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admin

天南星

性味:辛苦;溫

一、燥濕化痰

說到化痰,第一個想到的是半夏,但天南星也是很強的一味藥,能一起配合去頑痰,代表方是導痰湯,只是天南星較擅長去經絡的濕,半夏去臟腑的濕[1],要去風痰選是天南星更擅長,比如滌痰湯。

二、清熱化痰

不是性溫嗎?怎麼還可以清熱呢?其實清熱化痰是膽南星的專長,經過熊膽炮製過的天南星,其性為寒,可以清熱化痰,代表方有滌痰湯、丹溪鼻淵方

  1. [1]《本經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藥也。然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痺以之為嚮導;半夏專走腸胃,故嘔逆泄瀉以為嚮導。」

香附

性味:甘;微寒

香附真是婦科聖藥,疏肝調經都是女性的常駐需要藥,和不同的藥配伍都有利婦科病的治療。[1]

一、疏肝解鬱、調經

《婦科心法要訣》:「婦人從人不專主,病多憂忿郁傷情,血之行止與順逆,皆由一氣率而行。」因為疏肝,所以能治胸熱脅痛[2],兼入衝脈,有利於婦人活血調經,代表方是柴胡疏肝散。

二、制肝和胃

在木克土的病機上,木有肝膽、土有脾胃,有二乘二的四種組合,香附最擅長的是治肝氣犯胃的病機,常和川楝子、烏梅同用。

三、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

推血藥入氣,有助生血又能開鬱,婦人用了它幾乎都不會錯,只是推氣散氣還是會耗氣,總是不能一直用。[3],而且性溫而燥,有血熱的病人也要經過考慮而使用。

  1. [1]《本經逢原》:「治兩脅氣妨,心忪少氣,是血中之氣藥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鬱,則血亦凝滯;氣順,則血亦隨之而和暢矣。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故能散風寒;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故能調血氣。得參、朮則益氣,得歸、地則調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窮、蒼朮則總解諸鬱,得山梔、黃連則降火清熱,得茯苓則交心腎,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得三稜、莪茂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
  2. [2]《本草經疏》:「肝主怒而苦忽,肺苦氣上逆而主皮毛,怒則氣上逆,逆則胸中熱。降則肝氣平而胸中熱除,肺得安而皮毛自充,鬚眉自長矣。其云久服益氣者,是亦調氣之功也。」
  3. [3]《本草備要》:「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此正陽生陰長之義。胎產百病。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行中有補,丹溪曰:天行健運不怠,所以生生無窮,即此理耳。時珍曰:凡人病則氣滯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臣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去毛用。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旁徹腰膝。童便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或蜜水炒。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稍積聚;且斂其散。薑汁炒,則化痰飲;炒黑又能止血。忌鐵。時珍曰:得參朮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川芎、蒼朮,則總解諸鬱;得梔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稜、莪朮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仙藥也。大抵婦人多鬱,氣行則鬱解,故服之尤效,非宜於婦人,不宜於男子也。李士材曰:乃治標之劑,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苦杏仁

性味:甘苦;溫

一、宣肺降氣

聽起來和麻黃的功能一樣,但宣肺少降氣多,主要配合桔梗來治咳(甜杏仁利肺氣潤燥;苦杏仁清肺熱去濕),或佐助麻黃解表[1]、代表方有麻杏石甘湯、桑菊飲、杏蘇散、桑杏湯

二、散上焦濕氣

筆者在歷代本草都沒找到這用法,這算是病機上的延伸用法,溫病學理論常常用它來散上焦濕氣,在《溫病條辨》可以找到很多實際用法,書中給出的解釋是氣化濕亦化[2],常和滑石配合利濕,代表方是三仁湯、三加減正氣散、杏仁滑石湯。

三、潤腸通便

種子類,也有潤腸通便之力,也可以用肺與大腸相表理來解釋,代表方是麻子仁丸。

  1. [1]《本經疏證》:蓋麻黃主開散,其力悉在毛竅,非藉杏仁伸其血絡中氣,則其行反濡緩而有所傷,則可謂麻黃之於杏仁,猶桂枝之於芍藥,水母之於蝦矣。」
  2. [2]《溫病條辨.濕溫》:「肺主一身之氣…加杏仁利肺氣,氣化則濕熱俱化」

桑白皮

性味:甘;寒

瀉肺降氣

桑白皮其實有兩個功能性,清肺熱,利小便,這兩個功能加在一起,就是將肺熱經由小便利出,這個特色是「瀉肺」,引導而下,其性降而稱為「降氣」,代表方是瀉白散、清金化痰湯、清肺湯。

薏苡仁

性味:甘;微寒

一、補肺清熱

薏苡仁一般都是去濕的功用突出,但其實還有補肺的功能,真的要細較的話,還是用補土生金的方式去補肺,性又微寒,也略有一點清熱力,葉天士很常用它來治痰飲病,一方面補脾肺能助化飲(類白朮),一方面性寒能去水飲積熱(類石膏),代表方有葦莖湯。

葉天士很常用杏仁+薏苡仁的配伍來代替小青龍湯的麻桂兩味,筆者猜這也是為何人稱葉天士「用藥輕靈」的原因,用軟藥治硬病。

二、健脾滲濕

這是最為人所知的功用,因為有此療效而被宣稱為健康食品,代表方是參苓白朮散

三、去風勝濕

薏苡仁除了健脾滲滲濕之外,還能去外濕,代表方有薏苡仁湯、麻杏薏甘湯

澤瀉

性味:甘淡;寒

一、瀉下焦濕熱

因為性寒,所以能下滲濕熱,又能瀉腎濁,其去濁的機病是能將「生水」[1],或「下焦之水」再次提入中焦氣化,藉脾和三焦的力道再次氣化入膀胱,所以苓桂朮甘湯(水在中焦)不需要澤瀉,而五苓散和豬苓湯需要它,下焦濕熱症的龍膽瀉肝湯也需要它(水在下焦)

二、佐助補腎而兼瀉

澤瀉雖然利水力比茯苓強,但對腎還是有補效,因為補中有瀉的特性,六味地黃丸就很適合[2]

  1. [1]《本經疏證》:「何謂生熟?夫已經輸脾歸肺者,熟水也;未經輸脾歸肺者,生水也。熟水已曾泌別精華,但存水質,故直達之,使下出可矣;生水者天真未離,精華未去,故必引之使上而後下,乃不失其常耳。淡滲之物,皆行生水者也,較之直使下降者不同。」
  2. [2]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濕,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豬苓

性味:甘淡;平

利水滲濕

豬苓就只有這一個主要功用,就是將已經過脾和三焦氣化的水液自膀胱滲下,用《本經疏證》的說法就是化「熟水」[1],利水力很強,所以不宜常用[2],常和茯苓、澤澤共同以互補不足[3],代表方是豬苓湯、五苓散

  1. [1]《本經疏證》:「惟五苓散豬苓湯用澤瀉,使未熟之水就上矣。乃既用茯苓,使從陽化,又用豬苓,使從陰化,此則不能不剖其疑。夫水既曰生,則不使從陽化,何以令其熟,若使徒從陽化,又置渴於何所,此亦淺顯易明,不勞深釋者也。」
  2. [2]《本草衍義》:「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3. [3]《本草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前胡

性味:苦;微寒

一、清肺化痰

苦而微寒,所以有一點清熱力,又能化痰,力道不強,所以針對寒中夾一點熱像的外感涼燥有用,代表方是杏蘇散。

二、外宣風寒

上一個功能是清肺化痰,但雖是性寒,卻有宣透風寒的能力,這也是它和白前的不同處(前胡性升而解表寒,白前性沉而降肺氣),這還不是更吻合外感涼燥的病機嗎!風寒夾熱經證,也就是涼燥的表現,以杏蘇散為代表方,以潤燥功能突出的兒科杏蘇散也很適合。

白前

性味:甘;微寒

降肺氣化痰

因為只能入肺,所以都用來治咳為多,功能大致就只有這一個,在治嗽部份可以視為寒性的半夏,清肺熱降氣化痰,功能不強,只能為佐助藥,降氣力也只到肺,所以只能降肺止咳不能降胃止嘔,代表方有止嗽散、

丹皮

性味:辛苦;微寒

一、清熱涼血

清熱涼血,而且是入血分涼血,所以古書說其瀉血中伏火[1],從使用頻率來看來,丹皮主入手足厥陰,兼入手足少陰,簡單來說就是清心肝血分之熱,清心熱的例子有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清肝熱的例子有六味地黃丸,對於鬱症的心肝鬱熱都很有用,例子有加味逍遙散

二、活血散瘀

之所以說它能入血分涼血,就是因為它性寒卻有化瘀之效,那血分瘡毒就有它使用的時機[2],例子有大黃牡丹湯、桂枝茯苓丸。也能散血熱,代表方有清經散。

  1. [1]《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今為拈出。」
  2. [2]《本草祟原》:「丹皮稟金氣而治血脈之風,不滲灌於絡脈,則留舍腸胃,而為癥堅之瘀血,丹皮辛以散之,寒以清之,故主除焉。花開五色,故安五臟,通調血脈,故療癰瘡。」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