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臨證指南醫案(耳)+註

1.某,溫邪上郁,耳右脹。(風溫上郁)

薄荷[1]、馬勃[2]、桔梗[3]、連翹[4]、杏仁[5]、通草[6]


2.某(二二) 先起咳嗽,繼而耳脹痛,延綿百日不愈,此體質陰虧,觸入風溫,未經清理,外因傷及陰分,少陽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劇,當先清降,再議育陰。

苦丁茶、鮮菊葉、金銀花、生綠豆皮[7]、川貝母、鮮荷葉梗[8]、益元散[9]


3.某(女) 風溫發熱,左耳後腫痛。

乾荷葉、苦丁茶、馬勃、連翹、杏仁、黑梔皮[10]


4.畢(三三) 壯年脈來小促數,自春月風溫咳嗽,繼以兩耳失聰,據述苦降滋陰不效,是不明虛實經絡矣。內經以春病在頭,膏粱之質,濃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腎治肝可效,每晚臥時,服茶調散一錢。

又,鮮荷葉汁[11]、羚羊角[12]、石膏末[13]、連翹[14]、元參[15]、鮮菊葉[16]、牛蒡子[17],午服[18]

又,照前方去牛蒡菊葉[19]加鮮生地鮮銀花[20]


5.葉,火風侵竅,耳聾。

連翹、薄荷、甘菊、淡黃芩、苦丁茶、黑山梔[21]


6.顧(二二) 暑邪竅閉,耳失聰。(暑)

鮮荷葉、鮮菊花葉、苦丁茶、夏枯草、蔓荊子、連翹、淡黃芩、黑山梔[22]


7.某(十八) 左耳痛,舌白,脈數,體質陰虛,挾受暑風,上焦氣熱,宜用辛涼輕藥。

鮮菊葉、苦丁茶、黑山梔、飛滑石、連翹、淡竹葉[23]


8.某(二五) 暑熱上郁耳作脹,咳嗆,當清氣熱。

杏仁[24]、連翹殼、淡竹葉[25]、川貝[26]、白沙參[27]、六一散[28]


9.宓,頭重,耳脹[29],目微赤[30],少陽相火上郁,以辛涼清解上焦。(膽火上郁)

連翹[31]、羚羊角、薄荷梗、丹皮[32]、牛蒡子[33]、桑葉[34]


10.某,風木之郁,耳脹欲閉。

連翹、羚羊角、薄荷梗、苦丁茶、夏枯草花、黑山梔皮[35]、小生香附[36]


11.倪(十三) 因大聲喊叫,致右耳失聰,想外觸驚氣,內應肝膽,膽脈絡耳。震動其火風之威,亦能郁而阻竅,治在少陽,忌食腥濁。

青蒿葉[37]、青菊葉、薄荷梗、連翹、鮮荷葉汁、苦丁茶[38]


12.汪,耳聾咳嗽,形體日瘦,男子真陰未充,虛陽易升乘竅,書雲,膽絡脈附耳。先議清少陽鬱熱。以左耳為甚故也。

桑葉、丹皮、連翹、黑山梔[39]、青蒿汁、象貝母[40]


13.丁,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心腎兩虧,肝陽亢逆,故陰精走泄,陽不內依,是以耳鳴時閉。但病在心腎,其原實由於郁,郁則肝陽獨亢,令膽火上炎,清晨服丸藥以補心腎,午服湯藥以清少陽,以膽經亦絡於耳也。(郁傷心腎膽火上炎)

水煮熟地(四兩)、麥冬(一兩半)、龜版(二兩)、牡蠣(一兩半)、白芍(一兩半)、北味(一兩)、建蓮(一兩半)、磁石(一兩)、茯神(一兩半)[41]、沉香(五錢)[42]、辰砂(五錢為衣)[43],煎方

夏枯草(二錢),丹皮(一錢),生地(三錢),山梔(一錢),女貞子(三錢),赤苓(一錢半),生甘草(四分)[44]


14.姚(三十) 氣閉耳鳴。(氣閉)[45]

鮮荷葉、杏仁、濃朴、廣皮、木通、連翹、苦丁茶、防己[46]


15.金(三八) 下虛,耳鳴失聰。(腎虛)

磁石[47]六味[48]去萸[49]加川斛[50]龜甲[51]遠志[52]


16.王,腎竅開耳。膽絡脈亦附於耳。凡本虛失聰治在腎,邪乾竅閉治在膽,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脈形細數,是皆腎陰久虧,肝陽內風上旋蒙竅,五行有聲,多動真氣火風,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陰重鎮,滋水製木,佐以鹹味入陰,酸以和陽,藥理當如是議。

熟地、龜版、鎖陽、牛膝[53]、遠志、茯神[54]、磁石、秋石[55]、萸肉[56]、五味[57]


17.某,八十耳聾,乃理之常,蓋老人雖健,下元已怯,是下虛上實,清竅不主流暢,惟固補下焦,使陰火得以潛伏,

磁石六味加龜甲五味遠志。[58]


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膽絡脈附於耳。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乾竅閉,治在膽經,蓋耳為清空之竅,清陽交會流行之所,一受風熱火鬱之邪,與水衰火實,腎虛氣厥者,皆能失聰,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陽鎮陰,益腎補心清膽等法,使清靜靈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

  • 如溫邪暑熱火風侵竅而為耳聾痛脹者,用連翹山梔薄荷竹葉滑石銀花,輕可去實之法,輕清泄降為主,
  • 如少陽相火上郁,耳聾脹者,用鮮荷葉苦丁茶青菊葉夏枯草蔓荊子黑山梔羚羊角丹皮,辛涼味薄之藥,清少陽鬱熱,兼清氣熱為主,
  • 如心腎兩虧,肝陽亢逆,與內風上旋蒙竅而為耳鳴暴聾者,用熟地磁石龜甲沉香二冬牛膝鎖陽秋石山萸白芍,味濃質重之藥,壯水製陽,填陰鎮逆,佐以酸味入陰,鹹以和陽為主。

因症施治,從虛從實,直如庖丁之導 矣。(鄒時乘)

徐評,耳聾之法多端,然大段不過清上鎮下二條,案中方極穩當,至於外治之法,及虛寒等症,則不可不知也。

  1. [1]輕透鬱熱
  2. [2]清上焦熱
  3. [3]引藥上行
  4. [4]透溫邪
  5. [5]宣通上焦
  6. [6]引熱下行
  7. [7]都清熱透熱
  8. [8]潤上焦以防辛散傷陰
  9. [9]導入三焦以下行方式去熱邪
  10. [10]清上透熱
  11. [11]清頭風去熱
  12. [12]清肝經之熱
  13. [13]清氣熱
  14. [14]透熱清肝
  15. [15]清心腎之火,《本草經解》:「腹中者,心腎相交之區也,心為君火,心不下交於腎,則火積於上而熱聚;腎為寒水,腎不上交於心,則水積於下而寒聚矣。元參氣寒益腎,味苦清心,心火下降,而腎水上升,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熱積聚自散矣。」
  16. [16]透風去熱
  17. [17]助透熱
  18. [18]實熱,補宜清晨,瀉宜午時
  19. [19]去掉力道弱的
  20. [20]加強潤陰透熱
  21. [21]得確是清肝膽風火,翹梔主清肝火,菊芩能透風涼膽,苦丁茶散頭風
  22. [22]也是肝膽之火都有清到,力道比上一案還強,再用蔓荊子利九竅。《本草經解》:「九竅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味苦清火,所以九竅皆利也。」
  23. [23]清熱滲濕以去暑風
  24. [24]宣肺透熱
  25. [25]清透上焦之熱
  26. [26]防清熱藥傷心陰
  27. [27]防清藥傷肺胃之陰
  28. [28]清熱滲濕
  29. [29]膽火
  30. [30]肝火
  31. [31]清膽經鬱熱,《本草經疏》:「此藥正清膽經之熱,其輕揚芬芳之氣又以解足少陽之鬱氣,清其熱,散其鬱,靡不瘳矣。」
  32. [32]清肝火
  33. [33]助透鬱火,《本草經疏》:「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故除風傷」
  34. [34]和膽透熱
  35. [35]清肝膽鬱熱
  36. [36]專入肝膽二經,兼行諸經之氣。用此者,用其行氣血之滯。此處是生用,是走少陽經為多,《本草綱目》:「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溲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
  37. [37]潤陰,兼清氣火,佐助藥。《本草新編》:「夫人身最嫌火盛,瀉火之藥動必傷陰,欲其瀉火不損陰者,原無多味,烏可置青蒿於無用之地耶。人身不離陰陽,火盛則陰不生,陽不長,陰陽既不生長,勢必陰陽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補其陽,則火盛而陽益旺;不平其火,徒補其陰,則水燥而陰愈衰。」
  38. [38]清肝膽風火
  39. [39]清肝膽鬱熱
  40. [40]清少陽火時用青蒿及貝母潤陰,至少目前看還葉天士還滿愛這麼做的
  41. [41]滋陰,略兼平肝
  42. [42]納氣歸腎,《得配本草》:「佐熟地,能納氣歸腎」
  43. [43]就是最近很敏感的硃砂,用來鎮心安神
  44. [44]主要用來清肝火,但還是有用生地來潤一下陰
  45. [45]應該是氣熱鬱閉,《醫學準繩六要》中有提到氣閉型耳聾,但沒有耳鳴。我自己的猜測是,也是風熱造成的突發型耳鳴,只是氣滯比熱的表現多,沒辦法,只有短短這幾字只能以方測證
  46. [46]除了去上焦風火,還用上很多中上焦的行氣藥來理氣
  47. [47]平肝滋陽,非此所用;聰耳明目,合此症型
  48. [48]滋腎益腎
  49. [49]此次不補肝陰
  50. [50]加強益腎陰
  51. [51]入腎以滋陰
  52. [52]交通心腎之陰
  53. [53]填腎陰
  54. [54]交心腎
  55. [55]重鎮以制火
  56. [56]清膽火兼潤肝,《得配本草》:「收少陽之火,滋厥陰之液,補腎溫肝」
  57. [57]斂氣入腎,加強腎陰的收澀
  58. [58]和案15幾乎一樣,都是老年人腎虛造成的退化性耳聾,以補為主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