4]除了清肝火、清三焦火,還能利水
  5. [5]去舊水兼能養新水,茯苓只能去舊水,而且茯苓通淋的效果也差一點。《本草發揮》:「其用有四:入腎經一,去舊水養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腫四也」
  6. [6]主要是加強梔子的清心導濕作用
  7. [7]除了利水,還能清肝明目,所以眾利尿通淋藥中,選它來配伍。
  8. [8]預防傷陰,和當歸一樣份量不多,此方主要用來清熱瀉水,補益藥只是少量輔助
  9. [9]和生地一樣少量,只是預防耗血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