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手太陰肺經

肺經在中醫是主喘咳等症狀,外感風熱或有熱在肺會以咽痛表現。

一、泄肺清熱

肺經俞穴大部份的主治都是和喘咳或咽痛有關,有一個大致的指導方向,遠心端以泄肺熱為主,代表例子如少商放血可以止咽痛

二、宣肺平喘

近心端以宣肺為主,針灸沒有辦法補,所謂的補其實是調其他地方的氣到肺,用來補肺氣以助外宣,以尺澤為典型,尺澤是肺經水合穴,對肺來說又潤又補。

三、調整大便

肺與大腸相表裡,兩者以絡穴相通,那絡穴列缺就可以整調大便,合情合理。

石斛

性味:甘;微寒

一、益胃陰,清胃火

益胃生津,清胃虛火,代表方是甘露飲。

二、益腎陰,清腎火

石斛和麥門冬剛好相反,是補中下焦之陰,清中下焦之火,在潤性上,比知母黃柏好[1],代表方也是甘露飲

  1. [1]《本草新編》:「知母、黃柏大寒,直入於至陰,使寒入於骨髓之中。金釵石斛不過微寒,雖入於至陰,使寒出於骨髓之外,各有分別也。」

麥門冬

性味:甘;平

一、益中上焦之陰

麥門冬對心肺之陰都能補,也能助潤肺胃,代表方有沙參麥冬湯,但有時太過滋膩,最常和半夏配伍以佐制其潤性,代表方是麥門冬湯;如果是補心陰的例子,就是生脈散、炙甘草湯。

二、拉胃陰以潤上焦

麥門冬雖然能補胃陰,但也會拉胃陰入上焦,所以它並不算是最好的補胃陰藥,需要和其他藥配伍[1],代表方是益胃湯。

三、佐制上焦之辛燥藥

第一點有說到半夏可以佐制其膩性,但反過來說,只要燥性的藥量一多,酌用一點麥門冬可以佐制半夏或其他清熱藥的燥性,主次就反過來了,代表方是竹葉石膏湯。

  1. [1]《本經疏證》:「麥門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陰精,潤澤心肺,以通脈道,以下逆氣,以除煩熱,若非上焦之證,則與之斷不相宜。」

沙參(北沙參)

性味:甘而微苦;微寒

一、補肺氣肺陰,清肺火

沙參和麥門冬玉竹等藥不同之處,是除了補肺陰,還能清肺火及補肺氣,而麥冬只有補陰力,代表方是沙參麥冬湯[1],兩種功能都比南沙參強。[2]

二、益胃陰

除了益肺陰,也能益胃陰,但沒有清胃火之力,代表方是益胃湯。

  1. [1]《本草分經》:甘、苦,微寒。專補肺陰,清肺火。金受火刑者宜之。
  2. [2]《本草分經》:「南沙參,功同而力稍遜。」

阿膠

性味:甘;平

一、助腎精化血、止血

阿膠其實沒有補腎陰之效,其滋陰之力是用在肺,但能幫助腎精化血的轉換[1],因而有助補血,這個功能有沒有想到熟地和當歸的配伍呢?沒錯,但阿膠除了化血之外,沒有熟地的滋膩,沒有當歸的辛燥,是上乘的化血藥(上乘=貴),如果病人不適合當歸或熟地,阿膠是化血最好的藥,還兼能止血[2],代表方有膠艾四物湯。除了化肝血,也有助化心血[3],代表方是黃連阿膠湯、豬苓湯。

二、滋陰潤肺

阿膠能滋肺陰,所以能定喘止嗽[4],代表方是補肺阿膠湯、阿膠黃芩湯。

 

  1. [1]《本經疏證》:「阿膠之用屬陰不虧而不化血者,不治血之化源涸也。」
  2. [2]《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女子下血,安胎。養血則血自止而胎安。久服輕身益氣。補血則氣亦充。」
  3. [3]《本草崇原》:「阿膠乃滋補心肺之藥也。心合濟水,其水清重,其性趨下,主清心主之熱而下交於陰。肺合皮毛,驢皮主導肺氣之虛而內入於肌。又,驢為馬屬,火之畜也,必用烏驢,乃水火相濟之義。崩,墮也,心腹內崩者,心包之血,不散經脈,下入於腹而崩墮也。阿膠益心主之血,故治心腹內崩。勞極,勞頓之極也。」
  4. [4]《本草》云:「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益肺氣。肺虛極損,咳嗽唾膿血,非阿膠不補。」

何首烏

性味:苦澀;平

一、補肝腎、益精血、固腎氣

何首烏的作用範圍很廣,補精補血加固澀,還能有助黑髮,聽起來要多好有多好,[1],那是不是可以取代熟地了呢?其實還是不行,熟地以腎精為主,首烏以肝血為主,都是補肝腎,但偏重不同[2],而且熟地可以和桂附等熱藥配,但首烏就只能和較平性的配[3],代表方是七寶美髯丹,一般的何首烏都是製首烏,用來補的。

好,那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能不能加在一起肝腎都大補呢?不太適合,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都加,那誰是主誰是次呢?汪昂是建議用合理的配伍,七寶歸七寶,六味歸六味,不要亂用。[4]

二、潤腸通便、截瘧解毒

這個功能就很少見了,都和補性沒什麼關係,因為這是生首烏的功能,現在很少人這麼用了,都是以制首烏最常見。

  1. [1]《本草綱目》:「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白者入氣分,赤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髮,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冬諸藥以上。」
  2. [2]《本草求真》:「熟地、首烏雖俱補陰,然地黃稟仲冬之氣以生,蒸雖至黑,則專入腎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補肝者因滋腎而旁及也;首烏稟春氣以生,而為風木之化,入通於肝,為陰中之陽藥,後天之陽。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血活則風散。其兼補腎者,亦因補肝而兼及也。一為峻補先天真陰之藥,故其功可立救孤陽亢烈之危;一係調補後天營血之需,以為常服,長養精神,卻病調元之餌。先天後天之陰不同,奏功之緩急輕重亦有大異也。的解。況名夜合,又名能嗣,則補血之中,尚有化陽之力,豈若地黃功專滋水,氣薄味厚,而為濁中濁者,堅強骨髓之用乎!斯言論極透闢,直冠先賢未有,不可忽視。」
  3. [3]《本草經疏》:「何首烏為益血之藥,忌與天雄、烏頭、附子、仙茅、薑、桂等諸燥熱藥同用。」
  4. [4]《本草備要》:「昂按:『地黃、何首烏,皆君藥也,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七寶丹以何首烏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類而共施也。即有加減,當各依本方,隨病而施損益。今人多以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合兩方而為一方,是一藥二君,安所適從乎?失製方之本義也。』」

熟地黃

性味:甘苦;溫

一、補腎填精

熟地的功能十分顯注,如果要說後勤第一方,熟地絕對跑不掉。但過補的藥就是容易泥膈[1],也就是礙胃影響消化,有時多給無用,這也是中醫「虛不受補」的由來,和生地比起來,熟地補效更強,而且可以補血,只要是補藥幾乎都會有地黃出現,代表方有六味地黃存、左右歸丸。

二、補血

補血的功能只有熟地比較顯注,生地以清熱和滋陰為主,而且生地和熟地還有藥物動力學上的差別,一求快一求穩[2],和當歸配合其實補血力更強,再加白芍破陰化血,補血力再往上加,代表方是四物湯、八珍湯、人參養榮湯。

  1. [1]《醫學正傳》(虞摶)云:「生地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
  2. [2]《本經疏證》:「生者其鋒迅,熟者其力厚」

大棗

性味:甘;平

這個和甘草很像,草、薑、棗幾乎是大部份方子的標配了,但其實還是略有使用上的不同。

一、緩和藥性

和甘草是一樣的思路,但是泛用性不如甘草,代表方是十棗湯,而且十棗湯不用甘草只用大棗,還用了十個,因為甘草和其他三味藥都相反[1],自然大棗成了第一首選。

二、補中益氣

和炙甘草一樣可以補中,連副作用都很像,甘能中滿,所以實證還是不適合用大棗。

三、養心安神

本身還有養心安神的功效,代表方甘麥大棗湯。

  1. [1]《本草綱目》:「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

甘草

性味:甘;平

這是一味雞肋藥,說雞肋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功能太多,怎麼配都合理,功用又不強,怎麼不配也合理,在方子如同雞肋,「要解釋無味,不解釋可惜」。

一、調和諸藥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調和諸藥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功用,在方子中沒有見到甘草一味的很少[1],例子族繁不及備載。

二、緩和藥性

這個和調和諸藥的概念並不相同,緩和藥性是讓烈性藥緩和,除了減少烈性,還可以延長作用時間,這個已經是藥物動力學的概念了,比如四逆湯和乾薑附子湯的差別,前者緩後者急,就差在甘草一味的差別。[2]

三、解毒

這有兩層解釋,一是和緩和藥性的概念很像,但有一些有毒性的藥物,可以用甘草去其毒性,是去性取用的思路[3],代表方是小青龍湯。另一個解毒的解釋是它可以解其他蟲草的毒或身體的毒[4],以生甘草最有效,在中毒後沒有其他良藥的情形下,生甘草是可以選擇的藥

四、和中緩急

甘草雖多服令人中滿,但虛性腹痛還是有它的功能在,代表方是甘草瀉心湯、四君子湯

  1. [1]《本草新編》:「世人皆謂甘草有益而無損,誰知其益多損亦有之乎;知其益而防其損,斯可矣。或疑甘草在藥中不過調和,無大關係,此論輕視甘草矣。甘草實可重用以收功,而又能調劑以取效,蓋藥中不可缺之藥,非可有可無之品也。」
  2. [2]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
  3. [3]其解一切金石草木蟲魚禽獸之毒者,凡毒遇土則化,甘草為九土之精,故能解諸毒也。
  4. [4]《本經逢原》:「甘草一名國老,甘平,無毒。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補中散表炙用,瀉火解毒生用。」

白扁豆

性味:甘;微溫

一、補脾止瀉

單就這一味功能來看,和白朮很像,但白朮的止瀉力沒有這麼強,而且白朮可以單用,扁豆卻需要和健脾藥配伍才好,獨用多了反而易造成壅滯[1],並且最好是脾虛的狀況用,有腹痛或腹悶等濕困氣滯的都不太適合[2],代表方是參苓白朮散、六神散

二、消暑化濕

因為可以補脾止瀉,對於暑濕造成的泄瀉就很有用,還不只是病機上有對應,它真的可以消暑濕[3],代表方是香薷飲

三、益胃陰

這個功能在歷在本草都沒有找到證據,但在葉天士的醫案中處處是證據,葉天士常常用扁豆和一堆補胃陰的藥配伍,醫案比比皆是,都是用來益胃陰的,絕對不是單一事件的特例,所以筆者還是要寫出來,代表方是沙參麥冬湯。

  1. [1]《藥性解》:「扁豆性味皆與脾家相得,宜獨入之。然此劑最為泥膈,惟入健脾藥中,則能補脾。若單食多食,極能壅氣傷脾,《本草》稱其下氣,恐非。」
  2. [2]《本草思辨錄》:「扁豆花白實白,實間藏芽處,別有一條,其形如眉,格外潔白,且白露後實更繁衍,蓋得金氣之最多者。凡豆皆甘而入脾,故能於夏令濕盛脾弱之時,布清肅之令,復敦阜之氣。此《千金》與《局方》治霍亂所以用實也。然其補脾之力極厚,必得脾受濕困而不腹痛不鬱悶者,方與之宜。」
  3. [3]《本草分經》:「甘,平,中和輕清。緩補,調脾和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除濕。能消脾胃之暑,專治中宮之病。炒則微溫,多食壅氣。」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