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酸;溫
一、斂肺止咳、喘
能斂肺氣,將宣發之氣肅降歸三焦,概念上像是精油回流系統,肺的氣機在宣發後,將仍可使用之精氣回收,最後歸氣於腎,代表方是小青龍湯、清肺湯。小柴胡湯、真武武、四逆湯的加減也會用到。[1]
二、斂氣歸腎,固澀精氣
前一功能收斂後的氣機可以回歸於腎,所以也有補腎固澀的效果,有助於補益,但要收的話以生用為佳,要補的話以熟用為佳[2],代表方是七味都氣丸、人參養營湯、生脈散、滋陰地黃丸
固澀精氣只對遺精有用,但不能用來止帶或止尿
黃〤〤(病歷448067號)
男,70歲,湖南籍,住花蓮市。1978年患腎結石,年邁不便接受醫院開刀割治,服化石單方及化石藥甚多,結果,不但腎結石未見排出,而身日見衰弱,視力大減,看物模糊,腳軟無力,行步不便。至10月間,由住在花蓮之同鄉劉澤武兄介紹并陪同至台北市請我治療。上我的診所時,登樓甚為困難,診其脈,弱而無力,舌紅無苔,口乾腰痠,我認為是虛證,不能用克伐性排石之方藥,宜予調補,處方如下:
熟地13g,山萸10g,杜仲10g,茯苓10g,淮山13g,木瓜10g,懷牛膝10g,澤瀉6.5g,丹皮6.5g
任何病症,都有虛實之分,虛則補之,是天經地義的。上方補腎,囑服10劑,患者配好了藥,即回花蓮去了。後來,得知服完10劑以後,結石排出,步履穩健如昔,惟目力未能完全恢復。
腎臟結石是因濕熱發生的,其症必溲赤腰痛,口渴便閉;有因腎功能不足發生的,則無濕熱證象,腰不痛,口不渴,是腎臟無力將尿中渣廢物排出,積而成為此證。二證治療不能用同樣之方。患者所患為後者,故服用排石之方,徒損其元氣,而不能有排石之效。用補腎之劑,以六味地黃丸加杜仲、牛膝、木瓜等味,腎功能性恢復,結石自然化出。
有人謂中醫不科學,豈其然乎?
陸〤〤(病歷742172號)
男,77歲,浙江籍,居台北縣埔乾,1965年患腎結石,小便排出困難,醫系勞工,住院接受優待治療,醫院以其年老體弱,不予開刀,但結石排不出來,極感痛苦,5月11日,由其同鄉某君扶來請我診治,其行步蹣跚,頭暈身疲。脈弱舌質甚淡,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澤瀉與之。囑其配服3劑。3日之後,來復診,頭暈較輕,行走已不須攙扶,惟尿道仍痛,排尿不暢。我診其脈,仍虛而無力,細思此症,病在排泄系,前次來診時,頭暈身弱不支,是年老病久氣虛使然,今非可實其排泄力不可,乃處方溫補其腎。
熟地13g,山萸10g,附子5g,肉桂2.4g(研粉2次沖服),淮山13g,丹皮6.5g,茯苓18g,澤瀉10g,牛膝10g,車前子10g
上方為加味腎氣丸,以茯苓為君,囑其配服2劑,5月18日來診,謂服本方1劑之後,小腹即感內急,結果大量排出小便,小便中有結石如豆大,掉入尿缸,同時亦有血液排下。因小便中有血,第2劑不敢續服,過1日,小腹甚感舒適,小便正常,並無異樣,乃將第2劑服完,從此一切痛苦解除了。我用六味地黃丸加杜仲、巴戟天、菟絲子以善其後。
本症是腎結石虛證,初診因其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味,以補其氣,雖加苓瀉,未能將結石排出,復診用加味腎氣湯充實其腎臟排泄力,1劑即見排石之效。由此可知中醫之用古方治病,中病必效。
李〤〤(病歷404063號)
男,44歲,住台北市士林天母3路79巷。前曾患腎結石,請某醫院治療,醫院開刀將結石取,但近又有結石,不願再接受醫院開刀,乃自服化石的單方,可是結石排不出來。1981年1月13日,請我診治。我認為腎臟經過一次開刀,功能減退,排泄力自然較弱,但其小便黃短,仍有濕熱,乃用半補半清之方,補是加強其排泄力,清是清其濕熱,用導赤散加味,方如下:
生地13g,木通6.5g,竹葉5g,甘草3g,牛膝10g,萹蓄10g,茵陳13g,茯苓10g,澤瀉10g,梔子10g,當歸10g,枸杞10g。
導赤散加萹蓄、茵陳10克、梔子是清其熱;加茯苓、澤瀉是利其濕;加當歸、枸杞、牛膝是補其虛而導下,結果此方服了3劑,結石一顆一顆的排出來了。甚為痛快,這是半實半虛的證候,故用清心兼補之方。中醫用藥,如兵家之用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詹〤(病歷272669號)
男,系海洋學校教授。1968年患腎結石,7月20日請我診治。患者是文弱之軀,雖患腎結石,無任何痛楚,大小便都正常,僅微感腰痠,在檢查體格時,x光發現腎臟有一顆如黃豆大小之結石,我認為患者之所以結石,也是因腎臟功能欠缺,不能將留在腎臟之渣廢物排出使然,不是熱結,遂用六味地黃丸加味治之,方如下:
六味地黃丸7克,牛膝10克
1日量分3次服,服10日。
10日之後,患者往友人處請用x光檢查,結石已向下移動約1寸許,因為他有一朋友開設檢驗醫院,檢查比較方便。檢查後再來請診,我仍用原方交藥房配10日與之,服完再去檢查,又下移甚多。以後來時,我都是照原方叫他服10日,再3次之後,結石已轉入尿道,他的朋友把檢查結果告訴他,並向他提出警告說:「結石已轉入尿道,如排不出去,水即瀦留腎臟,有發生水腫的危險。」他聽了有些恐懼,走來告訴我,我說:「我的藥既能使結石下移,再服用藥物結石還是會向下移,不會停在尿道。」
結石落入尿道,會發生阻擋的作用,水不能排出,腎臟會發生水腫,的確是很危險的,我於是加重其藥力,改方如下:
桂附地黃丸6克,車前子1克,牛膝1克
1日量,服10日
患者藥未服完,一日小便發生了異樣,有少許白粉狀的物體排出,過了一日,有一顆黃豆樣的石子排出來了。
從開始用藥治療到最後,1個多月,都只著重患者腎功能的增加,未用一味化石的藥如化石草之類,足見治病要分虛實,能分虛實,用藥自然有滿意的結果。
周〤〤(病歷772226號)
男,42歲,住永和市永寧街〤〤巷,1973年5月,患腎結石,腰痠,小腹兩旁疼痛,小便短赤,大便不通,脈數,舌苔黃厚。他是友人任大鵬兄的汽車司機,請治於我,我斷定這是濕熱症,八正散加木香。服3劑,至第6日,有結石三顆排出,諸恙都痊癒了。茲記其方如下:
萹蓄10g,瞿麥10g,木通10g,車前子10g,滑石15g,大黃(後下)6.5g,山梔10g,木香6.5g,甘草梢5g
八正散是治下焦濕熱之方,患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小腹兩旁疼痛,脈數苔黃,都是濕熱下注之表證,服八正散加木香,濕熱已清,結石自然排出。
患者徐〤〤,現代中醫治療中心病歷號數282910
初診日期:1967年6月17日
病症:(1)腰間覺痠痛(2)小便黃,解下見泡沫(3)口渴喜飲(4)大便秘結(5)右小腹覺痛
本證經檢驗腎臟有結石,其病原為濕熱內伏。
處方:八正散加金錢草、牛膝、車前子、川楝子
6月20日復診,右小腹痛減輕,大便得通,小便泡沫減少,色仍黃。
處方:八正散加減
7月10日第7次診:右小腹曾發劇痛,突見寒熱往來現象,且口苦,頭眩欲吐,遂用小柴胡湯合八正散與之。
小柴胡湯與八正散合方服7日,結石位置移動,落入膀胱,小便中見血液。繼用前方增減,至20日,小便中排出結石一大顆,經化驗為草酸鈣之凝結體。
腎結石症,前人列在疝症門及淋症門內,少腹右痛或左痛,稱為疝氣或小腸氣,至小便中排出砂粒,則稱為石淋或砂淋。
《醫宗金鑑.幼科心法.疝症門》「小腸氣」所言症狀,與腎結石症狀相類。云:「小腸氣一症,其受病與疝氣等,亦因濕氣在內,而寒氣又束於外也。發時少腹脹控睪丸引腰脊。」主用加味香蘇散,即香蘇散加川楝子、蒼朮,用連須蔥白共煎,蔥白有舒張輕尿管之功能,民間有用蔥白治結石之方,流傳甚廣,可見加味香蘇散,即治腎結石之方也。不過,此方只能治濕氣在內,寒束於外之證,若發於濕熱或由於其他原因所發之腎結石,須辨證選用他方,非此方所能概治。
前人言石淋或砂淋,由於膀胱蓄熱,《醫宗金鑑》謂:「如湯久經火煉,底結白磏。」諸書多主用八正散、葵子散。惟臨床亦常發現虛證,曾診一老年患者,住某大醫院半年,年老不能開刀,小便下血,頭暈體倦,某醫院無法治癒,我與補中益氣湯濟生腎丸,數劑而小便暢利,結石得下,尿血亦癒。由此。由此證明中醫之辨證施治,有靈活運用之妙,為一般療法所不及。
吳〤〤(病歷264389號)
男,44歲,住台北具新莊市思源路〤〤巷〤弄。1981年4月17日患腎結石就診。
症狀:舌苔白膩,脈沉緩,腰痠身倦,小腹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這是濕而兼熱之證,濕在脾,熱在腎,處方如下:
茵陳13g,藿蘇梗各10g,香附10g,竹茹13g,薑半夏10g,橘紅5g,蒼朮10g,枳實6.5g,川楝子10g,元胡6.5g,海金砂15g,茯苓10g,另用提中藥八正散5g,木香0.6g,2次吞服
上方前面湯劑是祛濕的,後附提煉中藥吞服,是清熱利小便的。服2劑,19日來復診,舌上白苔退去甚多,處方按前法加減:
藿蘇梗各10g,竹茹13g,白蔻3g,枳實6.5g,薑半夏10g,蒼朮10g,川棟子10g,海金砂15g,茯苓10g,元胡6.5g,杏仁10g,橘紅5g,苡仁13g,另用中藥提煉八正散6g,木香0.6g,分2次吞服。
4月23日三診,服上方2劑後,小便中排出結石顆粒,服第3劑又排出數粒,共排出6粒,大小便都甚通暢,身已不感疲倦了,舌苔全退,惟新有外感,咳嗽有痰,處方用桑菊飲加荊芥、前胡、紫菀、橘紅等味。方免錄。
鄧太太(病歷171243號)
女,住士林南雅路〤〤巷。患者是同鄉鄧菊賓君之妻,1970年4月10日因患急病請我出診。到他家時,患者已被送入士林〤〤醫院。鄧君很緊張地說:「對不起,我不知道我妻患的是什麼病,因為很急,所以馬上請人接你來看她,給予冶療,但她痛苦難受,我不得已先送至附近的醫院去急診,醫院的人說,病很嚴重,是急性腎臟炎,不能讓別人去看他,現在,不勞你去看她了。」我和鄧是舊友,我說:「不妨,我要背地去看一看,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腎臟炎。」
鄧妻的症狀是:發熱,嘔吐,胸膈滿悶,關節痠痛,身倦無力,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脈濡緩,舌苔白而濕,我斷定這是濕病,走出醫院,回到鄧家,開了一張藥方如下:
藿香10g,蒼朮10g,薏苡仁13g,薑半夏10g,厚朴6.5g,廣皮5g,白芷6.5g,紫蘇葉10g,茯苓13g,澤瀉10g,菖蒲6.5g,羌活10g,白蔻3g,杏仁10g
這是藿香正氣散加減,我開完方,對鄧說:「這方服後,痛立可減輕,約4.5天即癒。」鄧說:「住在醫院,怎樣服這藥呢?」我說:「煮好,用瓶裝好送進去喝。」後來,果然4天就病癒出院了。
鄧妻的腎臟炎,是因感受濕邪而發,故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而癒,但此方非治腎臟炎通用之方,不是濕證,則不能用。急性腎臟炎,由感受風寒而發者多,發於風寒者,症狀是面腫,發熱惡寒,口渴,節關痠痛,腰痠,小便短少等,這則需用越脾加朮湯加味治之,不能用藿香正氣散。
林〤〤(病歷449990號)
男,15歲,住台北市中華路二段〤〤巷。1958年7月5日就診,患慢性腎臟炎,已2年多了,面白唇淡,食欲不振,大便常稀,上午頭面浮腫,下午足腫,倦怠少神,服過西藥,也服過草藥,往醫院檢查小便,總是「+++」~「++++」,並有少量紅白細胞。
上列的症狀,是脾虛,要補脾才能治好,處方如下:
西黨參10g,白朮(土炒)10g,黃耆13g,茯苓10g,淮山15g,扁豆炒10g,廣皮5g,蓮子肉6.5g,炙草3g,大棗3枚,5劑。
這方是參苓白朮散加減,服5劑之後,胃納增加,大便漸實,腫勢減輕,7月10日復診,改方如下:
西黨參10g,白朮10g,炮薑2.1g,黃耆13g,茯苓10g,淮山15g,扁豆炒10g,廣皮5g,蓮子肉10g,炙草3g,10劑
服完10劑,小便清利,大便成條狀,身面都不腫了。往醫院檢查小便,已正常,7月20日三診,我給他處方用參苓白朮散,叫他續服20劑,以固療效。
秦〤〤(病歷509014號)
男,57歲,住台北市通化街〤〤巷。
1955年3月11日就診。
病症:面色光白,腰腹以下水腫,足附水尤甚,按之深凹難復,脈沉細遲,舌質胖嫩、苔淡白。
這是腎陽衰微,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方如下:
熱地13g,山萸10g,淮山13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6.5g,補骨脂10g,淮牛膝10g,車前子10g,附子6.5g,肉桂(研粉2次沖服)3g,三劑
上方是金匱腎氣丸加味,以茯苓為君,以3劑,足腫略消,小便增多,惟腹微感脹,3月14日復診,改方如下:
熟地13g,山茱萸10g,茯苓15g,沉香5g,澤瀉10g,丹皮6.5g,補骨脂10g,淮牛膝10g,車前子10g,淮山藥15g,小茴香6.5g,3劑
3月17日三診,上方服藥後效果更好,後續服8帖,並用濟生腎氣丸服1個月而痊癒。
唐〤〤(病歷002393號)
男,20歲,住台北市民生東路〤〤巷
1981年1月20日初診
患尿崩症,因車禍受傷,損壞了腦下垂體,發生此病,一天到晚口渴,水喝個不停,睡覺時,床頭要擺著一瓶水,走路時,手上要提著一壺水,不一會要喝水,不一會又要小便,喝多少水,就解多少小便。脈數大,口淡紅,處方:
西洋參6.5g,山萸10g,花粉10g,熟地13g,五味子3g,淮山30g,麥門冬13g,生石膏(研)10g,茯苓6.5g,訶子6.5g,石斛10g
尿崩症應屬消渴範圍,古人論消渴,分上中下三消,此症口渴飲多似上消,但小便多,又似下消。上消宜清熱,下消就要溫補腎陽了,須用桂附八味丸、真武湯之類。實際此症不可溫,因無脈沉細、惡冷肢厥之證,故用生脈六味加減,用石膏,石斛以清胃熱,以救其渴,用訶子意在收縮小便。
1月26日二診,告服上方3劑,飲水較少,小便亦少了一些,但納谷似不如從前有味,我知是因方中有石膏、石斛、麥冬過寒,須加藥為佐。改方遂加砂仁6.5g,陳皮5g,麥芽10g,全方如下:
西洋參6.5g,正淮山30g,麥門冬15g,訶子6.5g,天花粉10g,炒麥芽10g,山萸10g,茯苓6.5g,石膏(研)10g,熟地13g,五味子3g,砂仁6.5g,廣皮5g
上方囑服5日,1月31日三診,口渴飲水又減少了,惟小便仍多,胃納已恢復正常,改方如次:
西洋參6.5g,生石膏(研)13g,淮山30g,生地15g,枸杞10g,麥門冬15g,白蔻3g,砂仁5g,桑螵蛸10g,玄參10g,花粉13g,升麻2.1g,山萸10g。
患者服上方甚安,口渴飲水大為減少,小便也日見減少,我叫他服4劑,他加服了8劑,至2月12日四診,我改方如下:
西洋參6.5g,花粉18g,覆盆子10g,熟地18g,萆薢13g,石斛10g,川連5g,玄參13g,蛇床子6.5g,雞內金13g,茯苓10g。
這方功效更大,服8劑,2月21日五診,口已不甚渴,小便漸正常了,原方未加減,再服10劑而痊癒。
現代醫學對尿崩症無特效療法,患者曾去兩個大醫院求治,都說對此病不能治療,我治此症一階段用生脈地黃加減,以西洋參、麥冬、石斛、花粉救其津,石膏清其熱,地黃,山萸、淮山藥養脾腎之陰,白蔻、砂仁、陳皮暖其胃。第二階段方中加枸杞、桑螵蛸補其腎。最後用白茯苓丸為湯劑與之以竟全功,都是遵古人成法。
庄〤〤(病歷442155號)
男,65歲,住高雄市新興區〤〤街。1980年3月20日,住台大醫院2樓713號病房。因尿毒過高,發熱昏迷,他的女婿蔡先生接我去診治。走入病房,見庄臥床不動,肚子蓋著白布,旁人告訴我,西醫曾從腹部洗腎一次,因過胖沒有洗好,於是在手腕動了小手術,淮備從手上再洗。房內站立多人,都呈慌懼的面色,庄小姐在床旁虔誠跪拜觀世音菩薩。我診庄診,甚數。舌紅浮粗白苔,問其大便小便,都極少。
尿毒症,是因腎功能衰竭而發生,所以,正確的治法,是以腎為本。腎功能衰竭,尿毒瀦留體內,無力排出,非強其腎,不能發生治效。不過,急則治其標,庄尿毒過高,體溫驟升而昏迷,已甚危急,此又只能治其標了。因此,我開了一張解毒清熱的方如下:
忍冬藤30g,玉黍鬚10g,牡荊根30g,焦梔仁10g,淮生地15g,六一散15g,木通6.5g,石菖蒲10g,牛黃0.6g(分2次沖服)
上方服2劑,熱退,神志漸見清醒,惟西醫檢查有肺炎、胃出血、血管硬化、心臟擴大等併發症,庄的家屬不斷地接到紅色的危急通知。
4月1日,蔡先生又接我去看,並把上面那些病情告訴我,我診斷之後,認定庄先生的脈,胃氣尚存,雖有尿毒及其他併發症,仍然可以搶救,於是更方如下:
忍冬藤30g,焦梔10g,茯苓10g,威靈仙13g,生地13g,木通6.5g,炒蒲黃6.5g,六一散15g,石斛13g,炒靈脂6.5g,石菖蒲6.5g,巴戟天6.5g
上方服2劑,小便增加,每日有2000cm3,西醫檢查尿毒,只有80度,腎可以不要再洗,手腕上開刀的地方,不必利用了。只是患者心煩,常發怒火,不要吃藥,要回家去,時時吵嚷。我認為標熱未清,仍須清熱,下面是我開的第三張藥方:
生地15g,石菖蒲10g,忍冬藤30g,炒蒲黃6.5g,石斛10g,黃荊根30g,玉黍鬚10g,六一散15g,焦梔10g,西牛黃0.6g (2次沖服)
上面這張藥方,仍著重清熱解毒,我吩咐配服2劑,庄的家屬見庄神漸安定,即叫藥店照方多煎送了3劑,到4月8日,方再請我去診斷。
4月8日,庄先生見我甚為喜悅,表示心已安定,此時已能吃能睡,小便每天在2000cm3以上,大便正常,惟耳聾,要求我趕快給他治聾。我第四張藥是從本治,用濟生腎氣丸加黃荊根和玉黍鬚。
濟生腎氣丸加味,效果甚好,小便更正常,不過,有一天因吃水果引起腹瀉,我改用五苓散加附子,炮薑,瀉止之後,又將炮薑改為生薑,取真武湯意,都有良效。
到5月,即出院到女婿蔡先生家休養,每星期由蔡先生陪同來診所改方一次,我都是用溫補腎陽的方子,以腎氣丸、真武湯、巴戟丸為出入範圍,到6月即從女婿家回到高雄市自己的家了。他回家以前(時間是6月10日),自己一人到我的診所來,要求我處方給他帶較多的藥回去續服,我開了兩張藥方,一張是湯方,一張是丸方。
湯方:熟地15g,石斛10g,附子6.5g,巴戟6.5g,茯苓13g,牛膝10g,山萸10g,菖蒲6.5g,桂枝5g,白芨6.5g,山藥18g,丹皮6.5g,澤瀉10g,車前子10g,黃荊根30g,玉黍鬚10g。
丸方:熟地90g,蓯蓉60g,山萸60g,巴戟60g,白芨30g,澤瀉60g,肉桂30g,菖蒲21g,五味子15g,山藥90g,丹皮45g,牛膝30g,車前子30g,麥冬60g,茯苓90g,石斛30g,附子30g
曹〤〤(病歷556057號)
男,40歲,住台北市長安西路〤〤巷。
1979年8月14日初診
病症:腎功能衰退,尿毒瀦留,失眠,全身軟乏,小便不多,行步無力,須人攙扶。西醫要給他洗腎,他不願意,脈弱無力,舌淡苔白。
處方:西黨參10g,熟地13g,白朮10g,茯苓10g,五味子3g,黃耆13g,廣皮5g,遠志5g,當歸10g,炙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
8月16日二診,服藥2劑,夜間能睡5小時,惟脘悶無脹。改方用:
西黨參10g,當歸10g,白朮10g,黃耆15g,茯神13g,廣皮5g,木香5g,炒棗仁15g,遠志5g,炙草3g,砂仁3g,龍眼肉3g,生薑2片,大棗3枚
8月18日三診,睡眠時間仍短,精力增進許多,行步比較有力,脈大而軟,補水中之火,用河間地黃飲子加減:
熟地15g,山萸13g,麥冬10g,蓯蓉10g,巴戟天6.5g,五味子3g,淮山13g,茯苓10g,澤瀉6.5g,石斛10g,遠志5g,附子5g,肉桂3g(研粉2次沖服)
8月20日四診,睡眠較好,小便增加多而有力,前方減澤瀉加砂仁5克
8月23日五診,8月28六診,都是用河間地黃飲子加減,精力日有增進,至9月15日,因外感引起咳嗽,服解表藥3劑,寒熱已解而咳嗽淹纏,遂從張氏醫通痹門取法,用腎瀝湯、巴戟丸加減:
生地10g,遠志5g,棗仁炒15g,石斛10g,細辛2.4g,蓯蓉6.5g,桑螵蛸6.5g,巴戟天6.5g,枸杞10g,浙貝10g,山萸6.5g,附子5g,肉桂3g,桑皮10g,阿膠10g,紫菀6.5g
服上方6劑,往醫院檢查,尿毒已降低,咳嗽亦漸癒。以後用此方加減服了2個多月,健康日見恢復,到6月後,他恢復舊日工作,感精神不足,用人參養榮湯、歸脾湯相繼煎服,即恢復正常。
1.張六五,脅脹夜甚,響動則降,七情致傷之病,(肝鬱)
橘葉、香附子、川附子、半夏、茯苓、薑渣。
2.陳,氣熱攻沖,擾脘入脅。
川連、牡蠣、夏枯草、炒半夏、香附、炒白芥子。
3.徐四九,勞怒陽動,左脅閃閃,腹中微滿,診脈弦搏,左甚,當先用苦辛。
鬱金、山梔、半夏麯、降香末、橘紅、金石斛。
4.湯十八,氣逆,咳血後,脅疼,〔金不制木〕。
降香汁〔八分沖〕、川貝〔一錢半〕、鮮枇杷葉〔三錢〕、白蔻仁〔五分〕、杏仁〔二錢〕、 橘紅〔一錢〕。
5.丁,由虛里痛起,左脅下堅滿,脹及臍右,大便澀滯不爽,用緩攻方法, 〔濕熱壅滯〕,
小溫中丸。
6.某,痰飲搏擊,脅痛,〔痛兼痰飲〕。
半夏、茯苓、廣皮、甘草、白芥子、刺蒺藜、鉤藤。
7.沈三十,左脅下痛,食入則安,〔營絡虛寒〕。
當歸桂枝湯加肉桂。
8.朱五二,左乳傍痛遶腰腹,重按得熱少緩,此屬陰絡虛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
當歸〔三錢〕、肉桂〔一錢〕、小茴〔七分〕、丁香皮〔五分〕、茯苓〔二錢〕、淡乾薑〔一錢〕。
9.尤四五,痛從中起,遶及右脅,胃之絡脈受傷,故得食自緩,但每痛發,必由下午黃昏當陽氣漸衰而來,是有取乎辛溫通絡矣。
當歸、茯苓、炮薑、肉桂、炙草、大棗。
10.郭三五,痛必右脅中有形攻心,嘔吐清涎,周身寒凜,痛止寂然無蹤, 此乃寒入絡脈,氣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溫通法,〔寒入絡脈氣滯〕
蓽撥、半夏、川楝子、延胡、吳萸、良薑、蒲黃、茯苓。
11.汪六八,嗔怒動肝,寒熱旬日,左季脅痛,難以舒轉,此絡脈瘀痹,防有見紅之事, 靜調勿勞可愈,〔血絡瘀痹〕。
桃仁、歸鬚、五加皮、澤蘭、丹皮、鬱金。
又, 桃仁、歸鬚、丹皮、桑葉、川楝子皮、黑山梔皮。
又,絡虛則熱液虧則風動,痛減半, 有動躍之狀,當甘緩理虛,炙甘草湯去薑桂。
又,痛止,便難,液耗風動為祕, 議用東垣通幽法。
當歸、桃仁、柏子霜、火麻仁、郁李仁、松子肉、紅花;
12.凌,肝著, 脅中痛,勞怒致傷氣血。川楝子皮、炒延胡、歸鬚、桃仁、生牡蠣、桂枝木。
13.沈二一,初起形寒寒熱,漸及脅助脘痛,進食痛加,大便燥結,久病已入血絡,兼之神怯瘦損,辛香剛燥,決不可用。 白旋覆花、新絳、青蔥管、桃仁、歸鬚、柏子仁。
14.王二四,左前後脅板著,食後痛脹,今三年矣,久病在絡,氣血皆窒,當辛香緩通。
桃仁、歸鬚、小茴、川楝子、半夏、生牡蠣、橘紅、紫降香、白芥子、水泛丸。
15.汪,痛在脅肋,遊走不一,漸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兩年,寢食如常, 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臟腑之病,乃由經脈,繼及絡脈,大凡經主氣,絡主血, 久病血瘀,瘀從便下,諸家不分經絡,但忽寒忽熱,宜乎無效,試服新絳一方小效,乃絡方耳,議通少陽陽明之絡,通則不通矣。
歸鬚、炒桃仁、澤蘭葉、柏子仁、香附汁、丹皮、穿山甲、乳香、沒藥,水泛丸。
16.程四八,診脈動而虛,左部小弱,左脅疼痛,痛勢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損及營絡,五志之陽,動擾不息,嗌乾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傷也,症固屬虛,但參朮歸耆補方,未能治及絡病,內經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體肝,緩以益肝,宣辛甘潤溫之補,蓋肝為剛臟,必柔以濟之,自臻效驗耳。
炒桃仁、柏子仁、新絳、歸尾、橘紅、琥珀。
痛緩時用丸方, 真阿膠、小生地、枸杞子、柏子仁、天冬、刺蒺藜、茯神、黃菊花四兩丸。
17.朱,肝絡凝瘀,脅痛,須防動怒失血,旋覆花湯加歸鬚桃仁柏仁。
18.李十九,左脅痞積攻疼。
生牡蠣、南山查、炒延胡、川楝子、炒桃仁、歸鬚、丹皮、桂枝木。
19.蔣三六,宿傷,左脅腹背痛。 炒桃仁、歸鬚、炒延胡、片薑黃、五茄皮、桂枝木、橘紅、炒小茴。
沈,暮夜五心熱,嗌乾,左脅痛,肝腎陰虧,〔肝腎陰虛〕。 人參、生地、天冬、麥冬、柏子霜、生白芍。
20.黃,左脅骨痛,易飢嘔涎,肝風內震入絡,〔肝風入絡〕。
生地、阿膠、生白芍、柏子仁、丹皮、澤蘭。又,照前方去白芍澤蘭加桃仁桑枝。
又, 肝胃絡虛,心嘈如飢,左脅痛,便燥少血。生地、天冬、枸杞、桂圓、桃仁、柏仁, 熬膏,加阿膠收。
21.程,脅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瀉,春深寒熱不止,病在少陽之絡,〔膽絡血滯〕。
青蒿根、歸鬚、澤蘭、丹皮、紅花、鬱金。
22.胡三四,診脈右弦,左小弱濇,病起積勞傷陽,操持索思,五志皆逆, 而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先脅痛,晡暮陽不用事,其病漸劇,是內傷症, 乃本氣不足,日餌辛燥,氣泄血耗,六味滋柔膩藥,原非止痛之方, 不過矯前藥之謬而已,內經肝病三法,治虛亦主甘緩,蓋病既久,必及陽明胃絡, 漸歸及右胃同病,人臥魂藏於肝,夢寐紛紜,傷及無形矣,議用甘藥,少佐攝鎮, 〔肝腎皆虛〕。
人參、棗仁、茯神、炙草、柏子仁、當歸、龍骨、金箔,桂圓肉煮濃汁,搗丸。
脅痛一症,多屬少陽厥陰,傷寒脅痛,皆在少陽膽經,以脅居少陽之部,雜症脅痛, 皆屬厥陰肝經,以肝脈布於脅肋,故仲景旋覆花湯,河間金鈴子散,及先生辛溫通絡, 甘緩理虛,溫柔通補,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著脅痛之劑,可謂曲盡病情, 諸法異備矣,然其症有虛有實,有寒有熱,不可概論,茍能因此擴充,再加詳審, 則臨症自有據矣,〔鄒時乘〕。
徐評,案中用藥,頗能變通,心思有不可及處,惟用補之處,未免太重耳。
(一)肝炎的中醫療法
什麼是肝炎?在中醫文獻上沒有這個名詞。從發生病症的情狀去體認,它是屬於濕熱或寒濕或血瘀所誘發的肝臟疾病。
有人說肝炎無特珠療法。現在的新療法,是充實患者的營養,讓肝病自然消失。其實,在中國早已有肝病療法。《傷寒論》、《金匱》對肝炎的病因與病機,有簡單而具體的論述,所載治方,更訂立了正確性的基礎。此書問世約1800年了。
《傷寒論》云:「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發黃是肝炎症狀之一,是肝細胞發生了障礙,是膽汁排泄有了障礙,仲景當時即已認定「瘀熱在裡」、「寒濕在里不解」為發黃病因。肝炎有黃疸型與無黃疸型二類,黃疸型肝炎,可以分為三證。
以上是從《傷寒論》研討,《金匱》更有谷疸、酒疸、女勞疸等病證的記載。
以上3條,所以明黃疸型肝炎的病源。所謂「風寒相搏」云云,是外因:傷食、傷飲、傷色、是內因。以素有之內因,觸偶然感受的外因,相因而成急性肝炎。不得以谷、酒、女勞,為單純之原因,這與《傷寒論》中的陽明發黃證,由表邪不解,瘀而入裡者不同。
自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中國醫學對肝炎治法,即有文字流傳,迨後,歷代名家,相繼發揮,更趨具體完備。什麼證是濕熱,什麼證是寒濕,什麼證是蓄血。是陰黃抑是陽黃,辨證不爽毫發;什麼證從表解,什麼證從裡解,什麼證主清化,什麼證主溫化,或攻或補,或攻補兼行,或攻多補多,治法畢具條理。誰謂肝炎無特效療法。
(二)治急性肝炎二例
這里,我舉兩個治療急性肝炎的例證。
1.鄭〤〤(病歷874234號)
女,高中學生,1967年5月間,突然感冒了,到澡堂洗了個澡回來,便嘔吐不止,校醫發現他是患肝炎,因為他父親是軍人,馬上送來台北,住進軍人醫院。在急診室住了10天,嘔吐不能進食,大便不解,10天全靠注射葡萄糖維持生命,間歇性發熱。她父親來請我去診斷,她鞏膜呈淺黃色,按右肋呼痛。歸來時,我與她父親同坐一車,她父親說:「肝炎要多久才可治癒?」我說:「不會太久吧!」
「我包給你治,好不好?」我說:「為什麼?我治病沒有包治的例子。」
「聽見醫院的人說,肝病要住院半年才會好,我的女兒正要畢業了,要耽擱半年,怎麼得了。」我說:「我給你女兒盡力醫治,不要包,不會花太多的錢。也不會要費太久的時間。」我回到診所,開了如下的藥方:
柴胡10g,茵陳13g,梔子(炒)6.5g,半夏10g,大黃6.5g,枳實6.5g,黃芩6.5g,竹茹15g
這是小柴胡湯加減合茵陳蒿湯,服了2帖,來請復診,這一次去看,她已搬上急診室對面軍眷的4樓去了。她服了第一劑藥之後,嘔吐止了,大便通了,身熱也退了。2日來,可以進稀飯了。我開的第二張方子如下:
茵陳13g,梔子6.5g,茯苓10g,澤瀉6.5g,豬苓10g,滑石13g,白朮10g
這是四苓散加茵陳、滑石、梔子,服了4劑,再請我去看,她說:「醫師檢驗小便,認為病退得很快。」我又為她換方,這是第三張方子。如下:
茵陳10g,苡仁10g,白朮10g,茯苓10g,陳皮5g,豬苓10g,當歸10g,白芍10g
這張方子,加入歸芍,是因其小便已清,恐過於滲利,傷其陰分。她服了4劑,不覺得什麼病了,倦乏之感亦漸消失,後來,我便用四君子湯加味給他續服,她急著要出院回校,但醫院不讓她出院,醫生說還要休息療養,她急透了,多方向醫院請求,結果,出院時,不到1個月。
2.魏〤〤(病歷264103號)
女,高中學生,住永和鎮永利路〤〤號。1968年6月5日請出診,患嘔吐不食,全身皮膚發黃,腹脹,右肋間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厚膩而黃,口苦,我便用大柴胡湯加茵陳、澤瀉、梔子、茯苓、滑石。方如下:
柴胡10g,茵陳13g,枳實6.5g,白芍10g,黃芩10g,半夏10g,大黃6.5g,生薑2片,茯苓10g,澤瀉10g,滑石13g
上方服了2劑,第3日,請復診,告服藥後,嘔吐止,腹瀉多次,右肋已不覺痛,惟腹微脹,診其脈,仍弦數,舌苔稍退。更方如下:
綿茵陳13g,木通6.5g,枳實6.5g,柴胡6.5g,梔子10g,茯苓13g,澤瀉10g,香附10g,腹皮10g,豬苓10g,滑石10g
此方服4劑,皮膚黃色稍退,小便漸清,惟鞏膜色未退,舌苔仍厚,且呈黃色,是瘀熱在裡,未能清除,第3次處方,以清熱滲濕消滯為法,方如下:
茵陳13g,枳實6.5g,神曲10g,茯苓15g,麥芽10g,豬苓10g,腹皮10g,梔子10g,黃芩6.5g,川朴6.5g,陳皮6.5g。順天堂茵陳蒿湯越几斯3g(2次吞服)
服上方3劑,舌苔全退,鞏膜亦不見黃色,她住在樓上,上樓下樓已無倦意,要求上學恢復上課,參加期考。我再開了一張藥方,繼服4劑,並到醫院或檢驗院去檢驗一次,如果檢驗結果證實肝炎完全好了,就去上學。這張方子,是四君子湯加味。
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甘草3g,扁豆10g,白芍10g,雞骨草13g
此方服了4劑,她不願再喝中藥了。住永和鎮某醫學檢驗所檢驗,肝功能完全正常了。就很高興的回到學校去讀書。
這一病例,療程不到3個星期。
這一例患者的父親,曾考慮到肝炎復發的問題。當攜其女由醫院出來時,特地到我家的診所來,問會不會復發?我說:「你小姐的肝炎,是濕熱症,我用去濕熱的藥,故痊癒甚快,病根拔了,怎麼會復發呢?」前年寒假與去年寒假,都曾攜女來診所我看一次,並無不正常之處。
第二例患者癒後,其父親高興告訴服務機關同事,有一個同事說:「你的小姐不是患肝炎,肝炎那里會好得這麼快呢?」
(三)治慢性肝炎一例
劉〤〤(病歷721093號)
男,軍人,56歲,住台北縣板橋鎮。
患慢性肝炎,輕度肝硬化,在某大醫院治療已2年,血液檢查,CCF:30[1]。蛋白質低於正常,1868年5月17日來診,面色黯淡,舌苔灰白,質微紫,脈緩,訴腹微脹,小便略黃,大便不暢,右肋下感不舒。我認此為脾熱,為血鬱,用逍遙散加減,處方如下:
茵陳10g,當歸10g,香附10g,白朮10g,豬苓10g,青皮6.5g,赤苓10g,莪朮6.5g,澤瀉6.5g,白芍10g,柴胡6.5g,生地10g,苡仁13g
服3劑,5月20日來復診,謂大便3日來每日得解,惟尚不甚暢。看其舌苔,稍薄,按原方加減:
茵陳13g,柴胡6.5g,青皮5g,當歸10g,莪朮6.5g,木香3g,白芍10g,赤苓13g,腹皮10g,香附10g,苡仁13g,乾地13g,雞骨草13g
5月23日,第3次診,上方服了3劑,大便暢通,很覺舒適,按原方略予增損。
柴胡6.5g,茵陳13g,白芍10g,苡仁13g,當歸10g,赤苓13g,防己6.5g,雞骨草15g,香附10g,青皮5g
5月26日,第四次診,舌苔略見黃色,恐其內熱復萌,用下方:
黃耆10g,茵陳13g,枳實6.5g,當歸10g,苡仁13g,柴胡6.5g,二朮各5g,茯苓13g,黃芩6.5g,木香3g,莪朮6.5g,乾地13g,腹皮10g,雞骨草15g
5月29日,第五次診,服藥相安,腹已不覺脹,眠食都好,用補陰益氣湯加減:
北沙參10g,茯苓10g,當歸10g,生地10g,升麻2.1g,莪朮5g,青皮5g,茵陳13g,腹皮10g,雞骨草15g,苡仁13g,柴胡6.5g。
6月2日,第六次診,患者於前日至醫院檢查血液,且已看到結果,一切已復正常,欣然相告,他說:
「我已2年常到醫院檢驗,CCF30,吃什麼藥,都去不掉,現在,吃中藥不到20天便好了。」下面是一張收功的方子:
北沙參10g,黃耆15g,柴胡6.5g,茯苓10g,茵陳10g,腹皮10g,當歸13g,苡仁13g,白朮10g,木香3g,升麻1.5g,生地10g,廣皮5g,甘草3g
上方服了4劑,就停藥,以後復到醫院檢驗血液一次,證實前日的檢體實在,一切恢復正常。
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是難治之症,我對劉君之病,先是用逍遙散為經,以行氣祛濕,濡血活血為緯,後用補陰益氣湯及補中益氣湯為經,以補脾祛濕之藥為緯,脾濕去,血鬱行,淹纏已久之重症,亦幸一旦而癒。
劉〤〤(病歷721031號)
男,70歲,住花蓮市
1968年常感胸口劇痛,痛發作時,汗流浹背,曾數度昏厥,往醫院求治,經x光檢查,發現膽囊內有結石一枚如佛珠大,醫院要開力取出結石,劉君不願,出院請我治療。
處方:金錢草30g、雞內金18g、研粉,分3包
將金錢草煎水,約3碗,分早中晚3次,每次吞服雞內金粉1包
上方服15日,即無任何痛苦感覺,1980年,曾來台北,10餘年來,健康如常,亦未再往醫院檢查。
金錢草為治肝膽病之有效藥,雞內金可以化石,惟胃酸多者不能用,用之胃酸更多。
危〤〤(病歷272120號)
男,52歲,住花蓮市民國路〤〤巷〤〤號。
1980年11月4日就診。
症狀:胸痛、痛即發熱,舌苔黃厚,脈數,小便短赤,大便正常
上系熱症,曾經醫院檢查為膽結症
處方:柴胡10g、法半夏10g、白芍13g、黃芩6.5g、川連5g、青皮5g、鬱金13g、枳實6.5g、五靈脂6.5g、金錢草30g
花蓮市距台北路程甚遠,囑其配服7劑,1周後來復診。至13日,已過7日了,這天上午,很高興的來了,說胸痛減輕了許多,無不再發熱,小便亦較清了,我看舌苔,已退去十分之七,改方如下:
柴胡10g、黃芩6.5g、五靈脂6.5g、鬱金13g、雞內金13g、枳實5g、川連5g、白芍13g、青皮5g、法半夏10g、金錢草30g、玄明粉5g(2次沖服)
上方服5劑,胸一點也不痛了,小便清而舌苔退。有一次,因事來台北,特來把這情形告訴我。
劉〤〤(病歷721043號)
男,69歲,住台南,1980夏來台北,寄住永和市文化路女婿家,患右肋下劇痛,夜間尤甚,徹夜叫號不眠,5月31日,接我出診,我為針左陽陵泉,並處方如下:
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3g,川楝子10g,五靈脂10g,川芎10g,烏藥10g,玄胡6.5g,枳實6.5g,鬱金10g,青皮5g,香附10g,甘草3g
上方疏肝調氣化瘀,服1劑痛即減輕,服4劑而癒,過幾日,因飲食不慎,復發,右肋骨下有硬塊突出,口苦且渴,我認為肝經熱鬱致肝腫大,用下方:
扛香藤30g,金針45g,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10g,青皮5g,丹皮10g,白朮10g,梔子6.5g,廣皮5g,馬鞭草15g,川楝子10g,玄胡6.5g,鬱金10g
本證未經醫院檢查,是肝腫大無疑,我用上方,收效頗好。方中扛香藤與金針,是民間治肝硬化秘方,扛香藤名桶交藤,藥用植物學者甘偉松先生,曾收載《台灣藥用植物志》。患者復診多次,我都用此方加減,此方是以逍遙散為主,或加馬鞭草、五靈脂、薑黃,或加青皮、香附、木香,或加鱉甲、雞內金、山楂、麥芽,視證情之變化來決定。血瘀加化瘀藥,氣滯加行氣藥,積滯加消導藥,臨時變通,卒收全效
陳〤〤(病歷752941號)
女,34歲,住台北市光復南路417巷〤〤號。1979年3月23日就診,患肝炎,幾度反覆,她是請一位有名的研究生草藥的學者某先生醫治,初期服了生草藥,效果甚佳,肝功能很快就正常了,但不久病復發,繼續服生藥,不見功效,她很信賴這位學者,服了很久的生草藥,谷-丙轉氨酶(AST/SGOT),時低時高,最後總是在200以上,長久不下降。
她的症狀是,喉痛,口溢清水,時時欲吐,食慾不振,食後飽滿,大便稀溏,脈濡緩,舌苔白而濕,我認為寒濕傷脾,已成虛證,非溫不可,處方如下:
縮砂仁6.5g,白朮(土炒)10g,苡仁(炒)13g,薑半夏10g,廣皮6.5g,柴胡6.5g,茯苓13g,厚朴6.5g,炮薑3g,桂枝5g,甘草3g
患者服藥已多,看見中藥有炮薑,桂枝等熱藥,表示驚異,她說:「肝炎是肝發炎,要用消炎的藥才好,先生怎麼用薑?吃了不會助炎嗎?我說:「你的病,亦成寒證了,口溢清水,大便稀溏,都是寒的症候,雖然喉痛,喉中水分多,也是寒,不是發炎,沒有薑、桂,不生療效。」她配藥回去,煎好服後,還撥電話來說:「藥很辣,吃了會對嗎?」我的答覆是:「你等著吧!吃了是好還是不好。」
3月27日來復診,據告前方服了4劑,胃納較好,喉已不痛,口中不溢清水了,亦不復反惡,大便已聚,惟小便仍黃,夜半口乾,她已相信我的藥方是對的,要求再為處方。
患者罹肝病已久,不但脾陽受損,肝陰亦被劫,故夜半口乾,乃改方用逍遙散合沙參麥冬飲加減,方如下:
北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花粉10g,柴胡6.5g,當歸10g,白朮(土炒)10g,茯苓10g,白芍10g,廣皮6.5g,薑半夏10g,甘草3g
上方服4劑,3月31日第3次來診,夜半口乾之象已無,飲食消化均正常,惟胸膈上端感緊悶,氣不宣暢,改方如下:
縮砂仁5g,蘇梗10g,薑半夏10g,厚朴6.5g,柴胡6.5g,桔梗10g,茯苓10g,烏藥6.5g,百合13g,瓜蔞10g,薤白13g,枳實6.5g
4月3日四診,胸膈較寬敞,小便亦較清,惟脘腹感脹,改方如下:
白朮13g,柴胡6.5g,白芍10g,當歸10g,厚朴6.5g,木香5g,茯苓13g,草蔻6.5g,薑半夏10g,乾薑2.1g,大腹皮10g,桔梗10g,枳實5g,甘草3g
4月5日五診,患者持血液檢驗報告單來,肝功能已接近正常了,以後,曾來就診多次,都是用遙遙散加味,有一次,感受風寒,咳嗽以吐痰沫,是用小青龍湯加減,最後用六君子湯加味收功。
鮑〤〤(病歷273135號)
男,48歲,住台北縣中和市永和路54巷33弄。1979年5月9日就診,患慢性肝炎,年餘不癒,胃脘悶脹,大便1日2次,小便黃,頭痛,膚癢,目瞀,有糖尿病史,舌苔白膩,脈沉,我斷為肝經有熱,脾經有濕,腸胃有積滯,處方如下:
白朮10g,澤瀉10g,砂仁5g,茯苓13g,川朴6.5g,萊菔子(炒)10g,大腹皮10g,山楂13g,薏苡仁10g,苦參10g,車前子10g
上面這張方子,是著重去濕消滯,服後,胃較舒暢,但膚癢不減,小便仍黃,5月21日,仿東垣老人中滿分消丸的方意,改方如下:
砂仁6.5g,蒼朮6.5g,厚朴10g,正川連5g,黃芩10g,枳實6.5g,山楂10g,薑半夏10g,乾薑2.1g,薑黃5g,香附10g,知母6.5g,廣皮6.5g,茵陳10g,茯苓10g,澤瀉10g,萊菔子(炒)10g
這方服了3劑,舌苔退去三分之二,頭已不痛,腹脹大減,5月25日改方,加黃柏6.5克,服3劑舌苔全退,腹已不脹,大便正常,惟膚癢仍甚,5月31日,因濕邪減退已多,乃著重清熱,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綿茵陳13g、柴胡6.5g,夏枯草15g,淮生地10g,龍膽草10g,炒山梔6.5g,枳殼10g,黃芩10g,木通6.5g,澤瀉10g,當歸6.5g,車前子10g,六一散10g。
這是清肝熱的方子,服3劑,膚癢減輕甚多。下面是最後收功的藥方:
綿茵陳15g,蒼朮6.5g,炒山梔10g,龍膽草10g,木通6.5g,桔梗10g,生地13g,澤瀉10g,車前子10g,黃芩6.5g,柴胡6.5g,夏枯草10g,六一散10g。
皮慮不再搔癢,肝功能正常,即停止服藥。
本證濕熱並重,初治著重祛濕,因濕為凝滯之邪,宜用苦溫淡滲治之,兼予消導清熱,此時如過用苦寒,濕有被遏伏之慮。
到舌苔已退,腹脹已除,即大用苦寒清熱,以龍膽瀉肝湯加減與之,方竟全功,本來,慢性肝炎,多屬寒屬虛,宜溫宜補,本證是特殊病例,濕遏熱伏,不易圖治,如過用苦寒清熱,濕邪被遏,熱蘊更深;如過用溫燥祛濕,則有助桀為虐之嫌,熱邪更張,由此可見治療宜有步驟,不可亂也。
李〤〤(病歷404083號)
男,30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東吳大學副教授。1978年患急性肝炎,住〤〤總醫院治療,住了好幾個月,服了多量的「副腎皮質荷爾蒙」,不但病無起色,而面腫如瓜,皮膚長出一顆顆的紅疹。與他同病房的唐君,出院請我治療好了,便跑去告訴他,並拿了檢驗結果給他看,他馬上出院,也請我診治。
初診:1978年9月29日,他首先把住醫院的情形告訴我,然後再說他的病情,症狀是善飢多食(這是「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副作用),脘腹感脹,消化不良,大便不實,小便呈褐色而短,口苦,心煩少寐。脈弦數,舌苔白腐。
處方:柴胡10g,黃芩6.5g,山楂炭13g,枳實6.5g,白芍13g,茯苓10g,澤瀉10g,法半夏10g,厚朴6.5g,豬苓10g,廣皮6.5g,茵陳15g,六一散(布包)13g
9月29日二診,服藥後已能睡,口苦減輕,脘腹脹滿的情形亦略減,守前法略予增減。
茵陳15g,山楂炭15g,柴胡10g,茯苓10g,澤瀉10g,黃芩6.5g,法半夏10g,豬苓10g,厚朴6.5g,滑石10g,白朮10g,枳實6.5g,白芍13g
三診、四診,方未多變更,腹脹更輕,大便改善,小便漸多。10月12日五診,感受風邪,突見表證,發熱、惡寒、頭痛、關節酸楚,處方用:
柴胡10g,黃芩10g,防風10g,羌活10g,茵陳15g,桔梗10g,枳殼6.5g,葛根10g,秦艽10g,澤瀉10g,梔子10g,木通6.5g,六一散13g
上方服3劑,10月15日六診,表邪漸解,頭身痛癒,惟午後潮熱,苔白口苦,是有濕熱遏伏在內,改方用蒿芩清膽湯,方如下:
竹茹13g,枳實6.5g,青蒿6.5g,黃芩10g,茯苓13g,法半夏10g,陳皮6.5g,碧玉散13g
10月17日七診,午後身熱降低,惟面部發癢,上半身皮膚見紅疹甚多,舌苔轉黃,是內面遏伏之濕熱,有向外宣泄之勢,更方如次:
連翹10g,大力子10g,苦參13g,青蒿10g,茵陳13g,荊芥10g,蟬蛻6.5g,黃芩10g,澤瀉10g,車前子10g,枳實6.5g,柴胡10g,梔子10g,生地10g,龍膽草6.5g,木通6.5g,碧玉散13g
患者濕熱甚盛,服上方4劑,午後熱退,面部之癢止,惟小便仍短赤,如上黃苔未退,面頰、項下及胸前之紅粒未消,10月21日以後,先後用龍膽瀉肝湯、梔子柏皮湯、黃連解毒湯,或加銀花、連翹解毒,或加枳實、厚朴行氣,或加紅花馬鞭草活血。至11月28日抽血檢驗,肝功能始恢復正常。
這是一例肝病的大熱證,因為發病之初,失於清解,醫院用激素過多,致濕熱之邪遏伏在內,初來診時,不易發現,迨激素之藥力消失,病始完全外泄,而見舌苔轉黃,皮膚發癢,發熱如潮等證。倘非用大劑苦寒清泄,其後果真不堪設想。
柯〤〤(病歷000309號)
男,住台中市
初診:1980年8月6日
病症:無黃疸型肝炎,右腹肋壓痛,食後覺飽脹,聲音沙啞,大便正常,小便不黃,舌苔微黃。
處方:綿茵陳13g,枳殼6.5g,厚朴6.5g,薑半夏10g,山楂10g,桔梗10g,麥芽10g,雞內金13g,砂仁6.5g,萊菔子(炒)10g,白朮10g,廣皮5g,茯苓10g,澤瀉10g,7劑
這方是著重去濕和消導,服7劑,功效不顯著,8月13日復診,舌苔見白而濕,斷為濕盛而有寒邪。
處方:縮砂仁6.5g,厚朴6.5g,桂枝6.5g,薑黃6.5g,茯苓10g,薑半夏10g,川芎6.5g,烏藥10g,茵陳13g,雞內金13g,乾薑1.5g,青皮5g,7劑
8月20日三診,舌苔略退,食後覺脹現象減輕,惟右肋下仍不舒,大便結。
處方:茵陳10g,薑半夏10g,當歸10g,藿香梗10g,蘇梗10g,桂枝6.5g,木香5g,白芷10g,蒼朮10g,廣皮6.5g,厚朴6.5g,枳殼6.5g,薑黃6.5g,柴胡6.5g,7劑
舌上白苔,未能退淨,是有表濕,故用藿香、蘇梗、白芷配二人陳湯平胃散,服7劑之後,大有起色,8月27日四診,白苔退去甚多,大便暢通,惟腹仍脹。
處方:藿香10g,厚朴6.5g,薑半夏10g,白豆蔻3g,枳殼6.5g,杏仁10g,木香6.5g,桂枝6.5g,白朮10g,茯苓10g,澤瀉6.5g,豬苓6.5g,丹參13g,7劑。
上方服7劑,9月3日五診,腹脹漸除,白苔已退,惟舌甚濕,大便不實,我用實脾飲。
處方:草蔻6.5g,厚朴6.5g,茯苓10g,白朮10g,木瓜10g,木香5g,大腹皮13g,乾薑1.5g,附子3g,甘草3g,茵陳10g,7劑。
上方溫寒實脾,服7劑,食後飽脹之象全無,惟右肋間仍微感不適,9月10日六診,我改用逍遙散合推氣散加減。
處方:柴胡6.5g,當歸10g,白朮10g,茯苓10g,白芍10g,桂枝6.5g,烏藥6.5g,川芎6.5g,澤瀉10g,苡仁10g,茵陳10g,甘草3g,薑黃5g。
六診以後,方未多變易,在服藥期間,曾抽血檢驗,SGPT/SGOT漸次降低,至11月11日,檢驗正常。最後,曾因感冒及內傷生冷引起腹瀉,初用柴乾薑桂枝湯加藿香、蘇梗、羌活等解表,繼用附子理中湯加淮山、扁豆、烏藥,厚朴,溫裡補脾,方告全癒。
杜〤〤(病歷449104號)
男,40歲,小學教師,住台北市廣州街〤〤醫院。1977年患肝病,接我往診,服中藥痊癒出院,這是秘密的一種診病方式。診斷時,要撇開醫院醫事人員的耳目。
時間:1978年1月6日初診
症狀:肝硬化腹水,右肋下腹痛,腹大如鼓,食慾不振,雙腳腫大,大便稀溏,小便不多,脈沉緩,舌質淡,苔白。
處方:西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炮薑3g,廣皮5g,柴胡5g,砂仁5g,雞內金13g,香附10g,酒芍10g,烏藥10g
這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合方加柴、芍、雞內金、烏藥,服7劑之後胃納增加,腹脹減輕,每隔7日往診一次,每次都以理中、六君為基方。因為患者脾虛不能制水,運化不好,大便不實,大便正常了,腳腫全消。以後,即由患者在休息時偷偷出院到我的診所請診,開好藥方再回醫院。到5個月以後,腹腫全消,肋下的硬塊也消失了。惟精力不振,我用下方給他常服,便完全恢復健康。
西黨參13g,白朮13g,山藥15g,黃耆15g,玉竹10g,首烏15g,砂仁5g,廣皮5g,薑半夏10g,扁豆10g,炙草3g,茯苓10g,生薑2片,大棗3枚
張〤〤(病歷112392號)
男,68歲,住台北市貴陽街二段,1980年10月31日就診,慢性肝病,肝硬化,右肋腹腫硬,拒按,小便短赤,大便閉結,脈弦,舌質絳苔白,此為實證,肝經蘊有濕熱,氣滯血瘀,處方如下:
忍冬藤18g,牡荊根30g,金針花45g,妙麥芽13g,雞內金15g,生地13g,川連5g,赤芍10g,丹皮10g,五靈脂10g,茵陳15g,枳實6.5g,香附10g,砂仁6.5g,山楂10g,柴胡6.5g
上方服4劑,11月4日復診,據告大便暢通,小便較清,腹脹減輕,守原法再進,囑服6劑,再來改方。
11月17日三診,腹脹大減,右肋腹部硬處已軟,輕按不痛,大小便暢通,改方如次:
牡荊根30g,金針45g,縮砂仁10g,香附10g,白朮10g,枳殼6.5g,雞內金15g,廣皮6.5g,山楂13g,茯苓10g,厚朴6.5g,川連5g,丹參13g,赤芍10g
這次驗舌,質已不絳,故將化瘀之藥減去,11月24日第四次來診時,外感風邪,口渴咳嗽,胸肋覺痛,香苔增厚,我治其外感,兼顧其肝,改方如下:
連翹10g,茵陳13g,前胡10g,薄荷(後下)6.5g,白芷6.5g,桔梗10g,枳殼6.5g,浙貝10g,黃芩6.5g,橘紅5g,牡荊根30g,金針花45g,山楂10g,麥芽10g,萊菔子(炒)10g
上方服5劑,肋痛大減,已不拒按,惟咳嗽咽乾,小便仍黃,11月29日,改方如下:
紫菀10g,桑皮10g,杏仁10g,茵陳13g,桔梗10g,浙貝10g,柴胡6.5g,雞內金13g,白前10g,枳殼6.5g,橘紅5g,金鈴子10g,百部10g,黃芩6.5g,半夏6.5g,瓜蔞實10g
12月4日第六診就診,咽乾咳嗽漸癒,右肋下硬塊已消散,按之不痛,改方清其餘蘊,養其肝陰。
玉竹10g,首烏10g,內金15g,麥芽13g,白朮10g,茯苓10g,廣皮5g,山楂10g,杏仁10g,桔梗10g,紫菀10g,款冬10g,白前10g,茵陳10g,白芍10g
12月9日,第七次診,咳嗽已癒,腹亦不再感脹,惟便結不暢,最後處方養育肝陰。
北沙參10g,麥冬13g,玉竹10g,當歸10g,首烏13g,枸杞10g,生地13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3g
本證肝硬化,治療最為順利,第一方初服4劑,即奏顯效,繼服6劑,病勢即去60%。至四診時,外感時邪,致咳嗽痰多,是節外生枝,外感治癒後,肝硬化亦同時痊癒,收效可云迅速。
稽〤〤(病歷239624號)
女,45歲,1967年患慢性肝炎,肝已硬化,右肋下有塊甚大,醫院有醫師說他是患肝癌,叫她有吃就多吃一點。其夫姓顏,是高級軍官,死於肝癌,有兒女甚多,自己非常著急,怕她的病也治不好,兒女無法撫養成人,常對人哭泣,友人謝惕乾先生介紹我診治,向我說明稽女士的處境,希望能給她優惠,我因給予免費診治。
1967年5月2日來診,其脈沉細,按其腹,右肋下結塊甚堅,腹部卻軟,壓之無彈力,舌苔薄白,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不暢通。我用補脾化瘀的方劑,5日更方一次,服藥2個月餘而癒。方不盡列,舉二方如下:
處方一:
黃耆15g,山楂10g,生地10g,柴胡10g,白朮10g,麥芽10g,青皮5g,茯皮13g,三棱6.5g,香附10g,砂仁5g,桔梗6.5g,枳實6.5g,川楝子10g
處方二:
丹參15g,白芍13g,柴胡10g,莪朮6.5g,當歸10g,茯苓10g,山楂10g,砂仁6.5g,麥芽10g,青皮5g,白朮10g,川楝子10g,豬苓10g,玄胡10g,三棱5g,黃耆30g
服藥1個月之後,右肋下硬塊慢慢的消下去,到醫院去抽血檢驗肝功能,亦正常了,過了2個月,硬塊將終於完全消失。
林〤〤(病歷449944號)
男,53歲,住嘉義市〤〤路〤〤號,1979年11月8日就診,患肝炎2年餘,已成肝硬化,有糖尿病史,胃不脹,便不結,小便赤,睡眠欠酣,皮膚搔癢,口乾少津,身體疲乏,舌紅無苔,脈數大無力。這是陰虛證,他服過許多治肝病的中草藥,轉氨酶在200以上,降不下來,我處方救其陰:
淮生地13g,茯苓13g,枸杞10g,麥門冬13g,茵陳10g,花粉10g,丹參15g,石斛10g,白芍13g,苡仁13g,川棟子(炒)6.5g
這方是一貫煎加減,服5劑,口乾稍好,心情較舒暢,11月13日復診,改方如下:
北沙參10g,生地13g,苡仁13g,茵陳10g,花粉10g,枸杞10g,石斛10g,麥冬13g,茯苓10g,白芍13g,丹參15g,馬鞭草13g,仙人對坐草13g
11月20日三診,口乾更減輕,睡眠有進步,舌上略見薄白之苔,我仍用養陰救津法,第三次方如下:
北沙參10g,石斛10g,馬鞭草15g,麥門冬15g,天花粉13g,苡仁13g,生地13g,茵陳13g,丹參15g,白芍10g,鱉甲10g,茯苓10g,枸杞10g
第四次診是11月30日,他曾到西醫檢驗醫院抽血檢驗,帶了檢驗報告單來,SGOT/SGPT降到100以下,惟血糖仍高,睡眠仍欠酣,我細思此證肝病雖漸減輕,血糖高,必須顧到,於是方中加人川黃連,知母諸味,改方如下:
北沙參10g,生地13g,茵陳13g,麥門冬15g,棗仁15g,苡仁10g,天花粉13g,石斛10g,竹茹13g,川連5g,馬鞭草15g,茯神10g,玄參13g,仙人對坐草15g
12月28日,患者又持檢驗單來,告谷-丙轉氨酶又降了許多,已接近正常,睡眠亦較好,膚癢減輕,口已不乾,表示甚為快慰。
本證脈數大無力,舌紅無苔,口乾少津,睡眠不好,是陰虛,如僅治其肝炎,是不會收效的,我根據脈證用北沙參、生地、麥冬、石斛,花粉,養陰增液,用丹參、馬鞭草,活其血絡,用枸杞養其肝細胞,用鱉甲軟堅消結,最後增入川連助天花粉,降其血糖,故能漸奏功效。
簡〤〤(病歷88243號)
男,57歲,住台北市方大路。患肝硬化腹水,腹隆腫加鼓,小便赤而少,原先,住〤內科醫院治療,住了19天,醫院不能治,促其出院。1980年1月8日下午六時,請我出診。見患者仰臥在疊席上,不能坐起,不能轉側,我坐下給他診脈,診完左邊,因腹隆起甚高,右手不能伸來,要走過右邊去診。脈弦大,舌紅無皮,口渴,大便秘結,目黃,進食甚少,我認為此證是肝病失治,照《溫病條辨》用二金湯加減。方如下:
海金砂15g,雞內金15g,大腹皮13g,豬苓10g,通草6.5g,厚朴10g,砂仁6.5g,生地15g,梔子10g,茵陳13g
上方服2劑,府行甚暢,小便不多,腹脹稍軟,舌仍紅,更方如下:
生地15g,石斛13g,檳榔13g,黃芩6.5g,茵陳15g,大腹皮13g,雞內金15g,海金沙15g,金鈴子(煨)10g,赤芍10g,丹皮10g,馬鞭草15g,豬苓10g
上方是第二次出診時開的,服了3劑,小便增多,大便黑色黏液,解出後覺舒適。1月12日,第三次出診,見舌紅不退,內熱留戀可慮,方中加川連5克,重用馬鞭草(每劑30克),化瘀消腫,服之甚安。第四次方與第三次略同,服後舌紅較淡,腹脹減輕,小便略增,漸漸能坐起,第五次處方,時間是1月18日,仍重用馬鞭草、雞內金,其他藥味略有更易,主要巾著重化瘀清熱。方如下:
馬鞭草30g,雞內金15g,牡荊根30g,豬苓10g,車前子15g,苓皮15g,山楂10g,金針30g,縮砂仁6.5g,大腹皮13g,萊菔子13g,厚朴6.5g,川連3g,倒地蜈蚣15g
上方服了7劑,腹脹消退甚多,目黃漸退。
第六次,川連加重,仍用5克,第七次診,車前子用至30克,第八次診、第九次診,處方都守前法,藥味出入不多,每次都是服7劑。至第十次,腹脹全消,腹皮上面的紅點(朱砂痣)亦漸消失,小便清長,惟大便較乾。至第十一次方,加入麥冬、石斛養陰。如此險症,畢竟痊癒矣。
張〤〤,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侯院病歷27610號
男,40歲,台灣嘉義人,患者於8年前患肝炎,今年(1981年)經台中市中山附設醫院診斷發現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8月2日早上吐血,急送本院急診,以肝硬化併發食道靜脈破裂收住院,當時的理學檢查是血色素7.8mg%(血容),Ht是26%,血壓116/84mmHg,心跳112次/分,頸靜脈(人迎)微擴大,眼結膜微黃,胸前滿布蜘蛛痣,呼吸音正常,腹脹,未見腹水,但肝、脾約在肋緣下三指可摸出。
8月3日,早上5點,意識由清醒轉成嗜睡,12時,焦燥不安,譫語,血氮165mg/dN,轉入加護病房,以肝昏迷處理。
8月4日晚上,我由台北去台中,準備於次日在本院門診部應診,患者家屬要求我急診,此時,患者已深度昏迷,刺人中、湧泉,均無反應,瞳孔不等徑,心跳140次/分,脈軟,呼吸20次/分,血壓150/100mmHg,抽搐,躁動不安,口含污黑色血水,嘔吐,病況危急,處方如下:
牛黃0.6g(分2次沖服),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茵陳10g,梔子10g,鬱金10g,蒲黃炭6.5g,五靈脂10g,菖蒲6.5g
8月5日2時20分,煎好上方,第一煎90毫升,服下。4時續服第二煎,5時心跳160次/分,血壓170/110mmHg,打呃,瞳孔散大,光反應遲鈍。9時,大量黑膠便排出(我曾治肝昏迷患者多人在蘇醒之前,均排出膠伏大便),10時血壓有逐漸下降趨勢,10時15分家屬認為情形惡化,竟自動要求出院,帶回中藥處方,繼續配服。(患者有一個親屬是本學院肄業同學)後其家屬來告,患者回家即蘇醒。
性味:酸苦;平
牛膝的功效又多又雜,所以要和他藥配伍才有助理解用藥者的思路,而且有時一個方還取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功效,品種不同也有影響,川牛膝主活血,懷牛膝主補肝腎。
這個功能算是弱化版的紅花,以川牛膝見長,代表方是血府逐瘀湯、折衝飲
這個功能和巴戟天或桑寄生等的藥很像,牛膝和他們比並不突出,牛膝之效在廣不在精,代表方是獨活寄生湯、還少丹
這個功能常和車前子同用,比如濟生腎氣丸。
這個功能是最有特色的,牛膝能引血下行,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湯、女科柏子仁丸,也能引熱下行,代表方如三妙散、玉女煎,引肝陽下行也有使用上的例子,比如天麻鉤藤飲。
性味:辛;溫
常常和桃仁連用,和桃仁相比,它的功能更長於化瘀,而桃仁是效多力不專,所以 要強力化瘀的方子還是要桃紅配,代表方如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
也是化瘀力的延伸,對於婦科的子宮瘀血很有幫助,如過期飲、折衝飲。
這個算是特殊應用,病機是化瘀,但一般的化瘀藥對斑疹不一定有用。[1]
性味:苦;平
活血化瘀是最常用也最經典的用法,入心肝血分,以肝為主,代表方太多了,和紅花連用的有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單用的有桂枝茯苓丸、生化湯,桃仁效多而力不專,要加強化瘀還是桃紅配最好。
這個並非外科用法,而是臟腑的癰,代表方如葦莖湯、大黃牡丹湯。
因為是種子,也能幫助潤腸,那對於血瘀造成的便秘太適合不過,但如果是只是津液不足的便秘,還會有反效果[1],代表方如潤腸丸、桃仁承氣湯
性味:苦;微寒
丹參能活入手足厥活血化瘀,但丹參主要是入心包為主,入肝為次,所以很少化肝經瘀血,通常用在心胸瘀痛的時候,例子如丹參飲。
因為性涼,能活血化瘀,和丹皮一樣,能助消瘡癰,丹參除了活血,也有助養血生血,因為有「丹參一味,功用四物」之說,差別是四物主要作用在肝,丹參主要作用在心包;四物性溫,丹參性涼。
性味:辛;微溫
乳香和沒藥活血化瘀功效很有名,比如活絡效靈丹,和桃仁紅花一樣很常見,差別是在外科上更常用乳沒,比如真人活命飲,內科上更常用桃紅。
相較於桃紅,多出來的功用就是這個,要在外科上取活血化瘀之效,乳沒是更好的選擇,比如千金內托散、小活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