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防風

性味:辛甘;溫

  • 去風勝濕:★★★☆☆
  • 防風固表:★★★☆☆
  • 引藥入脾:★☆☆☆☆

一、去風勝濕

和荊芥的功能很像,只是散風力較弱,但潤表性較強,古人稱「風中之潤劑」,所以常和荊芥相須為用,用來治瘡瘍,如荊防敗毒散,但荊芥所不及的是,防風除了去外感的風濕,還能去筋骨的風濕,所以常和去風濕強筋骨藥配伍,比如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這些都是成份中見防風見不了荊芥的方子。

二、防風固表

因為潤性較強,所以在散表藥中,它的耗氣力較弱(並不是完全沒有),副作用少,那作為佐助藥防外風就比較適合,藥如其名,用來防風[1],代表方有玉屏風散

三、引藥入脾胃

這個用法很少見,但古書有說法[2],而且例子也有,引藥入脾胃的藥很多,比如茯苓、砂仁,但只用防風當藥引的也有,比如痛瀉要方和瀉黃散

  1. [1]《本草乘雅》:四大中風力最勝,執持世界,罅無不入。設人身腠理疏泄,則生氣有所不衛,風斯入焉。故欲防禦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氣勿克也。防風黃中通理,鼓水穀之精,以防賊風之來,命名者以此。身本四大合成,以動搖為風,則凡身中宜動處不動,即是風大不及,宜動處太動,即是風大太過。防風甘溫辛發,中通濡潤,勻而平之。無過不及,此防風功用。衛我用我,勻氣以芳。
  2. [2]《本草備要》:「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上,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