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admin

名家醫案選評(眩暈)

1.上熱下寒針藥並用治眩暈案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宿有風疾。於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旋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複不吐,心中如懊憹之狀,頭偏痛,微腫而赤色,腮頰亦赤色,足胻冷,命予治之。予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於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陽不得交通,否之象也。

 《經》云: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焦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 

《經》云:熱則疾之。又云: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棱針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遂處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頭偏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制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服,邪氣平,生氣複而安矣。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1]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 半夏各一錢[2] 橘皮去白[3] 柴胡各七分 黃芩酒制炒[4] 甘草 白茯苓去皮[5] 前胡各五分[6] 黃連三分,去須

上九味㕮咀,都為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酒面生冷物。 


2.肝虛感受風邪眩暈案《外科心法》

一婦人,腦左腫痛,左鼻出膿,年餘不愈,時或掉眩,如坐舟車,正許叔微所謂肝虛風邪襲之而然也。

以川芎一兩[7],當歸三錢[8]、乾地黃[9]、羌活、藁本、旋覆花、細辛、蔓荊子、荊芥穗、防風[10]、石膏[11]、半夏曲[12]、甘草半兩,乃制一料,每服一兩,薑水煎服而愈。


3.體肥濕熱致眩暈麻木案《校注婦人良方》

一婦人體肥胖,頭目眩暈,肢體麻木,腿足痿軟,自汗身重,其脈滑數,按之沉緩。此濕熱乘虛也,用清燥[13]、羌活二湯漸愈[14],更佐以加味逍遙散[15]痊癒。


4.氣虛頭暈久年案《校注婦人良方》

一婦人素頭暈,不時而作,月經遲而少,此中氣虛弱,不能上升而頭暈[16],不能下化而經少[17],用補中益氣湯[18]而愈。

後因勞僕地,月經如湧,此勞傷火動,用前湯加五味子[19],一劑而愈。前症雖云氣無所附,實因脾氣虧損耳。


5.誤治成痰厥頭痛眩暈案《名醫類案》

一婦人疇昔有脾胃之症,煩躁間顯,胸膈不利而大便秘結。時冬初,外出晚歸,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此火不得伸故也,醫漫投疏風丸[20],大便行而其患猶爾,繼疑藥力微,益以七八十丸,下兩行,而其患猶爾,且加吐逆,食不能停,痰甚稠黏而湧吐不已,眼黑頭旋,心惡煩悶,氣促,上喘無力,心神顛亂,兀兀不休,口不欲言,目不欲開,如坐風雲中虛,頭痛難堪,身若山重濕,四肢厥冷寒,寢不能安。夫前證胃氣已損,複兩下之,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

以白朮半夏天麻湯。[21]


6.刺頭出血治風眩頭重案《名醫類案》

秦鳴鶴,侍醫也。高宗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召鳴鶴診之。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即愈矣。實。太后自簾中怒曰:此賊可斬。天子頭上豈試出血處耶?

上曰:醫之議病,理也,不加罪。且吾頭重悶,甚苦不堪,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腦戶禁刺,非明眼明手不能。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竟,後自簾中稱謝曰:此天賜我師也。賜以繒寶。[22]


7.上焦痰火受風作眩案《孫文垣醫案》

沈晴嶽先生,五更耳鳴,腹不舒暢,稍勞則烘然熱,自汗。脈右關滑大有力,左脈和緩,原為當風睡臥而得,素來上焦有痰火,午後過勞或受餓,大作眩暈,冷汗津津,再不敢動,稍動則嘔吐,此皆痰火所致,蓋無痰不作暈也。

先與藿香正氣散一帖,以去表裏之邪[23],繼與溫膽湯加天麻[24],服後眩暈、嘔吐皆止。次日診之,右關脈仍滑,此中焦食積痰飲膠固已久,卒難動搖。

姑以二陳湯加枳實[25]、黃連[26]、滑石、天花粉[27]、天麻[28]、竹茹調理,後以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青礞石,凡數帖痊癒。[29]


8.白朮半夏天麻湯作眩驗案《孫文垣醫案》

大宗伯董潯老夫人,常眩暈,手指及肢節作脹。脈右寸軟弱[30],關滑[31],左脈弦長[32],直上魚際,兩尺皆弱,此亢而不下之脈。

《難經》所謂木行乘金之候也。總由未生育而肝經之血未破爾。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兼有痰火,治當養金平木,培土化痰。

以白朮半夏天麻湯,正與此對。服兩帖而眩暈平。再與六君子湯加天麻、白僵蠶以治其暈,加白芍藥以瀉肝,麥門冬、人參以補肺金,麥芽、枳實、神曲、蒼術以健脾,使宿痰去而新痰不生。少用黃柏二分為使,引熱下行,令不再發。


9.痰火上擾作暈內外同治案《孫文垣醫案》

王敬泉,頭暈且痛,起則倒僕,胸膈脹悶如繩束縛,嘔吐而食飲皆不得入,六脈俱澀[33],此痰飲挾木火之勢而作暈也。

先以濟生竹茹湯[34]而吐不止,且煩躁發眊[35]、發熱。

再與蘆根湯[36],連進二碗,氣眊稍定。再以吳茱萸一兩為末,以雞子清調塗兩足心,引火下行,外用二陳湯加薑汁炒黃芩、黃連、旋覆花、枇杷葉、丁香、白豆仁、檳榔、柴胡[37],水煎服之。

服後熱退,大便亦行,頭暈嘔吐皆止。惟胃脘有一塊作痛,仍與前藥兩劑,而塊亦消。


10.下元虛憊眩暈案《孫文垣醫案》

程宅一老嫗,年八十餘,常頭暈腳軟,撐載上身不起,行須人扶,否則眩暈跌僕。大便溏泄,小水淋瀝,此下元虛憊[38]所至。

以人參、黃芪、白朮、薏苡仁各二錢[39],山茱萸、杜仲、茯苓[40]各一錢,陳皮、山藥、粉草[41]各八分,八帖而愈。


11.怒觸痰火致眩暈案《孫文垣醫案》

孫如亭令政,年過四十,眼偶赤腫,兩太陽疼痛,大便不行者三日。平時汛期一月僅二日,令行四日,猶且未止。裏有開化餘雲穀者,自謂眼科捷手,醫治逾候,腫赤不消,而右眼內眥突生一白泡,垂與鼻齊,大二寸餘,餘見而駭走,以為奇疾,莫能措劑。又見其嘔吐眩暈,伏於枕上,略不敢動,稍動則眩愈極,吐愈急,疑其變而不治。予為診之,兩寸關脈俱滑大有力,兩尺沉微。予曰:此中焦有痰,肝膽有火,必為怒氣所觸而然。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蓋無痰不作暈也。眼眥白泡,乃火性急速,怒氣加之,氣乘於絡,上而不下,故直脹出眼外也。古壯士一怒而眥裂,與白泡脹出眥外理同,肝為血海,故血亦來不止,治當抑其肝木,清鎮痰火,則諸症自瘳。先用薑汁益元丸,壓其痰火,以止其吐,再以二陳湯加酒連、酒芩、天麻、滑石、吳茱萸、竹茹、枳實,[42]煎飲。一帖吐止暈定,頭稍能動。改用二陳湯加芩、連、穀精草、香附、夏枯草、吳茱萸、薏苡仁[43],兩劑赤腫消,白泡斂,四劑痊癒。血海亦淨,從是後不發。


12.上盛下虛清上補下案《孫文垣醫案》

吳雙泉公,兩寸脈洪大,兩關滑,兩尺沉微,此陽亢陰微之候,上盛而下虛也。上盛者,痰與火,下虛者,腎經真陰不足也。法當清上補下,上清則頭目清利,耳鳴眩暈之症可除,下實則腰膝不酸,筋骨強健。

清上用清中丸,貝母、橘紅、枳實、海石、山楂、茯苓、白芥子、黃連、黃芩、滑石、青黛、神曲為丸,食後茶送下二錢。[44]

補下用既濟丹,辰砂、磁石各一兩,熟生地四兩,黃柏、知母、菟絲子、柏子仁各二兩,牛膝、枸杞子、白茯苓各一兩半,煉蜜為丸,梧桐子大,空心淡鹽湯送下八九十丸。[45]


13.肝脾不伸氣血兩虛案《芷園臆草存案》

白下繕部戴養吾夫人恙,召診。寸關不透,體常倦怠,眩暈不食,胸膈痞滿,予以為肝脾之氣不伸,用八珍[46]加升麻、柴胡[47],癒而體實。

每病,取前方服之即安,後之瑞安,之滇南,十五年皆倚恃焉。若稍為加減,便不獲效。養吾公解組林下,每過湘水,必得良晤,嘗以夫人為信心此方也。夫人性靜體厚,起居安適,是以氣血不振而消沮,故於補氣血藥中,加開提之劑。蓋得其性情,如布帛、菽粟,若將終身焉者。所雲信心二字,真為良藥,世之任醫,厭常喜新,安得恒守一方至十五年耶?


14.吐法治眩暈驗案《景嶽全書》

先君壽峰公,少壯時,頗好酒,因致酒病。自四旬之外,遂絕戒不飲。後到七旬,因除夜之樂,飲一小杯,而次早眩暈不能起。先君素善吐法,有記在痰飲門。因吐去清痰,而眩暈頓愈。原其所由,則一杯之酒,何遂為痰?不過以惡酒之臟,而忽被酒氣,則真陰清氣為之淆亂而然。吐去痰飲,酒氣可除,吐能升氣,清陽可複,此作治痰[48],而實以治亂耳。故志此以見其義。


15.陽不歸原頭眩案《慎柔五書》

一婦年五旬,二寸浮洪,二尺小,右關弦,不思食,頭眩。餘曰:二寸浮洪,病主頭眩,亦主上膈不清。此陽氣虛而越上,不能歸根複元,以致丹田氣虛寒,不能溫養脾胃,是以右關脈弦,飲食不消而少餐也。

理宜斂陽氣歸於下焦丹田之內,下焦溫暖,脾胃自健,水穀自化矣。

用桂制白芍六分[49],五味子二分,白茯一錢,紫蘇五分,黑薑三分,人參五分,杜仲一錢,破故紙五分,炙草四分,湯泡半夏一錢,加煨薑,十餘劑而愈。[50]


16.矜懼發病眩暈似中風案《陸氏三世醫驗》

長興林中尊,年逾五旬,因送按臺回縣,舟中便覺身體倦怠,頭目眩運,比至衙,即頭振動搖,欲語不能出聲,喉中喘急。眾醫齊集,所投者,惟以牛黃蘇合丸,大小續命湯而已。予適在省中,令人急追,及至,已旬日矣,諸症如故。予診之,六脈沉緩而弱,左關尺尤甚,此肝腎經虛,精氣暴奪之症也。及審所以發病之由,乃因按院臨湖,嚴厲特甚,動輒督過,自迎接行香,以至考察起行,惟恐失錯,勞煩之極,歸即病作耳。

予思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劉河間曰:「此非外來風邪,由將息失宜,腎水不足,心火亢甚所致。」且 《內經》又云:「諸逆沖上,皆屬於火。今振動喘逆,非諸風掉眩,與諸逆沖上乎?此必由腎氣不足,無以制火故也。其公子及在衙之人俱曰:「老爺平日極其保養,何為腎虛?」予曰:「人至中年之際,腎氣原自不足,且 《內經》曰:『恐傷腎』。恐懼不已,火起於腎。今大人趨承按院,矜持太過。損傷腎氣,遂令火無所制,熱極生風,故言語不能作聲也。」

《內經》曰:恐則氣下。聲者氣之所發也,今氣下,故聲不出也。且肝腎二經之脈,俱挾舌本,則聲之不出,亦二經不足之故。宜壯二經之氣,以治其標,滋二經之血,以治其本。

眾人懾服,因處一方,枸杞為君,以輔腎,天麻[51]、川芎為臣[52],以益肝,三味雖二經之主藥,然非人參無以為助,又用人參,少加附子以為佐[53],天冬、麥冬以為使[54],二劑約數兩,服後諸症頓減。用八味丸間服,至十劑而痊癒矣。

盧紹庵曰:「按 《內經》曰:『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枯;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又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林公已逾五旬,勞煩外傷其形體,矜持內耗其精氣,病發似有餘之中風,而不知不足之虛症也。先生引經旨以治療,若合符節,群醫詟[55]服,病者立愈,何其神妙若此?稽古之力也。


17.本虛邪實頭暈案《陸氏三世醫驗》

陳巽源夫人,向有頭眩之症,不曾服藥,少頃亦止。八月中旬,因日間作勞煩悶,飲酒數杯,坐月中更餘,方就寢,比臥,便覺身體微熱不安,至清晨,已櫛沐矣。第未早膳,忽眼黑頭旋,且微痛,如在風雲中,發比平時劇甚,因延一醫診治,不告以日間作勞,及夜坐月下之故,但以平日頭暈片時即止,不甚為害,此番一日夜矣,且更痛悶難忍,欲急療之。

醫謂脈得浮數,此熱極生風也,遂用芩連山梔輩以清之,二劑眩暈不減,頭痛如破,上半體如火之熱,而欲厚覆。醫以無痰不作眩,再以清火之藥合二陳湯投二劑,亦不效。

予診其脈,左手浮弦而緊,右手浮數而弱,且寸強尺微。右脈乃正氣之虛,左脈乃邪氣之實,尺微寸強,邪在上也,此必乘虛感邪,中於上焦所致。因細詢之,始得所以發病之由。予曰: 《靈樞經》云: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其項,因逢其人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今夫人作勞以致煩悶,可不謂虛乎?月下坐至更餘,頭項之間,能不為霧露之陰邪所中乎?法當驅上焦之邪,補中焦之氣,而徐議消痰清火則自愈矣。因先用參蘇飲[56],加槁本二劑,頭痛頓止,眩暈亦少差;再以補中益氣佐以二陳芩連。數劑而安。

盧紹庵曰:「頭眩是舊病,感冒是新病。」《內經》云:「先受病為本,後受病為標,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不解表而清火,宜其病之益劇。因其體虛誤藥,先生乃以參蘇飲[57],攻補兼施,繼用補中益氣湯培植其源,前後次序,井井有條,可為後學之式。」


18.脈症從舍二例案《陸氏三世醫驗》

孫景陽尊正,年近五旬,向患痰火,發則頭空眩暈,飲食減少,旋發旋愈,蓋有年矣。邇來,更甚於前,醫藥祈禱,靡所不至,將及月餘,延予診視。六脈洪滑而數,按之有力,其外症肢冷面赤,肌肉黃瘦,水穀不進,不時眩暈,甚則昏不知人,晝夜數發。

觀其現症,似不可攻,幸其脈來有神,須當棄症憑脈,乃用枳實、瓜蔞、膽星、貝母、芩、連、橘紅、牙皂[58],攙入薑汁、竹瀝,滿飲巨甌,吐痰數碗,四肢漸溫。

繼用牛黃五分,配以蠟丸,頓服三丸,徐徐頻飲,竹瀝催之,腹中鳴響。後服潤字丸三錢,大便去污垢若干,病勢頓減。

以後清火、消痰、健脾、養血,調理而安。昏暈乃是痰涎壅塞所致,故症似虛脫,而脈洪滑有力,原是有餘。

蓋胃與二腸,上下相通,胃之上口曰賁門,胃之下口曰幽門,大小腸分別處曰闌門,下極曰魄門。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茲病之發,是痰為礙,腸胃充滿,門路壅塞,三焦之氣,不得流行,以致症候若此。乃用湯液宣湧其上焦之污濁,蠟丸牛黃蕩逐其中焦之凝滯,潤字丸疏利其下焦之燥結,三焦順暢,門路開通,中宮運轉,邪無容地矣。


吳淑止尊正,軀體壯盛,自來有痰,初出口時,稀白澄清,吐出在地,良久反稠膩之極。但遇勞繁,即眩暈昏冒,邇年頻而且重,兩三日一發,始則號叫異常,繼而不知人事,角弓反張,食頃乃蘇,四肢厥冷,胸腹滿硬,六脈如絲,細而且澀。

予以為寒痰凝滯中焦,用二陳、導痰湯、半夏有四五錢,服後,一夜不安,痰壅愈甚,口舌燥渴。因想脈症不同,茲當棄脈從症[59],改用貝母、芩、連、枳、桔、花粉、前胡、膽星、瓜蔞、竹瀝、薑汁煎湯,吞送潤字丸五六分。

數服之後,胸膈柔軟,昏暈已除,大便數日不行,乃用滾痰丸三錢,不應,又以潤字丸三四錢催之,始得更衣,大勢減半,如是二十餘日,痰症解,後竟似弱症一般,晡時發熱,唇紅面赤,乾咳無痰,胸膈不暢,清晨服丸藥:生地、麥冬、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黃柏、鱉甲、秋石、歸、芍、杜仲,食後服煎藥:貝母、黃連、山楂、桔紅、白朮、枳實、前胡、天花粉、白豆蔻,每日丸藥一次,煎藥兩次,似此出入增損,養血順氣,清火消痰,兩月後全愈。

肥人多濕多痰,病有餘而脈不足,幸其年壯,乃敢棄脈從症[60];初用導痰湯,病重藥輕,只撩動其猖獗之勢;繼用膽星、竹瀝、薑汁,其勢稍衰;後用滾痰潤字二丸,通幽潤燥,前症頓除。但為日既久,消痰之藥,服之已多,元氣虛微,煎丸並用,補藥功到,病退身安矣。


19.肝木乘脾眩暈案《裏中醫案》

太史楊方壸[61]夫人,盛怒得食,忽然暈倒,醫認中風。余曰:「左關弦急,右關滑大而軟,本中氣不足,又為肝木乘脾,故食不能化。」先用理中湯加枳殼、玄明粉,二劑下黑糞數枚,急以六君子加薑汁而服,四劑暈乃止。


20.受驚畜血眩暈欲僕案《裏中醫案》

相國方禹修夫人,觸於驚恐,身靄靄如在車船,開目則眩,起立欲僕。醫補虛化痰,屢投弗效。餘為察脈,左獨沉牢。是驚氣入心,蓄血為祟。

用大黃、川山甲、歸尾、桃仁、降真、蘇木、郁金[62],一劑而血下,再劑而複下數升而愈。


21.補益脾腎治驗案《舊德堂醫案》

庠生範嘯凡令正,向患頭眩症,六脈浮滑,服消痰順氣之藥略無效驗。予曰:「無痰不眩,此雖古語,然痰之標在脾,而其本屬腎。」

《素問》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此之謂也。夫肝為乙木之本,腎為癸水之源,腎陰不充,肝火便發,上動於巔而眩作也。」

治法以扶脾為主,脾安則木自和,而肺金有養,金為水母,而子亦不虛,何眩暈之有。早用六君子湯加山萸、天麻[63],臥時服腎氣丸加人參、天麻、鹿茸,服之而瘥。」


22.產後血虛眩暈案《素圃醫案》

馬彬五別駕,未出仕之十年前,尊閫[64]大產,去血過多,昏暈大虛。前醫重用人參、芪、術,已虛回血止,飲食如常,惟晝夜臥於床,不能坐起,坐則頭眩耳鳴,必睡下乃可。如此已七十日,日服人參四五錢不效,招予治之。診脈惟細遲無力,而飲食不減平時,肌膚聲音,似無病者。此產後不慎起居,肝腎氣虛,肝虛不攝氣,故眩暈也。仲景謂之,久則成痿,用仲景之羊肉湯治之。

用精羊肉二兩,煮熟去肉,再以黃耆五錢,當歸五錢,人參一錢,入湯煎熟,日服二劑。十日後即能起坐,二十日即可步履,回季宅母家調治而痊。


23.腎火虛眩暈案《薛案辨疏》

都憲孟有涯,氣短痰暈,服辛香之劑,痰盛遺尿,兩尺浮大,按之如無。餘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疏曰:「此案與前案相仿,但前無痰暈,此無足跟痛;前曰小便赤澀,此曰遺尿;前脈按之而澀,此曰按之如無,為不同也,然皆屬腎虛症。而前用六味以補腎水,此用八味以補腎火,不相同何也?」

蓋小便赤澀,足跟作痛,按之而澀之脈是腎水虛;痰暈遺尿,按之如無之脈是腎火虛。辨症察脈,纖悉如是。一醫云:「暈症非一,治法甚多」。丹溪曰:「無痰不作暈,是火動其痰而上也。」劉河間曰:「風氣甚而頭目眩暈,是肝風動而火上炎也。」此二者世之所知也。而不知有氣虛而暈,有血虛而暈,有腎虛而暈。蓋氣虛者,陽氣衰乏,則清陽不能上升。

《經》曰:「上氣不足,頭為之苦眩是也。血虛者,吐衄崩漏,產後脫血,則虛火易於上炎而眼生黑花。」

《經》曰:「肝虛則目𥆆𥆆,無所見是也。腎虛者,房勞過度,則腎氣不歸原而逆奔於上。

《經》曰:「徇蒙招尤,上實下虛,過在足少陰巨陽。」又云:「髓海不足,目為之眩是也。故知暈眩一症,不特風火痰為之也。亦不特腎氣虛為之也,虛實之間,所當細心分析加察,不可執一誤治為要。」


24.足三陰虧損眩暈案《薛案辨疏》

孫都憲,形體豐厚,勞神善怒,面帶陽色,口渴吐痰,或頭目眩暈,或熱從腹起,左三脈洪而有力,右三脈洪而無力。餘曰:足三陰虧損,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人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少時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禦女過傷,故其見症,難以悉狀。此精氣不足,但滋化源,其病自痊。又若飲食勞役,七情失宜,以致諸症,亦當治以前法。設或六淫所侵,而致諸症,亦因真氣內虛而外邪乘襲。尤當固胃氣為主。蓋胃為五臟之根本,故黃柏、知母不宜輕用,恐複傷胃氣也。大凡雜症屬內因,形氣病氣俱不足,當補不當瀉,傷寒雖屬外因,亦宜分其表裏虛實,治當審之。疏曰:此案大概觀之,鮮不為有餘之痰火也。即以左右三脈,亦鮮不以右之無力為虛,左之有力為實也。而不知脈之無力固為虛,脈之有力尤非實也。而無力之虛易見,而有力之虛難知,而況加之以洪,人孰知之?此先生獨得之玄機,故補中益氣因右手之無力而設,加減八味因左手之有力而設也。然未免有疑焉者。左手脈洪而有力,乃屬水虛,六味丸是其的方,何以用肉桂之補火乎?要知肉桂與附子同用,則為補火之品,若單用肉桂,乃引火,而非補火也。今觀其症,皆水虛火越之象,非引火,何以治之?至餘曰以後詳論,乃立齋先生生平肺腑之學,和盤托出,諄諄苦語,千古不磨之法也。


25.寸關浮大氣虛眩暈案《薛案辨疏》

昌平守王天成,頭暈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而痊。疏曰:此案一則曰得食稍愈,二則曰得食稍安,已知其中氣空虛矣。夫豈無胃中火盛者,得食壓住,則火炎之勢暫止而稍愈稍安者乎?然胃火盛者,必有面紅不倦,口渴穢氣等症,右寸關或洪勁,或洪數等脈可驗也。今雲形體倦怠,勞則益甚,又雲後因勞役,則其為中氣虛弱也無疑矣。夫中氣者,非脾胃之氣也,非肺經之氣也,所謂膻中之氣,在脾肺之門耳。大概多言用力者則傷之,食少事煩者能傷之,忍饑行路者能傷之,過食勞頓者能傷之,所傷者,膻中之氣耳,非必主於脾肺也。若傷肺者,當必有咳嗽喘急之症,若傷脾者,當必有不食泄瀉之患,而此二者無之,豈非傷膻中之氣而在脾肺之間者乎?雖然膻中之氣即脾肺之氣也,即胃中生髮之氣也,不得以無脾肺及胃之症而謂非脾肺之元氣虛弱也。試思頭暈噁心,及發熱惡寒,譫語不寐等症。與脾肺之氣何干?與胃中生髮之氣何干?乃直以補中益氣之升補胃中生髮之氣之劑以治之者,誠有見於倦怠勞役,得食稍愈稍安之為脾肺虛弱,即胃中生髮之氣虛弱,故用之也。既以得其虛弱之本矣,更何以問其頭暈惡寒,及發熱惡寒,譫語不寐等症耶?所謂不知其虛,安問其餘是也。至於浮大之脈,原屬氣虛,但見於右寸關者是也。今曰寸關,非統言兩寸關歟?若然,則氣血兩虛,何以只補其氣耶?蓋氣血兩虛而至於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則愈甚,而且後因勞役復發,得食稍安之症,寧非氣虛重於血虛哉?而安得不以補氣為急哉!


26.眩暈氣血雙補治驗案《薛案辨疏》

大尹祝支山,因怒頭暈,拗內筋攣,時或寒熱,日晡熱甚。此肝火筋攣,氣虛頭暈,用八珍加柴胡、山梔、牡丹皮,二十餘劑而癒。疏曰:「此案種種現症,皆屬肝火,如因怒肝火動也。拗內是肝經所屬,筋是肝經所主,肝火動拗內之筋為之攣也;寒熱是肝經現症,熱是肝經血分,肝火動,則寒熱熱之甚也。以是而論,則頭暈亦肝火所為。」

《內經》原謂:「諸風眩掉,皆屬於肝。」而何以知其為氣虛頭暈耶?其或有氣虛夾雜於其內,抑或有氣虛之脈現於其間耶?至於加減用藥之法,可謂觸處皆通矣。八珍氣血兩補之方也。而肝火未清散,故以加味清之散之。每見世人兩補氣血者,未嘗敢加清散之品,以其雜而不純也,以其補宜近於溫也,以其礙於補藥之力也。不知虛中有實者,自當攻補兼施,而況虛中有火,能不於補中兼清散乎?或曰虛中之火,虛火也。虛火宜補之,補虛而火自退,何必更加清火之品?曰:「虛中固多虛火,亦未嘗無實火,如因怒而動肝經之實火也。非清散不退,故雖氣血兩虛當用八珍者,亦必加清火散火之品也。所加之品,曾見用於逍遙散以治此症,則嫌其太輕而少補氣者,又曾見加於歸脾湯以治此症,則嫌其太重而少補血者,故以加於八珍則補氣補血,適持其平也。餘於是而知加減之法,無往而不可爾。倘有脾肺氣虛而兼有肝經實火者,補中益氣可加也;倘有肝腎陰虛而兼有肝火暴發法者,六味丸可加也。推之而諸病兼肝火者,諸方無不可加也。」


27.腎不納氣頭暈案《薛案辨疏》

上舍顧桐石,會飲於周上舍第。問餘曰:「向孟有涯、陳東穀俱為無嗣,納寵已而得疾,皆頭暈吐痰,並用蘇合香丸,惟有涯得生,何也?」余曰:「二症因腎虛不能納氣而為頭暈,不能制水而為痰涎,東穀專主攻痰行氣,有涯專主益火補氣故耳。後余應杭人之請,桐石房勞過度,亦患前症,或用清氣化痰愈甚,顧曰:「我病是腎虛不能納氣歸原,治者不悟而歿。惜哉!」

疏曰:「此案云俱無嗣,納寵已而得疾,其為腎虛也為多矣。蘇合香丸能開豁痰氣,治中風中氣之閉症。原非治頭暈吐痰之劑,而況腎虛者乎?加之以專主攻痰行氣,為東穀者焉得不死耶?至所云腎虛者,似宜補水為主,而茲云益火補氣者,蓋不能納氣即火不歸原也;不能制水即此不歸原,納氣之火泛其水也。故益火補氣之說,即此納氣歸原之法,而納氣歸原之法,仍不離乎補腎壯水之劑也。蓋益火即在壯水之中,補氣即在補腎之內也。


28.火不歸原頭暈案《薛案辨疏》

先兄,體貌豐偉,唾痰甚多,脈洪有力,殊不耐勞。遇風頭暈欲僕,口舌破裂,或至赤爛,誤食薑蒜少許,口瘡益甚,服八味丸及補中益氣、附子錢許即愈。停藥月餘,諸症仍作,此命門虛火不歸原也。疏曰:「此案用八味是矣,何以複進補中益氣乎?且症皆有上炎之勢,能不更助其上炎乎?豈以吐痰不耐勞、遇風頭暈等症,屬中氣虛弱,故必兼用之乎?」

余細觀之而知其法矣。先用八味,其口舌破裂赤爛,口瘡等症已瘡。而吐痰不耐勞,遇風頭暈等症,不與之同癒。故改補中以升補其元氣,然猶恐命門無根,不任升提,故仍用附子以鎮之也。噫!醫至於此神矣!化矣!試思症現口舌破裂,或至赤爛,誤食薑蒜少許,口瘡益甚,而脈又現洪有力者,敢用八味丸大溫大熱之劑乎?試思症現體貌豐偉,吐痰甚多,遇風頭暈,而又以火勢上炎,脈又現洪有力者,其敢用補中益氣加附子,大升大補、大溫熱之劑乎?雖前言往行載於典籍者不乏其法,而敢用之者,代不過數人而已。至於今日醫道中絕聞之者,未有不訝然失笑也。[65]


29.誤用導吐致眩暈案《薛案辨疏》

儒者王錄之,素痰甚,導吐之後,大便燥結,頭眩眼花,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氣虛而兼血虧也。用四物湯送六味丸四劑,諸症漸退,仍用前法月餘,喜其慎疾而康。

疏曰:「導吐之法,須合宜而用,不可妄投也。如垢結腸胃,津液枯涸,阻塞隧道,脈反不出,導之則生;若神怯氣弱,形體難支,尺寸空虛,雖有阻滯,導之則死。如暴食滿胃,難出賁門,路狹難攻,不能達下,吐之則生;若久病致傷胃氣,運補猶不足,雖有暴食,吐之則死。」

故導吐之宜與不宜,死生反掌。立齋常言不可導,仲景所云不可吐者,良有以也。蓋誤吐則傷胃氣,誤導則傷腎陰,此案既雲導吐而變症,法當補陰兼補氣,而何以只用補陰耶?曰:以症而論,則大便燥結,頭眩眼花者,陰虛也;以脈而論,則尺脈浮大,按之則澀者,陰虛也,故只補陰而已。然尺脈屬陰,何以更云兼血虛耶?曰:尺脈浮大是陰虛,按之則澀是血虛,蓋澀脈原屬血虛。若云尺脈浮大,按之無力或按微細,則純乎陰虛,而不必兼四物湯矣。


30.水沸為痰眩暈案《薛案辨疏》

秋官張碧虛,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沸為痰,用六味地黃丸而癒。疏曰:「面赤作渴,痰盛頭暈者,陽明火盛亦有之。然脈必洪實,若腎虛者,脈必洪空或枯勁也。」

余嘗謂水泛為痰之說,有水泛、水沸二種。蓋水泛者,腎中之火虛,水無所附而泛於上耳,其痰多清淡如涎,滾滾不竭者是也,法當用八味丸以補之;水沸者,腎中之水虛,火熾於下而沸於上耳,其痰多稠濁如沫,口口相逐者是也,法當用六味丸以攝之。總之皆屬腎虛,但分有火無火為要,不可不詳察也。


31.內風上擾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陳四五 操持煩勞,五志陽氣挾內風上擾清空,頭眩耳鳴,目珠痛,但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用辛甘化風方法,乃是補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圓肉 歸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貞子[66]


32.養肝息風治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梁 木火體質,複加鬱勃,肝陰愈耗,厥陽升騰,頭暈目眩心悸,養肝息風,一定至理,近日知饑少納,漾漾欲嘔,胃逆不降故也,先當泄木安胃為主。泄肝安胃

桑葉一錢 鉤藤三錢 遠志三分 石菖蒲三分 半夏曲一錢 廣皮白一錢半 金斛一錢半 茯苓三錢[67]

又 左脈弦,氣撐至咽,心中憒憒,不知何由,乃陰耗陽亢之象,議養肝之體,清肝之用。

九孔石決明一具 鉤藤一兩 橘紅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 鮮生地三錢 羚羊角八分 桑葉一錢半 黃甘菊一錢[68]


33.內風夾痰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江五十 脈弦動,眩暈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陽少旋,內風日沸,當春地氣上升,最慮風痱。內風挾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紅 茯苓 苡仁 炙草[69]

又 頭額悶脹,痰多作眩,

《外臺》茯苓飲加羚羊角、桂枝、竹瀝、薑汁法丸。


34.上虛下實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王六三 辛甘寒,眩暈已緩,此絡脈中熱,陽氣變現,內風上冒,是根本虛在下,熱化內風在上,上實下虛,先清標恙。

絡熱羚羊角 元參心 鮮生地 連翹心 鬱金 石菖蒲 [70]

又 照前方去菖蒲、鬱金,加川貝、花粉。[71]


35.陰虛陽升暈厥案《臨證指南醫案》

某二四 暈厥,煩勞即發,此水虧不能涵木,厥陽化風鼓動,煩勞陽升,病斯發矣,據述幼年即然,藥餌恐難杜絕。陰虛陽升

熟地四兩 龜版三兩 牡蠣三兩 天冬一兩半 萸肉二兩 五味一兩 茯神二兩 牛膝一兩半 遠志七錢 靈磁石一兩[72]


36.溫腎涼肝治驗案《臨證指南醫案》

李七三 高年頗得納穀安寢,春夏以來,頭暈,跗腫,不能健步,此上實下虛,腎氣衰,不主攝納,肝風動,清竅漸蒙,大凡腎宜溫,肝宜涼,溫納佐涼,乃複方之劑。

下虛附都氣加車前、淡天冬、建蓮丸。


37.厥陰風動陽明津傷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羅十九 血去絡傷,陽氣上蒸,胸脅微痛,非有形滯濁,脈得左關前[73]動躍如浮,頭中微暈,陽氣化風何疑。

鮮生地 玄參心 麥冬 地骨皮 知母 川斛[74]

又 左脈形略斂仍堅,微暈,喉燥脘痛,熱蒸,陽明津衰,厥陰陽風自動,而胃氣欲逆,大便不爽,是其明征,息風和陽,必用柔緩,少佐宣暢脘氣,亦暫進之法。

鮮生地 麥冬 火麻仁 桑葉 鬱金 生香附汁[75]

又 複脈去參、薑、桂,加白芍。[76]


38.清鬱熱安中宮治眩暈案《臨證指南醫案》

徐 陽動內風,用滋養肝腎陰藥,壯水和陽,亦屬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膽火風,易於貫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陽明脈衰,痰多,經脈不利矣,議清少陽鬱熱,使中宮自安,若畏虛滋膩,上中愈實,下焦愈虛,二陳去甘草加金斛、桑葉、丹皮。(木火犯中胃虛生痰)

又 脈左浮弦數,痰多,脘中不爽,煩則火升眩暈,靜坐神識安舒,議少陽陽明[77]同治。

羚羊角 連翹 廣皮 炒半夏曲 黑山梔皮 香豉[78]

又 脈兩手已和,惟煩動恍惚欲暈,議用靜藥,益陰和陽。

人參 熟地 天冬 金箔[79]


39.肝陽乘中眩暈不寐案《臨證指南醫案》

程 娠八月,形寒氣逆,神煩倦無寐,乃肝陽乘中之征,擬進息風和陽法。

黃芩 當歸 生白芍 生牡蠣 橘紅 茯神[80]

又 肝風眩暈,麻痹少寐。

熟首烏 炒黑杞子 白芍 女貞子 茯神 黑穭 豆皮[81]


40.肝風夾陽乘胃眩暈納呆案《葉氏醫案存真》

此肝風夾陽,上逆為厥,得之惱怒驚憂,屬七情之病。厥陰肝脈,貫膈乘胃,是以脘中不饑,不思納穀,木犯土位也。其頭暈目眩,亦肝風獨行至高之地,而精華之血不得營矣。

前用苦降、酸泄、辛宣,病有半月不愈,議兼重鎮主之。

川連 吳萸炒 白芍 烏梅 淡乾薑 生牡蠣[82]


41.腎虛風陽上擾乘胃案《葉氏醫案存真》

上年起病,食物不甘美,頭暈耳鳴,足力痿軟,年周甲子,向老日衰,下元二氣漸漓,水乏生木之司,液少則肝木內風鼓動,木乘胃土,必食無味。風陽上巔攻竅,上實下虛,醫為腎虛,萸地填陰,原不為過,但腎水內寓真火,宜溫肝木。相火宜涼,凡益腎取乎溫養,必佐涼肝以監製,方無偏黨。是症倘加暴怒煩勞,必有卒中之累,戒酒肉濁味上氣,肅清填下,無痰火阻礙,清閒怡悅,五志氣火不燃。內起之病,關係髒真,不徒求治於藥也。

熟地 石斛 天冬 菊炭 巴戟肉 肉蓯蓉 沙蒺藜 沙白芍 懷牛膝 [83]線魚膠蜜丸打入青鹽四兩。


42.眩暈神迷用溫膽湯案《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楓橋,廿七歲 眩暈,嘔水,心中熱,神迷若癇,皆操持運機,易於升舉,蒙冒清神。生薑辛可通神,但氣溫先升,佐入涼降劑中乃可。

溫膽湯。[84]


43.水火不交眩暈案《醫驗錄》

潛口汪右老令嫂夫人,體素虛,每眩暈,多服參即安。於甲子年六月終旬,忽發眩暈,魄汗淋漓。時右老在省中,其家人以餘將束裝往省,故不召餘治。有醫者,悉照余舊日所定之方,只除去白朮,用參五錢,而汗不少衰,暈不少止,幾有欲脫之勢,始相徬徨,當晚仍來迎餘。

余診其脈,兩寸極洪大,極弦急,兩尺又極沉微,口內作渴,小便又極多。視其舌,紅紫有芒刺。

余謂與前此虛症不同,此乃心火亢於上,腎水竭於下,為水火不交之症。想由心事怫鬱以至此,詢之果然。餘思若權用清心火之味,涼藥不久下注,益增腎臟之虛寒。若用溫藥以補下元,則從上焦經過,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因思古人云:「黃連與官桂同行,能使心腎交於頃刻。」黃連既可與官桂同行,又豈不可與附子同行乎?蓋附子尤能引地黃滋益腎臟也。

遂用黃連、附子各三分[85],生地三錢,遠志七分,甘草四分,茯神、丹皮各八分[86],枸杞、山萸、白芍各一錢,只用人參一錢。[87]

才服一次,汗便斂,暈便止,服複渣藥,遂安神得睡,次日不復作暈矣。


44.痰濕之體感受時火眩暈案《續名醫類案》

朔客梁姓者,邀診。時當夏日,裸坐盤餐,倍於常人,形偉氣壯,熱汗淋漓於頭項間。診時不言所以,切其六脈沉實,不似有病之候,惟兩寸略顯微數之象。但切其左,則以右掌抵額,切其右,則以左掌抵額,知其肥盛多濕[88],而夏暑久在舟中,時火鼓激其痰而眩暈也。

詢之果然,因與導痰湯加黃柏、澤瀉、茅朮、厚朴[89],二服而安。


45.中氣虛憊眩暈誤投豁利案《續名醫類案》

張路玉治繆封君,偶因小憤,遂眩暈痞悶。三日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診之,六脈似覺有餘,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漬於水土二經,加以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殆所必致。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穀之精微,然後徐圖溫補下元。

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調營血[90],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46.痰火眩暈大黃治驗案《續名醫類案》

龔子材治大學士高中玄,患頭目眩暈,耳鳴眼黑,如在風雲中,目中溜火。或與清火化痰,或與滋補氣血,俱罔效。診之,六脈洪數。此火動生痰,以酒蒸大黃三錢[91]為末,茶下,一服而愈,蓋火降則痰自清矣。


47.眩暈不藥而愈案《續名醫類案》

張飛疇治一婦,胸滿身熱,六脈弦數無力,形色倦怠,渴不甚飲。云自遊虎邱,暈船吐後,汗出發熱頭痛,服發散四劑,胸膈愈膨,聞穀氣則嘔眩,熱不退。

醫禁粥食已半月,日惟飲清茶三四甌,今周身骨肉痛楚,轉側眩暈嘔噦。曰:當風汗嘔,外感有之,已經發散矣,吐則飲食已去,消克則更傷脾,脾虛故脹甚,脾絕穀氣則嘔,土受木克則暈,宜勿藥,惟與米飲,繼進粥食,使脾土有主,更議可也。守其言,竟不藥而愈。[92]


48.大劑補藥治大虛眩暈案《續名醫類案》

朱丹溪治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緩而大,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93]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眾人皆與風藥,朱曰:「服此藥至春深必死。此皆大虛症,當以補藥大劑服之。」眾怒而去,乃教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白朮、陳皮,厚煎作湯,下連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壯時。連柏丸冬加幹薑少許,餘三時皆依本法。連、柏皆薑汁炒為細末,又以薑汁煮湖為丸。


49.陰傷內風陡升眩暈案《掃葉莊一瓢老人醫案》

入秋一月,天令肅降,脈得左寸搏數,左關小弦而動,是心煩君相少寧,肝陽變化,內風陡升莫制,巔頂皆眩,腦後筋惕,何一非陽動所致。此皆陰弱不主配,非肝臟有餘之比,法當益水滋木培母,另開養心脾之營,使上下不致龐雜,肝腎方以攝固。宗聚精七寶法以治之。

赤白何首烏 赤白茯苓 方解青鹽 番舶茴香 補骨脂 鰉魚膠 沙苑 北五味子 蒸餅和為丸[94]

臨臥服心脾益氣養營方,用歸脾湯去耆、桂。[95]


50.稟屬陰虧耳鳴眩暈案《掃葉莊一瓢老人醫案》

瘦人稟屬陰虧,耳鳴眩暈,是內風陽氣之震,磁石制肝陽上吸,質重鎮納歸腎,然必少用填補,於甘酸味厚之藥為合法。用之不效,乃補攝力輕所致。

熟地黃 天門冬 龜板 紫胡桃肉 山萸肉 磁石 麥冬 五味 阿膠 芡實 各碾末,煉蜜和為丸,每早服六七錢。[96]


51.水不生木風動眩暈案《掃葉莊一瓢老人醫案》

五旬向衰,水不生木,則內風動越,巔頂眩暈,唇燥跗無力,小便頗動,議填下元不足之陰。

人參 天冬 五味 杞子 茯神 熟地 生地 鎖陽 首烏[97]


52.木乘土位眩暈嘔吐案《赤厓醫案》

巴懷西翁令眷,年已六旬,病頭眩嘔酸,心中懊憹,腹痛下泄,渾身顫戰畏寒,時值臘月,醫認為受寒,進六君子湯加炮薑不應,又投真武湯病益甚。予按其脈象弦數,此木乘土位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內經》諸條,指示明悉,況脈來弦數,而誤以為寒,可乎?遂合越鞠、左金,加柴胡、白芍,煎令熱服,所謂寒因熱用也。數劑尋愈。[98]


53.眩暈先治標後治本案《簳山草堂醫案》

水不涵木,則肝風煽動;水不制火,則心陽獨亢,以致眩暈欲倒。《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然病之標則在肝心二經,而病之本則在乎腎。先宜平肝寧心,繼當滋養真陰。

中生地 羚角片 白茯神 遠志肉 甘菊花 炙龜板 麥冬肉 酸棗仁 柏子霜[99]

復診:向患遺泄,真陰虧則水不制火,火升則肝陽引之而動,眩暈氣沖,勢所必至。按脈,弦中帶豁,其為真陰枯竭,已屬顯見。舍滋補法,別無良策。

炒熟地 麥冬肉 柏子霜 白茯神 遠志 炙龜板 炙五味 炒棗仁 龍眼肉 金箔


54.婦人眩暈不藥自痊案《杏軒醫案》

予童時見族中一婦人,頭額常系一帶,行動須人扶掖,雲無他病,惟頭目昏眩,飲食倍增,形體加胖,稍饑心內即覺難過,醫治無效,只得屏藥,越數年疾自愈,形體退瘦,飲食起居如常。其致病之由,及所服方藥,均不可考。後堂弟媳,年二旬餘,因遭回祿,憂鬱成疾,見證與族婦仿佛。予知其疾由鬱而起,初投逍遙達鬱,繼加丹梔清火,更進地黃、阿膠滋水生木,白芍、菊花平肝息風,磁石、牡蠣鎮逆潛陽等法,俱不應。他醫以為無痰不作眩,藥用豁痰,又以為無虛不作眩,藥用補虛,亦皆無驗,遂不服藥,四旬外,病自瘳。予生平所見眩暈之疾,未有甚於此二證者,且病中諸治不應,後皆不藥自痊,事亦奇矣。[100]細求其故,蓋病關情志,是以草木無靈。由此觀之,凡七情內傷致病,皆可類推。


55.肝風眩暈證類卒中案《杏軒醫案》

病起偶然眩僕,醫謂急虛身中,猛進甘溫峻補,轉增胸脹嘔吐,不饑不便。有時浮陽上騰,面赤唇口乾燥。然脈尚和平,寢尚安穩,言語尚覺明白,求其所因,良由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鴟張,以致發時,狀如中厥。《經》謂:「諸風眩掉,皆屬於肝。」溫補藥重,激動肝陽,其胸脹嘔吐,不饑不便者,無非肝風擾胃,阻胃之降而然。

使果真陽飛越,雷龍不藏,則脈必浮大無根,證必煩躁,無暫安時。且前服溫補諸方,豈有不效,而反病增之理。所定制肝安胃,尚有商者。蓋肝陽沖逆,非介不足潛其威,木火沸騰,舍酸無可斂其焰。擬於方內加牡蠣、烏梅二味,更覺相宜。痰涎頻吐,胃液必傷,再加石斛、蔗汁,益陰保液,尤為符合。


56.肝風眩暈案《杏軒醫案》

肝者,將軍之官,剛極之本,其藏血,其主筋,肝病則血病,筋失所養,眩掉強直,諸證生焉。要知此乃肝家自生之風,非外中之風也,治肝之法,可不以為先著耶?但東方木,生於北方水,使無此水,何以生之?使水不足,何以涵之?虛則補母,厥有深意。平昔嗜飲,醪醴傷陰,足間常患流火,行步振掉,皮肉幹瘠,春來漸有眩暈之象,肝風勃勃內動,加以陰絡之血又從痔孔內溢,淋漓不已,將何以榮筋澤肉乎?斯恙由來有自矣。目下年紀尚壯,猶可撐持,過此以往,欲求良治,不可得也。


57.風木司天之歲頭掉加甚案《吳門治驗錄》

夏鹽城,十三歲脈不洪弦,內風暗動,頭掉,左側喉中有聲。今歲厥陰風木司天,其發更甚。急宜養陰息風,趁此木火大旺之時,或可因其勢而折之。

原生地五錢 陳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石決明一兩,鹽煮 羚羊角三錢 茯神三錢,朱拌 川石斛五錢 炙龜版三錢 炒牛膝一錢五分 生牡蠣七錢 飛金十張[101]

又 養陰息風未見有效,左眉梢青筋入鬢,肝熱生風無疑。但病久絡虛,功效甚緩,先用養榮活絡法。

鮮生地一兩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忍冬藤三錢 羚羊角四錢 茯神五錢,朱拌 煨天麻四分 石決明一兩,鹽煮 山慈菇一錢 天竺黃一錢 陳膽星三分 竹瀝半酒杯 薑汁二匙[102]

又 細參病情,左耳複有酸痛,此系厥陰少陽陽明交會之所,絡虛風積,故頭牽左側有聲,藥投無變無增,入夜則靜,晨起則動,再用抑陽入陰法。

石決明一兩 煆磁石二錢 生鐵落三錢 抱木茯神五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原生地五錢 當歸須一錢五分 桑枝三錢煎好[103],和入大活絡丹[104]半丸。

又 照前方加:鐵落二錢 磁石一錢 生地三錢 竹瀝半酒杯 薑汁一匙 龜板三錢 橘絡三錢

加減摩風膏:草麻子十四粒,去皮,生搗 絡石藤三兩 忍冬藤三兩 蠍尾五錢 白芥子五錢 虎項骨一兩 草烏一兩 川烏一兩 歸尾一兩五錢 桑枝三兩 桂枝尖五錢上藥其熬濃膏,滴水成珠為度,再將草麻子連油和入,加麝香一二分,磁瓶收貯,早中晚取膏一小匙,兩手心摩極熱,摩其患處。

又 夏至陰生,肝陽漸斂,故外瘡內風俱有轉機,趁此重用育陰潛陽,柔以息風一法,務要除絕根株,不致為終身之累方妙,脈亦漸和。

原生地六錢 陳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炙龜板四錢 石決明一兩(鹽煮) 粉丹皮二錢 澤瀉二錢 赤苓三錢 草龍膽五分 生粉草五分 煆磁石三錢 生鐵落三錢煎好,和入大活絡丹半丸。

又 諸症漸減,聳息抬肩,間有聲喚,究屬肝木沖肺,所謂撞之則鳴也。再用平肝息風,以安肺金。

白蒺黎三錢 川石斛五錢 小青皮五分(醋炒)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明天麻五分(鈣煨) 池菊炭一錢五分 鉤藤鉤三錢 石決明一兩,鹽煮 青花龍骨三錢 獨活七分(酒炒) 穀精草一兩[105]

桑麻丸 每空心,開水送五錢,常服。


58.陰虛陽越頭眩案《吳門治驗錄》

劉北街左脈沉虛,右脈虛大而弦,陰虛陽越,木火上升,發為頭眩,足冷汗多,咳嗆[106],急宜育陰潛陽,預防厥中,擬防眩湯加減。

炒枯熟地五錢,童便制附子三分,煎湯(炒),去附[107] 炒歸身二錢 炒白芍一錢 明天麻五分(煨) 直劈黨參四錢 蒸冬朮一錢 炙黃耆一錢五分 陳皮白一錢 枸杞子三錢 黃甘菊一錢五分 炒黑牛膝一錢 鹽煮石決明一兩[108]

又 脈沉平,兩尺少力,此由陰虛陽越,故上見耳鳴鼻紅,咳嗆口膩,食不知味,與固本二陳法最合。

大生地三錢 大熟地五錢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炙甘草五分 米炒桑葉一錢[109]

又 音雖屬肝,其本出於丹田,氣海不充,則非用力不能提起,脈見右寸少力,肺氣耗而不肅,故臥則聲易出而起則難,自應補中斂氣為治。

上黨參四錢 蒸冬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訶子一錢 大麥冬三錢 陳皮白五分 當歸須一錢五分[110] 蘆衣十個 十服愈。[111]

問:「眩暈一症,言其眼目卒然昏花,如屋旋轉,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似屬相同,而丹溪先生立頭眩一條,又立眩暈一條,未知何意?」曰:「眩暈之症不一,丹溪謂其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然亦統論,未詳悉其致病之因也。有因濕者,脈細體重是也;因暑者,脈虛煩悶是也;有因風者,脈浮有汗是也;因寒者,脈緊體疼是也;因鬱者,脈沉痰火隨氣上厥也;因濕痰者,脈緩滑嘔吐身重是也。喜熱手按之而定者,陽虛也;熱手按之不定者,陰虛火上炎也。大凡諸症,氣實血實者下之即定,氣虛血虛者鎮納自安。究竟虛者多而實者少,即如前症,治雖不同,要皆調補氣血而愈。」可見治病必求其本,先問所因,《內經》之旨,不可違也。至眩僅眼目昏花,其症淺;暈則天旋地轉,其症重。眩或未必暈,暈則必兼眩。丹溪分而為二,想亦有見於此與!


59.眩暈複感秋風成瘧案《王旭高臨證醫案》

謝 久患肝風眩暈,複感秋風成瘧。瘧愈之後,周身筋脈跳躍,甚則發厥。此乃血虛不能涵木,筋脈失養,虛風走絡,痰涎凝聚所致。擬養血息風,化痰通絡。

制首烏 紫石英 白蒺藜 半夏 茯神 洋參 陳皮 羚羊角 石決明 煨天麻 棗仁 竹油 薑汁[112]

淵按:「瘧後脾氣必虛,風動雖由木燥,痰聚由於脾虛。若舌苔濁膩,運脾化痰尤不可少。」


60.血虛風動頭昏案《王旭高臨證醫案》

宋 營血內虧,不能涵木,加以惱怒,肝風暗動,不時頭昏腳軟,防其跌僕。今宜養血息風。

黨參 當歸 白芍 川貝 陳皮 茯神 棗仁 香附 橘葉 砂仁 石決明 刺蒺藜[113]

淵按:「營虛由脾不化,心不生。黨參、當歸補脾以生營,砂仁、橘葉快脾以疏肝,餘亦清金制木、利氣養營者也。」


61.眩暈從虛風痰治案《王旭高臨證醫案》

章 《經》曰:「上虛則眩。」丹溪云:「無痰不作眩。」病機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眩暈不出虛風與痰三者為患。健忘筋惕,虛與肝之病也,吐痰乾膩,津液所化也。

從三者治之,雖不中,不遠矣。

生洋參[114] 天麻 天竺黃 川貝 茯神 制南星 石決明 牡蠣 甘菊花 牛膝 女貞子 嫩鉤藤[115]

復診 眩暈虛風兼夾痰,前方佈置已成斑,病來心悸宗筋縮,養血清肝理必參。

生洋參[116] 天竺黃 天麻 川貝 嫩鉤鉤 羚羊角 石決明 菖蒲 茯神[117] 大補陰丸


62.清膽絡治眩暈案《吳鞠通醫案》

黃 三十歲 肝風內動,脈弦數,乃真水不配相火,水不生木,故木直強而上行,頭暈甚,即顛厥也。久不治為痱中,醫云痰者妄也。先與清肅少陽膽絡,繼以填補真陰可也。

羚羊角三錢 茶菊花三錢 黑芝麻三錢,研 桑葉三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苦桔梗二錢 鉤藤二錢 薄荷七分丸方定風珠。[118]


63.肝木犯脾內風震動晨瀉頭眩案《類證治裁》

本 寐醒舌幹辣,華池津不上朝,頭眩耳鳴,肢麻脅痛,肝風內震,腹滿腸鳴,晨瀉不爽,木氣直犯中宮矣。左關浮弦,右浮滑,痰嗽不利,太陰受戕,有年,須防類中。

晨服方,運脾陽以利濕,生白朮、茯苓、半夏(青鹽制)、炙甘草、薏苡仁(炒)、砂仁、益智仁(煨)、山藥(炒)、小麥。

晚服方,養肝陰以息風,阿膠(水化)、枸杞子、茯神、麥門冬、石斛、白芍藥、桑枝、甘菊(炒)、黑芝麻、牡蠣粉。寐後,用柿霜二匙含舌下,以生廉泉之津。服效。


64.內風夾痰火上冒掉眩案《類證治裁》

沈氏 當夏鬱怒不寐,五更起坐,倏然頭搖手戰,目閉耳鳴,暈絕身冷。此怒動肝陽,內風挾痰火上冒也。急煎淡青鹽湯以降風火,一啜即醒。

用牡蠣、鉤藤、山梔、桑葉、白芍藥、茯神、菊花(炒),二服神志已清。

轉方用熟地黃(炒)、枸杞子(焙)、石斛、棗仁(炒)、龜板(炙)、牡蠣粉、磁石,鎮補肝陰而安。


65.肝腎陰虛風動身麻頭目冒昧案《龍砂八家醫案》

黃士岩戴士周 右體酸疼麻木,迎風流淚失明,是腎肝精血交損,致內風習習鼓動,頭目冒昧,所謂下虛必盛也。

六味丸加龜膠、紫河車、茯神、遠志。


66.濕鬱上泛眩暈案《愛廬醫案》

眩暈多年,每發於濕蒸之令。今年初夏,潮濕過重,發亦頻頻。診脈濡細,舌苔膩白。考古法眩暈一證,概從 《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大旨不外乎風陽上旋,再辨別挾火挾痰以治之。今按脈證,乃濕鬱上泛,挾濁痰膩膈所致。因前人未經論及,而臨證亦罕見也。擬辛香運中,以化濕化痰主之。

制厚朴一錢 煨草果四分 炒蘇子一錢五分 旋覆花一錢五分 茅朮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白芥子七分 椒目五分 赤苓三錢[119]

詒按:所論病機極合。方中尚宜參入清泄肝陽之品,如白芍、蒺藜之類方穩,蘇子似不必用。又按:黃坤載 《四聖心源》中,論此等證最詳。每以木燥土濕為言,勿謂前人未及也。

再診:眩暈不復作,舌白依然,脈濡便溏,脘中較爽。

信系體肥多濕,嗜酒多濕,臥於地坑之上亦感濕,好飲冷茶亦停濕。倘泥於古法而投滋降,不亦遠乎。再擬昨方加減,仍守太陰陽明主治。

茅朮一錢 煨草果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土炒白朮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制厚樸一錢 旋覆花一錢五分 藿梗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通草一錢

詒按:眩暈由於濕痰壅遏者,亦所時有。然其中必有木火內鬱,為痰濁所蔽。治當於疏化濕痰之中,仍參清泄之品乃合。 


67.下虛誤作上虛案《王氏醫案續編》

一老廣文,俸滿來省驗看。患眩暈,醫謂上虛,進以參、耆等藥,因而不食不便,煩躁氣逆。

孟英診曰:「下虛之證,誤補其上,氣分實而不降,先當治藥,然後療病。」

與梔、豉、芩、桔、枳、橘、菀、貝。一劑粥進便行,嗣用滋陰息風法而愈。


68.體厚反用溫補不治案《王氏醫案續編》

比邱尼心能,體厚蹣跚,偶患眩悸,醫以為虛,久服溫補,漸至發腫不饑。仲夏延孟英視之。脈甚弦滑,舌色光絳,主清痰熱,盡撤補藥。

彼不之信,仍服八味等方,至季夏再屈孟英診之。脈數七至,眠食盡廢,不可救藥矣。果及秋而茶毗[120]


69.虛證痰火辨治案《王氏醫案續編》

胡秋穀令愛,年甫笄,往歲患眩暈。孟英切其脈滑,作痰治,服一二劑未愈。更醫謂虛,進以補藥頗效,渠信為實然。今冬複病,徑服補藥,半月後,眠食皆廢,聞聲驚惕,寒顫自汗,肢冷如冰,以為久虛欲脫,乞援於孟英。

脈極細數,陰已傷矣。目赤便秘,胸下痞塞如柈,力辨其非虛證。蓋痰飲為患,乍補每若相安,具只眼者,始不為病所欺也。

投以旋、赭、茹、貝、蛤殼、花粉、桑、梔、蔞、薤、連、枳等藥[121],數服即安,而暈不能止,乃去赭、薤、蔞、枳,加元參、菊花、二至、三甲之類[122]。服匝月始能起榻。

眉批:痰火為患,十人常居八九,而醫書所載皆治寒痰之法,十投而十不效。今得孟英大闡治熱痰之法,真可謂獨標精義矣。


70.男子五八眩暈欲發萎厥中風案宋《沈俞醫案合鈔》

四十。操持煩心,身中陽氣多升,肝膽相火內風震動莫制,遂有眩暈驚惕,肉酒蒸聚濕熱,由胃脈下注跗足,每多膿水,此痿厥中風之萌。秋冬務在藏聚,溫養經脈佐以溫通,加味虎潛丸宜用。

虎潛丸去白芍、當歸、知母、鎖陽、廣皮,加枸杞、茅蒼朮、白蒺藜、車前子、紅棗丸。[123]


71.煩勞陽升風動眩暈案《沈俞醫案合鈔》

劉,六三。脈得動搏,勞心煩劇,陽易升越,內風陡起,遂致眩暈欲僕,據述上冬患此,春夏數發,蓋冬季少藏,不耐天暖氣泄。法當填陰收納,以培風蟄。二陳湯只治痰眩,非攝納方也。

鹿角膠 柏子仁 天冬 熟地 杞子 青鹽 石菖蒲 遠志 蓯蓉 茯神 牛膝 魚膠[124]


72.眩暈類似煎厥案《問齋醫案》

《經》以上虛則眩。汗為心液。五志過極,皆從火化。心神過用,慮竭將來,追窮已往,馴致肝腎陰虧,龍雷火起,汗眩交並,如駕風雲。高臥不能動搖,動則天旋地轉,甚則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似類中而近煎厥[125],難期速效。當以緩圖,假以歲月,輔以藥餌,方克有濟。

大生地 懷山藥 山萸肉 赤茯苓 建澤瀉 川黃連 羚羊角 淡竹瀝 生薑汁服[126]

藥四劑,汗眩雖減,心更煩亂,脈仍細軟。《經》以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上不足者,必由於下。心煩亂者,必因腎虛。症本深思遠慮,擾動五志之陽,化作龍雷之火,消爍臟陰營液。

經旨有煎厥症名,近於此也。上病下取,滋苗灌根,實下為主

大熟地 懷山藥 山萸肉 雲茯苓 人參 鹿茸 玄武板 大麥冬 五味子 生牡蠣 淡竹瀝實下之劑,又服四劑,汗眩漸平,心煩較定。[127]

然臟陰營液久虧難複。所謂陰者,即五臟六腑清淳之精,非獨足少陰腎水之陰也。陰之受傷,出陽氣先傷。所謂陽者,即五臟六腑五五二十五陽太和之氣,非獨手少陰心火之陽也。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火有君相,天一生水,坎離本不相離,水火同居一窟。心君百凡俱動,腎相翕然而起,煎熬陰液,晝夜不息,甚於欲火

補陰必得五臟六腑之精充,潛陽必得二十五陽太和之氣固,豈獨心腎為然哉。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生陰長,陰從陽化,又當以化源為主。然臟腑各有化源,又非獨脾腎為然也。

由此觀之,陰陽、水火、臟腑、氣血,未易分途治也。

爰以六味、三才、生脈、二仙、二至,合為偶方主治。

大生地 牡丹皮 建澤瀉 懷山藥 山萸肉 雲茯苓 天門冬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玄武板 紫鹿茸 女貞子 旱蓮草水疊丸。早晚各服三錢,淡鹽湯下。


73.眩暈上病下取案《問齋醫案》

眩暈欲傾,心膽自怯。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上病下取,滋苗灌根,肝病治脾,心病治腎。

大熟地 懷山藥 山萸肉 人參 雲茯苓 冬白朮 炙甘草 制半夏 陳橘皮 酸棗仁 遠志肉[128]


74.眩暈怔忡從肝論治案《問齋醫案》

素多鬱怒肝傷。曾患腸風下血,血去陰虧火旺,木燥風生。風火盤旋,頭眩眼花,不能起坐。虛裏穴動為怔忡,小便渾濁屬於熱。濁時形神舒展者,肝主小便,肝火下降也。清時反覺不安者,肝火上升也。得食諸症暫平者,顯系內虛也。遍身疼痛,遊走不定者,二氣源頭不足以流暢諸經也。所服諸方都是法程,仍請一手調治,何必遠涉就診。

大熟地 粉丹皮 建澤瀉 懷山藥 山萸肉 雲茯苓 人參 大麥冬 五味子[129]


75.仲夏昏暈誤作急痧案《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丙辰仲夏,遊武林,仁和胡次瑤孝廉北上未歸,令正孫孺人陡患肢麻昏暈,以為急痧,速餘視之。面微紅,音低神疲,睛微赤,苔色微黃,足微冷,身微汗,胸微悶,脈微弦。

乃本元素弱,謀慮縈思,心火上炎,內風隨以上僭,豈可誤作痧閉,妄投香散之藥哉?

以人參、龍、牡、菖、連、石英、麥冬、小麥、竹葉、蓮子心[130]為方,兩啜而瘥,尋予平補善其後。

次瑤醇謹博學,與余交最深,久欲卜居結鄰而未果。庚申之變[131],率妻妾登舟,將來海昌,城閉不能出,與賊遇,並一幼女殉節於河,可哀也已。


76.木火之體眩暈案《得心集醫案》

薑吉甫翁令正,據述今春分娩,得子甚小,患胎風症,不育。今秋燥氣異常,患咳者比比,及大雪,正值腎陰當權,得咳嗽、氣促、畏寒之恙,每臨夜兩顴赤如火烙,認為寒邪外束。與以疏散之藥,數日未效。然亦不介意。偶於五鼓時,忽然眩暈,四肢如麻,倏時冰冷,人事默默,胸緊氣促,喉內痰鳴,逾時方醒,醒而復發。醫者認為虛寒痰厥,進附杞陳半之劑,未中。

余見其形體清瘦,脈來弦數勁指,問知數日不寐,寐則口中亂語,且睡中每多驚怖,如墜於地,唇舌二便如常。因謂曰:「尊閫之體,肝火太旺,以致血燥無以蔭胞,所以胎小而多風。即今之病,亦屬肝風之症。夫人之一身,心高腎下,水火固不相射,然須相濟。」《經》曰:「君火之下,陰精乘之。」今元陰澆薄,何供所乘,所以火愈炎、木愈燥、風愈張,風火相煽,心主撩亂,而人事眩暈矣。

治法發散、攻下、溫補諸方,皆不相宜,發散而火愈升,攻下而陰愈亡,溫補而陽愈亢。即補水之劑,亦後來調養之法,施於此際,殊屬迂遠。大約木喜條達,風宜靜鎮,火宜滋潤,遂其生髮之性,不令抑鬱枯槁,使守其常而不變。吉翁聞餘議,頗不以為非,促令疏方,連進數劑而愈。

附方:

當歸 白芍 丹參 丹皮 桑葉 川貝 柴胡 薄荷 棗仁 黑麻 洋參 麥冬 天冬 甘草金銀煎湯。[132]

越旬日,人事清健,諸病頓除,更委善後之法。

余診畢論云:尊閫玉體清瘦,脈來尺澀關弦,夫澀者,血虛也;弦者,肝燥也。至於形質,在五行之中,稟木火而生者,其為人也性急,主正直,主多驚,主多怒,主善憂,主善敏,種種不一。大抵木有凋謝之日,又有生發之期,火有遏止之時,又有炎威之候,而火生乎木,木又畏火。

前此之眩冒,肝風張也。吾不用祛風之藥,但取養肝潤燥之品,既已呈效。今囑善後,所云補水之劑,可參用矣。誠能怡情善養,藥餌平調,滋潤苞根,不使枯槁作燃,即保無虞。管見酌方。後如葉夢,即當賜音召診。

附方

地黃 人參 麥冬 茯神 當歸 生芍 枸杞 葳蕤 阿膠[133]


77.眩暈從痰論治案《壽石軒醫案》

書云:「無風不暈,無痰不眩。」又云:「昔瘦今肥,責之於痰。」又云:「痰飲淩心則心悸,上升則頭眩。」

前述諸症,貴恙具見。探其源,則由驚恐傷膽,抑鬱傷肝,思慮傷脾。故膽虛善怯,肝旺善怒,脾弱難運,津液不歸正化,遂變蒸而為痰飲。飲入經絡,則筋惕肉瞤;擾心腎,則夢驚神恍,間有遺滑,多疑不決,多食善饑,均痰熱薰灼之為患耳。脈象沉弦且滑。久則有類中之虞。速當鎮靜精神,清心寡欲,庶與藥餌兼功。

八楞麻五分[134] 瓜蔞霜一錢 茯神苓各三錢 苦竹根一錢五分 珍珠母三具(鹽水煮) 首烏藤三錢 廣橘皮絡各一錢 甘菊炭七分 明天麻一錢(去油) 漢防己五分 合歡皮五分 秫米三錢 白蒺藜三錢(去刺) 法半夏一錢五分 滌飲散五分[135]


78.體豐氣虛痰多案《壽石軒醫案》

體豐氣虛,多濕多痰。痰凝胸中則嘈雜善饑;痰上升則眩暈;淩心則心悸,搖搖如懸旌,自汗淋漓。脈象弦滑無神。久延防成類中。速當自開懷抱,庶得與藥餌兼功。

乾地黃一錢五分 川貝母三錢(去心) 生山梔一錢 南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川石斛一錢五分 酸棗仁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粉甘草七分 雲茯苓三錢 竹根一錢五分(薑炒) 梨皮三錢 [136]


79.內風升擾眩暈並作案《慎五堂治驗錄》

方星如母,客秋咽喉腫痛,入冬病減。今冬末春初,漸加咽間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137]四肢時麻,眩暈間作,自覺胸中之氣升多降少。醫進辛溫滌痰之品,漸致四肢動搖不安,夜分氣升而厥顛,旋足冷神憊,納微,脈關弦尺弱,舌中乾,苔白。[138]

此真陰虧乏,木無涵養,肝陽上越化火化風,雖宗高氏方填陰涵陽,終虞暴僕耳。

天冬一錢半 元參心五錢 生牡蠣一兩 生地三錢 蓯蓉三錢 西洋參一錢半 磁朱丸三錢 菊花三錢 牛膝一錢半 女貞子三錢 黑豆衣三錢[139]

各恙減半,依原進步可也。前方去膝、菊,加漂淡海參五錢、漂淡淡菜三錢[140]


80.經來眩暈案《慎五堂治驗錄》

陶靄山室,壬午,夏家橋油坊。奔走長途因於佛事,吸人暑濕兼感風邪,醫投裏藥,病益加劇,不饑不食已旬餘矣。曾以清泄表邪,得汗瘖布而愈。茲忽經水不期而至,眩暈大作,耳鳴不寐,作惡便難,肢冷脈弦,乃血去過多而厥陽上冒也。當柔劑和之。

女貞子三錢 夏枯花三錢 白螺螄殼五錢 湘蓮子三錢 淡蓯蓉一錢半 旋覆花二錢 生牡蠣七錢 金釵斛三錢 老枇杷葉四錢 活磁石三錢 朱砂塊七分,絹包 青秧七錢[141]

各恙減半。加白芍三錢、甘草三分。


81.秋病眩暈耳鳴案《慎五堂治驗錄》

鬱硯香,年六旬外。甲申初秋患眩暈耳鳴,延醫調治,酸斂膩補,愈服愈劇。迨至秋末,食面益甚,脘痞嘔惡,醫用芳香消導,病益不支,知饑思食,大便經旬不解,諸醫鹹為不治。所親管敏之乞餘往診,脈則弦大,舌色灰黃,曰:「無恐也。不過陰液虧而燥屎不下,何至惶懼若此耶?」蓋秋病眩暈耳鳴,症固屬虛,斂之補之並非背謬,而愈服愈劇,其故何也?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治是症之本宜滋水以生肝,所謂補虛益體須氣味相生,秋令之木宜水以生之。繼而食面致嘔,醫固知其食滯也,大用香開消導,雖化而胃液涸矣,望其九竅通調得乎?治宜鹹潤之品養液通腸,稍佐和陽息風,便解再商培本。

乃用蓯、蔞、半、枳、金斛、桑、麻、菊花、旋覆、蘭葉、稻葉[142]等,一劑便通,諸恙霍然。

眩暈耳鳴都因肝虛夾痰而風陽上僭,況乎秋令肝血益衰,反乘胃土,胃傷則容受運化失司,以致食阻中宮,液傷則大腸失潤,便結不解。醫者昧於斯理,補之消之不中病機,何異實實虛虛之謬乎?不遺人夭枉者鮮矣。


82.陰虛眩暈案《慎五堂治驗錄》

陳天生正,丁亥孟冬,孫家角。望年失血後元虛不復,今秋寒熱盜汗,咳嗆痰升,四肢麻木,兩足俱冷,左半身不能稍動,知饑不食,顴部時紅,耳鳴眩暈,脘痛時發,大便乾澀,脈形細弦,舌根起粒如榴子。

閱所進方皆以清暑化濕,泄風化痰之品,愈治癒劇,非外因證,是水虛不能涵木,木反淩金侮土也。柳洲云:「虛人肝腎之氣上浮,宛如痰在膈間,須投峻劑養陰,俾龍雷之火下歸元海,其此之謂歟?茲宗其意,陰充陽潛為福。」

生牡蠣一兩半 枸杞子四錢 滁菊花三錢 川石斛四錢 磁石五錢(朱打為丸) 桑枝一兩葉三錢 黑芝麻三錢 穀芽一兩 制首烏七錢 水炙草一錢 天麻一錢服五劑,去天麻、川斛,加蓯蓉一錢半、白芍二錢半[143]

飲食增,足漸溫,麻木定,手足能動。再去牡蠣、磁石、首烏,加直生地三錢、阿膠一錢半。

後用膏方調補,其方錄下。

直生地八兩 淨當歸一兩半 生牡蠣二斤 黑豆半升 白芍三兩 女貞子一斤 龜甲八兩 黑芝麻一合 水炙草一兩 白菊花三兩 蒲桃乾六兩 川斛三兩 乾首烏八兩 桑枝一斤葉三兩 五味子五錢 白蜜 阿膠二兩收膏。[144]


83.痰火上攻上實下虛治案《一得集》

金衢嚴桑觀察,過於勞頓,虛陽上冒,更挾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體質偏陽,頭暈腳弱。患此數年,退歸靜養,醫治罔效,召餘治之。脈浮滑數大,溢上魚際,正 《脈法》所雲高章之脈也。余曰:「高年亢陽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厚之人,必有獨盛之處,症似不足,其實有餘也。夫頭面諸竅,乃清空之地,六陽經脈之所會聚。上竅皆奇,尤為陽中之陽。厥陰風火內旋,蒸騰津液,如雲霧之上升,清陽不利,則為眩暈;且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有餘即是火。其沖於上也,則為眩暈。流於下也,則成痿痹。入於肢節,則如癱瘓;藏於胞絡,則為癇厥。陰不足而陽有餘,所謂上實下虛是也。治以清痰火為先,次息肝風,終以養血潛陽,徐圖奏效。

方用鮮橄欖數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參、川貝母、釵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麥冬、山梔皮、竹瀝,少佐薑汁,同熬膏,入生礬末,每清晨用開水沖服三四錢,服之頗安。[145]

再診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參、石斛、山梔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蠣、甜杏仁、川貝母、麥冬、石菖蒲、竹瀝、薑汁等,調理兩月,漸能步履。而頭暈終不能瘥,總須慎陰為是。[146]


84.肝陰不足眩暈欲嘔案《診餘舉隅錄》

乙未春,餘寓上海,有程姓閨媛,早起必頭眩欲嘔,甚至嘔吐酸水,飲食不進,患已多年,醫藥罔效。曾請治於西人,飲以藥水,似效又不甚效。來延余診,脈象左部弦數,知是肝陰不足,與以益陰湯加味,投劑輒效。


85.陰虛陽亢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徐右 陰分不足於下,虛火浮越於上,單聲嗆咳[147],痰帶青綠。宜育陰以制伏陽氣,陽氣平則眩暈自定也

細生地四錢 粉丹皮二錢 川貝母二錢 黑豆衣三錢 白蒺藜三錢 淡天冬三錢 海蛤粉三錢 池菊花一錢五分 陳關蟄六錢


86.木鬱化火傷陰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康右 木鬱生火,肝火散越。內熱日久不退,咽中熱沖,頭目昏暈。脈弦大而數,舌紅無苔,滿布裂紋。肝火灼爍,陰津日耗,水源有必盡之勢。草木無情,恐難回情志之病。

擬黃連阿膠湯以救厥、少二陰之陰,而瀉厥、少二陰之火。

清阿膠溶化(沖)二錢 川連五分,雞子黃拌炒 生白芍三錢 地骨皮二錢 大生地五錢 丹皮二錢 女貞子三錢,酒蒸 川石斛四錢 萱花三錢[148]

二診 內熱稍輕,而咽喉胸膈仍覺乾燥難忍。舌紅無苔,裂紋滿布。心火劫爍,陰津消耗。惟有涵育陰津,為抵禦之計。

大生地四錢 阿膠三錢 煨石膏三錢 石決明五錢 黑豆衣三錢 大麥冬三錢 花粉二錢 炒知母二錢 雙鉤藤三錢[149]

三診 內熱大減,而仍頭目昏暈,舌燥咽幹。氣火內爍,陰津消耗。再和陰泄熱。

大生地五錢 生甘草五分 粉丹皮二錢 阿膠三錢 大麥冬三錢 生白芍三錢 地骨皮二錢 鉤鉤三錢 石決明五錢 川雅連三分,雞子黃拌炒[150]

四診 咽喉胸膈燥痛稍減,神情稍振。然仍口渴無津。厥少二陰之火,劫爍胃陰。再救陰泄熱。

西洋參二錢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花粉二錢 大麥冬三錢 煨石膏五錢[151] 黑豆衣三錢 池菊一錢五分 川石斛四錢 女貞子三錢,酒蒸[152]

五診 咽喉胸膈燥痛大減。然耳竅閉塞,眼目昏花,大便不行。少陽鬱勃之火,上升不靖。甘養之中,再參清泄。

西洋參一錢五分 花粉二錢 丹皮二錢 黑山梔三錢 黑豆衣三錢 大麥冬三錢 桑葉一錢五分 池菊二錢[153] 更衣丸一錢,開水先送下

六診 胸膈燥痛遞減。目昏耳閉,還是鬱勃之升。再泄少陽而和胃陰。

西洋參 麥冬 黑山梔 黑豆衣 桑葉 南花粉 淡芩 川石斛 池菊花 丹皮[154]

七診 肝木偏亢,上升則為風為火,下行則為鬱為氣,所以舌紅俱淡,燥渴俱減,而脹滿氣逆也。疏其有餘之氣,養其不足之陰。

金鈴子二錢 沉香二分,乳汁磨沖 白芍三錢 川石斛三錢 大天冬三錢 香附蜜水炒,二錢 幹橘葉一錢五分 煨磁石三錢 阿膠珠二錢 。[155]


87.陰虛陽亢頭昏目重案《張聿青醫案》

費統帥 腎虛則生火,木燥則生風,水虧木旺,肝風鴟張,風乃陽化,故主上旋。陽明胃土,適當其沖,所以中脘不時作痛。木侮不已,胃土日虛,而風陽震撼,所以左乳下虛裏穴動躍不平。肝風上旋至巔,所以頭昏目重,一身如坐舟中。肝為藏血之海,肝臟既病,則榮血不和,遍體肌膚作麻。吾人臟腑陰陽,一升必配一降。肝,髒也,本主左升。膽,腑也,本主右降。升者太過,則化火化風,降者太過,則生淪陷諸疾,必得升降控制,而後可以和平。今肝升太過,則膽降不及,膽木漂拔,所以決斷無權,多疑妄恐,面色並不虛浮,而自覺面腫,陽氣壅重於上故也。舌苔白膩,冷氣從咽中出,以肝膽內寄相火,陽氣升騰,龍相上逆,寒濕陰氣,隨風泛動。倘實以寒濕盛極,而致咽中冷氣直沖,斷無能食如平人之理。

丹溪謂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夫邪火不能殺穀,而胃虛必求助於食,可知胃虛乃胃之陰液空虛,非胃之氣虛也。脈象細弦而帶微數,亦屬陰虛陽亢之征。為今之計,惟有靜藥以滋水養肝,甘以補中,重以鎮攝。陽氣得潛,則陰氣自收,盜汗亦自止也。特內因之症,不能急切圖功耳。

玄武板六錢(炙)[156] 煆龍骨三錢[157] 塊辰砂三錢[158] 大生地四錢 生牡蠣六錢 白芍二錢 天冬二錢 茯神三錢 生熟草各三分[159] 洋青鉛六錢[160] 淮小麥六錢[161] 南棗四枚


88.抑木安脾治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周右 便泄雖止,腹仍攻鳴,眩暈氣逆,沖陽上升,脾土失和。宜育陰以制陽氣上逆之威,抑木即所以安脾也。

阿膠珠二錢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池菊花一錢五分 炙黑草五分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黑豆衣三錢 海蛤粉三錢 茯苓三錢 鹽水炒竹茹一錢 [162]


89.煩勞陽升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嚴左 體豐濕痰素盛,熬夜勞神,陽不收藏,致肝陽挾痰上升,頭昏眩暈,噁心欲嘔,胸悶不舒。脈象糊滑,關部帶弦,舌苔濁膩。痰火交熾。恐風旋不息,而致發痙。

制半夏三錢 枳實一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制南星七分 橘皮一錢 炒竹茹一錢 白蒺藜三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 白金丸一錢,開水送下[163]

二診 化痰息肝,眩暈噁心已定,熱亦退楚。前法入出,以清邪藪。

制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牛膝三錢 白蒺藜三錢 陳膽星五分 上 廣皮一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蛤殼五錢 大地栗三枚


90.煎厥眩暈心悸案《張聿青醫案》

陳右 營血不足,肝氣有餘。中氣痞阻[164],眩暈耳鳴,心悸少寐。宜養血息肝。

制香附 金鈴子 白歸身 杭白芍 清阿膠 炒棗仁 朱茯神 煆決明 白蒺藜 煨天麻 甘菊花

二診 向有肝厥,肝氣化火,劫爍陰津,致營液不能營養。遍身筋骨作痛,眩暈,心悸,耳鳴,顴紅火升,熱熏胸中,胸次窒悶,腎水不能上潮於心,時常倦睡。脈細弦尺澀。宜滋腎之液,以息風木。

阿膠珠 生地 天冬 黑豆衣 元參 白芍 女貞子 朱茯神 生牡蠣 白歸身 淮小麥[165]

三診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內經》極言陽火內燃,氣血煎熬,陰不含抱,陽火獨炎,一時陰陽幾離,遂為煎厥,經義如此,原屬大概。今診脈象細弦,左尺小澀,右尺不藏。病起於數年前,屢屢發厥,旋即經事遲行,甚至一年之中僅來兩次,其陽氣之吸灼,陰液之消耗,略見一斑。茲則肩背、腰膂、股腨皆痛,火時上升,心悸,耳鳴,頭暈。據述操持煩勞,甚於平人。顯由煩勞激動陽氣,壯火食氣,遂致陽明絡空,風陽乘虛入絡,營血不能榮養筋絡,是失其柔則養筋之常也。心為陽,心之神為陽中之陽,然神機轉運,則神氣靈明,神機不運,則神氣蒙昧,所以離必中虛,其足以轉運陽神者,陰津而已矣。今風陽亢盛,陰津日虧,雖有陽神,而機樞不運,所以迷沉善寐,是失其精則養神之常也。舌苔或黃或白,或厚膩異常,有似陰虛之中,複夾濕邪為患。殊不知人必有胃,胃必有濁,濁隨虛火升浮,舌苔自然變異,從可知濁乃假濁,虛乃真虛也。治之之法,惟有甘以益胃,滋腎祛熱,以息風木。然必安靜勿勞,方能奏功,不可不知。

大生地六兩 白歸身酒炒,二兩 木瓜皮炒,一兩五錢 杭白芍酒炒,二兩 大熟地四兩 黑元參三兩 朱茯神三兩 黑豆衣三兩 肥玉竹三兩 大天冬三兩 金石斛劈開,四兩 潼沙苑秋石水炒,二兩 女貞子酒蒸,三兩 大麥冬三兩 西洋參三兩 野於術人乳拌蒸,一兩 甘杞子秋石水炒,三兩 柏子仁去油,三兩 厚杜仲秋石水炒,三兩 小兼條參秋石水拌,另煎沖入,八錢 生熟甘草各七錢 粉丹皮二兩 生牡蠣八兩 陳阿膠溶化,沖,四兩 龜板膠溶化,沖,四兩上藥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以溶化二膠兼條參湯沖入收膏,每晨服七八錢,漸加至一兩餘,開水沖化。[166]


91.痰阻胸脘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褚右 體豐多濕,濕盛生痰,痰在胸脘,甚則嘔吐。吾人肝膽表裏相應,肝上升則化心營,膽下降則化相火,胃居於中,為升降之中道,膽宜降,胃亦宜降。今胃中為痰氣所阻,胃氣不能通降,則膽木之氣不能獨向下行,於是但有肝之升,而無膽之降,遂成一有升無降之局,所以一身如坐舟中,有似虛空提起,目常帶赤,即是膽中之氣火,挾命陽浮逆於上也。脈象弦滑。為中風之根。所進一派粘膩陰柔之藥,是抱薪而救火也。吾見愈者亦罕矣。

制半夏 煨天麻 橘紅 枳實 制南星 雲茯苓 白蒺藜 炒竹茹 白金丸 磁朱丸[167]

又 脈稍柔緩,軀體之升浮蕩漾,亦減於前。水不涵木,固令陽氣上升,殊不知胃膽不降,亦能使之上逆。藥既應手,無庸更章。

制半夏 制南星 枳殼 廣陳皮 杏仁泥 瓜蔞皮 澤瀉 竹茹 鉤藤 磁朱丸[168]


92.眩暈心中跳蕩案《張聿青醫案》

嚴右 腹時疞痛,眩暈頭昏,心中跳蕩,帶下舌光,脈象虛弦。此液虛不能涵養,致陽氣升騰不息。擬平肝而息風木。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醋炒香附二錢 煆磁石三錢 阿膠珠三錢 川楝子一錢五分 炒川雅連三分 石決明四錢 朱茯苓三錢 潼白蒺藜鹽水炒,各一錢五分[169]

二診 腹痛已止,眩暈亦減。然心中時仍跳蕩,蕩則神覺昏糊。還是肝陽撼擾。再寧神和陽養肝。

阿膠珠二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煆龍骨三錢 大生地四錢 炒棗仁二錢(研) 生牡蠣五錢 塊辰砂三錢 鉤藤後入,三錢 金器一件,懸煎 


93.眩暈皮寒骨蒸案《張聿青醫案》

李右 氣血兩虧,木失涵養,致陽氣不和,頭昏眩暈,皮寒骨蒸,時易汗出。陽氣不能外衛,非偏熱所能常進也。[170]

川桂枝五分 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白茯苓三錢 白歸身二錢 炙黑草三分 橘白一錢 淮小麥五錢 大南棗三枚[171]


94.頭昏目眩腹滿作痛案《張聿青醫案》

葉右 但寒不熱,漸致腹滿作痛,頭昏目眩,飲食少思。脈弱而弦。氣滯於下,陽升於上。宜調氣息肝。

醋炒香附二錢 當歸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 乾橘葉一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 佛手花七分 生熟穀芽各一錢[172]

二診 眩昏少減,食入仍滿。再和協肝脾。

制香附二錢 廣陳皮二錢 朱茯神三錢 冬白芍一錢五分 縮砂仁五分,後入 炒枳殼一錢 炒棗仁三錢,研 香櫞皮一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沉香曲二錢,炒 焦麥芽二錢[173]


95.陰不潛陽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梁右 每交陰分,火升眩暈顴紅,陽氣盡從上淩,兩足不溫,頭髮脫落[174]。宜導陽氣下行。

生牡蠣四錢 炙龜板三錢(先煎) 池菊一錢五分 雲茯苓三錢 石決明四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鉤藤三錢 粉歸身一錢五分 滋腎丸一錢五分,鹽湯先服[175]


96.陽浮引火下行案《張聿青醫案》

茅右 脈細濡而右關帶滑。疊進育陰潛陽,昏暈依然不定,有時汩汩作酸。良以清津為陽氣所煉,漸欲成痰,致濁阻清位,所以昏暈不能定也。再以退為進。

制半夏 晚蠶沙[176] 雲茯苓 杭菊 廣橘紅 煨天麻 白蒺藜 白金丸三分

二診 陽氣浮越在上[177],時時昏冒。在上之陽氣日浮,在下之陽氣日乏,所以疊進潛陽,而病不少退。擬 《金匱》附子湯以導陽氣下行。

臺參須一錢(另煎) 野于朮一錢五分 雲茯苓三錢 熟附片四分 煨牡蠣四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白蒺藜三錢 老生薑二片[178]


97.脾腎兩虛痰飲內阻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楊左 白疹已化,熱亦漸輕。而四肢欠溫,痰多頻咳,有時自覺熱沖至巔,則頭昏眩暈。脈象沉弦。良由痰飲內阻,陽氣不克宣通,所謂無痰不作眩也。擬化痰以通陽氣。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炒蘇子三錢 白蒺藜三錢,去刺 僵蠶二錢 白茯苓三錢 制南星四分 川桂枝四分 煨天麻一錢五分 煨薑二片[179]

二診 頭暈惡寒已退,痰多欲咳。的是痰飲內動,陽氣鬱阻。再化痰降氣。

于朮二錢 川桂枝三分 補骨脂鹽水炒,一錢 乾薑三分 炙草二分 橘紅一錢 白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五加皮二錢[180]

三診 昨吐痰涎甚多,飲邪上泛也。今吐痰尚作惡心,胃氣已經虛餒,況吐出帶黑。擬四逆法。

臺參須另煎沖,八分 上廣皮一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五分 淡乾薑五分 竹茹薑汁炒,一錢 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181]

四診 投附子四逆,嘔吐已止,痰亦漸少,咳嗽較定,而咽中覺燥,舌仍淡白。本質陰虧,未便溫燥過節。擬六君以治脾胃為主。

臺參須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于朮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 生熟草各一分 竹茹薑汁炒,一錢 佩蘭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182]

五診 祛痰補氣,咳嗽痰多俱減,咽燥轉潤。的是寒飲內阻,脾胃氣虛。藥向效邊求[183]

臺參須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陳皮一錢 薑汁炒 竹茹一錢 炒于朮二錢 生熟草各二分 雲茯苓三錢 生熟穀芽各一錢 玫瑰花二朵 真武丸三錢,先服

六診 痰多咳逆氣喘。脈象沉弦,左部細弱。脾胃腎皆虛,氣不收攝。擬攝納陽氣。

臺參須 補骨脂 厚杜仲 雲茯苓 車前子 菟絲子 懷牛膝 濟生腎氣丸[184]

七診 溫攝脾腎,氣喘已平,痰亦漸少。可見脾虛不運則生痰,腎虛不納則氣逆。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臺參須一錢 炒于朮一錢五分 牛膝鹽水炒,三錢 車前子三錢 上廣皮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沙苑鹽水炒,三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茯苓三錢 巴戟肉三錢 杜仲三錢 補骨脂鹽水炒,三錢[185]

八診 氣喘已平,每至戌後陰分,痰輒上逆。再以溫藥和之。

臺參須一錢 茯苓三錢 炒于朮二錢 桂枝四分 炙甘草二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杜仲三錢 巴戟肉三錢 橘紅一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濟生腎氣丸三錢丸方 

脾虛則生濕,氣虛則生痰,痰飲內踞,為喘、為咳、為眩暈。溫脾所以燥濕化痰,而脾土之陽,化生於命火,曆投溫補脾腎,頗形康勝。此次喘發甚重,守前意進退施治,漸得平定。惟衰年氣血皆虧,陰膩之藥,必助寒飲,惟血肉有情之品,斯溫不涉燥,柔不涉膩。

炙上耆四兩 煨天麻一兩 巴戟肉三兩 白茯苓三兩 炙甘草八錢 奎黨參六兩 炒山藥三兩 廣郁金三兩 川桂枝八錢 炒于朮三兩 甘杞子三兩 厚杜仲三兩 炒萸肉二兩 制半夏二兩 廣橘紅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肥玉竹二兩 補骨脂鹽水炒,二兩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菟絲子鹽水炒,二兩 蜜炙淡乾薑六錢 炒霞天曲一兩 胡桃肉十二枚,打碎上藥各炒研為末,用鮮河車一具,漂淨酒煮打爛,搗藥糊丸,每服三錢。[186]


98.產後氣血兩虧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韋右 小產之後,氣血兩虧,胃呆少納,頭痛眩暈心悸,腰酸帶下。擬補氣和營息肝。

奎黨參三錢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187]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厚杜仲三錢 炙甘草三分 酒炒當歸二錢 茯苓神各二錢 生熟穀芽各二錢 黑豆衣三錢 玫瑰花二朵[188]

二診 甘以益胃,酸以制木,胃納稍起,心悸眩暈亦減,然帶下不止。前法再參固攝。

奎黨參三錢 生山藥三錢 黑豆衣三錢 炙黑草三分 厚杜仲三錢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煆牡蠣五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池菊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189]

三診 心悸已定,胃納不馨,帶下眩暈。再和中健脾,以退為進。

制半夏一錢五分 範志曲炒,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砂仁五分 蓮須一錢 炒山藥三錢 炒于朮二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資生丸四錢,二次服 煆牡蠣四錢 


99.脾虛生痰胃實膽逆案《張聿青醫案》

李左 脾虛則生濕,氣弱則生痰。然中氣空虛,何至膽陽上逆而為眩暈。脈滑,重取濡軟。良以脾虛胃實,脾虛則液滯為痰,胃實則膽逆為暈。擬外臺茯苓法出入。

人參須一兩,另研和入 廣陳皮一兩五錢 苦杏仁霜三兩 白僵蠶一兩 海蛤粉二兩,水飛 炒野于朮二兩 煨天麻一兩五錢 雲茯苓五兩 焦枳實一兩二錢 白蒺藜炒去刺,二兩 豬苓一兩 制半夏三兩 建澤瀉一兩五錢 薑汁炒鮮竹二青一兩上藥研為細末,用生薑五兩,煎湯泛丸如小桐子大,每晨服三錢,下午服一錢,橘紅湯送下。[190]


100.臟腑升降失調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陳左 右脈微滑,左關脈獨弦,弦為風木偏亢之征。據述別無他恙,惟有時冒眩。夫陰虛木旺,木燥生風,亦令眩暈,若系陰虛,安得於眩暈之外,別無兼症。吾人臟陰而腑陽,臟升而腑降,體之陰者其用陽,是謂陰中有陽,體之陽者其用陰,是謂陽中有陰,故離虛其中,坎滿其中也。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肝為臟而膽為腑,一臟一腑,表裏相應,與脾臟胃腑相附而升,相附而降,故肝合脾升,而心血以生,膽合胃降,而命火以長。今右脈微滑,胃有濕痰,而胃欠通降。胃降不及,則膽經之氣,安能獨向下行。於是肝脾之升也有餘,而膽胃之降也不及,有餘不及,即是偏勝之肇端,陽偏於升,而為眩為暈,亦固其宜。若壯水以涵養肝木,而潛其陽氣,惟陰虛陽亢者,有陰以制陽之效。若膽胃少降者,得陰柔之品,則胃腑愈窒,膽愈難降,斯肝愈上升。欲平其肝,當降其膽,欲降其膽,當降其胃,管窺之見,未識有當否。

制半夏三兩 廣陳皮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 枳實一兩五錢 茯苓四兩 滁菊花一兩五錢 海蛤粉四兩,飛 黑山梔一兩五錢 穭豆衣三兩 桑葉一兩五錢上藥曬乾勿見火,研為細末,用水竹茹四兩煎湯泛丸,每晨服一錢五分,下午半饑時服二錢。[191]


101.氣鬱化熱不孕昏暈案《張聿青醫案》

魏右 經事無故,而不受孕,平日間亦無他恙,惟時為昏暈,或四肢烙熱而酸楚,少腹時滿。脈大有力。蓋氣鬱則生熱,熱從內吸,則子宮枯燥,不能攝精,熱盛則生風,風陽鼓旋,則頭旋眩暈,脈絡不和。養血益陰,固屬要圖,而泄熱調氣,尤為急務,非大劑補益便為良法也。

大熟地砂仁炙,五兩 黑元參三兩 大連翹三兩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大生地薑汁炙,五兩 穭豆衣三兩 黑山梔三兩 四制香附四兩研 大麥冬二兩五錢 制首烏五兩切 晚蠶沙包煎三兩 全當歸二兩五錢 制洋參三兩 奎黨參四兩 炒杞子三兩 粉丹皮二兩 淡天冬二兩 滁菊花二兩 幹荷邊二兩 縮砂仁另煎沖,一兩 杭白芍二兩五錢 半夏曲二兩五錢,鹽水炒 松蘿茶二兩 桑寄生三兩上藥共煎濃汁,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二兩、白冰糖三兩,溶化沖入收膏,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102.胃滯膽逆眩暈治從育陰潛陽得效案《張聿青醫案》

薛 平素痰多,漸起眩暈,始清痰熱,未能速效,繼進育陰以潛陽氣,眩暈才得退輕。蓋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升降之機,肝合脾主左升,膽合胃,主右降。惟胃有蘊聚之痰,斯膽失下行之路。於是甲木生火,火即化風,久之而水源亦耗,所以育陰之劑,獲效於後也。宜循經驗之法調理。

炙生地五兩 奎黨參三兩 粉丹皮二兩 滁菊花一兩 黑玄參二兩 生于朮一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廣橘紅一兩 竹瀝半夏一兩五錢 生甘草五錢 萸肉炭一兩 川石斛三兩 生牡蠣四兩 茯苓塊二兩 南花粉一兩五錢 川貝母去心,一兩五錢 海蛤粉三兩,包煎 大天冬二兩 石決明四兩,打 煨天麻一兩五錢 肥玉竹二兩 白蒺藜去刺炒,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用清阿膠、龜板膠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192]


103.腎水不足陽越於上案《張聿青醫案》

任左 上則眼目昏花,下則陽道不通,有時火升面熱,稠厚之痰,從喉中咯出。或謂真陽式微,陽道閉塞,則眼目昏花,火升面熱,又系陰虛陽升明證,如以陽道不通與火升目花分為兩途,則欲養其陰,必制陽光,欲助陽光,必消陰翳,未利於此,先弊於彼矣。或者陰陽並虛,水火皆乏。庸有是理。然果水火皆乏,安能形氣皆盛,起居無恙乎?細察陽道不通,斷非陽衰不振,實緣腎水不足,虛陽盡越於上,陽不下降,所以陽道不通,與陽氣衰乏者,判如天壤也。脈象弦大,尤為陽氣有餘之征。擬每晨進育陰以潛伏陽氣,每晚進鹹化痰熱。備方如下。

大生地六兩 制首烏四兩 生甘草七錢 大熟地四兩 黑豆衣三兩 大天冬二兩 生牡蠣四兩 煆磁石三兩 大麥冬二兩 海蛤粉四兩 川石斛四兩 奎黨參四兩 生山藥三兩 浙茯苓三兩 川貝母二兩 西洋參二兩 甘杞子三兩 大元參三兩 生於術二兩 粉丹皮二兩 女貞子酒蒸 石決明四兩,打 池菊花一兩五錢 橘紅鹽水炒,一兩 酒炒白芍一兩五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牛膝鹽水炒,三錢 澤瀉一兩五錢上藥煎三次,去渣,用清阿膠三兩、龜膠三兩、魚鰾膠二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193]

再另加陳關蟄三斤,洗極淡,用清水煎烊,漸漸收濃,加荸薺汁六兩沖入,更加白冰糖二兩收膏,每晚將臥時服半調羹。俱用開水沖挑。


104.心腎不交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董左 心火炎上,水從下吸,斯火不上騰,腎水就下,火從上挈,斯水不下淪,水之與火,兩相交濟者也。每至心事急迫,輒氣從下注,有似陰精欲泄之象,皆由心腎兩虛,不能相濟。時為眩暈,亦陰不足而陽上升也。擬交補心腎,參以息肝。

人參須五錢(另煎濃湯和入) 大熟地七兩 遠志肉六錢(炒) 柏子霜二兩 奎黨參五兩 元武板十兩,炙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山萸肉一兩五錢 生熟于朮二兩 煆龍骨三兩 雞頭子三兩,炒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黑豆衣三兩 制首烏四兩 炙綿耆三兩 生牡蠣四兩 池菊花一兩 炒山藥三兩 炙黑草七錢 當歸炭二兩 甘杞子三兩 白茯苓三兩 炒棗仁研,一兩五錢 澤瀉鹽水炒,一兩加阿膠三兩、冰糖三兩收膏。[194]


105.陰虛木火灼痰案《柳寶詒醫案》

蘇 向質陰虛木燥,今年春夏,木火偏勝,因致眩暈耳鳴,風陽浮越。近日潮熱往來,不時鳴暈少寐,即屬肝火升動之象。觀其食不變味,則熱之不由乎外感可知。所難者,肺胃中向多痰濕,脾土久已受困,今為木火所蒸灼,上逆而為咳嗽氣促。其面色浮晦,指尖微腫,是脾土之清氣不升,肺胃之痰濁不降。此時若與滋膩養陰,則助其痰濁;若進溫燥,又恐助肝火。況舌質光滑少津,苔剝而浮。胃氣既為痰濁所蒙,胃液亦為肝火所爍,後天生氣,漸被戕伐矣。脈虛數左關獨浮,其為陰虛肝旺,自無疑義。擬用潛息肝陽,清化肺胃之法。望其胃陰與中氣,漸能振作,方可著手,錄方候政。

東白芍生切 粉丹皮炒 左牡蠣鹽水煆 滁菊花 白薇 霍石斛先煎 生于朮 白苡米 青鹽半夏 川貝去心 川百合 磁朱丸先煎 鮮竹二青[195]


106.陰虛火旺眩暈案《柳寶詒醫案》

於 向患營陰不足,肝失所養,風陽浮動,則為鳴眩;木火刑金,則為咳嗽;內灼髒陰,則為忡悸;下注沖脈,則為經速。所幸胃納尚佳,可進滋養。擬方滋陰息肝,以柔劑治之,合乎肝為剛臟之旨。

大生地 東白芍生切 炒丹皮 刺蒺藜去刺 石決明鹽水炒 陳阿膠牡蠣粉拌炒 甜菊炭 淨棗仁川連拌炒黑 黑山梔仁 太子參 茯神 川百合 圓眼肉 鮮竹二青[196]


107.肝陽上逆眩鳴案《柳寶詒醫案》

杜 眩暈耳鳴之症,大抵因肝陽浮越,胃中痰濁上犯所致。清泄肝火,疏化痰濁,是屬不易之法。凡體素陰虧者,當滋血以養肝;胃氣不充者,當扶土以禦木,此須臨診決之。刻下懸擬之方,姑與清泄風陽、扶胃化痰之法。候胃氣清和,納穀增旺,再圖培本耳。

東白芍 青龍骨 石決明 刺蒺藜 滁菊炭 靈磁石醋煆 粉丹皮 黑山梔 青鹽半夏 橘紅 小麥冬去心 首烏藤 竹二青加減:鳴眩發甚,加羚羊尖。[197]

二診 少陽之脈,營耳後,貫耳中。風木隨經上越則耳鳴,甚則閉聰而重聽,此與腎虛耳聾有間。年正及笄,疾起於驟,脈象浮軟而數,揆此病證,從少陽求治為是。

小生地 粉歸身炒 東白芍 粉丹皮 焦山梔 夏枯草 刺蒺藜 羚羊角 石決明炒 滁菊花 石菖蒲[198] 夜交藤 苦丁茶 竹二青[199]


108.胃氣上逆得穀則眩《柳寶詒醫案》

孔 胃氣上逆,得穀則眩,以穀能助濕增熱故也。右寸關及左關浮數[200],不特肝木克土,並肺氣亦逆矣。舌根苔濁,前半光紅,胃陰漸耗。宜潤降不宜香燥。

北沙參 炒麥冬 制半夏 細川連 江枳實 紫菀茸 瓜蔞皮 刺蒺藜 廣鬱金 薏苡仁薑汁炒 白茯苓 旋覆花 竹二青 枇杷葉[201]


109.肝火妄動頭眩案《柳寶詒醫案》

張 頭眩眼花,目有妄見。肝火妄動,兼挾痰濁,蒙擾心胞也。肝氣上逆於肺,則喉梗;下注少腹,則塊痛。病深及臟,奏效甚難。擬先從肝經疏泄。

羚羊角 青龍齒 左牡蠣 膽星 郁金 菖蒲 細川連鹽水炒 太子參 旋覆花包 遠志肉炒 粉前胡 金鈴子肉酒炒 金器 燈心另:保赤丹一粒化服 [202]


110.肝腎陰虛鳴眩心悸案《柳寶詒醫案》

黃 陰氣內虛,肝陽升擾。晚熱少寐,鳴眩心悸,皆肝腎陰虧之證。惟木氣升,則氣機易於塞窒,故兼有脘悶絡痛之候。調治之法,總以養陰為主,而清肝火、和肝氣,隨時增損可也。茲因脈象左虛[203],右手稍帶浮數[204],先擬煎方,兼清氣火。

洋參 生地 白芍 麥冬川連入內紮好[205] 丹皮炭 枳實 軟白薇 黑山梔 橘白 棗仁豬膽汁拌炒 瓦楞子 刺蒺藜 夜交藤 竹二青[206]

服後如仍然脘悶,加首烏;火甚,加羚羊角。膏方,用滋陰息肝法。

大生地 東白芍 制首烏 甘杞子 菟絲餅 潼沙苑炒 刺蒺藜 滁菊花 明天麻 石決明 左牡蠣 麥冬肉 西洋參 龍眼肉拌蒸 煎取濃汁,加入阿膠,再酌加白蜜收膏。


111.痰阻眩運案《柳寶詒醫案》

洪 經絡之氣稍松,而眩暈又作。痰氣不阻於絡,即犯於胃。用藥以化痰為主,仍帶息風通絡之意。

薑半夏 刺蒺藜 白茯苓 煨天麻 橘絡 杭菊花 炙僵蠶 象貝母 白芥子 參須 瓦楞子殼 竹茹薑汁炒另:指迷茯苓丸。[207]


112.中氣虛餒眩暈案《雪雅堂醫案》

夏老太太 中氣虛餒,清陽不升,氣痰上逆,眩暈,即 《經》所謂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是也。宗陳修園補中益氣加減法。

生耆 廣陳皮 明天麻 炙甘草 柴胡 川當歸 尖黨參 鉤藤鉤 白朮 制半夏 羚羊角 綠升麻[208]


113.陽明虛寒厥陰風動眩暈案《雪雅堂醫案》

陽明虛寒,厥陰風動,吐逆眩暈,兩關弦緊,陽明厥陰主治,大忌風藥寒涼。

桂枝尖五錢 半夏三錢 生磁石五錢 炙草錢半 淡吳萸錢半 炒白芍三錢 防黨三錢 大蘄蛇錢半 歸身五錢 炮乾薑三錢 [209]


114.內風暗動頭掉耳鳴案《雪雅堂醫案》

脈大洪弦,內風暗動,頭掉耳鳴,左耳後複有酸痛。此厥陰少陰陽明交會之所,絡虛風竄,故頭牽左側有聲,夜靜聲動,治宜養陰息風,參以抑陽入陰之法,因其勞而折之。

原生地六錢 阿膠珠三錢 川石斛五錢 羚羊角三錢 雲茯神三錢 生白芍三錢 酥龜板六錢 生石決一兩 生牡蠣八錢 靈磁石五錢又生磁石五錢 酥龜板八錢 羚羊角二錢 生鐵落五錢 原生地五錢 白蒺藜三錢 大蟬衣錢半 生牡蠣五錢 生石決明一兩 抱木茯神五錢[210]


115.血虛肝陽上擾案《雪雅堂醫案》

母親厥逆頭暈,舌麻脅脹,病起多年,嗔怒煩勞,則其發愈劇,現診脈象芤滑,輕按不見,而重按反覺鼓指。此風氣也,良由沖任素乏藏蓄,以故肝陽化風,時時上擾,謹擬溫養奇經,兼佐活絡息風似為合法。

當歸頭五錢 肉蓯蓉四錢 泡吳萸八分 白蒺藜二錢 明天麻二錢 酒胡索錢半 嫩桃仁八分 炒白芍三錢 益母草三錢 烏豆衣三錢[211]

前進溫養奇經,兼佐化風,服後病無增減。現診脈覺鼓指,病發舌似麻木,脘覺空虛,手足微厥,凡此見症,莫非風氣上逆?惟得病已久,血海已少,藏蓄祛風迅利之品,似不能任,更恐搜逐太過,肝血更傷,大有得標忘本之弊,謹擬養血清肝,佐以化風活絡,使矯陽不致上擾,似為穩治。

桑寄生五錢[212] 白蒺藜錢半 五靈脂一錢 冬桑葉三錢 桃仁泥一錢 明天麻錢半 白芍藥三錢 杭甘菊錢半 川楝肉錢半 舊香櫞八分 黑豆衣三錢後去靈脂、香櫞,加降香一錢,羚羊角一錢。[213]


116.肝風上逆眩暈案兩例《雪雅堂醫案》

兩則俞觀察 陽明空虛[214],肝風眩暈,宜進辛甘化風,佐以鎮攝補虛。

桂枝尖三錢 大炙耆八錢 青龍骨四錢 焦白芍三錢 高麗參三錢 黑甘草錢半 紫石英八錢 枸杞子八錢 全當歸三錢 靈磁石四錢 黑棗肉二錢 [215]

*********

薑錦初夫人 脈虛大,沖虛肝風上逆,眩暈戰振,應辛甘化風,以鎮攝為主。

大炙耆六錢 生牡蠣六錢 炙甘草一錢 大防黨四錢 枸杞子八錢 黑棗肉二錢 清桂枝二錢 焦白芍二錢 靈磁石五錢 青龍骨三錢 全當歸四錢 雲茯神三錢[216]


117.肝腎陰虧眩暈案《雪雅堂醫案》

左關尺細軟,肝腎陰虧,所以上為眩暈,下為腰脊酸疼,壯水養木,以期乙癸相生。

舊熟地 炒白芍 杭甘菊 大麥冬 雲茯神 山萸肉 枸杞子 潼沙苑 全當歸[217]


118.眩暈心悸跗腫案《邵蘭蓀醫案》

安昌王 暈眩並作,心悸少寐,脈勁,舌色透明,力怯跗腫。宜柔肝腎以安神。(四月四號癸卯十七日)

生首烏三錢 炒棗仁三錢 炒杜仲三錢 生牡蠣四錢 杞子三錢 茯神四錢,辰砂拌 炒狗脊三錢 澤瀉三錢 甘菊二錢 遠志肉八分炒 生米仁四錢清煎,四帖。[218]

又 暈眩已減,夜寐稍安,睡中汗出,脈虛,力怯,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二月念三日)

生首烏三錢 炒棗仁三錢 煨天麻八分 懷山藥三錢 杞子三錢 茯神四錢 白蒺藜三錢 杜仲三錢 甘菊錢半 生牡蠣四錢 桑椹子三錢清煎,八帖。

介按:肝陰已虧而不藏魂,則暈眩少寐,心神不安則心悸力怯。更兼濕熱滯於下焦而致跗腫,故於補養肝腎之中,而佐牡蠣、澤瀉以祛濕。用藥既已雙方兼顧,投劑自然得效。次診又形寢汗,仍是陰液未固而外泄之候,但此時跗腫已除,故只以柔肝補腎而安神為治。


119.肝風爍肺頭暈音啞案《邵蘭蓀醫案》

華川趙婦 癸水先後不一,脈左澀右弦,舌心光,頭暈音啞,此肝風爍肺。

宜阿膠雞子黃湯治之。

十一月一日

炒驢膠錢半 霜桑葉三錢 丹參三錢 黃草石斛三錢 雞子黃一枚 生石決明六錢 茯神四錢 粉丹皮二錢 穞豆皮三錢 小胡麻三錢 甘菊錢半清煎。四帖。[219]

介按:腎液虛而未能上承於心,肝陰虧而厥陽化風爍肺,以致音啞頭暈。治以阿膠雞子黃湯,參用柔肝養液之品,真是的對之良方。


120.肝虛眩暈治驗案《蕭評郭敬三醫案》

蕭範氏,肝血素虛,常患目疾,季春更加頭目昏眩,咳嗽畏風,胸痞多痰,不饑不食,或時寒熱往來,口微作渴。醫者不知為厥陰之病,而以寬中散寒,除痰止嗽之藥亂投,遂至更怯風冷,不能進食,咳逆不止,瘦削如柴。延餘診視,至其室,見床前張幃暖帳,之外周以氈畢,診其脈,兩手沉細而數,按之散而無神。厥陰為風木之臟,又與少陽相火同居,體陰用陽,號為將軍之官,故稱剛臟。全賴周身血液以濡,肺金清肅以平,腎水以涵,而後剛勁之性,得為柔和之體,條達暢茂,欣欣向榮,纖屙不作。

此病治法,必先清肝膽風火,使頭目清明,繼以灌溉其根,乙癸同源,始克有濟,非泛泛然見病治病,可已斯疾者。

於是定方,羚羊、連翹、霜桑葉、丹皮、梔子、菊花、鉤藤、麥冬、天麻之類,肅清上焦,而以麥味地黃丸加龜膠、牡蠣、天冬、枸杞,灌溉下焦,月餘始愈。

尚按:脈至兩手沉細而數,按之散而無神,則其根柢之不堅也可知。惟其腎陰大虛,是以肝陽偏旺,治法先清後補,條理井然。


121.頭暈驚怖子後便利案《邵氏醫案》

肝風未靜,頭暈驚怖,六脈澀細[220],帶注腰疼,子後鳴鳴便利,仍遵前法加減再進。

煆龍齒三錢 西琥珀八分 焙天麻八分 白蒺藜三錢 抱木茯神四錢 遠志肉八分 石決明六錢(生打) 椿根白皮一錢 鉤藤二錢 合歡皮三錢 炒穀芽四錢 引燈心七支五帖。[221]


122.肝風犯胃頭暈案《邵氏醫案》

頭暈心悸,脈虛右弦[222],此肝風犯胃,癸水不調,姑宜安胃息風,佐理氣調經。

仙半夏一錢五分 桑寄生三錢 雞血藤三錢 明天麻八分 新會皮一錢五分 巨勝子三錢[223] 香附一錢五分 綠萼梅一錢五分 釵斛三錢 生牡蠣四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224]


123.肝虛暈眩食入欲嘔案《邵氏醫案》

肝虛暈眩目暗,脈虛癸澀,食入欲嘔,宜柔肝養血。

桑寄生三錢 杞子三錢 釵斛三錢 歸身一錢五分 杜仲三錢[225] 香附三錢 新會皮一錢五分 棗仁三錢 甘菊一錢五分[226] 仙半夏一錢五分[227] 茺蔚子三錢五帖。[228]


124.脾濕痰暈案《醉花窗醫案》

祁壽陽相國,予告京居,素有頭暈疾,每發則嘔逆旋轉欲跌。延醫數輩,皆以為虛,參、耆之類,久不離口,而病終不去。見天陰則轉甚。一日雨後無事,邀餘閒談,並求一診,見其左寸獨虛[229],右三部俱滑而緩,並見弦象。乃曰:「老師勞心過度,脾濕停痰,且時瀉時止,身體重困,非燥濕祛痰不可,而古人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非健脾不可。脾健則痰消,痰消則暈止,相因之勢也。

乃進以香砂六君子加益智、澤瀉[230]之類。五服而暈全除矣。

繼相國邀晚餐,席間告同鄉雲,頭暈屬痰,此語未經人道。潤園為此語,吾始不信,服其藥,竟去宿恙,非深明脈理,何能見及於此。余謝不敏。


125.營不諧衛頭暈案《曹滄洲醫案》

右(左家橋黃松筠太太) 陰失涵養,營不諧衛,致肝升太過,肺降不及,曾有頭暈,骨酸肢麻,氣痛痰窒諸恙。刻屆屬值臟司令,宜慎補下元,尤宜健立中氣,以運融之失。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轉輸於脾胃。脾胃強,則衛調陰陽和,恒補之味,足以長血增液,不致有凝之弊,方與本體有裨。

潞黨參三兩(秋石三分泡湯炒) 陳佛手一兩 朱天冬一兩五錢 上西耆一兩(淡蜜水炙) 沉香曲三兩(去心) 桑椹子三兩 大熟地四兩(春砂末三分拌炒) 歸身一兩五錢 宋半夏三兩 制首烏四兩 白芍一兩五錢 陳皮一兩 龜板膠一兩五錢,烊化 甘枸杞二兩(炒) 懷山藥三兩(炒黃) 金毛脊三兩(炙) 杜仲三兩(鹽水炒) 川斷三兩(鹽水炒) 炒香棗仁三兩 如法熬膏。[231]


126.沖任虧乏陰不戀陽眩掉案《曹滄洲醫案》

右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產育已多,沖任自乏,由是陰不戀陽,則有眩掉、嘈悸之症;血不養肝,則有腹痛、腸燥之患。但陰虧則火旺,每值春令升泄,深慮肝陽上亢,擬接服丸藥,以禦病魔,亦上工治病之計也。

西洋參一兩(去皮生切) 柏子仁一兩 金鈴子一兩,炒臺參須五錢,另煎收膏入 炒香棗仁五錢 沙苑子一兩五錢(鹽水炒) 大生地二兩 淡蓯蓉一兩 烏賊骨一兩五錢(炙) 清阿膠一兩 鱉甲膠一兩(收膏入) 大麥冬一兩 陳皮六錢 制首烏一兩 杜仲一兩半,鹽水炒 丹皮七錢 青鹽半夏一兩[232] 白芍七錢 如法收膏。[233]


127.血脫氣浮眩暈案《曹滄洲醫案》

管穀臣太太 眩暈,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肝為剛臟,必得腎水以濡之,血液以養之,血脫氣浮,肝木得以獨亢,由是頭旋、耳鳴、目花,火升之患,坐則心蕩,食後不運,脈細軟。宜守前法進步。

石決明一兩,煆,先煎 橘白一錢 炙雞金三錢,去垢 杜仲三錢,鹽水炒 靈磁石三錢,生,先煎 鹽半夏二錢 大腹皮三錢,洗 川斷三錢,鹽水炒 赤芍三錢 炒香棗仁一錢五分[234] 資生丸四錢[235],絹包 藕節五錢 生穀芽五錢,絹包 震靈丹三錢,絹包[236]


128.眩暈上實下虛案《也是山人醫案》

倪四六 煩勞則陽氣張大,脈來寸急尺緩,為嘔逆眩暈,是厥陽變化,內風鼓動,而後上憑諸竅,病不在乎中上。 《經》云:「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信斯言也。」

熟地四錢 杞子二錢 白蒺藜一錢五分 清阿膠二錢 菊花炭一錢 雲茯神二錢 穭豆皮三錢 [237]


129.育陰潛陽治眩驗案《孟河費繩甫先生醫案》

湖北萬欣陶之夫人,平時心悸頭眩,腰酸腿麻。每發戰慄,床皆震動,雖複重衾不暖。溫補年餘,病勢反增,就治於餘。診得六脈沉細,左關帶弦。是陰虛於下,陽升於上,灼津耗氣;津虧氣弱,不能衛外而砥中。非峻補真陰,苦以堅之,介以潛之,斷難獲效。

遂用大生地四錢,明天冬二錢,大麥冬三錢,大白芍錢半,川黃柏一錢,川石斛三錢,敗龜板四錢,左牡蠣四錢。進二劑,頗安。[238]

即照方連服三十劑,病乃霍然。萬氏曰,前進溫補陽氣而危,今服育陰潛陽而愈。症固奇,而治法更奇。 


130.濕擾中陽昏暈案《阮氏醫案》

陳 據述前病甚危險,幸得前醫心靈手巧,對症用藥,雖重而轉輕矣。今診右脈浮弱,左脈浮大堅強,舌苔厚膩,略兼黃燥,或時有痰,稍覺昏暈,頭項強痛,手足亦然,白睛紅而身稍熱。原屬濕擾中陽,風生經絡,未免土弱而木強矣。治宜調中化濕,平肝祛風,佐以舒筋化痰,列方於下。

杭菊花一錢半 石決明六錢 雙鉤丁一錢半 連皮苓二錢 明天麻一錢半[239] 絲瓜絡一錢半[240] 川貝母一錢半 白蔻花一錢 生穀芽二錢 淡蘆根二錢 川通草一錢 鮮桑葉五幅[241]


131.肝腎陰虛頭目眩暈案《阮氏醫案》

李 肝腎陰虛,少陽風火上升,頭目眩暈,腮頰腫痛,當從本經主治。

杭菊花錢半 蔓荊子一錢 黑元參錢半 生甘草六分 明天麻一錢 女貞子三錢 西洋參八分 蘇荷葉六分 生白芍錢半 石決明三錢[242]


132.內風夾濕上攻頭旋案《阮氏醫案》

陳 內風挾濕上攻[243],蒙閉清陽,至頭旋眼黑,如天搖地動之狀,脈左弦右澀,舌苔白滑。 《經》云:「諸風眩掉,皆屬肝木。」主以扶土抑肝法。

曬冬朮錢半 廣陳皮一錢 白茯苓二錢 明天麻錢半 南京朮錢半 水法夏二錢 紫川朴八分 薏苡仁三錢 炙甘草八分[244]


133.上實下虛頭目眩暈案《阮氏醫案》

僧 腎陰虧乏,肝陽上越,未免上實下虛,故頭目眩暈,耳鳴竅閉,漸至失聰矣。主以補腎納氣,兼開竅法。

大熟地四錢 遠志筒錢半 靈磁石三錢 山萸肉三錢 白茯神三錢 金瑣陽三錢 懷牛膝三錢 明天麻錢半 薏苡仁四錢 北五味八分 九節蒲八分[245]


134.陰寒上逆眩暈案《阮氏醫案》

鄭 中陽衰弱,陰寒上逆,痰濕蒙閉清陽,致成眩暈之症。

炮均薑錢半 焦冬朮三錢 薑半夏二錢 明天麻錢半 淡附片錢半 南京朮三錢 廣陳皮錢半 炒米仁四錢 靈磁石三錢 白茯神三錢 炙甘草一錢[246]


135.濕食阻滯頭目眩暈案《阮氏醫案》

阮 診脈澀滯,舌苔厚膩微黃,系濕食阻滯中宮。每至巳刻濁邪上幹,蒙閉清陽,是故驀然頭目眩暈,欲作昏僕之象,待汗出之後,稍覺清爽,飲食無味,兼之夜臥不安。擬以醒脾化濕,兼消食法。

水法夏錢半 白茯苓三錢 炒穀芽三錢 明天麻錢半 廣藿香錢半 紫紹朴八分 沉香曲二粒 薏苡仁三錢 南京朮錢半 白蔻仁八分 炙甘草八分[247]


136.沖陽上逆抽掣眩暈案《阮氏醫案》

阮 奇脈內損,沖陽上逆,每致心下觸動,或上攻頭角抽掣眩暈。兼之經期錯亂,腰酸腹痛,營衛不和,寒熱往來。擬用調經和解,佐以鎮逆平肝。

紫石英三錢 杭菊花一錢 春砂仁八分 蘇薄荷六分 全當歸二錢 白芍藥二錢 玫瑰花六朵 西琥珀六分 明天麻一錢 白茯神二錢 軟柴胡八分 炙甘草六分 [248]


137.感冒寒邪痰多眩暈案《阮氏醫案》

戴 感冒寒邪,痰多眩暈,擬以溫膽湯加味治之。

竹茹錢半 白方苓二錢 紫蘇梗一錢 苦杏仁錢半  炒枳實六分 廣陳皮一錢 水法夏錢半 炙甘草八分 明天麻錢半 生米仁三錢[249]


138.陰寒上逆痰蒙清陽眩暈案《阮氏醫案》

陳 中陽衰弱,陰寒上逆,痰濕蒙閉清陽,致成眩暈之症。

炒處朮二錢 廣陳皮錢半 淡附片錢半 炒米仁三錢 漢蒼朮二錢 白茯神三錢 炮均薑錢半 靈磁石三錢 薑半夏二錢 炙甘草八分 明天麻錢[250]


139.陽明絡虛風陽上僭眩暈案《張聿青醫案》

孔左 背腧牽掣不舒,不時眩暈。脈象細弦,舌紅苔白而渴。陽明絡虛[251],風陽上僭。宜通補陽明,參以息肝。

炙綿耆二錢 酒炒當歸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滁菊花一錢五分 石決明四錢 川石斛四錢 生甘草五分 酒炒女貞子三錢 鉤藤三錢 黑豆衣三錢 [252]


140.血虛風陽上升頭暈案《張聿青醫案》

周右 經來甚暢,瘀露得以通化,少腹痛墜已止。然積瘀雖通,而新血與之並下,自不免於玉石俱焚,所以風陽上升,耳鳴頭暈。莨莠既去,當植嘉禾。

白歸身二錢 烏賊骨三錢 川斷肉三錢 女貞子三錢 旱蓮草三錢 黑豆衣三錢 阿膠珠二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茯神三錢 蘇梗二錢 蒲黃炭五分 生于朮二錢[253]

  1. [1]就是肝風夾痰,以眩暈和有痰為表現
  2. [2]去風痰
  3. [3]理脾胃,溫膽湯思路
  4. [4]小柴胡湯思路,去少陽經偏頭痛之邪
  5. [5]也是溫膽湯思路
  6. [6]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濕痰,但都能下氣去痰
  7. [7]引血入腦
  8. [8]養血
  9. [9]養陰血
  10. [10]都是風藥,引藥入有邪之經
  11. [11]清氣熱,有膿基本視為熱像
  12. [12]去痰
  13. [13]應該是清燥湯,雖然清燥湯版本很多,大抵脫不了去濕熱的方向
  14. [14]可能是指大羌活湯,泛用型去風寒濕邪的方子
  15. [15]濕去後再理肝氣就行
  16. [16]上不能升氣
  17. [17]下不能化血
  18. [18]益脾生營
  19. [19]收斂虛火
  20. [20]從故事來推測,應該是疏風通閉丸
  21. [21]理脾胃,去風痰
  22. [22]從現代醫學來看,是高血壓型頭痛,放血可以暫緩血壓張力
  23. [23]我的看法,藿香正氣散過溫,只可暫用不可久用
  24. [24]半來是去膽胃之痰,加了天麻可以去風痰
  25. [25]去實痰
  26. [26]去熱痰
  27. [27]去熱痰
  28. [28]去風痰
  29. [29]去痰藥多種多樣,可以參考羅一經的說法:「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濕痰,南星去風痰,枳實去實痰,蔞仁治燥痰,貝母、麥門冬治虛痰,黃連、天花粉治熱痰,各有別也」
  30. [30]頭面為虛而痰濁上擾
  31. [31]濕痰表現
  32. [32]肝風表現
  33. [33]用濕熱中阻,氣行不暢來解釋
  34. [34]就是橘皮竹茹湯,降氣止嘔的治標方,看來方向不算錯,只是力道不夠
  35. [35]音「冒」,眼睛不靈光
  36. [36]蘆根清熱力較強,壓得住熱邪
  37. [37]都是用來清中焦濕熱的兼降氣的
  38. [38]脾腎都虛
  39. [39]益中補脾
  40. [40]兼扶肝腎
  41. [41]佐助補中
  42. [42]去胃、肝、膽之痰,範圍很廣
  43. [43]再加強去肝火
  44. [44]去中上焦的痰火
  45. [45]補下焦氣血,兼清腎火
  46. [46]補氣血
  47. [47]使清陽上升
  48. [48]張子和 《吐式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滿大實,痰如膠漆,微湯微散皆兒戲耳,若非吐法,病安能除?」
  49. [49]要引火歸源,想必是用肉桂制的白芍,能斂上破下
  50. [50]整個方份量並不重,因為太強的補腎藥會使拉中焦能量,只有少少的引腎氣歸下就行
  51. [51]平風去風
  52. [52]引腎氣上榮,酸棗仁湯思路
  53. [53]佐以溫陽
  54. [54]引藥入腎
  55. [55]音「則」,震懾之意
  56. [56]清上焦之痰
  57. [57]主治氣虛外感風寒
  58. [58]去痰清熱思路,因為脈有力,所以用清氣法
  59. [59]所以脈症不同也是臨床上常有的事
  60. [60]說明作者也是心裡有底的,如果是年長的,也不敢用強力清瀉法
  61. [61]音「捆」,內室,借指婦女
  62. [62]桃仁承氣湯思路,兼用行氣
  63. [63]斂肝去風
  64. [64]婦女
  65. [65]實證表現卻用八味丸溫陽的方向,得確是難的險招,但不得不讓人覺得這個倖存著偏差的醫案。
  66. [66]肝腎同源,補腎益肝
  67. [67]安胃多一點
  68. [68]瀉肝多一點
  69. [69]去肝風,降胃氣
  70. [70]清厥陰熱
  71. [71]加強潤上
  72. [72]補陰為主,兼略肝陽
  73. [73]可能是指寸關之間
  74. [74]滋腎陰
  75. [75]滋陰為主略行肝氣,不太處理胃氣,因為是肝風的問題較嚴重
  76. [76]炙甘草湯的加減
  77. [77]膽胃不合
  78. [78]去痰清熱,略兼合胃
  79. [79]單純調補
  80. [80]陽虛之人平肝,不宜烈藥
  81. [81]虛人的補腎治眩暈法
  82. [82]和胃抑肝,葉天士的常用思路
  83. [83]腎陰陽都補,益肝風
  84. [84]就是去痰,使痰氣自胃而降的思路
  85. [85]交泰丸思路,但是用得很少,治急症
  86. [86]佐交通心腎
  87. [87]補肝腎
  88. [88]頭暈時很常有的動作,又痛苦又煩燥的表現
  89. [89]加強痰自下而走
  90. [90]看樣子是補心營為主
  91. [91]火太強,直接用大黃清氣火,但是這方法太猛,我是不敢學的
  92. [92]想不到無作為也是一種作為,但本案不作為也是一種醫生的勇氣,因為一般都還會給心理方
  93. [93]氣火過旺,肝腎不足
  94. [94]七寶美髯的加減方
  95. [95]養心營,但是臨睡前去陽藥以助快速入眠
  96. [96]重滋補,輕疏肝
  97. [97]腎氣陰雙補
  98. [98]理肝鬱,清鬱熱
  99. [99]斂肝滋陰
  100. [100]雖然本案不知原因,但從作者的語氣,可以清楚的看到,一般的眩暈,都離不開肝腎虛和肝風夾痰的成因
  101. [101]補補肝陰,平肝風
  102. [102]後面是去痰的方子,是小活絡丹思路,去風痰。
  103. [103]益陰平肝
  104. [104]成份超多,主要功用有祛風驅濕,化痰通絡,開竅醒腦,活血定痛
  105. [105]清肝潤肺
  106. [106]肝火之咳
  107. [107]附子是炮製過程中用,並沒有直接用
  108. [108]補肝腎,去肝風
  109. [109]補腎,去痰
  110. [110]和茯苓配合降氣。《得配本草》:「當歸,得茯苓,降氣」
  111. [111]六君子加減,可見肺氣還是要由脾來補的,再加斂氣降氣
  112. [112]去肝風夾痰
  113. [113]歸脾湯加減,養心營
  114. [114]補肺潤肺
  115. [115]去肝風夾痰
  116. [116]《醫學衷中參西錄》:「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117. [117]去風化痰
  118. [118]都是清肝疏肝的藥,但其實桑葉還可以清少陽氣熱
  119. [119]化痰溫中,是溫病學的思路
  120. [120]佛家語,火葬
  121. [121]先去痰化飲
  122. [122]再求補陰
  123. [123]總地來說就是滋陰潛陽
  124. [124]安神填精以固本
  125. [125]古病名。指內熱消爍陰液而出現昏厥的病症。
  126. [126]補腎,略去痰清肝
  127. [127]這次又加強了滋陰填精,平肝再少一點
  128. [128]看起是養心湯和歸脾湯的合方,脾腎雙補以助生營血
  129. [129]補腎填精
  130. [130]清心安神,補氣扶正
  131. [131]太平天國之亂
  132. [132]清肝膽氣熱,潤心腎之陰
  133. [133]填精補血
  134. [134]很少用的藥,用來清解除濕
  135. [135]去風痰,但作者認為痰飲多,所以用了較多去濕藥。
  136. [136]氣虛之人,痰去易更虛,所以除了去痰清熱,還加了一點扶正的方子
  137. [137]這應該就是梅核氣
  138. [138]但是太虛的人,不能急清熱去痰
  139. [139]滋陰潛陽
  140. [140]用血肉有情之品加強
  141. [141]比較屬於清補的用法,不是用硬塞的
  142. [142]從方子看來,也是去痰降氣的方子,很少用來通腸的,如果要解釋,只有加上劑量才可以證明真的是養液潤腸
  143. [143]滋肝腎,去肝風
  144. [144]以補為主,平肝為輔
  145. [145]真的主清痰火
  146. [146]得確次去肝風
  147. [147]嗆咳是肝火,中醫內科學的知識
  148. [148]清心肝熱,救肝腎陰
  149. [149]潤腎滋陰
  150. [150]再加重益陰藥的比重,黃連只用了三分,略清心熱
  151. [151]煨過較不傷胃,《害利》云:「煨石膏,經火則寒性減,而不甚傷胃。」
  152. [152]清氣火,益肝腎之陰
  153. [153]瀉肝膽之火,益腎陰
  154. [154]再加石斛益胃陰
  155. [155]這次不瀉火,下疏肝氣
  156. [156]益陰平肝
  157. [157]平肝,安神
  158. [158]重鎮安神
  159. [159]就是生熟甘草
  160. [160]也是重鎮安神,當然現在不會用了
  161. [161]補腎寧心
  162. [162]育陰清肝
  163. [163]治風痰上擾
  164. [164]氣滯
  165. [165]益陰平肝
  166. [166]填精,益胃,清肝熱
  167. [167]去痰平肝,降膽木能降
  168. [168]溫膽湯加減
  169. [169]平肝息風,
  170. [170]肝腎的陰虛陽亢,所以頭暈,骨蒸。但氣也虛,所以陽亢有限
  171. [171]主要是養血,再用一點表藥抗外
  172. [172]下行氣滯,上收肝氣
  173. [173]主要還是疏肝,佐一點利脾藥
  174. [174]下虛造成髮落
  175. [175]滋腎平肝
  176. [176]不是去風濕,而是和胃化濁用
  177. [177]下之陽氣浮越,表現應該是右尺虛浮
  178. [178]平肝火,加附子溫陽以鎮浮陽
  179. [179]去痰降氣,用一點桂枝平衝降逆,兼溫陽氣
  180. [180]去痰化飲
  181. [181]溫胃化飲,降氣化痰
  182. [182]六君加補中,佐佩蘭化濕
  183. [183]之前的方向是對的,就用上次的方子再加減處理。
  184. [184]補腎兼下去痰濕
  185. [185]續補脾腎
  186. [186]因為是成丸,所以藥很多很雜,就是為了長期調養身體
  187. [187]醒胃用
  188. [188]都是清補的,沒有礙胃的藥
  189. [189]帶下,加強補脾固攝
  190. [190]去痰平肝
  191. [191]平肝氣,降膽氣
  192. [192]清肝氣及平肝風,補肝腎
  193. [193]都是養肝腎的藥
  194. [194]調補心腎,兼息肝,因為這次心經的問題較嚴重,加遠志或柏子霜這種交養心腎
  195. [195]平肝益胃
  196. [196]清肝熱,平肝風,兼潤肝腎之燥
  197. [197]清肝去痰
  198. [198]開竅和胃
  199. [199]清肝熱,略養肝血
  200. [200]上焦都有熱
  201. [201]清中上焦(肺心肝)之熱,潤上焦之陰
  202. [202]心肝有熱,夾痰上擾
  203. [203]陰液不足
  204. [204]氣火偏亢
  205. [205]清心益肝腎
  206. [206]清肝和肝
  207. [207]得確是化痰為主,
  208. [208]補中益氣湯加去肝風之藥,這個案看得出,升脾陽和降肝氣的藥是不會打架的。
  209. [209]暖胃平肝
  210. [210]滋陰平肝
  211. [211]溫養奇經,活絡息風,不需再多言了
  212. [212]補肝腎又能去風濕
  213. [213]平肝風,通絡
  214. [214]推測是胃經空虛
  215. [215]補脾胃,平肝
  216. [216]也是溫中,降肝氣
  217. [217]填補肝腎
  218. [218]除了柔肝腎,還加澤瀉去腫
  219. [219]滋血平肝
  220. [220]陰血不足
  221. [221]都是安神平肝的藥,沒有補血,只能用先治標來解釋。
  222. [222]脈血不足,胃氣不調
  223. [223]就是胡麻,主要補腎
  224. [224]補肝腎兼疏肝,佐理胃氣
  225. [225]益腎
  226. [226]平肝斂肝
  227. [227]潤腎燥
  228. [228]佐助化血並生新血,《得配本草》:「行血而新血不傷,養血而瘀血不滯。」
  229. [229]勞心過度
  230. [230]三部俱滑,表示下焦也有痰濕
  231. [231]感覺是養心湯加減,補營血,平肝氣
  232. [232]成聊攝云:「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
  233. [233]滋陰疏肝為主,半夏為潤腎燥之用
  234. [234]主要是清肝去濕
  235. [235]健脾化濕用的
  236. [236]鎮上穩下的治標方,但藥都太猛,還有硃砂,現在不能適合用了
  237. [237]實下
  238. [238]滋陰平肝
  239. [239]平肝
  240. [240]舒筋
  241. [241]化痰
  242. [242]清肝去風
  243. [243]也就是肝風夾痰
  244. [244]半夏白朮天麻湯
  245. [245]補腎納氣,兼開竅,作者寫得很清楚了
  246. [246]溫陽化痰
  247. [247]清中焦痰滯
  248. [248]平肝風,養肝血
  249. [249]溫膽加天麻去風痰,再用杏蘇治外感
  250. [250]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加附薑助陽
  251. [251]可能是胃陰不足
  252. [252]石斛最重,所以應該是填胃陰,養血息肝
  253. [253]補肝腎,生營血

冠脈搭橋術後調理

出處:《黃煌經方醫話》

王某,男,58 歲,公務員,江陰人。2004 年11 月22 日就診。

主訴:心悸、胸悶10 年,活動後加重伴氣喘3 年。

病史及治療經過:患者10 年前無明顯誘因下突然出現心悸、胸悶,伴噁心,出冷汗;胸痛,有壓榨感並放射到肩背部,持續十餘分鐘,休息後緩解,未予重視。

6年前,上述症狀再次出現,就診於江陰市人民醫院,被診斷為 “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經過不詳。後轉診於江蘇省人民醫院,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左冠狀動脈彌漫性狹窄,最狹窄處達87%,採用植入支架及旋磨術等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能參加工作。

2002 年11 月胸悶、胸痛症狀再次出現,輕微活動後即感到呼吸困難、疲乏、心悸,就診於江蘇省人民醫院,冠脈造影復查提示冠脈再狹窄,轉至上海中山醫院行冠脈搭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開始出現軀幹、頭部皮屑多,有瘙癢感;白色斑塊逐步增多,發展到全身20%左右的面積,曾被診斷為「銀屑病」。

2003 年11 月始又出現咳嗽、咳膿痰,痰中帶血絲,伴四肢無力,手足麻木,活動後加重。就診於上海中山醫院,查肌酸磷酸激酶2970U/L,胸部CT 示支氣管炎、肺氣腫、兩肺纖維化、淋巴結腫大,被診斷為「多發性肌炎」。予以阿奇黴素、強的松、富露施;倍他樂克、拜阿司匹林、雅施達、通心絡、甜爾心;雷公藤、三藤合劑、康復新液、氧化鉀、輔酸心膠囊;拜糖平,並注射胰島素。所服用藥物多達15 種。治療1 年後於2004 年11 月檢查,肺部炎症、纖維化基本消失,兩肺腫大淋巴結減小,肌酸磷酸激酶降至297U/L左右,但軀幹、頭面部多處皮炎斑塊疼痛、瘙癢感不止,難以忍受。血脂中膽固醇9.0mmol/L、甘油三酯2.5mmol/L 左右,不易控制。平素仍感到四肢乏力,輕微活動後即感到心悸、氣促,步行不過百餘米即需休息,每天必須吸氧5 小時,並且每天須服安定和吸氧入睡,經濟負擔、機體代謝負擔沉重,生活品質很差。主動要求中藥調理,便於2004 年11 月22 日開始服用湯藥。

處方:生黃耆80g,桂枝20g,肉桂10g,赤芍40g,白芍20g,丹參20g,丹皮12g,桃仁20g,懷牛膝60g,紫草20g,生薑4 片,紅棗20 枚。水煎服,日服2次。

並囑其除拜阿司匹林、倍他樂克、雅施達、拜糖平4 種西藥外,其餘全部停服,平時適當鍛煉。

以上中藥處方基本不變,僅劑量、藥味略作調整,先後共服用315 帖,直至2005年9 月23 日體檢。膽固醇5.9mmol/L,甘油三酯2.1mmol/L,雙肺纖維化及腫大淋巴結消失,肌酸磷酸激酶正常;皮疹基本消失,僅在雙肘處殘存有小面積斑塊,無疼痛瘙癢等不適。體重由原先的86kg 降至78kg。體質明顯改善,早晨打太極拳、做操、慢跑,晚上散步、慢跑,每天步行不少於13000 步。四肢有力,無明顯氣促、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精神狀態改善,生活信心增強。

2004 年11 月患者來找我時,我簡直不認識他了。他明顯胖了,而且老了,當年英俊瀟灑的黨委書記形象蕩然無存。由於服用激素的緣故,他臉型如滿月,面色暗紅而浮腫貌;全身皮膚全是紅色的斑疹和丘疹,一片片,或大或小,或厚或薄,上面是白色的鱗屑。他一臉疲憊,喘著氣,慢慢向我敘述病情,桌上是一大疊厚厚的病歷和檢查報告單。他希望我救他,希望有合適的中藥配方能讓他減輕痛苦。我們是熟人,我還記得他6 年前第一次「心梗」後,曾經給他開過方,是瓜蔞薤白溫膽湯。但後來,他麻痹了,不吃藥了,結果導致病情復發並再次手術。現在還能否用溫膽湯呢,憑我的望診經驗,他已經不是溫膽湯證了,已經是 「黃耆體質」了。

黃耆體質是對適用大量黃耆及其類方的患者的一種略稱。其人多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精彩;肌肉鬆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 「黃耆腹」。平時易於出汗,畏風,遇風冷易於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於浮腫,特別是下肢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 的「尊容人」,筆者則稱之為「黃耆體質」。用中醫的話來說,那就是陽氣虛餒,水穀不化精微,而變為水濕痰滯留體內了。這就像一片沼澤地,水汪汪,濕漉漉。這種體質的形成,除與遺傳有關外,尚與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等有關。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

根據筆者經驗,凡是黃耆體質的心腦血管疾病,大多需要使用黃耆。顯然,他需要使用黃耆,而且是大量。那麼,黃耆類方有不少,應該選擇何方?我認為需要用黃耆桂枝五物湯。這是一張古代治療「尊容人」 血痹這種疾病的方。組成很簡單,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後服用。什麼叫血痹?就是四肢麻木疼痛。張仲景發現,這種病就是那種養尊處優的「尊容人」最容易得。由於好逸惡勞,飲食肥美,這些人大多體胖肉鬆,稍一活動,即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且,對風寒特別敏感,稍一受涼,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稍坐一會兒,又身體麻木。現在看來,所謂的血痹,大多是中老年人常見心腦血管疾病及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應用的機會較多,尤其是對那些舌體比較胖,肌肉鬆軟,一動就氣喘,兩下肢浮腫的中老年患者,我常用,多有效果。老王的病情,光用黃耆桂枝五物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活血化瘀藥。因為他的皮膚,已經成了「甲錯」 狀,這是瘀血證的外在表現。經方中桂枝茯苓丸是一張典型的活血方,但茯苓可以不用,茯苓是利水藥,我的經驗,舌質有齒痕者用茯苓比較有效,但該患者舌質比較堅斂而無齒痕。由於是皮膚發紅,是傳統所說的血熱,所以,加紫草;因為是心血管疾病,按當前用藥習慣,加丹參。那麼,為何要加牛膝?主要是下肢浮腫,特別是有瘀血的腰腿痛、足腫以及血壓居高不下者,我發現用懷牛膝效果較好。方中黃耆量大,為80g;懷牛膝量大,為60g;芍藥量大,赤芍40g,白芍20g;桂的用量也大,肉桂、桂枝共有30g。黃耆用大量,是考慮到患者食欲較好。凡能食而無力者,是我使用大量黃耆的指征。而且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中黃耆用到4 兩,相當於120g。牛膝用大量,是借鑒江蘇名中醫徐文華先生的經驗,他用牛膝治療嗜鉻細胞瘤、腹腔惡性腫瘤等,用量極大,高達250g;曾煎服200g,發現也無異常感覺。後來治療一些下肢血液迴圈不好導致的浮腫、肝硬化腹水、肥胖患者的高血壓等,大劑量使用牛膝後效果也不錯。赤芍活血,可以消除血栓,故重用。至於方中桂的應用,有兩點要說。一是為何肉桂、桂枝一起用?這是本人的習慣用法,可能也不一定最佳。桂枝之名始見於《傷寒論》,而同時代的《神農本草經》沒有桂枝的名稱,唐代的《新修本草》說:「其牡桂嫩枝皮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義》則說:「《本經》止言桂,《中經》由言桂枝者,蓋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處,亦不中用。」 可見得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的嫩枝上皮。而現在肉桂的基原,就是桂的枝皮或幹皮,這與唐宋以前所用的桂枝是一樣的。所以,當必須大量使用桂時,我必定要用肉桂,但考慮傳統的用藥習慣,桂枝的功效也不能忽略,所以,往往桂枝、肉桂同用。還有一點,為何大量使用桂?桂是通陽藥,對心功能不全者,桂是必用的。張仲景當年治療嚴重心悸的桂枝加桂湯,則桂用至五兩。如果以每兩相當於現代3g 計算,則應達到15g,而按照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教授考證結果一兩=15.625g 來計算,則用量應達78g。再按照黃耆桂枝五物湯的用藥比例來看,黃耆、桂枝、芍藥的用量應是相同的,均是三兩,現在黃耆為80g,赤芍、白芍共60g,而肉桂、桂枝僅30g,桂枝還是最少的。所以,理論上桂的用量還有增加的空間。從本人用藥情況來看,並沒有發現桂枝、肉桂傷陰動血的副反應,相反,原先的舌嫩紅可以變得淡一些,這可能與心功能好轉後供血供氧增加有關。患者服用上方的效果,是漸現的。服用半個月以後,自覺症狀好轉,然後堅持服用,最後基本恢復健康。這歸結於他的耐心服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必須長期服用。

終於又有了打臉的機會

換了個診所,突然間多了一些自費的病人,在短時間內就有了打臉的機會,其實打臉是追求真理的一個過程,是痛並快樂著的一種體會,終於,臨床完整三年經驗,才換來第二次打臉的機會。

我之前一直以為,遠端取穴可以處理任何的問題,不管什麼問題,我就是有辨法從遠端破解,當然這也是我最自豪的地方,直到最近治病時卡關了,才發覺患處取穴的好處,原來之前的自大,只是因為沒有時間看清楚問題,更沒有機會解決問題。

總結三年的經驗,我將治療肌肉模型定為「牛排模型」

一般人的腠理就像新鮮的生牛肉,豐有彈性且筋和肉合作無間,合而為一,不容易發覺它們的差別。

但煮過的肉就不一樣了,根據火候的不同,會煎出不一樣的牛肉型態,五分熟、七分熟、都是形容熟度的一種方式,而且這還是在廚師精心烹調下才有的情形,但實際上情形變化萬千,有時外熟裡生、裡熟外生、左熟右生、肉熟筋不熟、部份沾黏、或是久煮過老。

對應到人體的腠理的話,熟肉就像不健康的肌肉,人體因為不同的工作型態或使力方式,或是先天體質,就是會造成肌肉有時像熟肉一樣沒有彈性,而針灸治療的過程,就是使熟肉復生的過程,讓肌肉再次得到復生的機會,恢復原有的彈性。

但說是這麼說,什麼肌肉用什麼穴位,穴位要取多深,這肉質偏熟的地方在肌肉的哪一側,哪一層,甚至是哪一條肌纖維,都是需要專業功力才能定位的。

而我卡關的地方就是「筋膜」,也就是吃牛排時能加強口感,但切時常常連絲的白色部份,我的經驗告訴我,遠端取穴對肌肉的「熟轉生」效果比近端好,而且好很多,但是要處理筋膜的不連續性,還是精準地用針在患處導引的效果最快。

我的角色其實和木雕師很像,只是我處理的是人體,是一種動態的雕刻,將已經過度使用的「熟肉」再次復生,彈性已乏的筋膜恢復韌性。

我的經驗還告訴我,肌肉的健康度並不是七分熟就比五分熟難救,短時間的過度使用肌肉,可能會有「偽七分熟」的假象,治療的效果還是取決於個人的恢復力,有些人就是有當下恢復的能力,有些人的病程就是會長一點。

最近收入比較多了,所以牛排吃得兇一點,然後,這個心得文就誕生了,牛排之於我,好比蘋果之於牛頓啊!所以…再來一客吧!

誰說西醫就是治標,中醫就是治本

中醫給人的印象,就是治病求本,然後什麼都病可以治,筆者覺得這實在是中醫的一個大誤區,商人型的中醫師當然會這麼說,事實上治病求本是一個醫學上大家都知道的事,然而知道卻不一定代表能做到。

比如我不就知道自己沒有女朋友是不夠帥不夠有錢嗎?然而我有辦法改變現況嗎?為了解燃眉之急,我不還得花錢買春……買春天網站的會員資格。
 
知道不一定就有克服的本錢,一切取決於「勢」,也就是病人當時的體質。
標本和陰陽一樣,都是相對的概念問題,並不是絕對的問題,比如一個咳嗽,所謂的標就是單純止咳,但是要求本的話,相對於止咳來說,調肺,抑肝,補腎都是所謂的本,這是終點了嗎?不是,是免疫力的問題,所以平時就要多運動,多補充營養,但這就是本了嗎?也不是。
 
再往本求的話,本可以是工作太累,補得再多也沒用;可以是家庭關系不和,情緒造成的咳嗽;這是本嗎?還可以再往下
 
再往本求,可以是社會制度的不公平;
 
再往本求…是地球環境的溫室效應
 
再往本求…是太陽黑子的不穩定
 
再往下…宇宙黑洞影響人類身上的磁場,造成量子力學上的粒子共振
 
就是這麼一直延申是沒完沒了的,所以醫學上我們要取一個度,大部份的中醫,要治本幾乎都是在補腎,但很多時候,補腎不但緩不濟急,有時還有虛不受補的可能,所以治病常常需要標本兼顧。
 
拿化學上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被強酸灼傷皮膚,那要治標就是用清水沖洗稀釋,治本就是用蘇打水中和強酸,再往下治本呢?就是用強鹼中和酸性,但我們都知道這樣太過了,所以並不是治本就是一定對的,要看時機而定。
 
標和本的概念在西醫也很常見,只是西醫認為這個概念一般醫師都知道,比如幽門桿菌就是要用抗生素治療,這是標。那本呢?還是增加病人的免疫力,或是在飲食上注意控制,這個概念簡單到不會特別強調,只有中醫還在拿著「治病求本」的概念到處強調,這是一種中醫界自嗨的可悲假象。
但中醫有一個概念得確是可. 以廣為宣揚的,就是「補」,因為就算是西醫的營養學也不能解釋很多中醫補效的現象,一直補營養品也不見得能達到想要的效果,而中醫的「補法」常常能補足西醫很多療法的洞,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好處。
 

「補法」是我目前覺得西醫最大的洞,剛好也是中醫最擅長的地方,其他的細節當然也有中西醫也有互補見長的地方,但整體來說「西醫更善於攻邪,中醫更長於調補」是我的認知覺得最合理的方向。

酸棗仁

性味:酸;平

病機上雖然有三種,但最主要的功還是眠睡,這幾乎是失眠的萬用藥。

一、斂心肝膽虛火

代表方是酸棗仁湯,腎水不足的虛火,在心肝膽都可能造成虛火。

二、斂血入營

代表方是歸脾湯,營血有兩種,入心的心營,入肝的是肝營,酸棗仁主斂心營,次斂肝營(肝營是龍眼肉的專業)。

三、斂汗

其性收斂,所以可打輔助用來止汗,但使用率並不高

四、單純眠睡

大家都知道,失眠要斷清楚證症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想不到用什麼的時候酸棗仁都是很好的選擇,除非實火情況明顯不適合使用[1],實火有溫膽湯和加味逍遙散可以選用(有實火也不是不行,但要生用[2]),只要是虛火都可以用酸棗仁來助眠。

  1. [1]《本草分經》:「療膽虛不眠,肝膽有邪熱者勿用。」
  2. [2]《本草綱目》:「棗仁,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熱結氣,酸痺久泄,臍下滿痛之症。其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證;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少陽藥也。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台北臨床三十年-小兒麻疹、驚風

小兒麻疹治療要訣和治驗

小兒出麻疹,是常見病的一種。現在有預防的疫苗,尚不十分可靠,有的雖然注射這種疫苗,仍然免不了要出疹一次。

麻疹的治療,用藥不當,容易發生不良的後果。輕則引起肺炎,重則發生劇咳、抽風,或發熱不退而死亡。

中醫治麻疹的要訣,是要使麻疹出透。麻疹是肺熱,肺主皮毛,麻疹能充分從皮膚透出來,便是順症,預後良好。反之,如果不能出透,或中途隱沒,便要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乃至死亡的危險。

麻疹初起,必然發熱、咳嗽、嘔吐、眼赤流淚等症,臨床不要以發熱為懼,可懼的是麻疹透不出來。察其耳後、鼻端、頭額、胸部、背部、腰腹及手足都現紅顆,方為出齊了,尤以頭面出多為好,疹粒頂尖,細小,勻紅為好。假如出的不順,發生劇咳、乾嘔、悶亂等現象,就是險症,更險的是一出即沒。治療對麻疹的初期,用宣毒發表湯:

葛根、荊芥、防風、蟬蛻、浙貝、牛蒡子(炒)、枳殼、前胡、連翹、木通各2.4g、杏仁3g、薄荷1.2g水煎服。

麻疹不易透出,發熱過高,熱邪過盛,咳嗽不止,悶亂煩躁,須用加減麻杏石甘湯:

石膏3g、杏仁、牛蒡子、荊芥2.4g、麻黃1.5g、水煎服。

麻疹出來了,咳嗽即減輕,體溫也會降低,出不透,熱邪內壅,咳更盛,熱更高。處方總以宣散解毒為主,熱毒太盛,石膏是清解肺內鬱熱的好藥,連翹、梔子、銀花等都可考慮加入,但其中必用宣肺之藥,如杏仁、麻黃、牛蒡子、蟬蛻、荊芥之類。不用宣肺之藥,解毒不但不能發生良效,有時因寒涼過甚,反有使麻疹不能出透的後果。

1977年12月,永和鎮福保路二段〤號,曾有一個3歲多姓蘇的小孩,出麻疹,因服茅根水太早而亦成壞症,我為之治療,始轉危為安。此孩出麻之初,未看醫生,家裡的人買了多量的茅根煮水給他喝,出麻尚未過膝,足部未見,足尚未出齊,茅根水喝下太多,過於寒涼,疹子就不能透了。一時咳嗽甚劇,送到醫院,注射了一針,目的要治咳嗽,結果,不但咳得更厲害,且發生異樣,忽大叫腹痛。此是疹毒內逼之故。抱來請我診治,聞小孩叫聲不歇,為之心驚,再看小孩身上,麻疹已經半隱了。遂處方如下:

麻黃,杏仁,荊芥,蟬蛻,牛蒡子,葛根,連翹,浙貝,陳皮,白芍,甘草,水煎服。

并用外治方如下:

紫蘇葉60g,生葱60g,煎水,用厚毛巾蘸此水乘溫覆小孩腹部。

第3日,方來復診。當此孩腹部上蘸有葱蘇水之毛巾時,腹痛即輕,停止呼叫,服藥之後,麻疹始出至足部。全身疹子又見紅活的顏色,咳嗽也大減了。再處方一次即癒。

麻疹後期,也常有險症發生。前面說過,麻疹是肺熱,必須透出皮膚,始為安穩。假如出得不透,餘熱不清,就會發生咳嗽不止,發燒不退等症。臨床要掌握病機,這和麻疹初期不一樣了。

麻疹後咳嗽,多因津液損耗,肺陰受傷,治療要清熱而兼滋肺,若猶有餘毒未清,可用清咽滋肺湯:

荊芥,炒牛蒡子,前胡各2.4g,玄參,貝母,瓜蔞仁,馬兜鈴,麥冬,桑葉,枇杷葉,沙參,地骨皮各3g,薄荷0.9g

若咳嗽是連綿不已,皮膚焦燥,更要滋肺而兼養陰,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生地,當歸,玄參,百合,桔梗,貝母,麥冬,桑白皮,杏仁,甘草

麻後發熱不退,更是難症。麻疹出透了,體溫自然恢復正常。未能出透,熱邪內陷,身熱便不容易退淨,臨床對麻疹已出,而熱邪過盛的,恐疹子未透,用清熱透肌湯:

石膏,玄參,炒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杏仁,薄荷,水煎服。

麻疹已收,高熱持續不退,是熱邪陷入肺胃,用前方去黃芩加生地、桑葉。

麻疹落屑期,體溫恢復正常之後,數天忽又發熱,用柴胡清熱飲加減:

生地,當歸,白芍,蔞皮,柴胡,地骨皮,玄參,麥冬,桑葉,知母,連翹,淡竹葉,水煎服。

最近有一個同鄉潭先生的女兒,發熱不退,發現面部見了紅點,才知道是出麻疹,請〤〤醫院診治,醫院的人給小孩注射解熱的藥,說不要讓體溫超過37度。結果,麻疹不能透出,咳嗽不已,3月12日請我去看,我處方如下:

葛根,杏仁,荊芥,炒牛蒡,浙貝,蟬蛻,薄荷,甘草,前胡,水煎服。

服了這個方子,麻疹便出齊了,咳嗽也漸輕,過了10餘天,因發熱不退,又請我去看。原來麻透之後,體溫已恢復正常,誤吃了補品,所以又發燒起來,我用柴胡清熱飲(見前)加減,熱退而癒。

在10年以前,我曾治過一個最危險的小孩,年齡1歲多,姓張,住中和市連城路。抱來請我看時,已發月餘,咳嗽無痰,咳的聲音嘶啞難聽,四肢微有抽搐現象,羸瘦如一只烤乾的蝦蟆,已到氣絕的邊緣了。我用下方急救:

西洋參3g,生地5g,當歸3g,麥冬6.5g,地骨皮3g,川貝3g,柴胡2.4g,白芍3g,全蠍1枚,甘草1.2g,玄參3g

上方服2劑,熱即退去,咳減而未全止,已不抽搐,惟身軟如帶,我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西洋參3g,生地5g,百合6.5g,玄參5g,川貝3g,麥冬6.5g,白芍5g,當歸3g,地骨皮3g,甘草1.5g

後來看了3次,我都是用養陰保肺的藥,終獲痊癒。麻疹是熱病,熱病容易傷陰。所以麻後發熱,治療不和治其他病症發熱一樣,只有養陰、增液、滋肺,方是有效的療法。


小兒發熱抽搐治驗

1.尹〤〤(病歷175041號)

男,1歲,住台北縣永和鎮66巷〤弄〤〤號

尹孩是同鄉尹子貞兄的孫子,因感冒請〤〤醫院診治,〤醫師注射了一針,不知為何即發生抽搐的現象,這位醫師心慌了,商同此孩的父母送規模比較宏大的〤大醫院急診。〤大醫院當即收其住院,安置在6樓病房,很快的抽了一次脊髓,檢查沒有腦炎病菌,但小兒抽風不止,時間是1978年12月11日。

症狀是發熱抽風,體溫不高,只在38度多一點,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無汗。

處方:用桂枝湯加葛根。

桂枝5g,白芍5g,甘草5g,葛根10g,生薑3片

我自己為他到藥店配藥,拿回家用少量的水蒸成藥汁,送到醫院去,只灌了二分之一給病兒服,不到2小時,小孩不抽風了,慢慢的熱也退了,當天就出院回家。

這是痙病,亦名驚風,因為體溫不高,不是熱證,是寒証,故用桂枝加葛根湯半劑即癒。

2.杜〤〤(病歷449140號)

男,1歲半,住台北市光復北路〤〤巷〤號

1975年9月6日,患急驚風,發熱,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先送〤〤教會醫院求治,醫院給小兒抽了脊髓,認為不是脊髓炎,注射了藥針,無效,接著又送〤〤開放醫院,又抽了一次脊髓,注射了藥針,仍是無效,患者的父母心急萬分,立時決定找中醫,此時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有一個比較大的診所叫〤〤中醫中心,趕急抱去請診,在那裡駐診的肖正醫師,是虔誠的基督教信徒,他不願收診,寫了一張字條,介紹請我診治。

杜先生將患兒抱進診所時,是用兩手伸著,肘向前彎曲捧著兒身,身僵而直,往後反張。我進行診斷之後,立時為刺少商出血,并針百會、人中、湧泉。

我斷為風寒所傷,處方如下:

荊芥3g,防風3g,全蠍1.5g,連翹3g,天麻3g,葛根3g,羌活3g,鉤藤5g,杏仁3g,桂枝1.5g,白芍3g,甘草1.5g,1劑

患兒僵直地橫臥在杜先生肘上,不斷抽動,不便放上針灸手術床,我用針刺之未甦醒,惟叫過一聲,我叫杜先生趕快回去,煎藥給他服。這時已是上午11時半。到下午5點鐘的時候,杜先生撥來電話,說患兒已能坐起來,不過,仍有痰,手腳時見抽動,6時許,杜君又抱患兒來,抽風已平,溫度38.2℃,改用下方:

川貝3g,防風3g,杏仁3g,天竺黃3g,荊芥3g,天麻3g,全蠍1.5g,鉤藤5g,甘草1.5g,薄荷2.1g,柴胡3g,白芍3g

服上方3劑,熱退,已無抽搐現象,惟煩躁不安,9月9日,改方用導赤散合梔子豉湯加味,方如下:

生地5g,木通1.5g,茯神5g,鉤藤6.5g,豆豉3g,竹葉3g,梔子1.5g,天麻3g,甘草1.5g,2劑

服導赤散加味,漸見安靜,惟手足活動仍不自如,9月11日,改用下方:

天麻3g,當歸3g,白芍3g,生地5g,鉤藤6.5g,全蠍1.5g,桑枝6.5g,貝母3g,茯苓5g

上方服3劑,漸恢復正常,即停藥。

川芎

性味:辛;溫

一、散風止痛

川芎能去風止痛,主要以治頭痛為主,代表方是廣效性的川芎茶調,但本身辛散力較強,並不適合一直使用[1],而且頭痛本來就要根據情況配伍,不能只期待川芎去風。[2]

二、推血行氣

最廣為人知的「血中氣藥」一說,人體內的血如同車子,是營養的載體,但要推車子還需要汽油(氣),整個物流網才能趨動,代表方是四物湯、八珍湯、人參養營湯、疏經活血湯、千金內托散

三、引藥上行

川芎能散風去風,主要作用都在頭部,升發力可見一班,所以能引藥上行頭面,和桔梗可不一樣,桔梗只上行至咽,而川芎能升到頭面,代表方是川芎茶調散、通竅活血湯。

四、陰中求陽

這個用法很特別,但例子很常見,和知母配伍以益陰布陽,例子就是酸棗仁湯,是心腎不交情況下的破陰布陽,也就是陰中求陽(一般的陰中求陽都是心肝問題,而不是心腎問題),量不會多,因川芎升發力大,用多了反而不助眠,但稍用一點就有它的作用,以上是筆者自己的解讀,可以參考《本經疏證》的解釋。[3]

  1. [1]《衍義》云:「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若單服久服,則走散真氣。即使他藥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2. [2]《本草備要》:「治風濕在頭,血虛頭痛,能引血下行,頭痛必用之,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3. [3]「若夫酸棗仁湯之用川芎,則可得而論矣。夫曰虛勞,虛煩不得眠,心病也,心屬火而藏神,火者畏水,神則宜安,用茯苓可矣,更用知母之益水,川芎之煽火,是何為者?殊不知心於卦象離,中含一陰,外包二陽,陽本有餘,陰本不足,況勞者火炎陰竭之候,故值此者,宜益陰以配陽,不宜泄陽以就陰,然陰被陽隔於中,為益陰藥所不能及,川芎者,所以達隔陰之陽,陽舒而知母遂與離中一陰浹,而安神利水,繼之以奏績,是二味者,雖列佐使,實為此方樞機矣。說者謂知母益水以濟火,川芎平木以生火,而不知是方直截簡當,無取乎隔二隔三,此仲景所以為可貴也。」

陳皮

性味:辛、苦;溫

陳皮其實就是陳年的橘子皮,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味藥,還分成兩個部份,外面紅色的叫橘紅,內面白色的叫橘白,屬性略有差別。[1]

一、健脾化濕

這是以橘白最擅長,代表方是二陳湯、平胃散,因為理脾氣,所以有助消化或是化痰濕,也因為能理脾氣,脾氣散精的營養也能有效化血,有助營血生成,代表方是人參養營湯。

二、理肺化痰

這個功能以橘紅為擅長,在治咳或是皮膚病方面,橘紅的應用率比橘白大得多,這個在葉天士的醫案中幾乎沒有例外,橘紅治肺病,橘白治脾病。

三、助勢用法

這個名詞其實是筆者自己發明的,因為陳皮健脾化濕理氣的功能都有一點,力道還很緩和,所以泛用性很強,可以和不同的藥配,所以是萬用佐助藥,補、瀉、升、降都可以用陳皮幫忙,可以助長其他藥的藥勢。[2]

  1. [1]《本草備要》:「入補養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2. [2]《本草綱目》:「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倉,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山楂

一、消食化積

主要是消肉類食物的積滯,代表方是保和丸、健脾丸

二、活血化瘀

其實《歷代本草藥性匯解》都被筆者找遍了,就是沒有活血化瘀的說明,但只要是婦科醫案中,不管是葉天士也好,張聿青也好,都會用山楂配活血藥,而且古書也明確說了它可以治「兒枕痛」,一種因血瘀而造成的症狀,然後,最重要的是,《張廷模中藥學講稿》也承認了它活血的功能。[1]

  1. [1]《張廷模中藥學講稿》:另外山楂又是個活血化瘀藥,傳統把它作為一個活血化瘀藥呢,主要是用於婦科病。比如說痛經,產後的腹痛,在一些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一些方當中,用得比較多一些,這是傳統。在現代,由於藥理學的研究,這個山楂可以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能夠降血脂,能夠降血壓,而且有強心的作用,這樣很多方面的藥效作用。所以廣泛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和用來降脂減肥,用於高脂血症,或者脂肪肝這樣的一些病證很常用。這個活血化瘀,尤其是活血化瘀,主要就用在冠心病,或者高血壓,有瘀血傾向的,這樣作為一種輔助的治療,或者是作為一種保健的食品,這個應用非常廣泛,所以這個活血化瘀的臨床應用已經和古代不相同了,這個我們書上可以結合到我們後面的一些參考資料來看,所以就不完全是用於婦科病了。

雞內金

性味:

一、消食化積

健脾力不算夠,所以需要和補脾藥連用,也有一定的化積滯能力,但單用也都不夠力,要和活血藥連動。[1]

二、助排膽結石

西醫的功效不是引用幾個古籍就能寫出的,但只要說到膽結石的問題,醫案都會用到雞內金。然後,說到現代醫案,我只服馬老師,因此我深信雞內金在助排膽結石方面肯定有幫助。

 

  1. [1]《醫學衷中參西錄》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若再與白朮等分并用,為消化瘀積之要藥,更為健補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且為雞內含有稀鹽酸,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