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微寒
一、清胃熱
也可以說是清陽明經熱證,比如皮膚病斷其熱在胃經(口唇、眉間)的話,用玉女煎或白虎湯就是個好選擇,或是治胃熱造成的牙痛,比如清胃散。
二、潤肺除熱
石膏雖然苦寒,但對肺部還是有潤性的,所以胃虛或胃弱禁用,但上焦燥熱過甚還是可以用石膏,代表方是麻杏石甘湯、竹葉石膏湯、辛夷清肺湯、清燥救肺湯。
三、散水飲積熱
這個用法很少找到合理的解釋,但在傷寒論中例子很多,比如大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湯,而且葉天士在痰飲的醫案中也很常這麼用,筆者只找到《本經疏證》中的說法。[1],或是《得配本草》也勉強可以解釋,水飲鬱而化熱是至陰之火。[2]
- [1]風寒摶熱,用麻黃石膏泄熱通陽,既知之矣。水飲與熱,其不相入正同冰炭,何亦能合為患耶?不知寒與熱猶本異而末同,水與熱更本同而末異,何也?夫寒在人身,被陽氣激而化熱,既化則一於熱,不更為寒,水則本屬太陽,原能盛熱。是以寒既化熱,熱已而寒無存,水中挾熱,熱去而水尚在,其同用麻黃,在寒化之熱,止欲其通陽;在水挾之熱,更欲其去水矣。雖然,水與飲固有分,且同為水,復有近表近裡之分。曰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此比於大青龍者也,故麻黃分數多;曰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此比於麻杏甘者也,故麻黃分數少;曰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此則比於麻典附子甘草湯矣,以其是水與熱而非寒,故不用附子而用白朮石膏。是二證近表,一證近裡,既彰彰然矣。↩
- [2]「使麻黃,出至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