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臨證指南醫案(呃)+註

1.某,面冷頻呃,總在咽中不爽,此屬肺氣郁,當開上焦之痺,蓋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乃能曠達耳。(肺氣鬱痺)

枇杷葉[1]、炒川貝[2]、鬱金[3]、射干[4]、白通草[5]、香豉[6]


2.王,脈微弱,面亮戴陽,呃逆脅痛,自利,先曾寒熱下利,加以勞煩傷陽,高年豈宜反複,乃欲脫之象,三焦俱有見症,議從中治。(陽虛濁陰上逆)

人參、茯苓[7]生乾薑、附子[8]丁香皮、柿蒂[9]


3.陳,食傷脾胃複病,嘔吐發呃下利,診兩脈微澀,是陽氣欲盡,濁陰沖逆,閱方雖有薑附之理陽,反雜入歸呆鈍牽掣,後方代赭重墜,又混表藥,總屬不解,今事危至急,舍理陽驅陰無別法。

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乾薑、吳萸[10]


4.某,脈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勞倦積傷,胃中虛冷,陰濁上乾。

人參、茯苓、生淡乾薑、炒川椒[11]、炒烏梅肉[12]、釘頭代赭石[13]


5.黃,脈小舌白,氣逆呃忒,畏寒微戰,胃陽虛,肝木上犯,議用鎮肝安胃理陽。

人參、茯苓、淡乾薑[14]代赭石、丁香皮、半夏[15]

又,舌白胎濃,胃陽未醒,厥逆,濁陰上乾為呃,仍用通法。

人參、淡附子、丁香皮、淡乾薑、茯苓[16]

又,照方加薑汁柿蒂。

又,人參、炒川椒、附子、茯苓、淡乾薑、炒粳米[17]


呃逆一症,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觀內經治 噦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然歷考呃逆之症,其因不一

  • 有胃中虛冷,陰凝陽滯而為呃者,當用仲景橘皮湯,生薑半夏湯。
  • 有胃虛虛陽上逆,病深聲噦者,宜用仲景橘皮竹茹湯,有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湯加丁香,或溫胃飲加丁香。
  • 有下焦虛寒,陽氣竭而為呃者,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不能暢達而然,宜用景岳歸氣飲,或理陰煎加丁香。
  • 有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烏藥之屬,或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凡此諸法,不過略述其端,其中有宜有不宜,各宜隨症施治,不可以此為不易之法,故先生謂肺氣鬱痺,及陽虛濁陰上逆,亦能為呃,每以開上焦之痺。 及理陽驅陰,從中調治為法,可謂補前人之不逮,丹溪謂呃逆屬於肝腎之陰虛者,其氣 必從臍下直沖上出於口,斷續作聲,必由相火炎上,挾其沖氣,乃能逆上為呃,用大補陰丸峻補真陰,承製相火,東垣嘗謂陰火上沖,而吸氣不得入,胃脈反逆,陰中伏陽 即為呃,用滋腎丸以瀉陰中伏熱,二法均為至當,審証參用,高明裁酌可也。(鄒時乘)

徐評,仲景治呃逆,以旋複代赭石湯為主方,案中獨不用此方,而純用補熱之劑,其症屬虛寒上逆者,固有此法。但不知何以俱屬寒逆,不識當時曾有誤用處否。

  1. [1]降肺胃之氣
  2. [2]清肺潤肺
  3. [3]開胸鬱
  4. [4]散咽中結氣。《本經》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專取散結氣之功,為喉痛咽痛要藥
  5. [5]清肺熱利水,力度比梔子弱
  6. [6]透胸鬱
  7. [7]通胃陽
  8. [8]溫胃陽
  9. [9] 降胃氣,兼溫胃
  10. [10]上案的藥再加吳茱萸溫胃陽
  11. [11]通胃溫陽
  12. [12]用升清降濁之力來止呃
  13. [13]單純降氣止逆
  14. [14]通胃溫陽
  15. [15]降氣止逆
  16. [16]通胃溫胃降氣
  17. [17]通胃溫胃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