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常用方劑解析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珖白。

醫宗金鑑曰: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肉痠痛,足跟痛,小便淋祕或不禁,遺精夢洩,水泛為痰,自汗盜汗,亡血消渴,頭目眩暈,耳聾齒搖,尺脈虛大者。

用法:糖尿病、高血壓病、神經衰弱、眩暈、耳鳴、遺精等

  • 君:熟地[1]
  • 臣:山藥[2]、山茱萸[3]
  • 佐:澤瀉[4]、丹皮[5]、茯苓[6]
  1. [1]填精補腎首選藥,也能補肝血,「生者其鋒迅,熟者其力厚」,腎精就像國家的糧儲,愈多愈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太滋膩,也不是沒事就可服的
  2. [2]補脾為用,山藥除了補脾氣,還有將氣血收斂至下焦固澀腎的作用,所以可以很有效地助熟地補腎陰,但它大部份都是作為臣藥而非君藥,要補脾還是腎要看和誰配伍。《景岳全書》:「味微甘而淡,性微澀。所以能健脾補虛,澀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朮,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
  3. [3]山茱萸主要用來補肝陰,質於肝腎本源的原理,也算是補腎陰,但其實山茱是補肝陰,溫腎陽,入肝腎卻用處不同。除了補肝陰,山茱萸也能以其酸性收斂肝氣,用整合零碎資源的方式補肝陰。《本經逢原》:「仲景八味丸用之,蓋腎氣受益,則封藏有度,肝陰得養,則疏泄無虞,乙癸同源也」
  4. [4]用來瀉腎濁,其實就是《本經疏證》中生水的概念,將還沒有純化過的下焦生水提到中焦,經過肺脾化氣,水氣再收斂為熟水,之後就是茯苓的事情了。
  5. [5]本方雖然主要是補陰,但病人陰不足時常有虛熱,丹皮能清虛熱、瀉相火(心火、肝火都算)。本經疏證:「牡丹氣寒味辛微苦,辛則能開,苦則能降,故心交於腎而膀胱之化行,若有所隔礙者,牡丹在所必須,此腎氣丸用之也」
  6. [6]茯苓和補陰藥相配,都是用其益水上啟的機制,假設太陽膀胱氣化病機是一個吸管,那茯苓就是在末端抽氣,而三味補藥就是在前端推氣,這樣一整個動線會更加順暢。《本經疏證》:「利水之中,得群陰之助,更能於補水中,以行其利水之權…止利其邪水,而不使波濤泛溢,又不損其真水,而轉使熱氣薰蒸,通上下三焦,消內外二濕,皆茯苓為君之功也。

麻子仁丸《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

用法:熱積便秘,脾約,慢性便秘,便硬或便少不易排出

君:大黃、厚朴、枳實[1]

臣:火麻仁[2]、白芍[3]

佐:杏仁[4]

使:白蜜[5]

  1. [1]小承氣湯成份,本方主要目的就是通便,所以為君,但小承氣久用耗津液,是治標之方,所以有了下面的配伍,才能安帖反側,為善後起見
  2. [2]麻仁與地黃皆最能拔地力(吸土地養分),故亦最能生陰津,地黃善宣陰津於陰分,麻仁善宣陰津於陽分,都有潤性,但分配陰津的方向不同,要重布陰液至胃家就需要用火麻仁
  3. [3]破陰結,使易生陰液為用,麻仁丸與芍藥同用,則以芍藥善破陰結,布陽氣,麻仁善行陽滯,布陰氣也
  4. [4]除了本身是種子類能潤腸,在病機上能行血絡之氣(桃仁入血分而通氣,杏仁入氣分而通血脈),使得大腸血絡能重啟功能,添補血液劑中開通內外之使,防止陰枯而傷血絡,而且還能透過降肺氣的方式降大腸之氣(肺與大腸相表裏),和火麻仁配合用來重布陰液
  5. [5]科中裡沒有這成份,就是很簡單的潤下為用

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出處:

  •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用法:肌肉痙孿(特別是腓腸肌)、體內平滑肌痙孿(特別是胃腸痙孿)

  • 君臣:芍藥[1]
  • 佐使:甘草[2]
  1. [1]芍藥破陰結,布營氣,可以解肌肉痙孿,腹中痛如果是陰結實證的,就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利用甘草入脾的特性,可以破胃腸之結(解腹內平滑肌緊張),另外肝主筋,脾主肉,破筋間陰結,營肉間氣血,也可以解釋為何芍藥甘草湯可當肌肉鬆馳劑用。
  2. [2]甘草主入脾兼入心,除了調和諸藥,還能引藥入脾,加強此方的目的性。《本經疏證》:「芍藥甘草湯,一和脾,一和肝。和脾者,安中宮陽氣之怫亂;和肝者,通木臟陰氣之凝結」

生脈散《醫學啟源》

用法:強心、生脈、增加精神、增加心血回流量

  • 君:人參[1]
  • 臣:麥門冬[2]
  • 佐使:五味子[3]
  1. [1]人參大補元氣,當然就可以補心氣,又能生津,使得脈道充盈,有了麥冬配合,可以提氣集中補心
  2. [2]麥門冬能補肺胃之陰,雖然它能補胃陰,但還有個功能,就是拉胃陰去補充上焦心肺之陰(這個例子就像你請人補充家裡的瓦斯,送瓦斯的卻會多此一舉幫你試用一下瓦斯去燒熱水)。所以以單純的純補胃陰(補瓦斯)來說,玉竹的功能比較單純,但在此方的用法就是要曳提胃家陰精,潤澤心肺,以通脈道,所以很難找到比麥門冬更適合的臣藥了
  3. [3]上焦常用的收斂藥,就像精油回流系統,能增加補藥意外流失的藥性,五味子很常和補藥連用,但都只是打輔助,不能單獨使用。

柴胡疏肝湯 《景岳全書》

出處:治脇肋疼痛,寒熱往來

用法:清肝膽氣機鬱結,略兼化痰,單純治鬱症還未化火時,且辨不清肝膽經的話,可以選用。

  • 君:柴胡[1]、白芍[2]
  • 臣:枳殼[3]、川芎[4]
  • 佐:陳皮[5]、香附[6]
  • 佐使:甘草
  1. [1]和解少陽,解脅助痛。《景岳全書》:「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瘧熱盛,少陽頭痛,膽經鬱證。」
  2. [2]益肝陰開陰結,提供和解的能量,除了病機的考量,芍藥本身就能止痛,也是選它的原因之一
  3. [3]開胸脅滯氣,順便破痰。《景岳全書》:「開胸脅脹滿痰滯」
  4. [4]通肝經血脈。《景岳全書》:「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
  5. [5]理氣化濕,在此是取理氣功能多,化濕只是順便
  6. [6]也是取其理肝氣作用,調經是次要的。《景岳全書》:「專入肝膽二經,兼行諸經之氣。用此者,用其行氣血之滯」

逍遙散《和劑局方》

出處:《和劑局方.卷九.治婦人諸疾》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用法:肝鬱脾虛的多種症狀

  • 君:柴胡[1]
  • 臣:白芍[2]、當歸[3]
  • 佐:白朮、茯苓、生薑[4]、薄荷[5]
  • 使:炙甘草
  1. [1]調肝,使肝膽氣正常升發,上焦的氣機或津液就能通順
  2. [2]芍藥除了益肝陰,還能破陰結,此證型的肝陰並不算虛,只是肝鬱的情形下肝陰不易為肝所用,芍藥破陰結後方便柴胡取用能量用以調肝,完整整個循環迴圈
  3. [3]當歸能補血活血,本證型的肝其實不虛,當歸主要用來活血行氣,補血只是順便,但為何不用川芎呢?活血行氣更好用啊!因為川芎活血和行氣力都太強(相較當歸)又沒有補性,最重要是川芎的活血行氣方向是向上,易使得肝氣升發太過,當歸補血活血,又是橫向作用,是守性較重,比較適合此證型
  4. [4]三味藥都有補中的效果,是針對脾虛為用,那為何選這三味呢?人參、陳皮也都可以啊!因為脾虛都常會夾濕,此三味還能散三焦的濕氣,生薑宣透上焦,白朮去濕中焦,茯苓滲利下焦,三焦的分消和補中都顧到了,藥性也比較溫和不燥烈,適合長期服用
  5. [5]此證型沒有熱像,薄荷是用來防止化熱的。那清熱藥這麼多,為何獨選薄荷?因為薄荷也兼有一點疏肝的作用

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出處: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上喘欬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藏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皆治之。

用法:寒濕泄瀉(大部份是急性腸胃炎)、中暑後的胃腸痙孿

  • 君:藿香3[1]
  • 臣:半夏2、陳皮2、茯苓3[2]、白朮2[3]
  • 佐:大腹皮3[4]、厚朴2[5]、蘇葉[6]、白芷3[7]、桔梗2[8]
  • 使:生薑3、大棗1、甘草1
  1. [1]解表散寒,內化濕氣,功用符合,自然帶頭為大哥,我認為是一種抗生素,用在病原菌傷害腸胃的時候可以使用
  2. [2]二陳湯組合,去痰為用
  3. [3]和厚朴陳皮又合併為平胃散的組合,去濕為用
  4. [4]降氣利水,助下焦去濕,此方主要作用中焦,所以下焦只用大腹皮作為佐助藥
  5. [5]行氣、燥濕、消積,和陳皮白朮配就是平胃散的組合
  6. [6]外散風寒只是藿香的輔助,中焦行氣也只是陳皮白朮的輔助,力都不強因而為佐藥
  7. [7]增強藿香解表作用,也順便有燥濕能力,和蘇葉一樣,都是藿香的佐助藥。《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凡驅風之藥,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濕,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蓋古人用藥,既知藥性之所長,又度藥性之所短,而後相人之氣血,病之標本,參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顯效而無隱害。此學者之所當殫心也。」
  8. [8]開宣,散上焦痰濕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產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鞭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用法:主治脾虛胃熱夾濕造成的中焦樞機不利,可以治嘔治痢,調理中焦,在筆者來看,是用來治肝氣犯胃造成的嘔。

  • 君:半夏[1]、黃芩[2]
  • 臣:乾薑、人參[3]
  • 佐:黃連[4]
  • 甘:炙甘草
  1. [1]主要是用來降氣,止嘔,化痰只是順便
  2. [2]黃芩清上焦熱,但和黃連配合能清中焦濕熱,黃芩和平夏配也是心胸的瀉心法,半夏和黃連是胸膈的瀉心法,略有不同
  3. [3]理中湯的君臣藥,主要是守中固脾以防下利,分開來看的話,乾薑暖胃陽以止嘔,人參為瀉心法提供能量
  4. [4]溼熱阻中時,芩連可以配合,黃連解濕生之熱,黃芩解熱生之濕,此方主要還是以中焦胃熱為主濕阻為輔,所以黃芩的用量大過黃連,另外,心下痞是主要是心胸位,用夏芩來瀉心,胃脘痛才需要夏連來瀉心,是黃連湯的主症。

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第26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傷寒論第27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用法:肺熱實造成的喘咳

君:麻黃[1]

臣:石膏[2]

佐:杏仁[3]

使:甘草

 

  1. [1]麻黃雖然用來解表,但此處是用來治喘,杏仁一升一降治喘,就像桂枝配芍藥一樣一衛一營。麻桂用來解表,桂芍用來和營,麻杏用來治喘,配伍不同,主要目的就不同。
  2. [2]清裡熱
  3. [3]和麻黃配合治喘,此方沒有了石膏,就成了主治咳喘的三拗湯

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用法:產後血虛寒凝造成的惡露不行

  • 君:當歸[1]、川芎[2]
  • 臣:桃仁[3]、炮薑[4]
  • 佐使:甘草

出處:《傅青主女科.產後諸症治法.血塊》

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蘇木、蓬、棱,以輕人命。其一應散血方、破血藥,俱禁用。雖山查性緩,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湯係血塊聖藥也。

◎生化湯原方:
當歸(八錢) 川芎(三錢) 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
黑薑(五分) 炙草(五分)
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

又益母丸、鹿角灰,就用生化湯送下一錢,外用烘熱衣服,暖和塊痛處,雖大暑亦要和暖塊痛處。有氣不運而暈迷厥,切不可妄說惡血搶心,只服生化湯為妙。

俗有生地、牛膝行血;山棱、蓬朮敗血;山查、沙糖消塊;蘄艾、椒酒定痛,反致昏暈等症,切不可妄用。二、三、四日內,覺痛減可揉,乃虛痛也,宜加參生化湯。  

如七日內,或因寒涼食物,結塊痛甚者,加入肉佳八分(一作三分)於生化湯內。如血塊末消,不可加參、耆,用之則痛不止。總之,慎勿用峻利藥,勿多飲薑椒艾酒,頻服生化湯,行氣助血,外用熱衣以暖腹。如用紅花以行之,蘇木、牛膝以攻之,則誤。其胎氣脹,用烏藥、香附以順之;枳殼、厚樸以舒之,甚有青皮、枳實、蘇子以下氣定喘;芩、連、梔子、黃柏以退熱除煩。至於血結更甚,反用承氣湯下之而愈結;汗多小便短澀,反用五苓散通之而愈秘,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凡幾生下,或停血不下,半月外尚痛,或外加腫毒,高寸許,或身熱,減飲食,倦甚,必用生化湯加三棱、蓬朮、肉桂等,攻補兼治,其塊自消。如虛甚,食少泄瀉,只服此帖定痛,且健脾胃,進食止瀉,然後服消塊湯。

◎加味生化湯:治血塊日久不消,半月後方可用。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肉薑(四分)
桃仁(十五粒) 三棱(醋炒,六分) 元胡(六分)
肉桂(六分) 炙草(四分)

 

  1. [1]補新血,去舊血,橫向化瘀
  2. [2]活血,行氣,縱向化瘀,和當歸合作,縱橫交錯來活血行氣
  3. [3]破血消癥,有較強的活血作用,太強會造成血崩,所以產後虛的情形上,只當臣藥輔助破血,將少量的頑固血瘀打散
  4. [4]乾薑經過炒至外黑內黃,辛溫就減弱,溫裡性加強,專用在婦科用來溫經止血,在此除了輔助溫經,也可以預防出血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