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脈象很玄,是很多人對中醫的理解和想象,好似中醫師一把脈就可以把全身知透透,但是對我一個身在執業裡的人來說,我知道對脈能有深度把握的中醫師其實很少,原因不外乎是對這種只講指下感覺的技能來說,要證明並不容易,要證偽更是難如登天,既然現實中無法考試,又如何評斷積極備試之人。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病人的症狀可以提供很多資訊,有時不必會把脈,參考西醫的量化資料表格來開藥也可以做到不錯的療效。
在學的時候,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何對於同一個脈象的解讀,每一個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呢?有人說是滑脈,有人說是細脈,有人說是軟脈,其實這三個人說的都對。真正到了臨床我才知道,難道脈就不能複雜到細中帶滑,滑中有軟嗎?在此之前我一直被西醫教育限制了思想,什麼事都要給一個定性,再配套一個統計上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不太具有模棱回旋的空間,可中醫的美妙,就是在這模棱回旋的空間中作出選擇,再決定治療方案。
脈象並不容易單獨存在,它和症狀完美結合才能成就完整的資訊,單憑把脈以鏡窺天,除非是訓練十分有素的天才醫師,這種人通常存在古裝劇裡,再不然就是存在於中二日漫的天才主角身上。
我剛看完了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正好用它來當例子,其實這一幕在預告中就有了,女主在被戲霸(王寶強)欺負完準備卸妝時,正好家人來電,女主強忍著悲傷和家人說「我很好,沒事,大家都很喜歡我。」因為觀眾看了全局,立馬知道女主是裝堅強,但如果你不是觀眾,而是她的家人,只聽到這一句話「我很好」,就很容易被片面資訊所騙。神經敏銳之人或許會感覺有異,但如果沒有看到全局,也只能合理懷疑,仍沒有信心確診,有點社會經驗的都知道,讀心又累又容易失準,何必呢?
所以正常的中醫師(非天才)需要透過「望聞問」三診來取得整體資訊,脈診就像讀人表情,沒有表情的互動很容易有偏見和不實的想像,宅男和一個人網戀如果沒有見過真人就付出真心,就匯錢,就買包,就看照片打手……(就打手機說要娶人家啦!)
這就像看診不把脈就開藥一樣,把脈如同網戀的「約見面」,在整合病機思路取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中醫師診斷沒有先畫龍,空有龍眼睛不是很突兀嗎?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約見面就不會被騙了嗎?比如說我上次就……(略)
當然還是有被騙的機會,但是多一個「約見面」的動作可以大幅減少被騙的機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