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張聿青醫案-卷九

頭痛(附頭風)

1.某(左) 頭痛止而復發。肝腎陰虧,虛風上僭。補其不足,瀉其有餘,理所當然也。

生地炭[1],滁菊花[2],粉歸身[3],川芎[4],煨決明[5],東白芍[6],白殭蠶[7],藁本[8],粉丹皮,黑山梔[9]


2.某(右),頭痛不止,甚則心胸懊憹[10]。肝火風壅於陽絡。恐致失明。

桑葉,黑山梔[11],防風[12],淡子芩[13],羌活[14],丹皮[15],甘菊花,藁本,石決明[16],殭蠶[17]


3.某(右),頭痛甚劇,右目翳障[18]。肝火風上旋。勢必損明。

川芎[19],白殭蠶[20],連翹[21],羚羊片[22],乾荷邊[23],白芷[24],甘菊花,丹皮[25],松蘿茶,焦山梔[26]


4.某(右),頭痛偏右[27],痰時帶紅[28]。二者今雖暫安,然眩暈心悸,火從上逆[29]。脈弦帶滑。無非肝腎之陰精不足,而脾胃之痰濕有餘,膽胃之氣,不克下降,則肝臟之陽,上升太過。擬熄肝和陽。

白蒺藜[30],黃芩[31],青防風[32],炒棗仁[33],石決明[34],朱茯神[35],羌活[36],白歸身[37],穭豆衣[38],製半夏[39]


5.邵(右),頭偏作痛,心悸怔忡不寐,時覺惡熱。陽升太過,致心火不能下行。擬寧神和陽。

炒棗仁(二錢)[40],茯神(三錢)[41],粉丹皮(一錢五分)[42],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43],石決明(五錢)[44],黑豆衣(三錢)[45],柏子仁(三錢)[46],龍齒(三錢)[47],炒知母(一錢五分)[48],金鈴子(一錢五分)[49],天王補心丹(三錢先服)[50]

二診,寐得稍安,轟熱亦減,然仍頭偏作痛。左關脈大,還是陰涵不足,陽升有餘。前法再參和陰。

生龜板(四錢)[51],酸棗仁(二錢川連二分煎汁炒研)[52],酒蒸女貞子(三錢),酒炒白芍(一錢五分)[53],醋煅珍珠母(四錢)[54],滁菊花(一錢五分)[55],煅龍齒(三錢)[56],黑豆衣(三錢)[57],丹皮(二錢)[58],辰燈心(三尺)[59]

三診,略能就寐,而熱氣時從上衝。脈象細弦。陰分不足,陽氣不潛。前法再進一籌。

阿膠珠(三錢)[60],茯神(三錢)[61],煅龍齒(三錢)[62],酒炒白芍(一錢五分)[63],酸棗仁(二錢川連三分煎汁炒)[64],夜交藤(四錢)[65] 酒炒女貞子(三錢)[66]醋煅珍珠母(四錢)[67],辰燈心(三錢)[68],濂珠粉(二分先服)[69]


6.張(左),頭痛眩暈。苔白厚膩,脈濡緩微滑。肝陽挾痰上騰。擬熄肝化痰。

製半夏(一錢五分)[70],白蒺藜(三錢)[71],炒竹茹(一錢五分)[72],煨天麻(一錢五分)[73],甘菊花(二錢)[74],薄橘紅(一錢)[75],淨鉤藤(三錢)[76],石決明(四錢)[77],茯苓(三錢)[78],白金丸(七分分二次服)[79]

二診,化痰泄熱,眩暈稍減未止。脈象細弦[80]。經云、頭痛巔疾,下虛上實。原因腎水內虧,陽氣上冒。再擬育陰潛陽法。

龜板(六錢先煎),牡蠣(八錢),白菊花(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杞子(三錢),生地(四錢),黑豆衣(三錢),粉丹皮(二錢),煨天麻(一錢五分)[81]

7.邵(右),頭暈漸致作痛[82],痛引耳後[83],噁心欲吐[84]。兩關脈弦。少陽陽明不降也。

柴胡(四分)[85],炒竹茹(一錢),法半夏(一錢五分)[86],酒炒白芍(一錢五分),丹皮(一錢)[87],黑山梔(二錢)[88],白茯苓(三錢)[89],川芎(五分)[90],蔓荊子(八分)[91]

二診,頭痛大減,耳後作脹,的是甲木[92]之升騰有餘。

桑葉(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白蒺藜(三錢),滁菊花(一錢五分),鉤藤(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蔓荊子(一錢),石決明(三錢),連翹殼(三錢),乾荷葉(三錢)[93]

8.劉(右),經云、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頭痛連腦一症,從來殊少專方。前診脈象細沉,久按帶弦。據述病劇之時,頭腦苦痛,痛則遍身經絡抽掣,數日漸退。夫腦為髓之海,病入骨髓,已屬不可救藥,何況乎苦痛之地,而在於髓之海乎。病及髓海,則雖療治,尚苦無方,安有數日而能漸退之理乎。其所以如此者,必有至理存乎其中,在臨症者未之深思耳。考十二經中,維太陽膀胱經為水府,其脈絡腦。又痰與濕皆水類也,痰濕遏伏,則水寒而脈道不行,腦痛之由,實出於此。刻下頭痛雖不甚發,而每晨輒心中泛泛漾漾,至午才得如常。蓋臥則氣閉,氣閉則痰濕不行,清晨初起之時,正是痰濕欲行未行之際,陽氣浮越於上,故體為之疲軟,心胸為之不舒。夫營出於中焦。又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今中焦所受水穀之氣,不化為血,而釀為痰,故未至七七之年,而經水斷絕。擬藥如下,即希高正。

鹽水炒潼沙苑(二兩),橘紅(八錢),澤瀉(一兩),炙黃耆(二兩),茯苓(二兩),製半夏(二兩),炒于朮(二兩五錢),鹽水炒黃柏(一兩),焦茅朮(一兩五錢),炒杞子(三兩),煨天麻(一兩),杜仲(三兩),範志曲(一兩五錢),當歸炭(二兩),川斷肉(二兩炒),白芍(一兩),炒酸棗仁(二兩),炒麥芽(二兩),炒乾姜(七錢)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三錢,開水送下。另研參鬚一兩五錢和入。

(筆者自解)

  • 君:續斷、當歸、杜仲、沙苑、乾薑、枸杞[94]
  • 臣:半夏、麥芽、白朮、茯苓、陳皮[95]
  • 佐:天麻[96]、遠志[97]、澤瀉、黃柏[98]、黃耆[99]、白芍[100]、酸棗仁[101]

9.孫(右),頭痛減而復盛。昨進清震湯以泄木火之勢,痛勢隨退,大便亦行。無如腳膝腿股之間,隨處刺痛。脈緩而關部仍弦。還是火風未熄,流竄經絡猶恐上騰致變。擬清泄以銼其鋒。

黑山梔,淡子芩,鮮竹茹,苦丁茶,連翹殼,夏枯草,碧玉散,鮮菊葉,粉丹皮,代赭石,鮮荷邊[102]


10.王(左),始由太陽內伏寒邪,乘陽氣發泄而動,頭痛如破,甚至神情迷亂。幸松云先生隨症施治,大勢得平,經月以來,獨胃氣未能稍蘇,漿粒全不入口。歷投和中化濕、溫理中陽、導濁下行諸法,於胃納一邊,無微不至,獨胃氣仍然不醒。今細察病情,除不食之外,惟苦頭暈不能左轉,吞酸噁心,中脘有氣攻撐,腹中㽲痛。脈微數,右關帶弦,尺中較柔略大,舌苔黃濁。此蓋由頭痛之餘,肝木未平,胃土為之所侮,致陽明失通降之權。茲與松云先生議定,依前法參入理氣平肝。當否即請正之。

製半夏,雲茯苓,川雅連,制香附[103],新會皮[104],金鈴子,炒枳殼,土炒白芍[105],磨沉香,白蒺藜(去刺炒)[106],竹二青(鹽水炒)[107]


11.某(右),頭痛如破,一轉機於消風,再轉機於升發。發者何,發其火之郁也。風以何據,齦腫是也[108]。豈以消風之劑,始效而終不效,乃度其為火乎。非也。初次頭痛,神識清靈,繼而痛甚,時兼讝語。惟火足以亂我神明,風雖甚,不能擾我之方寸,經謂火鬱者發之,升柴之所以敢於嘗試也。幸皆應手。實堪相慶。特頭痛雖定,而遍體遊行作痛,若系血不濡經,則痛有定,痛勢亦略緩,今遊行甚速,還是風火之餘威,竄入於絡隧之間。脈數,重按細弦,輕取微浮[109],與所審證據,亦屬相符。擬泄熱祛風,以消餘燼。

秦艽[110],殭蠶[111],桑寄生[112],獨活[113],青防風[114],丹皮[115],淡芩,黑山梔,連翹,青果,蘆根[116]

12.左,頸項牽引[117]頭腦作痛,耳竅發脹。肝火風鬱於少陽陽明[118]

桑葉(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荊芥(一錢),淡芩(一錢五分酒炒),菊花(二錢),丹皮(二錢),苦丁茶(三錢),元參(三錢),連翹殼(四錢),荷葉邊(三錢)[119]


13.錢(右),向有胃痛,不時舉發,偏左腹硬,頭痛右甚,甚則引及目痛[120]。脈形尺澀。肝火風上旋。宜清以泄之。

冬桑葉(一錢)[121],黑山梔(三錢)[122],池菊花(一錢五分)[123],白芍(一錢五分酒炒)[124],粉丹皮(二錢)[125],細生地(四錢)[126],青葙子(三錢酒炒)[127],蔓荊子(一錢)[128],肥玉竹(三錢)[129],荷葉邊(三錢)[130] 

二診,脈弦尺澀。偏右頭痛,引及目珠,稍涉辛勞,咽中燥痛。肝火風不熄。養不足之陰,泄獨勝之熱。

細生地(四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池菊花(二錢),丹皮(二錢),蔓荊子(一錢五分),青葙子(三錢酒炒),淡芩(一錢五分酒炒),玉竹(三錢),黑山梔(三錢),野黑豆(三錢),荷葉邊(三錢)[131]


14.張(左),土鬱稍舒,頭痛時作時止。土位之下,燥氣承[132]之也。

鬱金,羌活,白朮,澤瀉,製半夏,上廣皮,炒米仁,赤豬苓,晚蠶砂(包),範志曲,白蒺藜[133]


15.右,喉疳之後,風火未清,風氣通肝,以致火風遊行經絡,頭痛如破,甚則隨地結塊,所謂熱甚則腫也。

川芎[134],羚羊片[135],丹皮[136],蔓荊子[137],秦艽[138],山梔[139],白殭蠶[140],防風[141],香白芷[142],菊花[143]

二診,頭痛減而少腹有氣上衝,直抵咽喉,寤難成寐。脈洪大稍斂,而關脈仍弦[144]。肝火風未能盡平,厥氣從而附和。前法再參調氣。

白芷,白芍,丹皮,藁本,金鈴子,鮮菊花,山梔,當歸,香附,青皮,枇杷葉[145]

16.右,導火下行。寐得略安,而頭痛仍盛,嘔吐咳逆。脈細澀,左部帶弦,無非陽氣未能下潛[146]。再反佐以進。

羚羊片(一錢先煎),廣橘紅(一錢),煅白石英(三錢),陳膽星(五分),左牡蠣(鹽水炒八錢),茯苓神(各三錢),炒栝蔞皮(三錢),石決明(五錢),竹瀝(一兩),薑汁(少許)[147]

17.某(右),老年偏左頭疼。產育過多,血虧則肝乏營養,陽氣僭上也。

酒炒當歸[148],蜜炙白芷,池菊花[149],白殭蠶[150],蜜炙川芎[151],酒炒白芍[152],蔓荊子[153],龜甲心[154],生地炭[155]

18.孫(在),頭痛在額為甚,鼻竅不利。右脈弦大。陰分素虧,外風引動內風。用選奇湯進退。

淡豆豉(三錢)[156],淡芩(一錢五分)[157],黑豆衣(三錢)[158],川石斛(四錢)[159],青防風(一錢)[160],池菊(二錢)[161],藁本(一錢)[162],水炒竹茹(一錢)[163],乾荷葉邊(三錢)[164],蔥白頭(二枚)

脘痛

俞(左) 寒飲停聚胃中,胃陽閉塞。中脘作痛,甚至有形,按之漉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薤白頭 大腹皮 公丁香 白茯苓 川樸 製半夏 老生薑 白蔻仁(研後入) 黑醜(三分) 交趾桂(一分) 上沉香(一分後三味研細末先調服)

二診 溫通胃陽,兼逐停飲,中脘作痛大退。的是寒飲停於胃府。從此切忌寒冷水果,勿再自貽伊戚。

製半夏(一錢五分) 木豬苓(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公丁香(三分) 制香附(二錢) 白茯苓(三錢) 川樸(一錢) 高良薑(四分) 橘皮(一錢) 生薑(二片)

某 中脘有形漉漉,攻撐作痛。厥氣鬱於胃中也。
杭白芍(一錢五分淡吳萸四分同炒) 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廣玉金(一錢五分) 臺烏藥(一錢五分) 香櫞皮(一錢五分) 沉香片(四分後入) 金鈴子(切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後入) 制香附(研一錢五分)

某 脈象沉弦。中脘有形作痛,此中陽不足,寒濁阻於胃府也。

薤白頭(三錢) 廣皮(一錢) 茯苓(三錢) 高良薑(四分) 沉香曲(二錢) 干佛手(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 瓦楞子(五錢打) 丁香(一錢五分) 蔻仁(一錢二分二味研細末每服五分鹽湯下)

沈(右) 中脘有形,食入痞阻。苔白罩黴,脈沉弦細。此痰氣鬱結胃中。當為宣通。

廣鬱金(一錢五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沉香曲(二錢炒) 川桂枝(三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薤白頭(三錢) 栝蔞仁(三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制香附(二錢)

二診 苔黴全化,中脘漸舒。然脈象尚帶沉弦。宜肝胃兩和,疏通痰氣。

製半夏(一錢五分) 炒沉香曲(二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枳實(一錢) 制香附(二錢) 廣玉金(一錢五分) 香櫞皮(一錢) 整砂仁(四粒入煎) 上廣皮(一錢)

左 胃痛雖減,然左關頗覺弦硬,得食則痛稍定。良以因寒致郁,因郁生火。以連理湯出入。

雅連(五分吳萸三分同炒) 奎黨參(二錢) 淡乾薑(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炒冬朮(二錢) 制香附(二錢) 香櫞皮(一錢五分) 縮砂仁(五分)
許(右) 溫通而痛仍不定。諒以節令之交,陰陽轉換之時,氣機難於暢達,勿以為藥之罔效,而變計焉。

薤白頭 半夏 香附 烏藥 砂仁 青皮 瓦楞子 陳皮 上安桂(三分去粗皮研後入)

二診 吃麵食果,氣寒肝橫。防厥。

吳萸 青皮 金鈴子 白芍 砂仁 香附 枳殼 沉香片 陳皮 
三診 中脘作痛,得溫即定,此中陽為濕寒所阻。經云、溫則消而去之。

高良薑 廣皮 鬱金 陳香櫞皮 烏藥 半夏 香附 公丁香 白蔻仁(二味研細末先送下)

楊(左) 中脘作痛,每至嘔吐,寒熱交作。脈象關滑,而沉候濡緩。此飲停於內,遂致土滯木鬱。難杜根株。

川桂枝 炙甘草 茯苓 廣皮 香附 淡乾薑 製半夏 枳殼 薑汁炒竹茹
某 脈形細弱背腧作脹,中脘作痛不納不飢。此由先天不足,氣弱失運,運遲則生濕,氣弱則生寒,寒濕交阻,宜乎其脘痛不納矣。急則治標,宗此立方。

制香附 九蟲香 瓦楞子 廣皮 白蔻仁 香櫞皮 公丁香

洪(左) 中脘作脹,而且劇痛,嘔吐涎水。脈象沉弦。此寒飲停阻胃中。恐致痛厥。

上安桂(七分後入) 蓽茇(六分) 赤白苓(各一錢) 香附(三錢) 公丁香(三分) 製半夏(三錢) 廣皮(一錢五分) 香附(三錢) 薤白頭(三錢) 上沉香(三分) 黑醜(一分後二味研細末先調服) 

二診 劇痛欲厥,業已大定,出險履夷,幸矣幸矣。前法再進一步。

上安桂 半夏 廣皮 薤白頭 老生薑 瓦楞子 香附 烏藥 香櫞皮 茯苓

徐(左) 中脘作痛,腹滿氣撐,便阻不爽。脈兩關俱弦。厥氣挾痰,阻於胃府,久則成膈。

薤白頭(三錢) 栝蔞仁(四錢) 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瓦楞子(五錢) 制香附(二錢) 淡吳萸(五分) 枳殼(一錢) 沉香(二分) 公丁香(三分) 黑醜(三分) 湘軍(四分後四味研細先服)

二診 脘痛微減。然稍有拂逆,痛即漸至。還是肝胃不和。再為疏泄。
赤芍(吳萸四分同炒) 製半夏 香附 烏藥 薤白頭 陳香櫞皮 砂仁 青皮 延胡 瓦楞子

席(右) 中脘作痛。脈形弦滑,獨尺部濡細而沉。此由命火衰微,在下之蒸變無力,在上之痰氣停留。遍體作酸,以胃病則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也。宜辛以通之。

枳實 赤白苓 半夏 廣皮 香櫞皮 香附 瓦楞 薤白頭 薑汁炒蔞仁

虞(右) 木鬱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間,時有烘熱之象。脈細關弦。肝經之氣,火沖侮胃土。急宜開展襟懷,使木氣條達。
醋炒柴胡 杭白芍 金鈴子 廣鬱金 當歸身 制香附 青陳皮 麩炒枳殼 粉丹皮 薑汁炒山梔

二診 中脘烙熱較退,痛亦略鬆。然每晨面腫,頭暈耳鳴。無非火氣生風蔓延所致。

金鈴子 制香附 川雅連(淡吳萸同炒) 麩炒枳殼 白蒺藜 東白芍 蜜水炒小青皮 十大功勞葉 桑葉

三診 氣注作痛漸輕,而咽中仍然如阻,時仍潮熱。還是氣火之郁。
磨蘇梗 朱茯神 生香附 炒枳殼 磨鬱金 炒棗仁 煅龍齒 白蒺藜 粉丹皮 鉤鉤 逍遙丸

沈(左) 辛通氣分,中脘痞阻較定,痛嘔泄瀉。的是木乘土位。經云、寒則濕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白芍(一錢五分吳萸四分同炒) 沉香曲(二錢) 茯苓(三錢) 枳殼(一錢) 砂仁(七分) 香櫞皮(一錢五分) 上徭桂(三分飯丸先服)
左 胸陽旋轉而痛止,濁痰留戀而未清。欲使其氣分宣通,當問其誰為阻我氣分者。

炒潛於朮(一錢五分) 公丁香(三錢) 炮薑炭(四分) 橘紅(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 炒枳實(一錢) 香櫞皮(一錢五分) 川桂枝(五分) 雲茯苓(三錢)照方十帖,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某 痛勢大減。然氣衝至脘,則痛仍劇,大便不行。肝胃不和,氣濁內阻。再為疏通。

青皮 金鈴子 鬱金 整砂仁 木香 檳榔 白蒺藜 制香附 川雅連(淡吳萸同打)

二診 大便已行,並嘔涎水,痛勢遞減,而仍未止。再辛通胃陽。
薤白頭 制香附 沉香片 砂仁 上徭桂 製半夏 青陳皮 栝蔞仁 茯苓

某 胃脘作痛,痛久氣血凝滯,中脘堅硬。恐結聚不散,而變外瘍。
延胡索 瓦楞子 蓬莪朮 當歸尾 南楂炭 制香附 川鬱金 臺烏藥 青陳皮 磨沉香 旋覆花 青蔥管

尤(右) 脘痛氣撐腹滿,肢體震動大便不解。厥氣縱橫,恐致發厥。

川楝子(切一錢五分) 制香附(三錢) 白蒺藜(三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淡吳萸(五分) 鬱金(一錢五分) 醋炒青皮(一錢) 陳香櫞皮(一錢五分) 磨沉香(四分) 煨天麻(一錢五分) 川雅連(四分吳萸同炒入煎) 砂仁(七分)

左 中脘有形作痛,痛引背脊。痰氣交阻陽明,勢難杜截根株。
薤白頭(三錢) 栝蔞仁(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烏藥(一錢) 瓦楞子(四錢) 制香附(二錢) 延胡索(酒炒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 淡吳萸(四分赤芍一錢五分同炒) 香櫞皮(一錢五分)

範(右) 中脘不時作痛,痛則牽引背肋,甚至嘔吐痰涎,膚腫面浮,往來寒熱。肝胃不和,夾飲內阻。擬辛潤通降法。
薤白頭(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白殭蠶(三錢) 橘紅(一錢) 栝蔞霜(四錢) 白茯苓(三錢) 煨天麻(一錢) 紫丹參(二錢)

二診 脘痛已止,胸悶嘔吐亦減。兩關脈弦。還是肝陽犯胃未平也。
製半夏(一錢五分) 代赭石(三錢) 旋覆花(包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炒竹茹(一錢) 白茯苓(三錢) 橘皮(一錢) 川雅連(二分淡乾薑二分同炒)

胸脅痛

左 胸痛脈弦,當舒氣鬱,用葛仙翁顛倒木金散法加減主治。

木香(五分) 旋覆花(一錢五分) 炒栝蔞霜(三錢) 陳香櫞皮(一錢五分) 橘皮(二錢) 炒枳谷(一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猩絳(四分) 生香附(二錢) 薤白頭(三錢) 青蔥管(三莖)

錢(左) 腹痛漸定,目黃略退。胸痛甚而氣滯於絡隧,以致氣血不行。藥既應手,再當擴充。

旋覆花 當歸尾 單桃仁 廣鬱金 青蔥管 五加皮 金鈴子 生薏仁 制香附 真猩絳 醋炒青皮

鍾(左) 右脅作痛。脈象沉弦。飲懸脅下,脾肺之絡在右也。
廣鬱金 赤白苓 廣皮 旋覆花 生香附 製半夏 炒蘇子 枳殼 真猩絳 青蔥管

二診 脅下之痛,仍然未定。左脈弦大,右關帶滑。氣濕鬱阻不宣。再為宣通。
製半夏 制香附 杭白芍 川萆薢 川芎 橘皮絡 旋覆花 真猩絳 廣玉金 蔥管 醋炒柴胡

闕(左) 煙體痰濁素盛,痰濕下注,發為瀉痢,痢止而痰濕不行,升降開合之機,皆為之阻,以致右脅作痛,痛勢甚劇,按之堅硬有形,中脘板滯,不時呃忒,氣墜欲便,而登圊又不果行。苔白罩黴,脈形濡細。此痰濕氣三者互聚,脾肺之道路,阻隔不通,以致流行之氣,欲升不能,欲降不得,所以痛甚不止矣。氣濁既阻,中陽安能旋運,挾濁上逆,此呃之所由來也。在法當控逐痰涎,使之宣暢。然脈見濡細,正氣已虛,病實正虛,深恐呃甚發厥,而致汗脫。擬疏通痰氣,旋運中陽,以希萬一。即請明哲商進。

生香附(二錢研) 真猩絳(七分) 公丁香(三分) 橘紅(一錢) 橘絡(一錢五分) 磨刀豆子(四分沖) 薑汁拌炒竹茹(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旋覆花(三錢包) 磨鬱金(七分沖) 青蔥管(三莖)

改方 服一劑後痛勢大減,去鬱金。加蘇子三錢,炒白芥子一錢,乳沒藥各二分,黑白醜各三分,六味研極細末,米飲為丸如綠豆大烘乾,開水先服。其內香附旋覆花用一錢五分。

(原注) 服後右脅不痛,但便泄不止,改用連理湯出入。師云此乃不治之症。(正蒙附志)

腹痛(附小腹痛)

徐(左) 氣虛脾弱生痰。脾為濕土,喜溫惡寒,燕窩清肺養陰,清肺則傷脾土,養陰愈助脾濕,所以服食既久,而得腹痛便泄之證。擬和中溫運,清利水濕,以善其後。

臺白朮 製半夏 生熟薏仁 川樸 煨姜 雲茯苓 木豬苓 土炒陳皮 澤瀉
柳(右) 腹痛脈沉。氣寒而肝橫也。
制香附 砂仁 桂枝 磨木香 炮姜 小青皮 沉香 烏藥 枳實炭 楂炭

二診 腹痛稍減,脈形沉細。前年大便解出長蟲。良由木失條達,東方之生氣,挾腸胃之濕熱,鬱而生蟲矣。調氣溫中。參以劫蟲。
廣鬱金(一錢五分) 使君子(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打) 白蒺藜(三錢) 川桂枝(五分) 朱茯神(三錢) 陳皮(一錢) 焦楂炭(三錢) 砂仁(七分) 炙烏梅(一個)

三診 脈症相安,但腹痛仍未全定。前法進退,以圖徐愈。
金鈴子(一錢五分) 使君子(一錢五分) 玄胡索(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 砂仁(七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鶴蝨(一錢五分) 楂炭(二錢) 烏梅(八分)

某 腹痛難忍,大便解出長蟲,腹脹堅滿,此蛔蝕而肝木失疏。恐致痛厥。
使君子(三錢) 花檳榔(一錢) 炒鶴蝨(三錢) 炙苦楝根(三錢) 川雅連(四分) 臭蕪荑(二錢) 廣玉金(一錢五分) 淡吳萸(四分) 烏梅丸(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某(右) 疏通氣機,痛勢不退,良由產後惡露未清,營衛流行為之所阻。再為宣通。

延胡索 五靈脂 蓬莪朮 烏藥 丹參 澤蘭 乳香(三分) 沒藥(去油三分) 上沉香(三分) 西血珀(四分上四味研末先調服)

二診 月事稍行少腹之痛,由此而減。的是惡露未清。再為宣通,務使其營氣暢達。

延胡 乳香 制香附 當歸鬚 生熟穀芽 沒藥 鬱金 南楂炭 臺烏藥

左 當臍作痛。前投疏通不應,再仿塞因塞用法。

熟地炭 萸肉炭 丹皮 福澤瀉 杭白芍 雲茯苓 炒山藥 砂仁 龜甲心(五錢瓦上炙成炭開水先調服)

王(右) 當臍作痛,面色浮黃。濕食寒交阻不運,急為溫化。

臺烏藥(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打) 縮砂仁(七分) 焦楂炭(三錢) 枳實炭(一錢) 雲茯苓(三錢) 沉香片(四分) 香櫞皮(一錢五分) 上安桂(四分飯糊為丸先服)

二診 當臍作痛稍減。再為辛通。

白芍 楂炭 砂仁 沉香片 上安桂(四分飯丸) 鬱金 青皮 制香附 金鈴子

三診 加熟地黃四錢。龜甲心四錢,炙枯成炭,陳酒先調服。
王(左) 痛從少腹上衝,日久不止。脈細虛軟。夫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衝脈衝脈布散胸中。今自下衝上,顯屬奇脈空虛,厥氣肆擾也。

酒炒當歸(四錢) 老生薑(二錢) 炒杞子(三錢) 川斷肉(三錢) 炙黑甘草(二分) 杭白芍(一錢五分) 上安桂(四錢飯糊為丸先服) 精羊肉(一兩五錢煎湯去盡油沫代水煎藥) 

左 氣從少腹上衝則腹滿,甚至干犯心胸則懊憹難忍。此沖氣上逆。姑調氣熄肝。

鹽水炒香附 白蒺藜 金鈴子 杭白芍 鹽水炒青皮 雙鉤鉤 整砂仁 淡吳萸 天麻 金匱腎氣丸

左 少腹痛,沖及脘當治肝胃。

淡吳萸 制香附 炒枳實 南楂炭 整砂仁 炒白芍 製半夏 青皮

左 氣虛濕滯,氣虛則肌肉不充,濕滯則少腹撐滿。擬補中寓瀉。

大有耆(四錢) 奎黨參(四錢同耆研極細末) 製半夏(一錢五分) 雲茯苓(三錢) 生

熟草(各三分) 廣皮(一錢四味煎湯送參耆末)

左 宣通營絡,大便頻泄,腹痛頓止。泄則滯通,所以痛止極速。效方出入主政。

延胡索(一錢五分) 臺烏藥(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橘絡(一錢) 赤白苓(各二錢) 當歸鬚(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楂炭(三錢) 佩蘭葉(一錢五分) 單桃仁(二錢) 廣陳皮(一錢) 瓦楞子(四錢)

腰痛

1.左,肝腎兩虧,風與濕襲入經絡,肩背腰膂俱痛。再宣絡而理濕祛風。

桂枝,秦艽,獨活,橘皮絡,威靈仙,萆薢,薏仁,防風,桑寄生,二妙丸

2.沈(左),由脅痛而致吐下皆血,血去之後,絡隧空虛,風陽入絡,胸膺腰膂兩脅皆痛,時或眩暈。脈象虛弦。宜育陰以熄肝,養營以和絡。

阿膠珠(二錢) 柏子霜(三錢) 煅龍齒(三錢) 甘杞子(三錢) 細生地(四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白歸身(二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雲茯苓(三錢) 厚杜仲(三錢)

3.左,疏補兼施,氣分尚屬和平,而腰膂酸楚,頗覺板脹。肝腎虛而濕走入絡。再益肝腎,參以制肝。

上徭桂(四分),厚杜仲(三錢),鹽水炒菟絲子(三錢),甘杞子(三錢),血鹿片(三分),淮牛膝(三錢),鹽水炒潼沙苑(三錢),雲茯苓(三錢),土炒東白芍(一錢五分),小茴香(五分),別直參(另煎沖一錢)

二診 體重腰脊作痛。肝腎空虛,所有濕邪復趨其地。用腎著湯出入。
淡乾薑(四分炒) 廣橘紅(一錢) 生熟甘草(各二分) 獨活(一錢) 焦白朮(二錢) 雲茯苓(一兩) 製半夏(一錢五分)

4.右 腰府作痛。脈形沉細。肝腎虛而濕寒乘襲也。

川萆薢 黃柏 當歸鬚 赤豬苓 澤瀉 川桂枝 獨活 延胡索 生米仁

5.鄒(左) 肝腎不足,閃挫氣注,腰府不舒。當益肝腎而和絡氣。

川桂枝(五分) 杜仲(三錢) 炒牛膝(三錢) 炒絲瓜絡(一錢五分) 川獨活(一錢) 猩絳(五分) 旋覆花(二錢包) 生熟薏仁(各二錢) 橘紅(一錢五分) 青蔥管(三莖)

6.某,腰背作痛,右腿股不時麻木。氣虛而濕熱襲流經絡。恐成痿痹。
炙綿耆 木防己 製半夏 廣橘紅 焦冬朮 赤白苓 白殭蠶 桑枝 左秦艽 川萆薢 川獨活

7.席(左),痛脹退而復甚,腰膂作酸,大便不調。痰濕之閉阻雖開,而肝腎之絡暗損。宜舍標治本,而通和奇脈。

干蓯蓉(二錢) 杜仲(三錢) 鹽水炒菟絲子(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甘杞子(三錢)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川桂枝(三分) 酒炒當歸(二錢) 柏子霜(三錢) 橘絡葉(一錢五分) 

二診 通和奇脈,脈症相安,惟腰府仍然作酸,大便澀滯營絡不和。前法進退。
干蓯蓉(三錢) 川桂枝(四分) 柏子霜(三錢) 鹽水炒厚杜仲(三錢) 酒炒白芍(二錢) 粉歸身(二錢) 酒炒淮牛膝(三錢) 川斷肉(三錢) 火麻仁(三錢) 甘杞子(三錢)

三診 脈症相安,腰府作酸。還是絡虛氣滯。效方擴充。

川桂枝(四分) 甘杞子(三錢) 干蓯蓉(二錢) 柏子霜(三錢) 火麻仁(三錢) 酒炒當歸身(二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鹽水炒菟絲子(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鹽水炒補骨脂(三錢)

四診 腰痛作酸遞減,痰帶灰黑。腎寒肺熱。前法參以化痰。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 酒炒懷牛膝(三錢) 厚杜仲(三錢) 菟絲子(三錢) 廣橘紅(一錢) 海蛤粉(三錢) 川桂枝(四分) 火麻仁(三錢) 甘杞子(三錢) 干蓯蓉(二錢) 炒竹茹(一錢)

五診 肝腎空虛,絡氣不宣。腰痠氣阻,痰帶灰黑。再益肝腎而宣絡氣。
厚杜仲(三錢) 甘杞子(三錢) 柏子霜(三錢) 白茯苓(三錢) 干蓯蓉(三錢) 制香附(二錢打) 橘紅絡(各一錢) 旋覆花(二錢包) 海蛤粉(三錢) 冬瓜子(三錢)

六診 肝腎不足,濕痰有餘,時分時開時阻,絡隧因而不宣。再調氣化痰,以宣絡隧。

制香附(二錢) 炒枳殼(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旋覆花(一錢五分) 橘紅絡(各一錢) 海蛤粉(三錢) 杜仲(三錢) 越鞠丸(三錢先服)
身痛

8.某(左)便解帶溏,濕熱雖得外泄,然遍體作痛,至暮發熱。是痰濕內郁,絡隧不宣,腫病之先聲也。

獨活 威靈仙 秦艽 丹皮 炒白薇 防己 桑寄生 萆薢 澤瀉 生薏仁
孫(右) 體豐多濕,濕鬱經絡,體時痠痛。濕土化風,頭作眩暈。擬祛濕和絡。
白蒺藜 木豬苓 廣皮 獨活 製半夏 生薏仁 左秦艽 通草 白朮 桑白皮 建澤瀉 川萆薢

9.某(右) 身半以上,痛雖漸減,身半以下,痛未蠲除,肌膚赤疹,時起時伏。風濕留戀不解。前法再進一步。

蒼朮(一錢) 秦艽(一錢五分) 酒炒當歸(二錢) 酒炒稀薟草(三錢) 萆薢(二錢) 獨活(一錢) 漢防己(三錢) 粉丹皮(二錢) 海桐皮(四錢) 赤白苓(各二錢)
某(左) 節骱雖仍作痛,咯吐之痰,較前稍多,痰濕有泄越之機。

獨活 威靈仙 秦艽 製半夏 指迷茯苓丸 廣皮 桑寄生 萆薢 白殭蠶 雲茯苓

  1. [1]急滋陰以利當歸補血
  2. [2]平肝去風
  3. [3]補血兼活血以利川芎推氣
  4. [4]推血上行以助散風
  5. [5]清肝火
  6. [6]斂陰以助陰血歸肝,也防川芎發散太過,和桂芍的配伍很像
  7. [7]去肝經風熱。《中藥學》:「治療肝經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症,常與桑葉、木賊、荊芥等疏風清熱之品配伍」
  8. [8]基本上同羌活,去風勝濕
  9. [9]合作以清手足厥陰之熱
  10. [10]心胸鬱熱
  11. [11]清肝鬱火
  12. [12]入肝經去風《本草經解》:「肝為風木,其經與督脈會於巔項,大風之邪入肝,則行於陽位,故頭眩痛,其主之者,溫以散之。」
  13. [13]清上焦熱
  14. [14]去風勝濕,主入太陽,兼入厥陰《本草分經》:「辛、苦,性溫。氣雄,入膀胱當游風,兼入肝腎氣分,搜風勝濕,治督脈為病,週身百節痛。」
  15. [15]清肝鬱熱
  16. [16]平肝去風
  17. [17]去風散寒勝濕,雖然此人是熱症,但還是需要通肝經以活血以散風的藥。
  18. [18]中醫認為是肝膽濕熱
  19. [19]入肝經散風。《本草蒙荃》:「乃手少陽本經之藥,又入手足厥陰二經。堪佐升麻,升提氣血。止本經頭痛,血虛頭痛之不可遺;余經頭痛亦宜用,俱各加引經藥。散肝經諸風,頭面游風之不可缺。」
  20. [20]去濕熱,助散肝風。《本草思辨論》:「殭蠶劫痰濕而散肝風」
  21. [21]透上焦之熱,也清厥陰之熱
  22. [22]平肝息風
  23. [23]升發陽氣以散風,清去暑力也能助解翳障
  24. [24]入肝經散風。《本草經解》肝經會督脈於巔頂,風氣通肝,肝開竅於目,頭風侵目淚出,肝有風而疏泄之也,其主之者,以辛溫可散風也。
  25. [25]清肝熱
  26. [26]清肝火
  27. [27]偏頭痛,膽經有邪
  28. [28]熱傷肺絡
  29. [29]肝火
  30. [30]《本草求真》:「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
  31. [31]清膽和胃
  32. [32]入肝經散風
  33. [33]斂心膽之氣
  34. [34]清肝熱
  35. [35]助滲脾胃痰濕
  36. [36]散風兼能入脾去濕。《神農本草經讀》:「此物入肝以平風,入脾以勝濕,入心而主宰血脈之流行,所以主之。」
  37. [37]潤肝血兼去風
  38. [38]補腎陰
  39. [39]降氣和胃
  40. [40]斂膽寧心
  41. [41]安神瀉熱
  42. [42]清手足厥陰之熱
  43. [43]斂肝陰
  44. [44]清肝熱
  45. [45]滋腎陰
  46. [46]安神
  47. [47]安神
  48. [48]潤腎寧心
  49. [49]瀉肝疏肝
  50. [50]補心肝之血
  51. [51]滋陰潛陽
  52. [52]助眠,補肝膽,斂營入脾,斂血歸肝
  53. [53]滋陰益肝
  54. [54]平肝潛陽
  55. [55]平肝息風
  56. [56]安神
  57. [57]滋腎陰
  58. [58]涼血清肝
  59. [59]清心火,利小便
  60. [60]滋陰養血
  61. [61]配補陰藥通補肝腎
  62. [62]安神
  63. [63]斂肝陰,柔肝陽
  64. [64]眠睡,引血歸肝
  65. [65]眠睡用,功用有養心安神通絡去風,但都是佐助藥,要配伍的。《中藥學》:「配酸棗仁,滋心陰,寧心神;配生地,養血補陰;配天門冬、麥冬,清虛火、養心陰;配羌活、獨活,祛風勝濕、舒利關節」
  66. [66]滋陰益肝
  67. [67]滋陰潛陽
  68. [68]清心火,利小便
  69. [69]滋陰潛陽
  70. [70]去痰降氣
  71. [71]滋腎益肝
  72. [72]去痰熱
  73. [73]平肝息風
  74. [74]平肝疏肝
  75. [75]理氣化濕
  76. [76]清肝熱去肝風
  77. [77]清肝熱
  78. [78]滲濕氣
  79. [79]白礬+鬱金,主治癲狂失心。出自《醫方集解》
  80. [80]陰虛陽亢
  81. [81]滋肝陰,清肝熱息風
  82. [82]暈多,是風痰多於風火
  83. [83]膽經循行,肝膽之病皆有
  84. [84]木勝克胃致吐
  85. [85]和解少陽,也引藥少陽,這裡沒有什麼補陰的藥,所以不是用來引藥入肝腎之間的。
  86. [86]清膽和膽,兼降胃氣
  87. [87]沒有入少陽,所以我不視其為清少陽之火的,我的理解是病人肝膽之火都有,所以肝膽都之火都要顧到
  88. [88]清三焦之火,肝膽火皆有清到
  89. [89]和半夏配合化痰
  90. [90]引藥入癲及入肝
  91. [91]單純止痛
  92. [92]甲木之氣,乙木為之質,也就是肝氣啦!
  93. [93]主清肝熱,兼清膽熱,助以透風熱
  94. [94]補腎固澀以填髓
  95. [95]二陳湯加麥芽補中去痰濕
  96. [96]專去肝風夾痰
  97. [97]交通心腎
  98. [98]清瀉焦濕濁,黃柏去濕,澤瀉提濕入中焦溫化
  99. [99]補氣以助生營血
  100. [100]斂肝陰以助柔肝息風
  101. [101]斂營血,歸肝血
  102. [102]清肝膽之熱兼散風止痛
  103. [103]瀉心制肝通胃
  104. [104]理中焦之氣
  105. [105]疏肝柔肝
  106. [106]滋腎益肝
  107. [107]就是竹筎,除膽火以和胃,此處沒有膽熱的明顯症狀,所以應該是單純止嘔用。《醫學衷中參西錄》:「善開胃鬱,降胃中上逆之氣使之下行,故能治嘔吐、止吐血、衄血。」
  108. [108]筆者也是因為這個才長知識的,判斷依據是《瘍醫大全》的牙齒門主論。「風牙痛者,遇風發作,浮腫隨後生痛。火牙痛者,齒根必牽扯腮顴,陣陣作痛,時發時止。濕熱牙痛者,乃足陽明胃經。其患腮顴浮腫,甚則牽引太陽,疼連頰項,口中熱氣,大便結燥。蟲牙痛者,因喜食甘香,濕熱化蟲,攻痛頻痛。齲齒者,乃風熱相搏,忿怒勞頓,牙根腫痛。是手陽明、足太陽之脈,系于齒名齲齒。」
  109. [109]脈數有熱,細弦為肝鬱,輕取微浮為風火在表,總合的病機是:面具及經絡都有風火
  110. [110]《本經疏證》:「佐助養血柔筋以止痺痛。養血榮筋,通利四肢,能止諸痛,通便利水,散黃疸。又止頭風,解酒毒,療腸風下血。但小有補血,終非君藥。」
  111. [111]《本草求真》:「去頭風,那很多藥都可以啊!但此病人的風以齒痛為表現,所以用它。入肝,兼入肺胃,以治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痺咽腫,是皆風寒內入,結而為痰」
  112. [112]去風去濕也能益血脈。是獨活的佐助藥。《得配本草》:「寄生乃桑之精氣所結,復生小樹於枝間,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其性與桑相近,故亦能驅風養血。其生不著土,資天氣而不資地氣,故能滋養血脈於空虛之地,而取效更神也。」
  113. [113]能散風,能榮筋,其實上焦的風應該用羌活來經,但獨活比較適合去伏風而表外風,表之裡。《本草求真》:「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有發表之功;表之表。獨有助表之力。表之裡」
  114. [114]去風兼能潤表
  115. [115]清風火之鬱
  116. [116]清上焦風火
  117. [117]膽經循行
  118. [118]這樣的病機我也是學到了,我理解為:頭痛以肝風為病機,因為沒有膽風這種東西,所以外風頭痛一定是和肝有關係,但痛的地方在少陽經,所以是肝火風鬱於少陽陽明。
  119. [119]清肝膽之熱兼散風,元參滋陰清熱,且不易傷胃,只要配伍合理,是比傷胃的生地好用的。《本草新編》:「或問元參以退胃、腎之火,既不損胃,又且滋陰,但必須多用,不妨一兩以用至五六兩,毋乃太多,恐脾胃難於承受,萬一變生飽悶、不欲飲食之症奈何?噫!免過慮矣。夫胃、腎之火上騰者,由於下之無水也。火旺之極,乃不虧之極,不水虧,乃火不旺」
  120. [120]都是肝的症狀
  121. [121]清肝透熱
  122. [122]除肝火
  123. [123]疏肝透風熱
  124. [124]斂陰柔肝
  125. [125]入肝血分清熱
  126. [126]滋陰益肝
  127. [127]清肝明目
  128. [128]單純止痛
  129. [129]不合病機,我的理解是太多清熱藥,用玉竹潤中以防胃燥
  130. [130]散風止痛
  131. [131]配伍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清肝力減,滋陰力增
  132. [132]大腸經的燥氣是承接胃氣的
  133. [133]老實說我解不開,也不想硬解,從「土鬱稍舒」的敘述看來,之前還有上文,只是沒有記載,資訊不全
  134. [134]散肝風
  135. [135]泄肝火息風
  136. [136]入血分清肝熱
  137. [137]單純止頭痛
  138. [138]入肝經散風,去濕不是在此需要的用法
  139. [139]去肝火,《得配本草》:「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
  140. [140]去風,兼能化痰結才是用它的原因,不然風藥的選項還滿多的。《本草蒙痊》:「散風痰并結滯痰塊,喉痺使開」
  141. [141]去外風,也入肝經治風
  142. [142]入肝經治風。《本草經解》:「白芷入肝散風,芳香燥濕」
  143. [143]散風疏肝
  144. [144]火少而氣滯仍在
  145. [145]上一次是去肝經風火為多,此次是調肝氣養血為多
  146. [146]肝火已去,但弦仍在,木氣犯胃以致厥陰陽氣上衝
  147. [147]滋陰潛陽,再用溫膽法去痰熱以和胃
  148. [148]養血,用酒炒以加強活血力
  149. [149]入肝散風
  150. [150]助行血脈以去風。《本草求真》:「風木乘肝,得此辛溫之味以行血脈,則血氣安和而病自消。」
  151. [151]補血推氣以去風,是血虛頭痛的專藥。《本草發揮》:「潔古云:『補血,治血虛頭疼之聖藥也』」
  152. [152]斂陰柔肝
  153. [153]單純止頭痛
  154. [154]滋陰潛陽
  155. [155]滋陰益肝
  156. [156]溫宣上焦
  157. [157]入膽經清熱,也清上焦之熱,很適合
  158. [158]滋腎陰
  159. [159]滋胃陰
  160. [160]去風止痛
  161. [161]散風止痛
  162. [162]佐助散風,也能引經太陽,治癲頂痛,在此我視為小力道的羌活,略引經太陽,因為主要是膽胃經的頭痛比較明顯
  163. [163]清膽胃之熱,所以貫膽經及胃經的眉稜骨就有顧到了
  164. [164]散外風止痛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