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秋燥,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1],咳嗽稀痰[2],鼻塞,嗌塞[3],脈弦[4],杏蘇散主之。
加減:
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微透汗。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
兼洩瀉腹滿者,加蒼朮、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
熱甚加黃芩,洩瀉腹滿者不用。
- [1]微有表證↩
- [2]溫燥和涼燥的鑑別症狀,燥邪傷肺,津氣不化而生水飲,《溫病條辨》:「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
- [3]肺系為病↩
- [5]↩
- [6]↩
- [4]弦主氣滯,也主燥,用水飲不布造成的氣滯來解釋就都合理[5],無汗[6]燥傷皮毛,而且又是涼燥,束表力較強↩
- [7]宣肺氣,降氣,入肺中血絡通氣,增強氣血入肺以潤肺,再和桔梗配伍,能一升一降來止咳↩
- [8]散風寒,降氣行氣,也能入血和血行氣,燥邪本就易耗血消陰,將血分注入正氣是此方的主要功用↩
- [9]去心胸位之痰,兼能下氣,可以視為寒性的半夏,下了氣的津液就由茯苓承接,所以常一起配伍↩
- [10]引藥上頸,上氣,和此方的很多降氣藥可以一升一降用於止咳,本身也能宣肺↩
- [12]↩
- [11]一升一降,通胸脘氣機,化痰化瘀都可以用,例如血府逐瘀湯))
- 佐1:陳皮1[12]其實是橘皮,除了是二陳湯的一部份,也能理肺氣↩
- [13]二陳湯去肺胃之濕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