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落枕

「落枕」這個名詞只要是華人都知道什麼意思,是十分常見的症狀,不過大部份人都不知道的是落枕其實不一定是和枕頭有關,枕頭可是被誤會了很久很久,有時候枕頭不好可能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其實頸部週圍肌肉痙攣都可以泛稱為落枕,因為成因幾乎都差不多,人體的肌肉在正常情況下收縮正常沒有問題,但如果一個人壓力太大,或是很少活動,肌肉保持一個姿勢太久,它就可能會抗議,這種抗議有大有小,有重有輕。

我們人體在專心思考事情時,體內的血流速會變慢(這個很容易用現代儀器證明),以頸部肌肉為例,當你一直在辦公室工作時,腦部通常都在想事情(偷用群組說老闆壞話的不算,那是舒壓),再加上頸部長期沒有活動,它的血循沒有活動的壓力輔助,血流又長期供應腦部,冷落頸部肌肉,就像小時候父母偏心,好吃的都給成績好的兄弟姊妹,是你你生不生氣,短時間可以忍,可你忍得了一日,忍不了一週,忍得了一週忍不了一世,總有一天是要起義的。

如果晚上睡覺時姿勢正確,還算是有對肌肉摸頭,如果好死不死你姿勢不對又讓它受涼,那黎明時分如果再加上8/15殺韃子的口號,還不起義反抗給你看嗎?這就成了我們常見的落枕。

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些人肌肉比較能忍,有些人比較不能忍,但這只是像一個彈簧一樣,你壓得愈重就回彈得愈高,所以平常沒事的人一落枕起來通常也特別嚴重。

常見的落枕有以下三種大類型:

一、肩頸型(斜方肌痙孿、或提肩胛肌痙孿)

▲整個斜方肌的範圍很大,但一般所稱的落枕多指上半部的症狀,主要症狀是左右轉側不利

▲斜方肌還包著提肩胛肌,雖然肌肉不同,中醫的治法上差別不大

常用的治療穴位有:

  1. 外關穴:上斜方肌就是三焦經的循行處,用三焦經的絡穴可以通三焦經絡,除此之外,外關還能通陽維脈,和提肩胛肌平行,所以有雙重的通絡效果,十分好用。不夠力的話,可以再加它的八脈交會穴足臨泣
  2. 中渚穴:因為是三焦經循行,三焦經的俞穴自然是選擇之一,不過這穴又痠又痛,可以視需要來使用。
  3. 董氏三宗穴(天宗、地宗、人宗):手陽明經循行的董氏三宗穴,以陽明經多氣多血之勢,配合上中下三焦全息倒馬,範圍可布手臂三陽經,可以治療肩胛岡以上疼痛,不過,和正經不同,三宗穴要針健側才最有效喔!

二、頸側型(胸鎖乳突肌痙孿)

▲頸部兩側的肌肉緊繃,所以頭偏側時會感到疼痛,是較不常見但求診率最高的一種,因為它不容易自己復元。

常用的治療穴位有:

  1. 外勞宮:經外奇穴,其實就是一般所說的落枕穴
  2. 董氏心門穴: 心門就在手太陽小腸的合穴小海附近。 而小腸經循行有經過胸鎖乳突肌,但筆者的經驗是只能鬆解上半部的肌肉,下半部可以用陷谷穴補強。
  3. 陷谷穴:缺盆以上也是胃經循行的地方,俞穴都有舒筋止痛的功能,所以可以用胃經俞穴陷骨。
  4. 懸鐘穴:八會穴中的髓會穴,不只舒筋脈,還能濡養筋骨,又稱絕骨,此肌肉的走向和膽經平行,所以絕骨也是選擇之一。

*筆者的經驗是,肩側型落枕算是滿頑固的症狀,通常一個穴不太夠,外勞宮還是最好用的,如果有得氣,再視情況加其他穴道輔助,是筆者最常用的方法。

三、頸背型(頭、頸夾肌痙孿)

▲背部肌肉的淺層是斜方肌,但深層還有頭、頸夾肌,這部份痙孿的話,頸部俯仰時會疼痛

常用的治療穴位有:

  1. 委中:正是膀胱經循行所在,其合穴委中是很好的選擇,再加上中醫古有「腰背委中求」的口訣,證明十分有療效
  2. 束骨:膀胱經俞穴,俞穴都能舒筋止痛,所以束骨也可以選,不過這針有點痛,可以的話,還是先用委中吧!
  3. 後溪:這個穴雖然也很痛,但小腸經俞穴能舒筋止痛,還能通督脈解肩背痛,一穴抵兩穴,CP值高到痛也是值得的,同樣地,也可以用它的八脈交會穴申脈來加強力道。

除了三種常見的落枕之外,落枕還分三種程度:

  1. 輕度:只有些微緊繃,但不影響生活,過一陣子或是按摩就可以恢復
  2. 中度:中等緊繃,合併疼痛,需要專業按摩或是拔罐才能緩解
  3. 重度:持續緊繃,而且疼痛難忍,頸部幾乎無法活動,並且不易隨休息而緩解,這種就需要合併針灸才能有效治療。

以上各種類型的落枕可能合併出現,可能各肌肉的緊張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一方面看你平常的姿勢是怎麼對它們的,另一方面也看它們是怎麼反抗的,總之,不管是輕是重,都建議到中醫診所治療,這部分中醫治療是首選,西醫的復健和推拿當然也有療效,只是不如中醫手法細緻,對嚴重的症狀還可能會「硬橋」或是直接打肌肉鬆馳劑,和針灸比起來都不算是最優的選擇,至少不算是最健康的療法,中醫會是您第一線治療最好的選擇。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