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甘、淡;平
茯苓我是目前研究到,用法最多種多樣的中藥,它幾乎不為君藥,但臣和佐使藥處處是它的身影,可以說是方子中的最佳第六人,很萬用,但和不同藥配伍時,它的功用並不相同,當然也就最難理解,筆者讀古人醫案時,只要茯苓出現,就幾乎都是合理的,但合理就不用查嗎?相反的,每次都要想它在此方的功用其實滿累的。
廢話說多了,筆者自己將茯苓和茯神視為同物,只是茯神還可以安神而已,臨床上的用法差別不大。
一、使濕邪走下流出
配去濕藥或是化痰藥,使濕邪自下流出,比如藿香正氣散、三仁湯、都是將其它藥方化了的濕邪導下排出。
二、助水氣傳化入膀胱
水氣如果沒有處理好,容易生飲,水的氣化需要經過脾肺的氣化才能順利傳入膀胱,茯苓和桂枝配能化氣入膀胱,和白朮配能助脾運化水飲,例如苓桂朮甘湯、茯苓甘草湯、五苓散、豬苓湯等
三、引補陰藥入臟腑
只要是補陰的方子,很常加入茯苓,而非其他的利水藥,我個人在猜是豬苓太寒,澤瀉利水力過強,用茯苓剛剛好。我的理解是光用補陰藥就像用正壓以填的方式來補,只要加了茯苓,就像在管子的另一邊加個負壓在,會使得補效更容易入臟腑,加強補效,典型的例子是六味地黃丸
四、防止氣滯水停
行氣方也很常見茯苓的配伍,筆者想不通為何行氣方也要加茯苓,但在古書中找到一個解釋,行水以防氣鬱致飲,是預防性的佐助藥。
-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邪氣鬱結,津液不行,則為痰為飲」
- 《本經疏證》:「夫氣以潤而行,水以氣而運,水停即氣阻,氣阻則水淤,茯苓者,純以氣為用,故其治咸以水為事」
五、獨立配伍
和不同的獨立藥配伍還有不同的功能,當然每一味藥都有這種情形,但茯苓有些功用和它本身的個性不太像,所以也需要另外記憶。
- 茯苓+人參:瀉腎火(苓多於參時)、通胃陽(參多於苓時)
- 茯苓+香附:交通心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