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風寒藥:
麻黃 | 桂枝 | 紫蘇 | 生薑 | 香薷 |
荊芥 | 防風 | 羌活 | 白芷 | 細辛 |
蒼耳子 | 辛夷 | 藁本 |
發散風熱藥:
薄荷 | 牛蒡子 | 桑葉 | 菊花 | 蟬蛻 |
蔓荊子 | 葛根 | 柴胡 | 升麻 | 淡豆豉 |
清熱瀉火藥:
石膏 | 知母 | 蘆根 | 天花粉 | 淡竹葉 |
梔子 | 夏枯草 | 決明子 |
清熱燥濕藥:
黃芩 | 黃連 | 黃柏 | 龍膽草 | 苦參 |
穿心蓮 | 秦皮 |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 連翹 | 板藍根 | 大青葉 | 青黛 |
魚腥草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 | 土茯苓 | 野菊花 |
山豆根 | 射干 | 白頭翁 |
清熱涼血藥:
生地 | 玄參 | 牡丹皮 | 赤芍 | 水牛角 |
紫草 |
清虛熱:
青蒿 | 地骨皮 | 白薇 | 銀柴胡 | 胡黃連 |
補血藥:
當歸 | 熟地 | 白芍 | 何首烏 | 阿膠 |
龍眼肉 |
攻下藥:
大黃 | 芒硝 | 番瀉葉 | 蘆薈 |
潤下藥:
火麻仁 | 郁李仁 |
峻下逐水藥:
甘遂 | 大戟 | 芫花 | 牽牛子 | 商陸 |
巴豆 |
袪風濕散寒藥:
獨活 | 威靈仙 | 川烏 | 蘄蛇 | 木瓜 |
袪風濕清熱藥:
防己 | 秦艽 | 絡石藤 | 豨薟草[1]讀「希先」 | 臭梧桐 |
化濕藥:
蒼朮 | 厚朴 | 廣藿香 | 佩蘭 | 白豆蔻 |
砂仁 | 草果 |
利水退腫藥:
茯苓 | 茯苓皮 | 豬苓 | 澤瀉 | 薏苡仁 |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 滑石 | 木通 | 通草 | 石韋 |
海金沙 | 萆薢 | 地膚子 | 冬葵子 | 燈心草 |
利濕退黃藥:
茵陳蒿 | 金錢草 | 虎杖 |
溫裏藥:
附子 | 乾薑 | 肉桂 | 吳茱萸 | 小茴香 |
丁香 | 高良薑 | 花椒 | 胡椒 |
行氣藥:
陳皮 | 青皮 | 枳實 | 木香 | 沉香 |
烏藥 | 荔枝核 | 香附 | 佛手 | 川棟子 |
薤白 | 柿蒂 |
消食藥:
山渣 | 神曲 | 麥芽 | 穀芽 | 萊菔子 |
雞內金 |
驅蟲藥:
檳榔
收斂止血藥:
仙鶴草 | 白芨 | 棕櫚炭 | 血餘炭 |
涼血止血藥:
大薊 | 小薊 | 地榆 | 槐花 | 側柏葉 |
白矛根 | 苧麻根 |
化瘀止血藥:
三七 | 茜草 | 蒲黃 | 五靈脂 | 血竭 |
降真香 |
活血調經藥:
丹參 | 紅花 | 桃仁 | 益母草 | 牛膝 |
雞血藤 |
平肝潛陽藥:
石決明 | 珍珠母 | 牡蠣 | 代赭石 | 刺疾藜 |
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 | 牛黃 | 地龍 | 天麻 | 殭蠶 |
全蠍 | 蜈蚣 | 鉤藤 |
開竅藥:
麝香 | 冰片 | 蘇合香 | 石菖蒲 | 蟾酥 |
補氣藥:
人參 | 西洋參 | 黨參 | 太子參 | 黃耆 |
白朮 | 山藥 | 白扁豆 | 甘草 | 大棗 |
蜂蜜 | 飴糖 |
補陽藥:
鹿茸 | 巴戟天 | 仙靈脾(淫羊藿) | 仙茅 | 補骨脂 |
益智仁 | 菟絲子 | 沙苑子 | 肉蓯蓉 | 鎖陽 |
杜仲 | 續斷 | 蛤蚧 | 冬蟲夏草 | 核桃仁 |
補陰藥:
北沙參 | 南沙參 | 玉竹(葳蕤) | 麥門冬 | 天門冬 |
石斛 | 百合 | 黃精 | 枸杞子 | 墨旱蓮 |
女貞子 | 龜甲 | 鱉甲 |
註解
↑1 | 讀「希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