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臨證指南醫案(便閉)+註

1.葉(二十) 陽氣鬱勃,腑失傳導,納食中痞,大便結燥,調理少進酒肉堅凝,以宣通腸胃中鬱熱可效。 (大便閉鬱熱燥結)

川連、山梔[1]、蘆薈[2]萊菔子、炒山楂[3]廣皮、川楝子[4]、濃朴(薑汁炒)[5]、青皮[6]

又,熱郁氣阻,三焦通法。

杏仁、鬱金[7]濃朴、川棟子[8]、廣皮白[9]、蘆薈[10]


2.李(四九) 診脈如前,服鹹苦入陰,大便仍秘澀,針刺一次,病無增減,可謂沉錮之疾,夫病著深遠,平素飲酒濃味,釀濕聚熱,漬筋爍骨,既已經年不拔,區區湯液,焉能通逐,議以大苦寒堅陰燥濕方法,參入酒醴引導,亦同氣相求之至理。(濕火)

黃柏、茅朮、生大黃、乾地龍、金毛狗脊、川連、萆薢、晚蠶砂、穿山甲、漢防己 、仙靈脾、海金沙、川獨活、北細辛、油松節、白茄根、黃酒燒酒各半,浸七日。[11]


3.吳(嫗) 脈右如昨,左略小動,肝風震動,裡氣大燥,更議鎮重苦滑,以通火腑,逾六時便通濁行,亦肝喜疏泄之一助。(火腑不通)

更衣丸(一錢五分)[12]


4.江,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也。今能食不運,醫家悉指脾弱是病。但診脈較諸冬春,盛大兼弦,據經論病,獨大獨小,斯為病脈,脾臟屬陰,胃腑屬陽,脈見弦大。非臟陰見病之象,久病少餐,猶勉強支撐,兼以大便窒塞,泄氣不爽,坐談片刻,噯氣頻頻,平素痔瘡腸紅,未向安適,此脈症,全是胃氣不降,腸中不通,腑失傳導變化之司,古人云,九竅不和,都屬胃病,六腑為病,以通為補,經年調攝,不越參朮桂附,而毫乏應效,不必再進湯藥,議仿丹溪小溫中丸,服至七日,俾三陰三陽一周,再議治之義。(濕熱小腸痺)

小溫中丸(二兩一錢)[13]


5.朱,足麻僂廢,大熱陰傷,內鬱,大便不通,由懷抱不舒病加,先用滋腎丸[14]四錢,鹽湯下四服。(腎燥熱)


6.某,朮守中,漸生滿脹,小便少,大便窒,腸氣亦滯,病久延虛,補湯難進,議以每日開水送半硫丸[15]一錢五分,以通經腑之陽。(虛風便閉)


7.吳,有年,二氣自虛,長夏大氣發泄,肝風鴟張,見症類中,投劑以來,諸恙皆減,所嫌旬日猶未更衣,仍是老人風秘,閱古人書,以半硫丸為首方,今當採取用之,

半硫丸一錢開水送三服。[16]


8.陳(三八) 用苦藥,反十四日不大便,腸中陽氣窒閉,氣結聚成形,非硝黃攻堅,半硫丸一錢二分。

又,陽氣窒閉,濁陰凝痞,成氏稱為陰結,口甜夜脹,清濁未分,每日用來複丹(一錢五分)[17]


9.甘(五三) 脈左微弱右弦前議入夜反胃脘痛是濁陰上攻據說食粥不化早食至晚吐出仍是不 變之形,火土不生,不司腐熟,溫藥一定至理,第氣攻膈中,究瀉不得爽,必腸間屈曲隱處,無以旋轉機關,風動則鳴,議用半硫丸。


10.周(三一) 減食過半,糞堅若彈丸,脾胃病,從勞傷治。(血液枯燥)

當歸、麻仁、柏子仁、肉蓯蓉、松子肉[18]


11.某,液耗胃弱,火升便難,三才加麥冬茯神川斛。

天冬、地黃、人參[19]麥冬、川斛[20]、茯神[21]


12.潘,肝血腎液久傷,陽不潛伏,頻年不愈,傷延胃腑,由陰乾及乎陽,越人且畏,凡肝體剛,腎惡燥,問大便五六日更衣,小溲時間淋濁,尤非呆滯補澀所宜。

炒杞子[22]、沙苑[23]、天冬[24]、桂酒拌白芍[25]、茯苓[26]、豬脊筋[27]

又,精血損傷,五液必燥,問六七日更衣,以潤劑涵下,用後有遺精,而陽乘巔頂,法當潛陽固陰。

龜甲心[28]、生地[29]、阿膠[30]、鎖陽[31]、川石斛[32]


13.顧(嫗) 陽明脈大,環跳尻骨筋掣而痛,痛甚足筋皆縮,大便燥艱常秘,此老年血枯,內燥風生,由春升上僭,下失滋養,昔喻氏上燥治肺,下燥治肝,蓋肝風木橫,胃土必衰,陽明諸脈,不主束筋骨,流利機關也。用微鹹微苦以入陰方法。

鮮生地(八錢)、阿膠(三錢)[33]、天冬(一錢半)[34]、人中白(一錢)[35]、川斛(二錢)[36]、寒水石(一錢)[37]

又,鹹苦治下入陰,病樣已減,當暮春萬花開放,陽氣全升於上,內風亦屬陽化,其下焦脂液。悉受陽風引吸,燥病之來,實基乎此,高年生生既少,和陽必用陰藥,與直攻其病者有間矣。

丸方:生地(三錢)、阿膠(二錢)、天冬(一錢)[38]、麥冬(一錢)[39]、柏子霜(二錢)[40]、松子仁(二錢)[41]

虎潛丸去瑣陽加鹹蓯蓉[42]豬脊筋丸[43]


14.包,陽升風秘。

柏子仁、當歸、紅花、桃仁、郁李仁[44]、牛膝[45]


15.吳,液耗[46]便艱[47],進辛甘法。

杞子、沙苑[48]柏子仁、歸身[49]、茯神[50]、炒山楂[51]


16.某,飢飽勞碌,中州受傷,中脘痛兩脅脹,噯泄氣寬,靜則安,大便艱。

柏子仁、歸鬚、菠菜、韭菜、五靈脂、桃仁、丹皮[52]


17.某,高年下焦陰弱,六腑之氣不利,多痛,不得大便,乃幽門之病,面白脈小,不可峻攻,擬五仁潤燥,以代通幽,是王道之治。

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桃仁[53]當歸、白芍[54]、牛膝[55]


18.李(三六) 脈小弱,形瘦,腸風已久,年來食少便難,得噯噫泄氣,自覺爽釋,夫六腑通即為補,仿東垣通幽意。

當歸、桃仁、紅花[56]郁李仁、冬葵子、柏子霜、蘆薈、松子肉[57],水熬膏,服五錢。


19.金(二十) 湯飲下咽,噯噫不已,不飢不食,大便乾堅若彈丸。大凡受納飲食,全在胃口,已經胃逆為病,加以嗔怒,其肝木之氣,貫膈犯胃,斯病加劇,況平昔常似有形骨梗,脈得左部弦實,血鬱血結甚肖,進商辛潤方法。(血結)

桃仁、冬葵子、郁李仁[58]、大黃[59]、鬱金[60]、皂莢核[61]、降香[62]


20.李,據云,兩次服辛溫藥,瘀濁隨溢退場門,此必熱瘀在肝胃絡間,故脘脅痞脹,大便阻塞不通。蘆薈苦寒通其陰,僅僅更衣,究竟未能卻瘀攻病,有年久恙,自當緩攻,湯藥蕩滌,理難於用。

議以桃仁承氣湯為丸[63]


21.某(三十) 左脈弦數,溺短而痛。(小便閉)

導赤散[64]加丹皮[65]赤苓[66]


22.某,舌白[67]身熱[68],溺不利[69]。(濕壅三焦)

杏仁(一錢半)、桔梗(一錢)[70]、滑石(三錢)[71]、通草(一錢半)[72]、連翹(一錢半)[73]、蘆根(一兩)[74]


23.汪,秋暑穢濁,由吸而入,寒熱如瘧,上咳痰,下洞泄,三焦皆熱,氣不化則小便不通,擬芳香辟穢,分利滲熱,必要小溲通為主。

藿香梗、濃朴、檀香汁、廣皮[75]、木瓜[76]豬苓、茯苓、澤瀉、六一散[77]

又,昨進分消方,熱勢略減,小便略通,所有濕熱穢濁,混處三焦,非臆說矣。其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腑,與方書莖腫款症有間,議河間法。

飛滑石、石膏、寒水石、大杏仁、濃朴、豬苓、澤瀉、絲瓜葉[78]

又,川連、淡黃芩[79]生白芍、枳實[80]六一散、廣皮白、生穀芽[81]


24.陳,暑熱不得解散,壅腫癃閉,宜通六腑,已現痙厥,非輕小症。

防己、茯苓皮、豬苓、通草、海金沙、苡仁[82]

又,經腑窒熱不通,治在氣分,三焦之病何疑。

滑石、石膏、寒水石、豬苓、澤瀉、蠶砂湯煎藥。[83]

又,定三焦分消。

葶藶、杏仁[84]濃朴、大腹皮[85]豬苓、澤瀉、海金沙[86]煎湯。


25.陳(六七) 昨用五苓通膀胱見效,治從氣分,繼而亂治,溲溺不通,糞溏,急當通陽。(腎陽不通)

生乾薑、爆黑川附子、調入豬膽汁[87]


26.孔(六二) 膏粱形體充盛,壯年不覺,釀積既久,濕熱壅痺,致小腸火腑,失其變化傳導之司,二便閉阻日盛,右脅壅阻作疼,當以苦藥通調,必臻小效。(二便俱閉小腸火結)

川楝子[88]蘆薈、郁李仁、炒桃仁、當歸鬚、紅花[89]、夜服小溫中丸二錢[90]


27.高,多郁多怒,諸氣皆痺,腸胃不司流通,攻觸有形,乃肝膽厥逆之氣,木必犯土,嘔咳惡心,致納食日減,勉進水穀,小腸屈曲不司變化,為二便不爽,所謂不足之中而兼有餘,醫勿夯視。 (濕熱小腸痺)

丹溪小溫中丸每服二錢五分。[91]


28.邵(二三) 氣攻腹脅咽脘,得溲溺泄氣乃安,此病由飢飽失和,小腸屈曲之處,不為轉旋營運,二便皆致不爽,當用丹溪小溫中丸。[92]


29.金,濕熱在經,醫不對症,遂令一身氣阻,邪勢散漫,壅腫赤塊,初因濕熱為泄瀉,今則竅閉,致二便不通。但理肺氣,邪可宣通。(濕熱肺氣不降)

葦莖湯去瓜瓣加滑石通草西瓜翠衣。[93]


30.許,暑濕熱,皆氣分先病,肺先受傷,氣少司降,致二便癃閉,此滋血之燥無效,今雖小安,宜生津清養胃陰。

麥冬、知母、甜杏仁、白沙參[94]、三角胡麻[95]


31.顧(四二) 腹滿堅實,足跗脛痛腫,二便皆不通利,因濕熱壅其腑氣也。此非中虛,當以宣通為法。 (濕熱壅腑)

黃芩、黃連[96]、濃朴、枳實[97]、青皮[98]、卜子[99]、丹皮[100]、山梔皮[101]


32.某,少腹脹痛,二便皆秘。(腑陽不行)

玉壺丹。


33.李(三四) 能食知味,食已逾時乃脹,小便不利,氣墜愈不肯出,大便四日一通,治在小腸火腑。(火腑不通)

先用滋腎丸[102],每早服三錢,淡鹽湯[103]送。


34.某,腹中脹滿,當通火腑,

更衣丸(一錢六分)[104]


35.某,脈動數,舌乾白,不欲飲水,交夏臍下左右攻痛,服米飲痛緩,逾時複痛,六七日大便不通。小溲甚少,部位在小腸,屈曲有阻乃痛,未便驟認蟲病,凡六腑宜通,通則不痛。[105]

以更衣丸二錢[106],專通火腑之壅結,一服。


36.王,日來便難溺澀,是下焦幽門氣鈍血燥,議東垣通幽意。(血液枯燥)

鹹蓯蓉(一兩)、細生地(二錢)、當歸(一錢半)、郁李仁(二錢研)、柏子霜(一錢半)[107]、牛膝(二錢)[108]


37.張(四九) 少腹微脹,小便通利方安,大便三四日一通,而燥堅殊甚,下焦諸病,須推肝腎,腑絡必究幽門二腸,閱所服藥,是香砂六君以治脾,不思腎惡燥耶。

當歸、蓯蓉、郁李仁、冬葵子、牛膝[109]、小茴[110]茯苓、車前[111],蜜丸。


38.張(六六) 脈左弦如刃,六旬又六,真陰衰,五液涸,小溲血水,點滴不爽,少腹右脅聚瘕,此屬癃閉,非若少壯瀉火通利可效。

柏子霜、小茴、鹿角霜、茯苓、當歸、蓯蓉[112]


39.馬(三六) 脈實,病久瘀熱在血,胸不爽,小腹墜,能食不渴,二便澀少,兩進苦辛宣腑,病未能卻,此屬血病,用通幽法。(氣血結痺)

桃仁、紅花、郁李仁、製大黃、歸鬚、小茴、桂枝木、川楝子[113]


40.薛(嫗) 大小便不爽,古人每以通絡,兼入奇經,六旬有年,又屬久病,進疏氣開腑無效,議兩通下焦氣血方。

川芎(一兩醋炒)[114]、當歸(一兩醋炒)[115]、生大黃(一兩)[116]、肉桂(三錢)[117]川楝子(一兩)、青皮(一兩)、蓬朮(煨五錢)、三棱(煨五錢)[118]五靈脂(醋炒五錢)、炒黑楂肉(一兩)、小香附(醋炒一兩)[ref]活血行氣[/ref]

上為末,用青蔥白去根搗爛,略加清水淋濾清汁泛為丸,每日進食時服三錢,用紅棗五枚,生艾葉三分,煎湯一杯服藥。


41.王,遠行勞動,肝腎氣乏,不司約束,肛門痛墜。若是瘍症,初起必然寒熱,排毒藥味,苦辛寒燥,下焦陰陽再傷,二便皆澀,此為癃閉,背寒煩渴,少腹滿脹,議通厥陰[119]。(厥陰熱閉)

老韭根[120]、穿山甲[121]、兩頭尖[122]、川楝子[123]、歸鬚[124]、小茴[125]、橘紅[126]、乳香[127]

又,驅濁泄肝,僅僅泄氣,二便仍不得通,仿東垣治王善夫癃閉意[128],滋腎丸[129]三錢三服。

又,氣鬱腸中,二便交阻,清理腸胃壅熱。

川連、黃柏、通草[130]川楝子、吳萸[131]、黑山梔[132]、青皮[133]、五錢,海金沙[134]五錢,煎湯代水。

又,苦辛已效,當約其製。

川連、黑山梔、丹皮、川楝子、吳萸、海金沙、飛滑石[135]


按便閉症,當與腸痺淋濁門兼參,其大便不通,

  • 有血液枯燥者,則用養血潤燥。
  • 若血燥風生,則用辛甘熄風,或鹹苦入陰,故三才五仁通幽虎潛等法,所必用者也。
  • 若血液燥則氣亦滯,致氣血結痺,又當於養陰潤燥中,加行氣活血之品。
  • 若火腑秘結,宜苦滑重鎮者,用更衣丸以通之。
  • 若老人陽衰風閉,用半硫丸溫潤以通之,
  • 腑陽不行,則用玉壺丹,
  • 陽窒陰凝,清濁混淆痞脹,用來複丹。
  • 若鬱熱阻氣,則用苦寒泄熱,辛以開鬱,或用三焦通法。
  • 若濕熱傷氣,阻遏經腑,則理肺氣以開降之,此治大便之閉也。

小便閉者。

  • 若小腸火結,則用導赤,
  • 濕壅三焦,則用河間分消,
  • 膀胱氣化失司,則用五苓。
  • 若濕鬱熱伏,致小腸痺郁,用小溫中丸清熱燥濕。
  • 若腎與膀胱陰分蓄熱致燥,無陰則陽無以化,故用滋腎丸,通下焦至陰之熱閉。

以上諸法,前人雖皆論及,然經案中逐一分晰發明,不啻如耳提面命,使人得有所遵循矣。至若膏粱曲,釀成濕火,漬筋爍骨,用大苦寒堅陰燥濕,仍用酒醴引導,又厥陰熱閉為癃,少腹脹滿,用穢濁氣味之品,直泄厥陰之閉,此皆發前人未發之秘,學人尤當究心焉。大凡小便閉而大便通調者,或系膀胱熱結,或水源不清,濕症居多。若大便閉而小便通調者,或二腸氣滯,或津液不流,燥症居多。若二便俱閉,當先通大便,小溲自利。此其大略也。至若胃腑邪熱化燥便堅,太陽熱邪傳入膀胱之腑癃秘,又當於仲景傷寒門下法中,承氣五苓等方酌而用之,斯無遺義矣。(華岫云)

大便燥結,本有承氣湯,更衣等丸下之,外用豬膽蜜煎潤之,可謂無遺蘊矣。然竟有效有不效者,蓋因燥糞未嘗不至肛門,奈肛門如錢大,燥糞如拳大,縱使竭力努掙,而終不肯出,下既不得出,則上不能食而告危矣。余友教人,先以膽汁或蜜煎導之,俟糞既至肛門。 令病者親手以中指染油,探入肛門內,將燥糞漸漸挖碎而出,中指須要有指甲者為妙,竟有大便一次,燥糞挖作百餘塊而出者,據云此法輾轉授人,已救四五十人矣。若患此証者,切勿嫌穢而棄之。

徐評,方案重複可厭。

  1. [1]配合瀉三焦火,黃連本身也能瀉大腸火,有槐花更好。《得配本草》:「黃連,得山梔,瀉三焦火;得槐米,瀉大腸火」
  2. [2]瀉下清熱
  3. [3]助消食除脹
  4. [4]制肝和胃,算是預防性投藥,本身是寒性的,對鬱熱也有效
  5. [5]下氣通腑
  6. [6]消食下積,疏肝力雖強,但應該不是它在此的功能
  7. [7]配合解胸肺鬱氣
  8. [8]配合解肝胃氣阻
  9. [9]泛用理氣
  10. [10]瀉下清熱
  11. [11]這個醫案症和藥的病機都太複雜了,我或許再過幾年才能有效拆解
  12. [12]硃砂+蘆薈,用來瀉下清熱
  13. [13]蒼朮、川芎、香附、神麴、針砂(醋炒紅),上藥為末,醋糊為丸,空腹時用生薑湯送下;午後、食後用酒送下。功用是治濕熱黃疸輕症
  14. [14]黃柏、知母、肉桂,主治熱在下焦血分
  15. [15]出自《和劑局方》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
  16. [16]同上案,視為冷秘
  17. [17]出處很多,用法不一,不管如何,這些藥現在都很少用了。附上《和劑局方》的內容參考: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沖和之氣,乃水火既劑之方,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善治榮衛不交養,心腎不升降,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女老幼,危急之証,但有胃氣,無不獲安,補損扶虛,救陰助陽,為效殊勝。
  18. [18]養陰養血用以潤燥
  19. [19]三才,滋腎陰
  20. [20]益胃陰,麥冬以地黃為使,可潤腎
  21. [21]益水上啟
  22. [22]清補肝腎,但很少獨用,最好有配伍
  23. [23]補腎陰,《本草分經》:「補腎強陰,固精明目」
  24. [24]能補腎清熱,但會傷脾胃,需要白芍和茯苓同用才好。《本草經疏》:「湯液雖妙,終屬於飲,若非胃氣無損,焉能納而消之以各歸其根,奏平定之功哉?必不得已,當以薏苡仁、白茯苓、山藥、甘草、白芍藥同用,或用麥門冬以代之可也。誤用之必泄。」
  25. [25]整合陰液
  26. [26]帶藥入腎,啟水上滋
  27. [27]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補血
  28. [28]滋陰固精
  29. [29]補腎陰,生者其鋒迅
  30. [30]交通陰血之轉換
  31. [31]補腎潤腸,基本上同肉蓯蓉
  32. [32]益胃生津
  33. [33]生地補陰,阿膠助陰血之轉換
  34. [34]沒有和茯苓白芍連用,在此是幫生地打輔助,證據是只用了一錢半
  35. [35]我猜是利用其鹹苦之味以入陰,反正現在沒人敢吃
  36. [36]益潤胃陰
  37. [37]燥及虛熱都在下焦,我的理解是清下焦燥熱
  38. [38]思路同上
  39. [39]本來是用來潤肺胃之陰,但有生地後,可以滋腎。《本草綱目》:《儒醫精要》云:麥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矣。此方惟火盛氣旺之人相宜,若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也。
  40. [40]五仁湯的成份,用來潤腸通便
  41. [41]也是種子類,用來滑腸
  42. [42]用虎潛丸養陰壯筋,因為筋骨也有弱象,換用肉蓯蓉是加強滑腸力
  43. [43]血肉有情之品,營養力高出其他部位的豬肉
  44. [44]五仁丸的加減,單純用來滑腸通便,用當歸替杏仁的好處是,陽升風秘的病機是陰虛肝陽亢,而不是肺燥腸閉
  45. [45]雖然常用來補腎,但也有降氣滑腸的功用。《景岳全書》:「味苦甘,氣微涼,性降而滑…凡臟寒便滑,下元不固者,當忌用之。」
  46. [46]津虧
  47. [47]無力排出,是虛證
  48. [48]是辛潤而不燥的補藥,用來治療便艱
  49. [49]潤腸為主,活血為次
  50. [50]配枸杞固腎氣。《藥鑑》:「加枸杞、仙茅,又固腎氣」,不過還是傾向於用啟水上滋的六味丸思路來解釋,方義愈簡單愈容易記,至於茯神利水會不會使津虧加強,有證據顯示並不算禁忌。《本草發揮》:「津液少者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
  51. [51]利用消食降氣的功用來通腑氣。山楂在歷代本草都很少寫有助排便的功用,但葉天士自己的書《本草再新》就有寫「山楂,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
  52. [52]都是潤下滑腸的藥,還兼一點活血功能,唯一可能的根據兩脅脹被斷為肝經瘀血,但其實這篇醫案我想不到太合理的解釋方式
  53. [53]五仁丸加減,去杏仁以火麻仁替,功用算是加強,因為火麻仁的潤下力比杏仁強
  54. [54]視為止痛之用,當歸芍藥散思路
  55. [55]取其降氣滑腸之效
  56. [56]養血活血,是通幽之意,但力道較原通幽湯小一點
  57. [57]潤下瀉下
  58. [58]活血潤下
  59. [59]活血、清熱、通腑
  60. [60]活血去瘀,不過在此應該是用來活化胸氣臆氣的,和便祕沒有直接關係
  61. [61]並非皂角刺,也是核果,所以是用來潤腸通便的
  62. [62]和鬱金配合散化胸中血瘀,因為有時它也是鬱金的代用藥
  63. [63]活血化瘀,通下瘀熱
  64. [64]清心及小腸氣分熱
  65. [65]瀉心與小腸經血分實熱。巢元方曰:「癥堅不必皆由瘀,特動者為在氣,不動者為在血,故癥不能不謂為血分之病,則病癥堅者不必不有瘀,特瘀有不為癥堅者,故曰癥堅瘀血也。癥堅瘀血有舍於臟腑之隙者,有留於經絡之交者,不能盡在腸胃,惟在腸胃者,為牡丹所主,故曰治癥堅瘀血腸胃也。何以知其在腸胃耶?蓋在胃必妨食飲,在小腸必妨溲溺,在大腸必妨大解」
  66. [66]《本草綱目》:「其赤者,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67. [67]上焦濕
  68. [68]身熱夾濕
  69. [69]下焦濕壅
  70. [70]宣通上焦,兼去痰易濕,當然都是很小的力道
  71. [71]寒性五苓散,利濕清熱
  72. [72]利上熱,清下濕
  73. [73]清熱多,去濕少,能瀉心經客熱,此熱發於濕,而非心經自熱
  74. [74]去上焦熱,肺、胃、心的熱都能去
  75. [75]行氣化濕,芳香化濕都有
  76. [76]舒筋活絡在此沒用,也是用來行氣化濕的
  77. [77]就是豬苓湯成份,只是少了阿膠
  78. [78]清熱去濕,主清下焦濕熱
  79. [79]合作去濕熱
  80. [80]破陰結,降氣止痛,助化濕熱之結。《得配本草》:「枳實,配芍藥,治腹痛」
  81. [81]行氣化濕
  82. [82]消皮水,導利水氣
  83. [83]清熱去濕,和豬苓配伍很像,只是加重清熱力
  84. [84]清上焦
  85. [85]化中焦
  86. [86]利下焦
  87. [87]少陰急症,連豬膽汁都用上了
  88. [88]理肝氣,因脅痛加而,另外也能清肝及小腸熱。《醫學衷中參西錄》:「酸者入肝,苦者善降,能引肝膽之熱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氣橫恣,膽火熾盛,致脅下掀疼。并治胃脘氣鬱作疼,木能疏土也」
  89. [89]活血潤腸
  90. [90]清濕熱,小便不通,所以和發黃很有關係
  91. [91]病機同上案
  92. [92]病機同上
  93. [93]去肺癱再加強去濕熱
  94. [94]滋陰清熱
  95. [95]益母草,《景岳全書》:「如退浮腫,下水氣,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類,皆以其能利也。」
  96. [96]去中焦濕熱
  97. [97]行氣降氣
  98. [98]強力行氣,《本草圖經》:「破積結及膈氣」
  99. [99]就是萊菔子
  100. [100]入血分清熱在此算預防,也有消積的功用
  101. [101]助去濕熱
  102. [102]黃柏、知母、桂枝,又叫通關丸,用來瀉腎火補腎水。二便皆澀,初治不效,葉天士言此為「仿東垣治王善夫癃閉意」,處方滋腎丸。此二則皆重氣化。華岫雲於此篇按語:「若腎與膀胱陰分蓄熱致燥,無陰則陽無以化,故用滋腎丸。通下焦至陰之熱閉」是對葉氏用方特色概括
  103. [103]使入腎
  104. [104]瀉火,通便,安神,成分以蘆薈為主
  105. [105]主證是小便不通,也就是火腑不通,大便不通是兼症
  106. [106]成份是硃砂+蘆薈,但我不理解為何可以通小便
  107. [107]養血潤燥滑腸
  108. [108]降氣滑腸
  109. [109]降氣補腎潤腸
  110. [110]理氣開胃既然香砂六君子不太適合,用小茴香溫胃通腑理氣,更直接的原因是,小茴香能潤燥矢。《湯液本草》云: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
  111. [111]既然通利小便可安,那還是要通一下
  112. [112]緩下益陰潤下,小茴助溫,茯苓益水上啟,那茯苓不會使大更硬嗎?不會。《藥鑑》:「《衍義》、《補遺》以為陰虛,未為相宜,以其淡滲也。孰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曰淡滲,然味尚甘美,於陰虛者,亦無妨也」
  113. [113]行氣活血兼潤腸,病機和上案差不多
  114. [114]行血散血
  115. [115]補血活血,且又性滑
  116. [116]化瘀通腑
  117. [117]溫助行血,用量較少為佐助用
  118. [118]行氣破氣
  119. [119]厥陰肝經循少腹,想來是活血腹中氣血,既然是癃閉,已經不是一般的便閉了
  120. [120]就是韭菜,可以用來活血
  121. [121]活血
  122. [122]就是烏藥,用來溫肝經的
  123. [123]破肝經之氣
  124. [124]活血潤燥
  125. [125]在此兩個功效都合症狀,暖少腹、潤丙燥。《本草求真》:「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厥陰之藥,萸則走腸胃,桂則走肝臟,茴則走經絡也」
  126. [126]助勢用法
  127. [127]活血
  128. [128]是一個李東垣的醫案,故事是大致是指陰液不足以化源,光通利是沒用的,要先補腎水
  129. [129]病人是陰陽兩虛,先補陰才有機會化陽
  130. [130]《得配本草》:黃連,得黃柏,瀉膀胱火;得木通,瀉小腸火,所以是配合用來通小便的。《本草求真》:「木通專入心,兼入小腸。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即古所名通脫木」
  131. [131]制肝溫胃,也兼能破氣
  132. [132]能清三焦火,所以能助連柏清熱去濕
  133. [133]《本草備要》:「入肝膽氣分。疏肝瀉肺,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
  134. [134]利尿通淋,清濕熱
  135. [135]之前的藥有效,就減一點苦寒藥黃柏,和辛藥青皮,用甘寒的滑石來利濕熱就行。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