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烏梅

性味:酸;平

一、斂肺澀腸

收斂肺氣可以止咳,本著肺與大腸相表裡的理論,澀腸止瀉也是合理的。[1],而且在澀腸止痢部份,還有不同的配伍學問。[2]

二、益肝止逆

和川棟子的功能很像,都是平肝氣以防止肝氣犯胃而造成嘔逆,但和川楝子不同的是,烏梅是和肝氣,而川楝子是折肝氣,烏梅效果較緩,而且還能生津而益胃陰,代表方是烏梅丸。

三、生津止渴

這個功用就大家都知道了,沒有代表方,但有經典故事「望梅止渴」

 

  1. [1]《本草求真》:「烏梅專入肺、腸,兼入肝、膽。酸澀而溫。似有類於木瓜,但此入肺則收,成無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腸則澀,腸垢已出,《肘後》用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服;血崩不止,用烏梅肉七枚,燒存性研末,米飲服之,日二次。庄肅公痢血,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2. [2]《得配本草》:「得川連,治赤痢腸痛。配建茶、乾薑,治休息痢。佐麥冬,治產後痢渴;入補脾藥,止久泄虛脫。湯浸去核,搗丸如棗大,納入穀道,導大便不通。」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