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臨證指南醫案(失音)+註

1.吳(三六)外冷內熱,久逼失音,用兩解法。(寒熱客邪迫肺)

麻杏甘膏湯[1]


2.宋(三十)先失音,繼喉痺,是氣分窒塞,微寒而熱,水飲嗆出,咯痰隨出隨阻,此仍在上痺,舌黃口渴。議與苦辛寒方。

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2]、射干[3]、苡仁[4]


3.陸(二二)秋涼燥氣咳嗽,初病皮毛凜凜,冬月失音,至夏未愈,而納食頗安,想屢經暴冷暴暖之傷。未必是二氣之餒[5],仿金實無聲[6]議治。

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射干、苡仁[7]

又,蘆根汁、杏仁汁、萊菔汁、鮮竹瀝[8],熬膏。


4.范(三一)氣燥,喉痺失音,少陽木火犯上。(膽火爍喉)[9]

冬桑葉、丹皮[10]麥冬、生雞子白[11]、生白扁豆殼[12]


5.某,喉乾失音,一月未複,津液不上供,肺失清肅,右寸脈浮大[13]。(氣分燥津液虧)

枇杷葉(一錢半)、馬兜鈴(八分)、地骨皮(一錢)、桑皮(八分)[14]麥冬(一錢)、生甘草(三分)[15]、桔梗(六分)[16]、白粳米(二錢)[17]


6.某,血後音啞,便溏。(失血津液虧)

生扁豆[18]、炒白芍[19]、炙草[20]、川斛[21]山藥、米糖、大棗[22]


7.何,勞損,氣喘失音,全屬下元無力,真氣不得上注,紛紛清熱治肺,致食減便溏,改投熱藥,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補足三陰方法。(陰虛)

熟地[23]、五味[24]、炒山藥[25]、茯苓[26]、芡實[27]、建蓮肉[28]


8.孫(二一)久咳,失音喉痺。

陳阿膠(同煎二錢)、生雞子黃(同煎一枚)[29]炒麥冬(一錢半)、川斛(三錢)、甜北沙參(一錢半)、炒生地(二錢)、生甘草(三分)[30]、茯神(一錢半)[31]


夫宮商角徵羽,歌哭呼笑呻,此五臟所屬之音聲也。原其發聲之本在於腎,其標則在乎肺,病有虛實,由咳嗽而起者居多,

  • 或肺有燥火,外感寒邪,火氣鬱遏而喑者,
  • 有肺金燥甚。 木火上炎,咽乾喉痺而喑者,
  • 有風熱痰涎,壅遏肺竅而喑者,
  • 有嗔怒叫號,致傷會厭者,
  • 亦有龍相之火上炎,凌爍肺金,久咳不已而喑者,
  • 有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是即暴中之不能言者也。先生有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金破碎亦無聲,此三言足以該之矣。
  • 有邪者,是肺家實也。
  • 無邪者,是久咳損肺,破碎無聲也。

其治法有寒者散寒,有火者清火,有風痰則祛風豁痰。若龍相上炎爍肺者,宜金水同治。若暴中之喑,全屬少陰之虛,宜峻補肝腎,或稍兼痰火而治之,其用藥總宜甘潤,而不宜苦燥,斯得之矣。(華岫云)

徐評,久嗽失音,必由藥誤,麥冬五味,此失音之靈丹也。服之久,無不失音者。若全失,即使其人力如虎,而走如馬,半年之後,無有不死。若風寒痰火偶爾失音者,即不治亦愈。但更加以麥冬五味,則弄假成真矣。此老竟茫然也。

  1. [1]也就是麻杏石甘湯,針對外寒內熱
  2. [2]外寒內熱雙解
  3. [3]《本草綱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痺咽痛為要藥
  4. [4]《本草備要》:益土所以生金,故補肺清熱
  5. [5]未必是陰陽兩氣之虛證,而是實證
  6. [6]金實指肺氣實;不鳴,即音啞。金實不鳴,是指肺氣實而聲音嘶啞的病理
  7. [7]方同上案,方解亦同
  8. [8]本來就有燥氣,再加上表理雙解,用蘆根杏仁潤肺清熱,萊菔竹涯去燥痰,其實沒有痰的見證,可能是後來才有的,只是作者沒有寫上,因為是實證,用強力去痰的竹瀝也並無不可
  9. [9]在理解上,不管從藥還是從症來看,肝火犯肺的症狀比較合,但不管肝火膽火,清熱藥都差不多,所以可以互通
  10. [10]清肝膽之熱
  11. [11]益上焦之陰
  12. [12]和麥冬配合潤胃陰
  13. [13]氣分燥熱,加之陰虧,所以沉取應該是無力的
  14. [14]清肺利咽,都是清虛熱的,因為是津虧造成的熱
  15. [15]清熱益肺陰
  16. [16]載藥上行
  17. [17]養胃陰,再用桔梗載陰上行
  18. [18]和石斛配益胃陰
  19. [19]斂陰,不過本草有提到它惡石斛,原因是何不得而知,但是相惡其實不完全是配伍的禁忌,有時甚至是為了「去性取用」
  20. [20]補中兼調和諸藥
  21. [21]補胃陰
  22. [22]補益脾腎之陰
  23. [23]補肝腎之陰
  24. [24]斂腎氣
  25. [25]補陰《本草新編》:「山藥,乃心、肝、脾、肺、腎無經不入之藥也。六味丸雖直補腎中之水,而腎水必分資於五臟,而五臟無相引之使,又何由分佈其水,而使之無不潤乎」
  26. [26] 啟水上益
  27. [27]益腎固精
  28. [28]《本草新編》:「去蓮心,而止用蓮肉,徒能養脾胃,而不益心腎矣」
  29. [29]益陰
  30. [30]肺脾腎之陰兼顧
  31. [31]啟水上益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