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臨證指南醫案(噎嗝反胃)+註

1.吳

脈小澀[1]脈有一點澀,通常解讀為血瘀,但也可能是邪阻氣機,陽氣不得發越而澀,脘中隱痛[2]中焦氣滯,但氣滯的原因還要再找,嘔惡吞酸[3]胃熱胃寒、濕熱或食積都可能有吞酸的症狀,但最常見的還是胃熱造成,舌絳不多飲[4]舌絳表有熱,有熱不多飲,表示上焦有痰飲,才有不多飲的假象,此高年陽氣結於上,陰液衰於下[5]胃強脾弱,為關格之漸[6]中焦有問題,下焦的兩便很難是正常,再惡化下去,關格也是可以預見的。 當開痞通陽議治。

(陽結於上陰衰於下關格)

用藥:川連、人參、薑汁、半夏[7] … Continue reading、枳實汁[8]陽結於上,就需要下氣導滯、竹瀝[9]去痰清熱,比黃連還強的去痰藥


2.盧   陰陽逆亂[10]中焦氣機失調,上熱不下,下寒不上,已成關格,議用附子瀉心湯[11]大黃、黃芩、黃連、附子,用來清瀉中焦之熱,溫下焦之寒,為上熱下寒主治。


3.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12]吃東西流口水多,是脾虛不能制水,吐痰略能咽粥[13]有痰飲,還能咽粥表示還能受納,脾病多於胃病,二便艱少,是陽不轉旋上結,陰枯於下便難,極難調治,勿用腥油味,脈弦大而搏[14]弦大明顯,弦大為虛,右弦為脾虛,本證沒有肝的症狀,沒道理作者是寫左脈,議妙香丸[15]補脾安胃的丸藥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16]半夏去痰降氣,人參補中,很合病機


4.濮(七十)

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乾澀,並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格最怕。

用藥:川連[17]合半夏辛開苦降,瀉心湯思路、枇杷葉[18]清肺化痰,要清肺怎不用黃芩就好了,因為枇杷葉除了清肺去痰,還能降逆止嘔、半夏[19]降氣化痰、薑汁[20]也是瀉心湯思路、杏仁[21]在溫病能助上焦濕氣宣化,也能幫助潤大腸下氣、枳殼[22]降氣行氣,導瀉胸中之氣


5.杜(六四)

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23]中焦脾有虛,洞泄複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24]胃又不能受納,上不得入,下不得出[25]脾虛胃阻。 此為關格難治。

用藥:人參、半夏、川連、淡乾薑[26]半夏瀉心湯去黃芩,集中火力去除中焦的痰氣互結


6.某

清陽日結,腹窄不能納穀,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

用藥:桂枝[27] … Continue reading川連、半夏、薑汁[28]瀉心湯思路,打開中焦氣結、杏仁[29]除了潤腸,還可以通肺胃之氣


7.畢(五四)

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也。秋分後複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日溺少,五液告涸,難任剛燥陽藥。是病諒非醫藥能愈

用藥:大半夏湯加黃連薑汁[30] … Continue reading


8.某

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傷,陽結不行,致脘閉陰枯,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格,為難治。

用藥:人參、川連、生乾薑、半夏[31]瀉心湯去黃芩以避免腸燥、茯苓[32]我的理解是人參的使藥,使人參專補中焦、枳實[33]降氣下行以助通便


9.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34]本來胃陰之不夠,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製[35]肝陽又升,犯胃使胃病加重,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36]本來犯胃只要治肝就行,但消渴就是中焦有熱津傷,還兼要治胃,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

(肝陰胃汁枯)

用藥:烏梅肉[37]收斂肺氣,解渴除煩,但沒有補胃陰之效,我理解為症狀治療用 、人參[38]益氣生津、鮮生地[39]補肝血肝陰、阿膠[40]助血化肝陰、麥冬汁[41]補胃陰、生白芍[42]柔肝斂肝陰


10.某  陽明汁乾成膈[43]胃陰不足而膈

用藥:梨汁、玉竹、天冬、麥冬[44]潤肺陰胃陰、甜杏仁[45]苦杏仁是我們一般認識的杏仁,而甜杏仁專用來潤肺、柿霜[46]柿子的汁液,生津化痰,也能兼清上焦熱、 川貝[47]潤肺化痰,用浙貝就較不適合了、生白芍[48]生用平肝斂陰,肝養好了,就不容易犯胃耗陰,而且白芍也可以幫助收胃氣、三角胡麻[49] … Continue reading

11.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日大便通爽,然後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 旨,噎症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

(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用藥: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 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50]幾乎都是補肝腎之陰,助陰生津的藥,最重的陰液先補充再說


12.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薑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於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云:味過辛熱,肝陽有餘,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仿嘉言清燥法。

用藥:麥冬、鮮生地、甜水梨、桑葉[51]補肺陰肺潤、麻仁[52]麻仁善宣陰津液陽分也,《本草思辨錄》:「則佐薑桂以通陽,佐膠地麥冬以益陰」、石膏[53]雖說清熱易燥,但能清陽明熱,除煩也兼能止渴 生甘草


13.某

脈澀左大[54]澀脈表示氣大於血,陰虧於陽,左大可能是虛,但也可能是熱實,從病人的情形來看,應該是本虛標實,食入為噎[55]說明是因為胃陰不足,使得東西吃下去卡在腸胃中不易下降,先降氣把不順的東西先弄出來再說,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後用潤劑。

(液虧氣滯)

用藥:半夏[56]降氣,止逆、枇杷葉[57]一般印象是用來清肺化痰,其實也可以降逆止嘔枳實、竹瀝、雲茯苓[58] … Continue reading


14.程

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

(肺胃氣不降)

用藥:鮮枇杷葉[59]軟性地去痰降氣止逆、杏仁[60]因為病人有咳,所以用杏仁降肺氣、鬱金[61]散胸鬱,活血行氣、 栝蔞皮[62]是全瓜蔞的低配版,能清熱去痰,利氣寬胸山梔、淡香豉[63]梔子豉湯,也是去胸中鬱熱,而非大熱,真的全方都是輕劑


15.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

(肝鬱氣逆)

用藥:半夏、苦杏仁、茯苓、橘紅、竹瀝、薑汁[64]都是降氣理氣去痰藥,而沒有肝藥,筆者猜肝鬱是本,但已難治,不如治標以延年為目標


16.俞

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

(酒熱郁傷肺胃)

用藥:小川連[65]去中焦熱兼濕、半夏[66]合黃連為辛開苦降瀉心法、香豉[67]合黃連為類梔子豉解鬱熱法枳實、茯苓[68]下氣瀉濁、薑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用藥:鮮枇杷葉[69]降氣止逆,其鮮性也能潤肺、紫菀[70]潤肺為用,《木草正義》「紫菀柔潤有餘,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鬱,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蘇子、杏仁、桃仁[71]都是降氣潤腸為用,畢竟是種子類、鬱金[72]散胸鬱


17.某

憂思鬱結,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

(憂郁痰阻)

用藥:炒半夏(一錢半)[73]降氣去痰、茯苓(五錢)[74]化開的痰以淡滲方式去除、秫米(三錢)[75]養胃和胃,和半夏合成半夏秫米湯、枳實(一錢炒)[76]降氣導滯、薑汁(三小匙沖)


18.楊(四七)

脈弦而小澀[77] … Continue reading,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後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云是鬱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用藥:川黃連、杏仁、半夏[78]瀉心湯法去痰氣,兼用杏仁降氣,清膈用橘紅、竹瀝、桔梗、土栝蔞皮[79]利痰用、薑汁


19.朱(五二)

未老形衰,納穀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

(胃陽虛)

用藥:人參、半夏[80]大半夏湯,虛型胃逆的降氣止嘔專藥、茯苓[81]人參之使,使專補中焦、白香粳米[82]養胃和胃、薑汁,河水煎


20.白(五六)

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用藥:熟半夏(薑水炒二兩)、茯苓(二兩)、淡乾薑(一兩)[83]降氣化痰止嘔,兼益中焦、生益智仁(一兩)[84]胃陽不足又有寒痰,用不太溫的溫藥開脾胃、丁香皮(五錢)[85]降氣溫中,可視為沒有去痰力的半夏、新會皮(一兩)[86]新會地區產的陳皮,品質較高,上藥淨末分量,用香淡豆豉[87]一般認為都是解表或散鬱用,但還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我的理解是增加食慾一兩洗淨煎汁法丸,淡薑湯服三錢。


21.呂(六十)

勞倦飢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用藥:半夏、薑汁、香豉、土栝蔞皮、杏仁、橘紅[88]主要是降氣理氣為主,藥性除了半夏也都不烈,我認為這是預防性投藥而已


22.馮(六七)

有年陽微,酒濕濃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胃,用大半夏湯。

用藥:半夏、人參、川連、薑汁[89]去黃芩的瀉心湯,是作者的愛用方枳實、茯苓[90]痰已成實,佐此兩味以消痰化滯

又 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症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複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後賢立辨其非

用藥:夏季宜用外台茯苓飲[91]四君子加陳皮、枳實,加強下氣加菖蒲[92]非安神用,在此是醒脾逐痰,《本草求真》:「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佐以竹瀝[93]用白豆蔻已被證明不合,就用寒性化痰藥薑汁,辛滑可矣。


23.顧(四十)

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用藥:吳萸[94]溫胃半夏、茯苓[95]降氣去痰、蓽茇[96]除了溫中,也能下氣,對反胃有幫助、淡乾薑[97]吳茱萸的佐助藥

又 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 尤脈緩[98]有濕,右關弦[99]脾虛,知飢惡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症也。

用藥:人參、茯苓[100]補中焦淡附子、淡乾薑[101]溫中下焦、炒粳米[102]和胃、薑汁

又 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薑汁與乾薑附子並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朴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

用藥:人參、茯苓、淡附子、淡乾薑[103]思路同上


24.劉(五四)

脈左小弦[104]肝木略盛,右濡澀[105]中焦有濕致濡,邪阻氣機致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見症,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用藥:川連、枳實汁、茯苓、半夏、廣皮白[106]清中焦濕熱,枳實下氣去邪實、黑山梔[107]加強去鬱熱、薑汁、竹瀝[108]加強去痰濕,和竹茹的差別是,去痰力道較強,也略能補陰,也不太寒,虛證可列為考慮用藥


25.包(六十)

胸脘痞悶[109]中焦偏上有氣滯,或邪阻,噯逆[110]氣常上沖三四日必嘔吐粘膩,或黃綠水液[111]濕熱痰濁上逆,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用藥:川連、半夏、枳實[112]去邪實、鬱金[113]開胸中鬱熱、竹茹[114]去痰濕用藥,比竹瀝更寒,實證的可列為考慮用藥、薑汁


26.陸

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症。

(陽虛陰濁凝滯)

用藥:人參、附子、乾薑、茯苓[115]補中溫下、澤瀉[116]將濁氣往上帶,方便太陽膀胱化氣排濁


27.姚(六二)

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複,自能潛心安養,望其悠久而已,藥不能愈是病矣。

用藥:人參、附子、乾薑、公丁香、薑汁和丸[117]病重,用陽氣回陽方式試試


28.某

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症。

(陽衰脘痺血瘀)

用藥:桃仁、紅花[118]活血去瘀延胡、川楝子[119]就是失笑散,治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也很合適此證的胸痹血瘀半夏、橘紅、鬱金汁、栝蔞皮[120]去脘痹


29.李

兩關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為噎膈反胃之症,此病最多反複,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用藥:半夏、薑汁、桃仁、韭白汁、香豉、栝蔞皮、鬱金[121]解膈上氣滯及瘀,因為此病人的病機都在中焦偏上的位置,而非中焦胃脘


30.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複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為治。

用藥:人參、半夏、茯苓、新會皮、木香[122]益氣佐通、生益智[123]開脾止逆,略溫腎陽當歸、桃仁[124] … Continue reading、韭白汁


32.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格之症,議用進退黃連湯。

用藥:川連、淡乾薑、半夏、薑汁、人參[125]半夏瀉心去黃芩,其實就是進退黃連湯去桂枝,也就是退法的進退黃連湯,在陰虧多陽結少的情況下,就要用退法、茯苓[126]去痰,兼人參使藥、附子[127]虛甚加附子、生白芍[128]用白芍斂陰,用補陰的太滋膩,以病人胃的情況是不適合補的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又云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丹溪謂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多因氣血兩虛而成,然歷觀噎膈反胃之因,實有不同,大抵

  • 飲食之際,氣忽阻塞,飲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
  • 心下格拒,飢不能食,或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
  • 食下良久複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

夫噎膈一症,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或縱情嗜欲,或恣意酒食,以致陽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治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夫反胃乃胃中無陽。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故先生於噎膈反胃,各為立法以治之,

  • 其陽結於上,陰虧於下,而為噎膈者,用通陽開痞,通補胃腑,以及進退黃連,附子瀉心諸法,上熱下寒為治,
  • 其肝陰胃汁枯槁,及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用酸甘濟陰,及潤燥清燥為主,其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用理氣逐瘀,兼通血絡為主。
  • 其胃陽虛而為噎膈反胃,及憂郁痰阻而成者,用通補胃腑,辛熱開濁,以及苦降辛通,佐以利痰清膈為主,
  • 其肝鬱氣逆而為噎膈者,兩通厥陰陽明為治,
  • 其酒熱郁傷肺胃,氣不降而為噎膈者,用輕劑清降,及苦辛寒開肺為主,

而先生於噎膈反胃治法,可謂無遺蘊矣。張景岳雲,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其理甚通,當宗之,又有飲膈熱膈,及憂氣恚食寒之膈,其主治各載本門,茲不複贅。(鄒滋九)

是証,每因血枯氣衰致此,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其餘或苦辛泄滯而兼潤養,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或鬱悶於氣 分,而推揚穀氣,或勞傷於血分,而宣通瘀濁,總以調化機關,和潤血脈為主,陽氣結於上。 陰液衰於下,二語,實為証之確切論也。(姚亦陶)

徐評 果系膈症,百無一生,不必言治。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不得泛用通治之品,此老尚未明也。

案中多用人參,其意以為不食胃虛,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不知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其已成者,百無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而病根益深,永無愈期矣。

註解

註解
1 脈有一點澀,通常解讀為血瘀,但也可能是邪阻氣機,陽氣不得發越而澀
2 中焦氣滯,但氣滯的原因還要再找
3 胃熱胃寒、濕熱或食積都可能有吞酸的症狀,但最常見的還是胃熱造成
4 舌絳表有熱,有熱不多飲,表示上焦有痰飲,才有不多飲的假象
5 胃強脾弱
6 中焦有問題,下焦的兩便很難是正常,再惡化下去,關格也是可以預見的
7 就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從作者還加竹瀝的動機看來,作者認為此病人痰的問題多於熱的問題,這樣看來去掉清熱藥黃芩,留下兼去濕中焦的黃連是合理的
8 陽結於上,就需要下氣導滯
9 去痰清熱,比黃連還強的去痰藥
10 中焦氣機失調,上熱不下,下寒不上
11 大黃、黃芩、黃連、附子,用來清瀉中焦之熱,溫下焦之寒
12 吃東西流口水多,是脾虛不能制水
13 有痰飲,還能咽粥表示還能受納,脾病多於胃病
14 弦大明顯,弦大為虛,右弦為脾虛,本證沒有肝的症狀,沒道理作者是寫左脈
15 補脾安胃的丸藥
16 半夏去痰降氣,人參補中,很合病機
17 合半夏辛開苦降,瀉心湯思路
18 清肺化痰,要清肺怎不用黃芩就好了,因為枇杷葉除了清肺去痰,還能降逆止嘔
19 降氣化痰
20 也是瀉心湯思路
21 在溫病能助上焦濕氣宣化,也能幫助潤大腸下氣
22 降氣行氣,導瀉胸中之氣
23 中焦脾有虛
24 胃又不能受納
25 脾虛胃阻
26 半夏瀉心湯去黃芩,集中火力去除中焦的痰氣互結
27 和黃連配就是進退黃連湯的思路,打開胸中表裡之邪用小柴胡的柴芩配,丹田之邪是上下之邪,用桂連配。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間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
28 瀉心湯思路,打開中焦氣結
29 除了潤腸,還可以通肺胃之氣
30 整合藥方也就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白蜜,因為腸燥,黃芩會清肺熱,但也可能燥化肺與大腸為表理的大腸,使腸燥更甚,所以去黃芩,能夠症狀治療,但治得了病,教不了命
31 瀉心湯去黃芩以避免腸燥
32 我的理解是人參的使藥,使人參專補中焦
33 降氣下行以助通便
34 本來胃陰之不夠
35 肝陽又升,犯胃使胃病加重
36 本來犯胃只要治肝就行,但消渴就是中焦有熱津傷,還兼要治胃
37 收斂肺氣,解渴除煩,但沒有補胃陰之效,我理解為症狀治療用
38 益氣生津
39 補肝血肝陰
40 助血化肝陰
41 補胃陰
42 柔肝斂肝陰
43 胃陰不足而膈
44 潤肺陰胃陰
45 苦杏仁是我們一般認識的杏仁,而甜杏仁專用來潤肺
46 柿子的汁液,生津化痰,也能兼清上焦熱
47 潤肺化痰,用浙貝就較不適合了
48 生用平肝斂陰,肝養好了,就不容易犯胃耗陰,而且白芍也可以幫助收胃氣
49 就是益母子,我的理解是,有補陰了,但助血化陰的藥沒有,用弱弱的益母子來增加陰液的生產率。《本經逢原》:「茺蔚入手少陰、足厥陰血分,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
50 幾乎都是補肝腎之陰,助陰生津的藥,最重的陰液先補充再說
51 補肺陰肺潤
52 麻仁善宣陰津液陽分也,《本草思辨錄》:「則佐薑桂以通陽,佐膠地麥冬以益陰」
53 雖說清熱易燥,但能清陽明熱,除煩也兼能止渴
54 澀脈表示氣大於血,陰虧於陽,左大可能是虛,但也可能是熱實,從病人的情形來看,應該是本虛標實
55 說明是因為胃陰不足,使得東西吃下去卡在腸胃中不易下降,先降氣把不順的東西先弄出來再說
56 降氣,止逆
57 一般印象是用來清肺化痰,其實也可以降逆止嘔
58 整體來看能降氣化痰,但病人又沒有痰的見證,筆者只能推測食下致嘔的東西視為食積痰飲,用降氣化痰的方式來理氣,不用消食藥的原因是都沒有胃汁了,消化酶也生不了什麼作用。
59 軟性地去痰降氣止逆
60 因為病人有咳,所以用杏仁降肺氣
61 散胸鬱,活血行氣
62 是全瓜蔞的低配版,能清熱去痰,利氣寬胸
63 梔子豉湯,也是去胸中鬱熱,而非大熱,真的全方都是輕劑
64 都是降氣理氣去痰藥,而沒有肝藥,筆者猜肝鬱是本,但已難治,不如治標以延年為目標
65 去中焦熱兼濕
66 合黃連為辛開苦降瀉心法
67 合黃連為類梔子豉解鬱熱法
68 下氣瀉濁
69 降氣止逆,其鮮性也能潤肺
70 潤肺為用,《木草正義》「紫菀柔潤有餘,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鬱,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
71 都是降氣潤腸為用,畢竟是種子類
72 散胸鬱
73, 95 降氣去痰
74 化開的痰以淡滲方式去除
75 養胃和胃,和半夏合成半夏秫米湯
76 降氣導滯
77 弦為氣滯可以理解,澀脈呢,我認為是陽氣怫鬱不得發越可致澀,《脈學輯要》云:「食痰膠固中外……七情鬱結,及疝瘕癖氣,滯礙隧道」皆可致澀」
78 瀉心湯法去痰氣,兼用杏仁降氣,清膈用
79 利痰用
80 大半夏湯,虛型胃逆的降氣止嘔專藥
81 人參之使,使專補中焦
82 養胃和胃
83 降氣化痰止嘔,兼益中焦
84 胃陽不足又有寒痰,用不太溫的溫藥開脾胃
85 降氣溫中,可視為沒有去痰力的半夏
86 新會地區產的陳皮,品質較高
87 一般認為都是解表或散鬱用,但還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我的理解是增加食慾
88 主要是降氣理氣為主,藥性除了半夏也都不烈,我認為這是預防性投藥而已
89 去黃芩的瀉心湯,是作者的愛用方
90 痰已成實,佐此兩味以消痰化滯
91 四君子加陳皮、枳實,加強下氣
92 非安神用,在此是醒脾逐痰,《本草求真》:「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
93 用白豆蔻已被證明不合,就用寒性化痰藥
94 溫胃
96 除了溫中,也能下氣,對反胃有幫助
97 吳茱萸的佐助藥
98 有濕
99 脾虛
100 補中焦
101 溫中下焦
102 和胃
103 思路同上
104 肝木略盛
105 中焦有濕致濡,邪阻氣機致澀
106 清中焦濕熱,枳實下氣去邪實
107 加強去鬱熱
108 加強去痰濕,和竹茹的差別是,去痰力道較強,也略能補陰,也不太寒,虛證可列為考慮用藥
109 中焦偏上有氣滯,或邪阻
110 氣常上沖
111 濕熱痰濁上逆
112 去邪實
113 開胸中鬱熱
114 去痰濕用藥,比竹瀝更寒,實證的可列為考慮用藥
115 補中溫下
116 將濁氣往上帶,方便太陽膀胱化氣排濁
117 病重,用陽氣回陽方式試試
118 活血去瘀
119 就是失笑散,治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也很合適此證的胸痹血瘀
120 去脘痹
121 解膈上氣滯及瘀,因為此病人的病機都在中焦偏上的位置,而非中焦胃脘
122 益氣佐通
123 開脾止逆,略溫腎陽
124 兼血絡,病人不一定有明顯的瘀血,但之前有,就預防性加藥)),水法丸,服三錢。


31.張(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用藥:半夏、枳實、製大黃、桃仁((很明顯是下導痰瘀之用

125 半夏瀉心去黃芩,其實就是進退黃連湯去桂枝,也就是退法的進退黃連湯,在陰虧多陽結少的情況下,就要用退法
126 去痰,兼人參使藥
127 虛甚加附子
128 用白芍斂陰,用補陰的太滋膩,以病人胃的情況是不適合補的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