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大承氣湯《傷寒論》

用法:痞滿燥實兼備之實熱便秘

配伍:

  • 君:大黃[1]
  • 臣:厚朴16[2]、芒硝[3]、枳實[4]

 

出處: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濈濈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致大泄下。
  •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居多,故以葛根湯發之;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裏證居多,故以大承氣湯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裏居多,故以黃芩湯和之
  •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

  •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1. [1]瀉下,蕩熱,瀉實
  2. [2]橫向行氣以除滿化濕,又能消痰下氣。《本草發揮》:「成聊攝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滿』。又云:『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以下結燥。』」
  3. [3]瀉下,軟堅,清熱。《本草綱目》:「氣寒味鹹,走血而潤下,蕩滌三焦腸胃實熱陽強之病,乃折治火邪藥也」
  4. [4]下氣除痞。《本草發揮》:「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利胸中氣二,化痰三,消食四。然不可多用,多則損胸中至高之氣。」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