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admin

玄參

性味:苦;微寒

一、滋陰清熱

滋腎陰,兼清肝腎、心及心包之火,且多用並不傷胃,是很好的的滋陰清熱藥,代表方是清營湯、清宮湯。單就滋陰清熱這一點,和生地的功能很像,只是力道不如生地,副作用也比生地輕,是很好的佐助藥,那何不用玄參取代生地呢?筆者的看法是,和玄參相惡的藥比較常見[1],和很常用的藥相惡,那使用的時機自然不如生地這麼廣,和生地相惡的藥,只有貝母比較常用而已。[2]

二、化斑解毒

上面說了,玄參和生地的功能很像,有時可以代用,但玄參的解毒和化斑功能是生地取代不了的,比如化斑湯、普濟消毒飲

  1. [1]《本草蒙筌》:「味苦、鹹,氣微寒。無毒。惡耆棗薑茱,黃耆、大棗、生薑、山茱。反藜蘆一味。」
  2. [2]《得配本草;生地》:「得酒、麥門冬、薑汁、縮砂良。畏蕪荑、萊菔子。惡貝母。忌蔥、蒜、蘿蔔、諸血。」

生地

性味:甘苦;大寒

生地的用法和熟地大致相同,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一、補心腎之陰以助生血

這是生地最明顯的功能,生地熟地皆然,補心腎之陰,陰滿方有助生血,本著肝腎同源的理論,對肝陰有幫助,自然也能助平肝火。代表方有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增液湯、龍膽瀉肝湯。只是生地苦寒傷胃,斷不可久用,臨床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才適合使用。[1],熟地也能補心腎之陰血,但熟地一般用在腎比較多,補心較常用生地,因為君火(心火)較需要涼血力,相火(腎火)可以慢慢調,而且腎火要快調也不容易。[2]

二、涼血清心

生地入血分涼血,所以對熱入心營的證型很有幫助,這是溫病的理論,代表方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真的熱入心營到譫語大熱的也不送會到中醫門診,但清心營的思路對長期失眠造成的心經虛火還是很有幫助的。

  1. [1]《本草新編》:「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今人不知其故,驚生地止血之神,視為靈丹妙藥,日日煎服,久服脾胃太涼,必至泄瀉,元氣困頓,而血又重來。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進,且有增其分兩,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2. [2]《本經疏證》:「生者其鋒迅,熟者其力厚」

半夏

性味:辛平;生寒熟溫[1]

半夏有兩種最主流的炮製方法,薑半夏和法半夏,各有偏重不同的效果

一、降氣止嘔

半夏的降氣力可以橫貫中上二焦,所以肺、胃的氣都可以降,代表方有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降氣止嘔的作用以薑半夏見長,它的止嘔力有多猛呢?這裡有個《醫學衷中參西錄》書中的例子。[2]

二、燥濕化痰

要論燥濕化痰第一藥,一定就是半夏,比如和杏蘇散、蘇子降氣湯、二陳湯,唯一的缺點就是易燥易渴,但其實可用麥冬或玉竹等佐制其燥性,或是反過來制約補藥的膩性。[3],化胃濕胃痰是法半夏的專長。

半夏除了入肺、胃以去痰燥濕,還能入足少陽去膽經之痰[4],這個用法很少聽到,但卻很常用到,代表方是溫膽湯,有興趣了解筆者自己的見解的話,可以參考中醫的鬱症證治

三、潤腎燥

這個用法就真的少見,一般人對於半夏性燥的認識很正常,所以忽略其潤性,其實它燥的只是中上二焦,對下焦是沒有燥性[5],甚至還有潤性的。[6],常見方裡的代表有養心湯,極端一點的方子有半硫丸。

  1. [1]《名醫別錄》:「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所以臨床會用到的,大都是性溫的熟半夏
  2. [2]愚因藥房半夏制皆失宜,每於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淨曬乾備用。每用一兩,煎湯兩茶盅,調入淨蜂蜜二兩,徐徐咽之。無論嘔吐如何之劇,未有不止者。蓋古人用半夏,原湯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礬制這者也。
  3. [3]《本經疏證》:「半夏之妙,正在不用處,有以見其用耳。合乎溫燥隊中,見煩則不用,見渴則不用,合於清潤隊中,偏為煩與渴之良劑,如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雖不言煩渴,用清甘苦是其多,則豈盡能無,而大半夏湯中,人參白蜜以補以潤,決非絕無煩與渴者,審乎此則為剛劑中鋒銳,柔劑中斷制,其功豈可泯耶?」
  4. [4]《景岳全書》:「其質滑潤,其性燥濕降痰,入脾胃膽經。」
  5. [5]《本草新編》:「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於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也。況半夏瀉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瀉,半夏欲入於腎,而腎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於腎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6. [6]《本草綱目》:「丹溪云:二陳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局方》有半硫丸治捲入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扑皆主以。惟陰虛勞損,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

連翹

性味:苦;微寒

一、透熱外出

連翹能清上焦熱,又有升發之氣,所以能透熱外出,和黃芩的折熱不一樣,是宣透風熱,使散而外出,代表方有銀翹散。除了透風熱還能解毒,所以咽痛很常有它的出現,比如普劑消毒飲。

二、解毒消癰

連翹最能清的熱是心經之熱,一說是瀉心經客熱,所以瘡瘍癰腫很有用,病機和大黃瀉心火一樣。[1]代表方有甘露消毒丹、清上防風湯

三、清氣熱

除了最主要的瀉心火之功能,連翹在泛用性清氣熱很有用,兼能入膽、三焦、小腸[2]、和柴胡有很類似的功能[3],只是清熱力更強,不過多效而不專,要清這些氣熱它都不能為君,只能當佐助藥,要經過配伍使用[4]。除了清熱,它還能疏肝氣,但對肝熱沒有瀉熱的功用。[5]

四、引藥入中焦

這個用法太少見,例子只有一個,就是朱丹溪的保和丸[6],還有它能引血藥入中焦,但筆者只有看過敘述[7],並沒有看過實際醫案的例子。

  1. [1]《本草綱目》:「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陰心,厥陰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心火,故為十二經瘡家聖藥,而兼治手足少陽,手陽的三經氣方之熱也。」
  2. [2]《藥性解》:「連翹,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肝、膽、胃、三焦、大腸六經。瀉六經之血熱,散諸腫之瘡瘍,利小腸,殺白蟲,通月經,療五淋,破癭瘤,解痘毒。牛蒡子為使。」
  3. [3]《液》云:「手、足少陽。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與鼠粘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4. [4]《藥鑑》:「同黃連,則入心解熱。同片芩,則入肺瀉火。從梔子,則引熱內降。從麻黃,則引熱外散。」《本草新編》:「或問連翹為升科要藥,是亦藥中之甘草也,吾子以為可有可無,何也?連翹實不足輕重也。蓋敗毒必須用甘草;化毒必須用金銀花;消毒必須用礬石;清毒必須加用芩、連、梔子;殺毒必須加用大黃。是治毒之法,無一件可勞連翹,無之不加重,有之不減輕。但有之以為佐使,則攻邪有力,又未必無小補也。」
  5. [5]《醫學衷中參西錄》:「連翹善理肝氣,既能舒肝氣之鬱,又能平肝氣之盛。曾治一媼,年過七旬,其手連臂腫疼數年不愈,其脈弦而有力,遂於清熱消腫藥中,每劑加連翹四錢,旬日腫消疼愈,其家人謂媼從前最易憤怒,自服此藥後不但病癒,而憤怒全無,何藥若是之靈妙也!由是觀之,連翹可為理肝氣要藥矣。」
  6. [6]《本草經疏》:「丹溪用以瀉心火,除脾胃濕熱,及治中部血證以為使。」
  7. [7]《本草衍義補遺》:「治血症以防風為上使,連翹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本草蒙筌》:「瘡科嘗號聖丹,血證每為中使。通月水下五淋,義蓋取其結者散之。故此能散諸經血凝氣聚,必用而不可缺也。」

黃柏

性味:苦;寒

一、瀉下焦濕熱

瀉下焦實火,膀胱、腎、大腸之火都可以瀉。[1]例子有白頭翁湯。一般對黃柏的用法是和知母配合去虛熱,但其實它去的是實熱,只是對虛熱也有用,長期用的話還是會傷陰液。[2],清下焦濕熱的代表有梔子柏皮湯[3]

二、清虛熱

只有和知母配合時才能清虛熱,知母潤腎,黃柏瀉熱,代表方是知柏地黃丸。[4]

三、清上焦濕熱

咦!!怎麼和第一個功能打架,又說清上焦,又說清下焦,是不是全身的濕熱可以清呢?是的!但也不是,差別在炮製的方法不同,酒製過的黃柏可以清上焦濕熱[5],代表方是益氣聰明湯。

  1. [1]《液》云:足少陰劑,腎苦燥,故腎停濕也。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
  2. [2]《本草綱目》:「古書言黃柏佐知母,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義。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為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甚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滲,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說。」
  3. [3]《本經逢原》:「黃柏苦燥,為治三陰濕熱之專藥。詳《本經》主治,皆濕熱傷陰之候,即漏下赤白,亦必因熱邪傷陰,火氣有餘之患,非崩中久漏之比。其根治心腹百病,魂魄不安,皆火氣內亢之候。仲景梔子柏皮湯,治身黃發熱,得其旨矣。」
  4. [4]《本草備要》:「古云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丹溪曰: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制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
  5. [5]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製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製則治中。

黃連

性味:苦;寒

一、瀉心火

黃連用在瀉心火的部份是治療失眠,典型的方子是交泰丸[1]、黃連阿膠湯,雖然歷代本草都有寫其對於外科瘡瘍的療效,但對筆者來說,沒有方子的例子,讀過的醫案也沒有這種用法,我就無視其瀉心以益瘡的效果。

二、清胃部濕熱

清胃部濕熱,中焦有痞的痰氣互結十分適合黃連,就是仲景的瀉心法,配半夏辛開苦降以化濕熱,和黃芩相比,入中焦多,燥濕力大於清胃熱力,葛根芩連湯也是化濕熱的代表。[2],並且也有清胃部虛熱的功能,用來治口瘡。[3]

三、制約肝氣

除了清熱,還能制約肝氣,所以左金丸就有它,還有《傷寒論》的黃連湯,也是治胃逆的經典方,因為它對胃逆有制肝和瀉心痞的雙重病機,對肝氣犯胃的腹痛也有療效。[4]

  1. [1]只有黃連+肉桂兩味
  2. [2]《本草思辨錄》:「諸瀉心湯,大黃黃芩或用或否,黃連則無不用。心痞固非黃連不治,與乾薑并用,則為除胃熱之心痞,倚任之重,厥由於是。乃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名為瀉心而加以大黃蕩實,幾令人疑,然而無庸疑也。二物同能瀉心,同能除胃熱。惟黃連燥而不走,協大黃則走。」
  3. [3]《本草求真》:「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熱互用之意,而無偏勝之害。」
  4. [4]《本草思辨錄》:「若黃連治腹痛,真乃土中瀉木矣。夫肝與膽為表裡,熱心屬膽,寒必屬肝,熱而不上衝,則為肝陽乘脾,腹乃用痛。左金丸治脅痛之方也,而以治腹痛極效,抑青丸亦然。一以吳茱萸一兩,佐黃連六兩,一以吳茱萸湯浸黃連一宿。蓋肝主疏泄,二味合用,使肝熱下泄而脾土得安,此固為土中瀉木矣。即就黃連思之,黃為燥金,苦能達下,亦具有制木之義。第以吳茱萸佐之,更開其去路耳。」

金銀花(忍冬藤)

性味:甘溫;微寒

  • 疏散風熱:★★★☆☆
  • 清熱解毒:★★★★☆

一、疏散風熱

疏散風熱,一般的風熱藥透表力不都不太強,金銀花算是能力不錯的了,代表方是銀翹散,其實它更突出的是清熱解毒力。

二、清肺熱解毒

清氣熱的最表藥,所以用來治外科瘡癰是很有效的,真人活命飲就是以它為君,唯一的缺點是比較貴,一般的診所都列為自費藥。[1]

  1. [1]《本草求真》:「金銀花專入肺。經冬不凋,故又名忍冬。味甘性寒,無毒。諸書皆言補虛養血,又言入肺散熱,能治惡瘡腸癖,癰疽痔漏,為外科治毒通行要劑。」

蟬蛻

性味:甘;寒

一、透疹去風熱

去風熱的藥已經很多了,可以用植物就不需要用昆蟲,所以真的常用的,是用來透疹的功能較實際,代表方只有一個,經典的皮膚科聖方消風散

二、息風止痙、退翳明目

這都是它有的功能,但都有替代的藥可以用,所以其實很少用到。

桑葉

性味:甘;寒

  • 疏散風熱:★★☆☆☆
  • 瀉少陽熱:★★☆☆☆

一、散風熱明目

力道和菊花一樣並不甚強,都是打輔助的,和菊花略有不同的是,潤肺力比菊花再強一點,疏肝力較菊花再小一點,代表方有桑菊飲桑杏湯

二、清泄少陽氣熱

這個用法很少出現在成方中,但葉天士卻很常用,而且古書也有敘述此用法[1],當他懷疑是少陽犯脾的時候,就會用上桑葉+柴胡的配伍。

  1. [1]《本草分經》:「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泄少陽之氣熱。」

牛蒡子

性味:辛苦;寒

  • 疏散風熱:★★☆☆☆
  • 利咽解毒:★★☆☆☆

一、疏風熱

疏風熱力雖然不強可還是有,在臨床上不會當君藥,都是佐助銀花、連翹等散風熱,代表方是銀翹散

二、利咽解毒

散風熱力不強,但其利咽解毒的特色卻很強,只要上焦有熱或毒的表現,或是咽痛較嚴重的,都可以加上牛蒡子,代表方有普濟消毒飲銀翹散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