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Currently Viewing Posts in 未分類

防己

性味:甘苦;寒

一、外去風濕

就像一般的去風濕強筋骨一樣,都會有的功能,去濕通絡,代表方如防己黃者湯、小續命湯。

二、內化水氣

除了外去風濕,還能內化水氣,最擅長除膀胱血分濕熱,以木防己為最強,代表方如防己茯苓湯、木防己湯。

木瓜

性味:酸;溫

因為讀者不一定是中醫師,還是要強調,此木瓜和一般的水果木瓜不是同一種東西。

一、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這是去風濕強筋骨藥的基本功能,代表方雖然只有雞鳴散,但在一堆腰腿痹痛的醫案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1]舒經活血湯的下半身痛時也可以用木瓜加強。

二、除濕和胃

這功能和藿香很像,當然還是沒有藿香好用,可以打輔助,代表方是導水茯苓湯、實脾飲

  1. [1]《本草經疏》:「木瓜溫能通肌肉之滯,酸能斂濡滿之濕,則腳氣、濕痺自除也。」

獨活

性味:甘苦;微溫

一、祛風勝濕

獨活被分類為去風濕強筋骨藥,但還是有散風濕之力,對濕熱外客的外科病症還是有幫助,代表方是荊防敗毒散[1],比較特別的是獨活能入腎經去風,古人的說法是理腎經伏風,以腦齒疼痛(腎經循行)為主要表現,細辛為使。[2]

二、通絡止痛

獨活的去風濕散寒力主要作用在下半身,所以腰腿痹痛的寒濕是獨活比較擅長治,通下半身經絡而止痛,代表方是獨活寄生湯。

  1. [1]《得配本草》:「羌活治遊風,獨活獨伏風;羌活散營衛之邪,獨活溫營衛之氣;羌活有發表之功,獨活有助表之力。」
  2. [2]《本草發揮》:「潔古云:『獨活,足少陰腎經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

枳實

性味:苦、微酸;微寒

筆者自從寫網頁以來,看後台文章的點閱率,第一名是耳鳴、耳聾的專題,這不意外,因為耳鳴真的很棘手,但第二名的居然是枳實和厚朴在《本經疏證》的論述,這代表一堆人對枳實和厚朴差別的疑問,之前並不比筆者少。

一、除胸膈之痰

《本經疏證》有說枳實縱向行氣,厚朴橫向行氣,但筆者自己看了這麼多方子,發覺並不一定,反而發現另一個規律,在胸膈之位,枳實橫向行氣化痰(如栝蔞枳實湯、枳縮二陳湯),厚朴縱向行氣消痰(如半夏厚朴湯、藿朴夏苓湯)。在脾胃之位,枳實下氣通胃(如大小承氣湯),厚朴橫向行氣化痰(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枳實和厚朴比有差,然後枳實和枳殼又的些微差別,但有時可互相代用,枳殼主胸膈(如杏蘇散)、枳實主心下(如小陷胸湯加枳實湯)[1]

二、消積通腑

破中焦實積,又能下氣以助腑氣下行,代表方是大小承氣湯、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2]

一般人都認為枳實能疏肝,理由是四逆散有枳實,但筆者不認為,頂多是能理肝經氣機而治脅痛,其實是陷胸湯思路[3],對疏肝解鬱或平肝應該都沒有幫助,

  1. [1]《本草蒙荃》:「殼大則性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實小則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之煎;心下痞,脾血積也,有白朮枳實湯之用。白朮補脾,枳實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不痞也。此高下緩急之分,易老詳定以為準的也。」
  2. [2]《景岳全書》:「味苦微酸,微寒,氣味俱厚,陰中微陽。其性沉,急於枳殼。除脹滿,消宿食,削堅積,化稠痰,破滯氣,平咳喘,逐瘀血停水,解傷寒結胸,去胃中濕熱。佐白朮亦可健脾,佐大黃大能推蕩。能損真元,虛羸勿用。」
  3. [3]《本草經疏》:「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胃氣壅則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則升降不舒而氣上逆。肝木鬱於地下,則不能條達而脅痛,得其破散沖走之力,則諸證悉除。所以仲景下傷寒腹脹實結者,有承氣湯。胸中痞痛者,有陷胸湯。」

白芍

性味:酸;微寒

白芍的功用太多,筆者也是直到最近才理出自己的思路,總結歸納後,筆者認為白芍的用法就三句。「斂上焦、理中焦、破下焦」

一、斂上焦

斂上焦是肝肺之氣(肝氣升發入癲頂),所以胸悶不適合,代表方是桂枝去芍藥湯。收斂性也可以用在調和營衛或是止汗,代表方是桂枝湯。斂肝氣的代表是逍遙散。

二、理中焦

白芍在中焦能調,斂肝胃之陰以補中,也能破陰結以止腹痛,代表方是當歸芍藥散、逍遙散,對肝膽脾胃都有調和作用,所以在臨床的應用率十分高。[1]

三、破下焦

白芍一說能斂肝陰,又說能破陰結,那到底是補陰還是破陰呢?沒關係,中醫的矛盾用「雙向調節」來解釋最好了,筆者認為白芍是調肝陰在用的,助破陰生血以滋肝用(提國庫為肝用,如四物湯),助斂陰入肝以滋肝用(搜民財為肝用,如柴胡疏肝散)。

  1. [1]《本草備要》:「心痞脅痛,脅者,肝膽二經往來之道,其火上衝,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白芍以能理中瀉肝。」

白果

性味:甘苦;溫

一、斂肺去痰

斂肺補肺,去痰降氣,代表方是定喘湯,但生用熟用偏重不同,生泄熟補[1],定喘湯用的是炒黃的,也就是熟用,因為生用有小毒,還是熟用比較常見。[2]

二、收斂固澀下焦

因為能固澀下焦,對於上盛下虛的定喘湯證非常合拍,所以定喘湯以之為君,除了固腎,也能止帶縮尿,代表方是易黃湯。

 

  1. [1]《本草綱目》:「熟熱,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塗鼻面手足,去皶疱黑斑皸皺。及疥癬疳匿陰虱。」
  2. [2]《本草求真》:「白果專入肺。雖屬一物,而生熟攸分,不可不辨。如生食則能降痰解酒,消毒殺蠱,以漿塗鼻面手足,則去齇疱黯油膩,及同汞浣衣,則死蟲虱,其花夜開,人不得見,性陰,有小毒,故能消毒殺蟲。何其力銳氣勝,而能使痰與垢之悉除也。」

茵陳蒿

性味:苦;微寒

一、清利濕熱

茵陳性苦寒又利濕,因而能化濕熱,主要是清太陽和陽明的濕熱,使濕熱走下而解,或外宣而解,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普劑消毒飲

二、利膽退黃

茵陳最大的特色就是能治黃疸,但黃疸不一定是濕熱造成的,只是最常是因濕熱,茵陳利膽退黃的特色就是不需要濕熱佐證就可以直接退黃,所以配伍是隨證加減的。[1],代表方是茵陳蒿湯

三、疏瀉肝膽

在疏瀉肝膽部份,可以當柴胡的代用品,用來提少陽之邪,或是引藥入少陽[2],代表方是甘露飲。

  1. [1]:《得配本草》:「得附子、乾薑,治陰黃;得白鮮皮,治癇黃如金。配秫米、麥面,釀酒,治攣急。佐大黃、梔子,治濕熱;佐桃仁,治血黃;佐蒼朮、厚朴,治濕黃;佐枳實、山楂,治食積發黃;佐知母、黃柏,治火黃;佐車前子、木通,治黃而小便不利。」
  2. [2]《醫學衷中參西錄》:「《名醫別錄》謂其利小便,除頭熱,亦清肝膽之功效也。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桔梗

性味:辛苦;平

一、宣肺止咳

除了病機上可以祛痰清熱,本身也有止咳的功能,和杏仁配合效果更佳,代表方有止嗽散、杏蘇散

二、潤燥化痰

清熱的同時又能潤燥,這種藥比較少見,所以肺藥很常用桔梗,和川貝(象貝太燥不適合)配合能化燥痰,比如桑杏湯

三、清肺排膿

能清肺熱,排肺癰,代表方如桔梗湯,也可以和枳實(殼)配伍以清外科的瘡癰,比如敗毒散類方、托裡消毒飲

四、利咽喉

有一點解毒利咽的功能,能治咽痛,要更計較特異性的話,是治少陰咽痛。[1]

五、引藥上行

可以當使藥,引諸藥上行入肺。[2]

  1. [1]《本經逢原》:「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用甘桔湯,取其調寒熱、通陰氣也。《千金方》治喉痺毒氣,桔梗二兩,水煎頓服。加甘草、連翹、荊、防,名如聖湯,通治咽喉諸病。」
  2. [2]《本經逢原》:「桔梗上升,清肺氣,利咽喉,為肺部引經。又能開發皮腠,故與羌、獨、柴胡、蘇輩,同為解表藥,與甘草同為舟楫之劑,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砂仁

性味:辛;溫

一、行氣化濕

砂仁行脾胃之氣,快氣化滯,因此能除中焦濕滯,理論上可以代替厚朴、蒼朮等藥,但用藥不能過多,所以只能為佐或當藥引[1],幾乎古人用不過一錢,以五分之量為最普遍用法,代表方是香砂六君子、導水茯苓湯

二、蘇胃醒脾

除了去中焦之濕滯之外,能還醒脾醒酒,代表方是葛花解酲湯。

三、引諸藥入丹田、助腎納氣

引藥入丹田並不是入脾胃,而是入腎,能潤腎燥,引藥歸腎,以助納氣或補腎[2]。沒有常用方的例子,但很多醫案會把它和熟地等補腎藥連用,或是以砂仁製過的熟地入藥。

四、除咽部浮火

單藥單用的佐助藥,代表方是響聲破笛散。[3]

  1. [1]但止可為佐使,以行滯氣,所用不可過多。用之補虛丸絕佳,能輔諸補藥,行氣血於不榜。
  2. [2]《醫通》曰:「辛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地黃用之拌蒸,亦取其能達下也。」《經疏》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嚮導,殆勝桂、附熱藥為害。」
  3. [3]《本草綱目》:「除咽部浮火。除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哽。」

胡黃連

性味:苦;大寒

一、清虛熱

胡黃連和黃連的功用很像,但不能清心熱,只能清虛熱[1],代表方是清骨散,這個方幾乎把清虛熱藥都用上了,

二、清胃濕熱

這個功用也和黃連很像,只是力道不足,不足有不足的用法,既然小力道,用在小兒身上更不容易傷身,能除胃部積熱,比如肥兒丸

  1. [1]《景岳全書》:味大苦,大寒。其性味功用,大似黃連。能涼肝明目,治骨蒸勞熱、三消、吐血衄血、五心煩熱;療婦人胎熱、虛驚熱痢、及小兒疳熱驚癇。浸人乳點目甚良。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