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治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屬血,多因酒色損傷,筋脈虛空,被風寒濕熱感於內,熱包於寒,則痛傷筋絡,是以晝輕夜重。宜以疏經活血行濕。此非白虎歷節風也。忌生冷濕物。肢節腫痛者,腫是濕、痛是火也。
用法:全身疼痛,有時痛無定處(風),或是受傷時身上有瘀血(瘀),或是身體肌肉緊繃(寒),或是關節腫痛(濕)
- 君:當歸4、白芍5、生地4、川芎1[1]
- 臣:防己1[2]、羌活1[3]、白芷1[4]、防風1[5]、威靈仙2[6]、桃仁2[7]、牛膝2[8]、龍膽草1[9]
- 佐:蒼朮2、陳皮2、茯苓1[10]
- 使:甘草3、生薑3
加減:
有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錢;
如身上及臂痛加薄桂三分;如下體並足痛加木瓜、木通。鹽炒黃柏、薏苡仁各一錢;
如氣虛加人參、白朮、龜板各七分;
如血虛倍四物湯,以薑汁酒浸炒,用紅花一錢。
- [1]傷科四物湯,養血活血而不易燥,通常全身痠痛的不是身體退化,就是整天勞動,所以身體虛很常,先用傷科四物湯為治療打底↩
- [2]止痛、清絡、利濕,功能對此證都有用上的機會↩
- [3]散太陽經風濕,主散上半身↩
- [4]散陽明經風濕↩
- [5]風中潤藥,和羌、芷合作能加強勝濕力↩
- [6]入十二經,萬用型的通絡止痛去濕藥,效多自然力不專,很少單獨使用↩
- [7]活血常用藥,入血分通氣,比川芎更強力的活血藥↩
- [8]強筋骨,也兼能活血↩
- [9]羌活、白芷能去風寒濕,龍膽草能清利濕熱,而且是表層經絡的濕熱,由於此證是熱包於寒,所以用了此藥,就像是經絡上的分消走瀉,看似無關,其實配得很好↩
- [10]去濕為用,很像二陳湯對不對,阿怎麼不用半夏?因為二陳湯中只有半夏不走表,橘紅走表(比如真人活命飲),茯苓能利表濕(比如防己茯苓湯),用蒼朮代替半夏,以去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