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溫經湯《金匱要略》

用法:子宮虛寒,寒凝血瘀

配伍:

  • 君:吳茱萸[1]、桂枝、當歸、川芎、白芍[2]
  • 臣:人參、阿膠[3]
  • 佐:丹皮[4]、半夏[5]、麥門冬4[6]
  • 使:生薑、甘草

出處:《金匱要略.宋本》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
吳茉萸三兩 當歸 芎藭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其不來。

  1. [1]溫衝任以化血。《本草思辨錄》:「溫經湯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吳茱萸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婦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緩圖不宜峻攻。故不用下瘀血湯、抵當湯,而以桂枝芍藥丹皮三味行瘀。即以三味協參草芎歸膠麥薑夏,補中調氣,和血濡燥。為之綢繆者,已無微不至矣。更何需苦溫辛烈之吳茱萸哉?不知婦人之病,多因虛積冷結氣,瘀血在少腹不去,其為有久寒可知。衝任之血,肝實主之。肝中積結之氣,非吳茱萸詎能辟去?此實是證之樞紐,曰溫經者,紀其實也。」
  2. [2]暖宮養血通經
  3. [3]助補氣化血
  4. [4]助化血瘀,性寒,所以為佐
  5. [5]病人有渴怎麼還用半夏呢?因為氣分熱造成的渴才要去半夏,對虛寒的人來說,半夏辛熱是有幫助的,而且針對病人的陰虛表現,半夏還能潤腎燥。《本經疏證》:「豈煩而不嘔口渴者,盡無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蓋證必有因,因水與氣相軋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嘔而煩。若其因有不同,則溫經湯所主婦人下利,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舉一病三者胥犯之矣。何者?其病之因緣瘀血在少腹故也。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是氣有餘,血壅而濡,是血有餘,氣有餘便是火,血有餘亦生火。特氣分之火能消水耗陰,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只在側面,故不曰身熱心煩,而曰手掌煩熱,不曰口渴引飲,而曰唇口乾燥,則又何害其中宮水停氣搏,可用半夏哉?若夫氣分之病,嘔與渴本相背馳,故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又曰支飲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治嘔,其反覆推明也如此。至嘔渴并見之候,如豬苓湯之咳嘔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嚴又如此。即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一節,雖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隱然陰寓於其中,盡半夏為治嘔專劑。今者嘔病中兼患癰膿,癰者脈必數,脈數者口必渴,則知其嘔緣火氣犯胃,非復氣與飲搏矣。擴而充之,則非特嘔而渴者不用半夏,雖謂之萬病見渴則均不與半夏相宜可矣。」
  6. [6]助潤上焦,病人因為氣血都停在衝任,無法上潤,只好用麥門冬助潤上焦,以解唇口乾燥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