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孰優孰劣,向來就跟台海關係一樣,有人引戰就有人觀戰,打來打去也說不明白,然後戰久後再由個客觀的第五樓主出來總結一下說:「你們不要吵了,大家各有特色,都是為人類健康有什麼好爭的!」關於中西醫學的特色,我想用中國最經典的一段歷史來比喻:
從春秋到戰國初期,秦國就一直是個鳥國,是被山東眾國看不起的,對秦國來說,這段時期就像西方醫學的黑暗時期,坊間各種花樣百出的療法,現代來看是真的覺得超不靠譜,以現在的眼光看甚至有點可笑,而且這段時間持續了很久,可以說,西方醫學前期就秦國一開始一樣,是很難入流的。但是隨著19世紀細菌的發現,抗生素的發明,再加上現代科學的加入,知識曲線是呈指數型上升,這份功勞和商殃入秦一樣,經過變法強國富民,在短時間就有了與山東六國抗衡的實力。而山東六國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原本的認知已經根深柢固,要變法總有尾大不掉的難處,要一個人接受變化觀點可以,一群人要接受變化就是難上加難,幸虧長期累積的治國之法也不是吃素的,也有一定的實力,只是單以力量來說,無法力抗強大的秦國。
但在這時,六國的救世主出現了,他就是蘇秦,雖然他出頭時商殃已經被殺,但商殃的變法制度就是他的化身,成為蘇秦的隱形敵人。蘇秦的連橫手法,很像中醫在操作人體五臟六腑的概念,當他配六國相印後,他就有了和六國說話的話語權,六國之間國國有自己的盤算,還會有小摩擦,對不同的國家要視情形給校正,方法有很多,可能是誘之以利、威之以勢、服之以德、惠之以恩,反正目的是讓他們化解恩仇,取得平衡,只要六國不出大問題,合作的力量也不是秦國惹得起的。但是能真正做到長期平衡的,靠的還是蘇秦這種人才,而他讀的,也是中國戰亂多年累積出來的外交智慧。所以要當蘇秦這種縱橫家,靠的不是嘴,而是腦。(其實我讀古書想調解的也不只是人,還有五臟六腑。)
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秦國贏了面子,統一六國,然而不揣人心的治理方式,有一天也會自取滅亡,然後至秦二世就亡。真懂的人也看得清楚,這一切沒有真的孰強孰弱,只突顯了作了選擇就要面對代價的事實。
所有的歷史,都成了後世的人性教材,為後人的決斷提供參考思路,那醫學不也是這樣,所有中西醫的積累經驗,也都成了後人看待人體的診斷參考。如果真的要中西醫來個正式對決,那就像你給商殃一把刀,給蘇秦一把刀,要他們來場武術對決一樣,可他們的價值,從來不是用對決的成敗來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