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台北臨床三十年-咳嗽證治

作者:馬光亞

內熱感風的小兒咳嗽

翁某,女,2歲

咳嗽,痰澀不易喀出[1]夜間咳尤甚[2]。陣陣發作,家里的人聽了難受,幾乎通宵不寐,吃過多種特效藥,也打過針,都沒有效果。咳了兩個月,一日抱來請診治,我處方如下:(順天堂科中)

桑皮0.6g、黃芩0.6g、杏仁0.6g、前胡0.6g、橘紅0.6g、白前0.6g、薄荷0.5g、瓜蔞0.6g、貝母0.8g、甘草0.5g

1日量,分三次服。配3日量。

(方解:兒科杏蘇散去蘇葉、枳殼[3]、麥冬[4],加瓜蔞[5]、白前[6]、薄荷[7])

用的是順天堂科學提煉中藥,服了3天,便完全好了。

這是感冒引起的咳嗽,肺氣不宣,熱邪遏伏,故用前胡[8]、杏仁[9]、橘紅[10]、白前、薄荷宣肺;桑皮[11]、黃芩[12]清肺熱,瓜蔞、貝母潤燥化痰。用量雖輕,藥能中病,終有大效。2個月之咳,服3日即癒。


陰虛肺熱的小兒久咳

葉某,男,3歲

咽患咳嗽,由其父母抱來就診,告訴說:「此兒咳嗽已半年[13]咳的聲音很乾[14],不咳的時候,卻聽見喉間有痰聲[15]大便2、3日一次,成顆成粒[16]。」我看患兒嘴唇很紅,舌質紅,苔薄微黃,認定他肺陰虛有熱,處方用:(科中)

百合固金湯6.0g、黃芩0.6g、杏仁0.6g

1日量,分3次服,服3日

因肺陰虛故用百合固金湯以補肺養陰;因有熱故用黃芩以清肺;用杏仁以宣氣。這樣用藥,似有矛盾,既用百合固金湯補肺,為什麼又用黃芩之苦寒瀉肺?這是因為患兒肺虛而有熱,如不用黃芩,恐熱不清;如不用杏仁,恐氣不宣,補之反足以泥之。

過了些時,其父葉大成先生介紹友人來就診,告訴我,他的兒子上次請診,服了3日的配方,咳嗽即癒。


秋氣傷肺的燥咳

張某,男,60多歲

1968年秋月患咳嗽,時居南投中興新村,年逾60歲。咳了2個多月,咽乾無痰,因是政府公職人員,就診于公立醫院,服過多種特效藥,沒有效果,也向市上買過多種治咳的便藥,同樣沒有效果,一日,因公出差來到台北,請我診治,我用下方(水藥),二劑即愈。

北沙參10g、紫菀10g、款冬10g、麥門冬12g、白前10g,百部10g、橘紅5g、天花粉10g、浙貝10g、桑白皮10g、杏仁10g、甘草3g

  • 方解:
  • 君:沙參、麥冬、天花粉
  • 臣:紫菀、白前、百部、橘紅
  • 佐:浙貝、桑白皮、杏仁
  • 使:甘草

這是肺燥的咳嗽,喉頭覺乾覺癢,咳而無痰,沒有寒熱症狀[17],故用清潤的藥即效,燥咳不能用溫散的藥,不但麻黃、桂枝不能用,即荊芥、紫蘇亦不宜用,因散藥能損傷津液,服之乾燥益甚,方中有橘紅、杏仁、即足以宣肺氣了,如夾有表邪,亦只能用薄荷涼解。


肺燥兼風的咳嗽

嚴某,女,28歲

患久咳不癒。咽乾無痰,陣陣喉頭覺癢[18]癢即嗆咳不止[19]頭痛、鼻塞、口渴無汗[20]渾身酸痛[21],進過幾個醫院,服過多種治咳的藥,最後才請我治療。我處方如下(科中):

麻杏石甘湯3g、荊芥0.6g、防風0.8g、桔梗0.8g、百部0.8g、前胡、0.8g、天花粉0.8g,麥門冬0.8g

本方是1日量,分3次服,服5日即癒。這是肺燥而夾有風邪。用麻黃、荊芥、防風解表;杏仁、前胡、桔梗宣肺;石膏清熱;花粉、麥冬。百部潤燥。患者咳了20多天,非這樣的複方,雖得有效,如僅用解表藥,而肺燥更甚;如僅用清熱潤燥藥,而表邪不解。處方能表里兼顧,方能收效捷速。


肺腎陰虛的久咳

候某,女,65歲

是同鄉尹秋成的岳母,1968年3月患咳請治。她是鄉下做的人,生活比較清苦,被咳嗽淹纏了7個多月,肌瘦咽乾[22]脈弦數無力[23]口乾不多飲[24],我用麥味地黃湯治之。

麥味地黃湯即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熟地13g、山藥10g、山萸肉10g、茯苓6g、丹皮6g、澤瀉6g、麥冬6g、五味子3g[25]

服1劑,當夜即不咳,服了10劑,不曾改方。10劑之後,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作丸服1個月,健康逾恒。這是陰虛咳嗽,用麥味地黃湯補陰滋水,不用治咳的藥,而咳自癒。


肺腎陰虛、肝氣衝逆的午夜咳

陳某,男,57歲

1974年12月29日,因患咳喘就診。證狀是咳嗽夜甚 [26],舌紅苔糙[27],脈形虛細,咽癢,到午夜後,3、4點鐘的時候痰向上湧,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坐起來咳喘不止[28]

處方:生地(炒)13g、枇杷葉10g、黛蛤散15g、杏仁10g、茯苓10g、白芍10g、阿膠10g、橘紅5g、麥冬10g、紫菀6g、款冬花10g、五味子1.5g、桑皮10g

這方是治肺腎虛咳的。脈細舌紅咽乾,都是陰虛的證候。午夜後3、4點鐘的時候,正是肝氣與肺氣相交之際,治療這時的喘,需要理肝,故方中用白芍、阿膠、黛蛤散等味。此外其他各藥,都是調理肺腎的。古人謂肝為將軍之官,其氣凌厲。此方養肺腎之陰,柔肝之氣,故患者服7劑遂癒,并未改方。


濕熱內伏的咳嗽

李某,男,68歲

住台北市中華路二段××巷×弄×號。1980年夏月患濕熱症,因為是退伍軍人,進過幾個大醫院,作過幾次全身檢查,醫院都找不出病來,說是無病,但他日夜感覺難受,胸腔鬱悶[29],身倦無力,連走路都感覺難於開步[30],咳嗽不爽,痰多色黃,飲食無味,不想吃,勉強吃了不好過。7月17日,來請我診治,我處方如下:

藿香10g、豆豉10g、法半夏10g、杏仁10g、白蔻3g、薏苡仁10g、枳實6g[31]、浙貝10g、薤白13g、瓜蔞實13g、焦梔10g、橘紅5g、鬱金10g、前胡6g、連翹10g

服3劑後來複診,他說:「胸已開朗,全身舒暢,好象打開了一把鎖一樣的。」惟仍咳嗽有痰,我診斷認為濕邪減輕,肺熱仍熾,乃改方用:

瓜蔞13g、前胡10g、浙貝10g、桑皮10g、杏仁10g、薏苡仁10g、銀花13g、黃芩6g、白蔻3g、竹茹13g、法半夏10g、焦梔6g、枳實5g、廣陳皮5g、甘草3g

再服3劑,咳嗽亦癒。

這樣的病,是濕熱遏伏在內,從形體上用化學診斷,是檢查不出病的。只能從患者所表現的症狀上診斷,方可以得到結果。


沉寒在肺的燥咳

宋某,男,58歲

住台北市興隆路二段×××巷××號。

患咳嗽年餘,進過幾個醫院看醫生,服過許多特效藥,沒有治好,1981年3月23日就診。

症狀:咽乾無痰[32]夜咳尤甚[33],有時連咳多聲,喉嚨咳痛了,都沒有痰咯出,咳了一陣之後,喉頭癢起來,禁不住又咳了一陣。舌乾略有白苔,大便不實[34]。我認為這是肺燥,而有伏寒未清[35]。處方:

紫菀10g、桑皮13g、麻黃2.1g、麥冬30g、五味子3g、薑半夏6g、橘紅5g、竹茹13g、生地10g、車前子10g、厚朴6g、甘草3g

這是千金麥門冬湯加減,因為大便不實,加厚朴、車前子。

3月31日二診,患者服藥3劑,咳嗽減輕,大便已聚,停藥未續服,試看療效是不是暫時的,結果,停藥之後,咳嗽并未因停藥而加重,因此,再來求診,下面是第二次處方:

竹茹13g、桑皮10g、麥冬30g、生地10g、薑半夏6g、廣陳皮5g、紫菀6g、麻黃2.5g、五味子2.1g、生薑2片

4月7日三診,服上方3劑,咳嗽更輕了,我仍守原法。

麥冬30g、生地10g、竹茹13g、橘紅5g、桑皮10g、法半夏6g、紫菀10g、白前10g、五味子3g、荊芥5g、細辛2g、甘草3g、生薑2片

上面是第三次處方,未用麻黃,而加荊芥、細辛、白前。據患者4月18日來云,咳嗽已痊癒,第三次方效果最佳,不必再服藥了。第三次方用荊芥、細辛,目的仍是要濕散留戀在肺經的寒邪,白前是降氣的,由此知古方要活用,麻黃之力峻,多用有過于升散之弊,改用荊芥、細辛[36]較為平穩,結果效力尤佳,增加了可貴的經驗。


寒邪戀肺的久咳

張某,男

住台北市和平東路三段×××巷×弄××號

1979年2月11日就診,據告患咳已4年餘,吐痰清稀帶泡沫[37],吃過許多藥,有些治咳的藥,服了不但無效,反而加重,看過許多醫生,結果均無效,不想再看了,自己試驗用生薑、蘇子、蜜糖蒸服[38],可以生效,但不能根治,好了一陣,稍一著涼,又咳起來。

診其脈緊數[39],舌苔白而濕,斷定患者肺有沉寒,處方用小青龍湯加味:

紫菀10g、麻黃6g、桂枝6g、薑半夏10g、白芥子10g、細辛3g、乾薑3g、五味子3g、酒芍10g、甘草3g、3劑。

小青龍湯是治寒邪入肺的古方,服完3劑,2月14日復診,咳嗽減輕了,惟有心悸現象[40],我改用苓桂朮甘湯加味。

茯苓13g、白朮10g、桂枝6.5g、甘草6.5g、乾薑5g、細辛3g、五味子3g,3劑。

2月15日三診,告此方服後感覺有大效,痰大為減少,咳嗽漸止,心也不悸了。我未改方,囑再服5劑,全癒。

此証是寒邪在肺成飲,不去水飲,治咳無用。所以咳了4年餘,而不能止,初診用小青龍湯,有效,但咳嗽雖減而心悸,二診用苓桂朮甘湯專攻其飲,功效始顯而全,可見臨証選方之難。


燥痰黏連的咳嗽

了某,男,84歲

患者輕度中風,神志半明半暗,語言謇澀,行動需人攙扶,患咳嗽已久,常徹夜不能入眠。1981年3月11日,請我出診,其家人告痰白而多,服什麼治咳的藥都無效。我見其吐痰,黏連不斷,知其為燥痰,處方服3劑而咳止,方如下:

北沙參10g、天冬10g、貝母10g、桑皮10g、紫菀6.5g、知母10g、麥冬10g、白前10g、杏仁10g、茯苓10g、五味子3g、甘草3g

燥痰是色白的痰,但與寒痰的色白不同,寒痰色白而清如水,常帶泡沫,燥痰色白黏連大,吐出時如絲不斷。假如燥痰作寒痰治療,必發生相反的效果。患者服上方3劑而癒,是方能適症。


痰多帶泡的濕咳

呂某,男

住高雄市鼓山區××街×號

1980年4月17日就診。因患咳嗽3個多月不癒,服過多種治咳的中西藥,都無效,其舌苔白膩,脈象濡緩,身疲,胸滿,胃納不香,吐痰多泡沫,我斷為濕咳,處方如下:

白朮10g、蒼朮10g、法半夏10g、橘紅5g,茯苓10g、藿香10g、前胡10g、杏仁10g、甘草3g、生薑2片。

這是蒼白二陳湯加味,患者身疲胸滿,痰多泡沫,全是濕之表征,蒼朮、白朮、二陳湯,去在裏之濕,藿香、前胡[41]、杏仁,去在表之濕。服完5劑,4月20日來複診。告咳嗽近癒,亦不復感覺疲倦,惟胃納仍不甚佳,改方用六君子湯加味。

西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廣陳皮10g、薑半夏10g,桔梗10g、紫菀10g、白前10g、甘草3g,5劑

咳了3個多月,濕去而脾虛,六君子湯是適應之方。


脾虛的咳嗽

陳某,男,70歲

1966年10月患咳,他自己知道一些治咳的中藥,首先買麻黃、杏仁、生薑、冰糖蒸水喝,曾減輕很多。後來,又買胖大海、杏仁、川貝蒸服,則未見效。咳了很久,服過多種治咳的中西藥,都不能治癒。11月23日,請我診治,証狀是咳嗽多痰,不能平臥,痰清稀帶泡而易咯出,一天從早到晚,要吐半痰孟。食欲呆鈍,口淡。我認定這是寒咳,處方如下:

西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薑半夏10g[42]、廣陳皮5g、乾薑3g、細辛2.5g、五味子3g、炙甘草3g

這是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是補脾溫寒的方劑。患者是感寒而咳,自己用麻黃、杏仁、生薑,冰糖蒸服,寒宜溫散,故曾奏功效。但用川貝、大海蒸服便錯了。咳久胃氣衰弱,不思飲食,口淡,這是多服治咳的藥造成的結果,因治咳的藥多是寒涼的,傷了胃氣;本來老年人胃氣不任克伐,多服寒涼的藥,更是犯了虛虛之戒。我用這方,3、4日咳嗽即減輕了。後來,用異功散20餘劑,才竟全功。


咳嗽的辨證論治(作者:馬光亞)

咳嗽是最見的一種疾病,也是肺臟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肺主氣,屬衛,容易為外邪所侵,根據其發生的原因,臨床分為外感咳嗽內傷咳嗽兩大類。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襲於肺所引起的,內傷是由於臟腑失調所引起的。唐容川說:「咳分外因內因;肺之氣,外合於皮毛,而開竅於於鼻,外症鼻塞,皮毛固閉,則氣反內壅,嗆出喉間,發為咳嗽,此外因之咳嗽也;肺之氣,下輸膀胱,轉運大腸,通調津液,而主治節,治節下行,則氣順而息安,若治節不行,則氣逆而咳,此內因之咳嗽也。」唐容川先生對咳嗽之治療,研究最為精到,所著《血證論》,為治咳必讀之書。

(一)外感咳嗽:外邪侵犯肺臟而引起咳嗽,主要為風、寒、熱、燥四種外邪,且往往是由兩種以上的外邪共同引起。臨床上以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最為常見。

1.風寒咳嗽:

  • 主要症候:咳嗽、痰稀薄色白、痰量一般不多。常兼見下列症狀:鼻塞、鼻流清涕、噴嚏、惡寒、無汗、骨節酸楚、頭脹頭痛、舌苔薄白,脈浮或無變化。如果挾濕邪,可見到口淡或膩,飲食無味,舌苔薄膩。
  • 治療法則:疏散風寒,宣通肺氣
  • 處方用藥:用三拗湯加減,方中以麻黃、杏仁為主,宣通肺氣,疏散風寒。另外還可加前胡、桔梗、象貝等疏風宣肺化痰藥,如果無汗惡寒,骨節酸楚等表寒顯著者,可加桂枝或荊芥、防風等辛溫發表藥。如果見到咳嗽惡寒,而咳聲不揚,痰黃不易咯出,口渴咽痛,苔白脈浮數,為外寒內熱,除祛風宣肺之外,應散表寒與清裏熱並用,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方中用麻黃、杏仁宣肺氣而散表寒,用石膏清里熱,其他如桔梗、蟬衣、薄荷、海蛤等均可酌情選用。

2.風熱咳嗽

  • 主要症狀:咳嗽痰稠或黃稠,常或多或少地兼見下列症狀:口渴、咽痛、鼻流黃涕、身熱、出汗惡風、頭痛、全身痠痛。舌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
  • 症候分析:咳嗽痰稠或黃稠、鼻流黃涕,是風熱犯肺的表現。因黃色為熱,不同於風寒犯肺之痰稀色白。口渴、咽痛,皆是熱症的表現,風寒犯肺一般無這些症狀。凡見到口渴咽痛,即使痰色不黃,一般也認定為風熱。風熱襲於肌表則汗出惡風,頭痛,全身痠楚。因熱主疏泄,所以汗出、惡風寒、頭痛、骨節酸痛等症狀較風寒咳嗽輕。舌苔薄黃,脈浮數,均主風熱在表。然而表症輕淺,舌苔不一定有明顯改變,也常見正常舌苔。
  • 治療法則:疏風清熱、宣通肺氣
  • 處方用藥:用桑菊飲加減,方中用桑葉、菊花、薄荷等辛涼解表;連翹、蘆根清熱;杏仁、桔梗宣肺化痰。也可加前胡、牛蒡子等,以增加疏宣之力。

3.風燥咳嗽

風燥咳嗽,多發於秋季,又被稱為秋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溫燥為燥症與風熱並見,涼燥為燥症與風寒並見,臨床上以溫燥較為多見。

(1)溫燥

  • 主要症候:咳嗽少痰,或略有黏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咽乾咽痛,唇鼻乾燥,咳甚則胸痛。初起或有惡寒,發熱等表症。舌苔薄黃而乾,舌尖紅,脈象浮數或無變化。
  • 症候分析:燥勝則乾,所以除見風熱咳嗽的症候外,主要表現為乾咳少痰,咽乾喉癢,唇鼻乾燥,舌乾少津等症候。
  • 治療法則:清肺潤燥,疏風清熱
  • 處方用藥:用桑杏湯加減,方中用桑葉、豆豉辛涼解表,杏仁、貝母止咳化痰,沙參、梨皮養陰潤肺。前胡、牛蒡子均可加入。燥熱現象明顯者,可加麥冬、知母、石膏等藥。

(2)涼燥

  • 主要症候:喉癢乾咳少痰,咽乾唇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緊。
  • 症候分析:與溫燥表現,喉癢乾燥,咽乾唇燥,惡寒發熱等同是「燥勝則乾」的表現,不同之處在與風寒見症相伴,如無汗惡寒、頭痛鼻塞、苔白、脈浮緊等。
  • 治療法則:疏風散寒,潤肺止咳
  • 處方用藥:用杏蘇散加減。方中用紫蘇、生薑疏散風寒,杏仁、前胡、桔梗等宣肺化痰。陳皮、半夏等燥濕化痰藥不可用,改用紫菀、款冬花、百部等溫而不燥的治咳藥物。

以上各種外感咳嗽,如日久不癒,或癒而復發,喉癢咳嗽,咯痰不爽,均可用止嗽散加減。本方用荊芥平散風,紫菀辛苦微溫,白前辛苦微寒,二者均可疏利肺氣,止咳化痰;百部溫潤,能肺止咳;橘紅辛苦,能理氣化痰;桔梗、甘草能宣肺、利咽、止咳,此方溫涼並用,適應範圍較廣,所以《醫學心悟》在關本方方義時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度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宜其投有效歟」。

(二)內傷咳嗽:內傷咳嗽是由肺臟虛弱,或其他臟腑有病,涉及於肺所致,以脾虛生痰,痰濁犯肺;肝鬱化火,火邪犯肺;肺臟虛弱,三種最為常見。

1.痰濁犯肺:脾為生痰之源。脾虛運化失職,飲食不能化為津液而化為痰濕,上儲於肺,壅塞氣道,則出現咳嗽、多痰等症。痰濕從熱化則成為痰熱咳嗽,從寒化則成為痰飲咳嗽。以下說明痰濕咳嗽和痰熱咳嗽。

(1)痰濕咳嗽

  • 主要症狀: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作痛,或胃納不振,神疲乏力,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 症候分症:痰濕漬於肺,阻礙氣機,所以咳嗽痰白而黏,胸脘作痛,胃納不振,神疲乏力。既因脾胃虛弱,也因濕困脾胃。白膩苔和濡滑脈,都主痰濕。
  • 治療法則:健運脾胃,燥濕化痰,發作輕時以健運脾胃為主,發作重時以燥濕化痰為主。
  • 處方用藥:燥濕化痰為主時,用平咳合劑加減。方用陳皮、半夏、蒼朮、厚朴燥濕化痰,可加茯苓、杏仁健脾、宣肺化痰。采用健脾為主時,用健脾化痰湯加減。方用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運脾胃,陳皮、半夏燥濕化痰。

(2)痰熱咳嗽

  • 主要症候:咳嗽多痰,痰黃而稠,或有臭味,其他症候有身熱、口乾、便秘、舌苔黃膩、脈滑數等。
  • 症候分析:痰黃而稠,或有臭味,都是熱象,是辨識痰熱的主要依據。其他如身熱、口乾、便秘、苔黃膩脈滑數等,也是熱象,但不一定都具備,應視為辨識痰熱的次要依據。
  • 治療法則:清肺化痰,病情輕時,兼健運脾胃
  • 處方用藥:用葦莖湯加減。方中用冬瓜子、薏苡仁清化痰熱,蘆根清脾熱。桔梗、貝母均可加入,熱重可加魚腥草、黃芩、紅藤等。健脾可用黨參、白朮、山藥、茯苓等。

2.肝火犯肺

  • 主要症候:氣逆咳嗽,咳時引胸脇作痛,咽喉乾燥,面紅,舌苔薄黃少津,脈象弦數。
  • 症候分析: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犯肺,因而咳嗽,咽喉乾燥,咳則面紅升火。脅肋為肺經循行之區域,所以咳時引脅肋作痛。脈弦數屬肝火,苔薄黃少津為肝火犯肺,肺熱津虧。
  • 治療法則:清肝瀉火,潤肺化痰
  • 處方用藥:用清金化痰湯加減。方中用黃芩配山梔清肝火,黃芩合桑白皮又清肺熱,瓜蔞仁、貝母、麥冬等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也可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前者瀉肺熱,而後者清肝火。

3.肺虛咳嗽

  • 主要症候:肺陰不足和脾氣不足,均可引起咳嗽,但肺氣虛者,多氣喘兼咳。
  • 症候分析:肺陰不足,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食飲不振,咽乾口燥,午後潮熱,兩顴紅赤,手足心熱,失眠盜汗,舌質紅,脈細數。
  • 治療法則:肺陰不足,肺氣上逆,所以乾咳少痰。陰虛津少,則生燥熱,所以咽乾口燥。陰虛甚,進而出現「火旺」,則見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兩顴紅赤,心煩失眠,夜寐盜汗等虛火現象。舌質紅,脈細數,均屬陰虛有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凡屬虛損的病症,均可見到,對肺陰不足的辨症,無重要意義。
  • 處方用藥:用月華丸加減,方中用天冬、麥冬、生地、沙參等養陰清肺,川貝母清肺化痰,百部潤肺止咳,茯苓、山藥健脾益肝,地骨皮清熱除蒸,參三七、藕節為止血藥,無出血者可去。陰虛火旺明顯著,可加重退虛熱的藥物,如銀柴胡、胡黃連、青蒿等。

綜上所述,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多由風寒或風熱引起,起病急驟,治療也容易見效,但也常常挾濕挾燥,治療較為困難。

內傷咳嗽多呈慢性病程,其中以痰濁咳嗽最為多見,肝火犯肺和肺陰不足則少見。但和肺虛咳嗽則較初起輕微,如疏忽拖延,必日漸加重,故必須及時檢查和治療。

此外,咳嗽的辨症施治也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區分,治上指治肺,這是一般的治法。治中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補脾養肺等治法。健脾化痰法適用於脾虛咳嗽多痰,補脾養肺適用於肺脾兩虛,咳嗽而飲食不振,神疲乏力者。治下指治腎,咳嗽日久,咳而氣短,則可考慮用益腎的方法。


****下面將唐容川先生《血證論》內「咳嗽」一節摘錄,以供研究****


肺為華蓋,肺中常有津液,則肺葉腴潤,覆垂向下,將氣斂抑,使其氣下行,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水道通調,肝氣不逆,腎氣不浮,自無咳嗽之病矣。

  1. 肺臟津虛:火氣乘之,痰火滯喉,氣嗆痰澀,或帶血絲,久成肺痰,清燥救肺湯治之。
  2. 痰火凝結:咳逆發渴,痰火滯喉,由於津液不散,阻塞氣道,宜清利其痰,滋養其津,紫菀散主之。
  3. 水飲衝肺:咳逆倚息,不得臥者,由於失血之人,肝經風火太盛,激動其水,上衝肺,臥則肺葉張,水飲愈衝,是以不得臥息。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二陳湯加蘇子、柴胡、白芥子、黃芩、石膏、杏仁、荊芥、薄荷、枇把葉,風火兼治尤效。此與雜病咳嗽,因寒動水者有異,因寒動水,以致水飲衝肺,宜小青龍湯、真武湯、血症咳嗽,多是內動風火,青龍真武,又非所宜。
  4. 虛勞咳嗽:此原於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則病皆在於胃,胃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則火旺,津不生則肺燥,水氣不化,則飲邪上干。
    治胃火,宜白虎湯,加生地、百合、五味子,或用玉女煎。
    治胃痰宜滾痰丸,指迷茯苓丸,輕者宜豁痰丸。
    治胃中水飲,宜二陳湯,加蘇子、白芥子、防己、枳殼、杏仁、生薑、若水飲挾水者,加柴胡、黃芩、當歸、白芍。
    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即小柴胡湯,肺火盛加麥冬;心火盛加加黃連、當歸;肝火盛加當歸、胡黃連;黃昏咳為火浮於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五更咳,為食積之火,至寅時流入肺經,加萊菔子;痰凝氣滯者,加瓜萎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貝母;水飲上衝,加葶藶子、桑白皮、細辛、五味子;有寒加乾薑、茯苓;若兼外感,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而咳嗽者,加荊芥、紫蘇、杏仁、薄荷,蓋小柴胡湯能通水津,散鬱火,升清降濁。
  5. 痰血作咳:其症欬逆倚息,而不能臥,與水飲衝肺之症相似,蓋氣道不可有壅塞,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為咳,此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宜代抵當丸加茯苓、半夏,輕則用血府逐瘀湯,加葶藶、蘇子,
    又有咳嗽,一邊不能臥者,亦瘀血為病,宜血府逐瘀湯,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不得右臥者,左邊有瘀血,宜加青皮、鱉甲、莪朮;不得左臥者,右邊有瘀血,宜加鬱金、薑黃、桑皮。此為奧秘,不欲不傳。
  6. 衝氣咳逆:衝脈起於血海,上麗於陽明,血海受傷,則衝氣逆,而為火逆燥咳之症,麥門冬湯主之,玉女煎亦治之。二方皆從陽明以抑衝氣之顛,使不逆也。
    又有衝氣挾肝經相火,上乘肺金者,其症目眩口苦,嗆咳數十聲十止,咳牽小腹作痛,發熱頰赤四物合左金丸,再加人尿豬膽汁、牡蠣、五味治之。蓋血室為肝之所司,衝脈起於血海,故肝經之火,得緣衝氣而上。小柴胡湯加五味子、青皮、龍骨、牡蠣、丹皮、地骨皮亦治之,重者加胡黃連。
    衝氣挾腎中虛火上逆而咳,喘促咽乾,兩顴發赤,宜豬苓湯加知母、五味子、牛膝、黃柏、熟地、龜板,或用麥味地黃湯以安之,三才湯加鐵落以鎮之,或大補陰丸合磁硃丸,加五味子以收衝氣,使歸於腎,則不咳矣。
    又有胞中之水內動,衝氣挾水上逆而咳者,其症上熱下寒,龍雷之火上升,面赤浮腫,頭暈咽痛,發熱心悸,大便反滑,腰痛遺溺,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腎氣丸亦治之。
  7. 腎虛咳逆:咳嗽之病,其標在肺,其本在腎,血家咳嗽,尤多生於腎虛,腎者氣之根,腎經陰虛,則陽無所附,氣不歸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湯加五味子、沉香、陳修園用二加龍骨牡蠣湯加五味子、阿膠、麥冬、其中附子須少用,只作引導爾,餘每用知柏地黃湯,少加五味子肉桂,以為報使,常服都氣丸亦佳。
    又有腎經陽虛,不能化水,腰痛便短,氣逆喘咳者,腎氣丸加五味子治之。

最初偏重氣喘鼻炎的研究治療

作者經過多年經驗後整合的治咳喘方式,收錄在《台北臨床三十年》一書的續集補丁中

我在台執業之初,發覺台灣害氣喘、鼻炎的人很多,決定在氣喘、鼻炎的治療上多用功夫,并以專治此二病為宣傳。不幸首先走錯了路,以搜求密方為努力方向。治喘用的第一個密方,巾冷哮丸,用豆豉60g、砒霜3g,研末作成小丸,每服3~5粒,治5年以上之哮痰,一服痰即消失。但有一次,一個老年患者求治,其患喘在10年以上,應是對症。此人拿藥回去,晚上睡前服下7粒,痰鳴的病象是沒有了,但突然呼吸無力,幾欲停止,是心臟衰竭之故。治鼻炎用鵝不食草密方,亦有效有不效。於是,我漸知密方不能治病,及讀喻嘉言《醫門法津》,說要先議病後議藥,認識了辨証論治的道理。

氣喘和咳嗽並見,以咳嗽為主症者,多見於急性支氣管炎及其他呼吸道疾患,氣喘是呼吸困難,氣喘迫促,喉間有痰鳴的,此病不但包括現代醫學的支氣管炎哮喘和哮喘性支氣管疾病,也包括了其他心肺疾病的呼吸困難的疾病,這些都可以參考本病進行辨証論治。下面分外感內傷兩大類:

(一)外感喘咳

  1. 風寒喘咳:此病得由外,初發每兼有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証,脈浮緊,苔薄白,風寒不解,或感冒誤補,肺氣閉塞,即成胸悶氣喘之症。
    治法:要宣肺散寒,輕症用杏蘇散加減:蘇葉、荊芥、防風、杏仁、白前、桔梗、紫菀各9g。重者用麻黃湯加味:麻黃6g、桂枝9g、杏仁9g、甘草3g、蘇子9g、橘紅6g,表虛有汗去麻黃加厚朴9g,白芍9g、素有痰飲者可用小青龍湯。
  2. 風熱喘咳:此亦由外感而發,患此者多是先有內熱、後感風邪,其症咳嗽痰稠或黃,喘息氣粗,兼有惡風熱、咽痛、頭痛等表證,脈浮數,舌苔薄白而乾或薄黃。
    治法:要清熱疏風,輕症用桑菊飲加減,桑葉6g、菊花9g、連翹9g、杏仁9g、桔梗6g、前胡9g、牛蒡子9g、甘草3g。喘重者用定喘湯加減,麻黃9g、杏仁9g、白果9g、桑白皮9g、黃芩9g、淅貝9g。
  3. 肺燥喘咳:肺經喜潤惡燥,如感受燥氣,即有燥象發生,喉養乾咳少痰,不易咯出,咽乾鼻燥,或有惡寒發熱氣喘等象出現,苔薄黃少津,脈數,此證多見於秋季。
    治法:要清肺潤燥,輕症用杏桑湯加減,桑葉6g、杏仁9g、象貝9g、淡豆豉6g、梔子4.5g、梨皮9g。重症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桑葉9g、杏仁9g、生石膏15g、南沙參9g、麥冬9g、枇杷葉9g、生地15g、淅貝母9g、蘆根15g。
  4. 肺熱喘咳:肺熱蓄熱,咳痰黃稠,胸滿或痛,或兼發熱口渴、脈數、舌邊紅苔黃。
    治法:要清熱化痰,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6g、杏仁9g、生石膏30g、桑白皮9g、黃芩9~15g、甘草3g;胸滿加瓜蔞9g、薤白15g;胸痛加蘆根30g、苡仁30g、桃仁9g、冬瓜子15g;熱甚加銀花15g、連翹15g、吐痰腥鼻加魚腥草30g、桔梗9g。
  5. 濕熱喘咳:濕重者痰多色白,胸悶氣喘,身倦,脈濡,舌苔白膩,兼熱者痰多帶黃,身疲溺赤,口乾不飲,胸悶氣喘,脈濡數,舌苔黃膩。
    治法:濕重一般用二陳湯加減,半夏9g、茯苓9g、陳皮9g、杏仁9g、白朮9g、紫菀9g、款冬花9g、藿香9g、厚朴9g;熱重用清宣濕熱法(雷少逸《時病論》方)、蒼朮9g、滑石15g、青蒿9g、白蔻4.5g、杏仁5g、苡仁15g、枇杷葉9g、厚朴9g,甚效。

(二)內傷喘咳:

  1. 陰虛喘咳:肺熱久留,必成陰虛之証。乾咳少痰,痰粘或帶血絲,呼吸困難,兼見口乾顴紅、潮熱、盜汗等象,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要滋陰潤肺,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2. 肺虛喘咳:喘咳久不痊癒,肺受損傷,咳聲低微,呼吸短促,自汗惡風,舌淡薄白,脈細數。
    治法:益氣止咳定喘,用補肺湯合玉屏風散加減,黃耆15g、黨參9g、五味子6g、紫菀9g、茯苓12g、桑白皮9g、防風9g、白朮9g;痰多咳甚的加款冬花9g、半夏9g
  3. 腎虛喘咳:病久傷腎,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息更甚,腰酸腿軟。腎陰偏虛的,兼見咽乾口燥,舌紅脈細;腎陽偏虛的,兼見肢冷畏寒,面色晦暗,舌質淡,脈沉細,尺弱。
    治法:腎陰偏虛者,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腎陰偏虛者,用桂附地黃丸加補骨脂、五味子、核桃肉、牛膝。
  4. 脾虛喘咳:胃呆納少,痰多,大便不實,喘咳久不止,脈濡,舌淡苔白。
    治法:要補脾化痰,用六君子湯加味,黨參9g、白朮9g、茯苓9g、廣皮9g、杏仁9g、半夏9g、厚朴6g、炙甘草4.5g

常見久咳久喘,多由藥誤而成,凡表邪侵襲,首先是在肺經,不先解表,有寒未去寒,有熱未清熱,咳輕者必重,喘輕者必日甚,尤其是常服補藥的人,外感在身,亦停進補,只想服止咳止喘,痰邪固結,咳喘怎麼停止?曾治一周姓老者,他精子《易經》,患喘,因自慮體虛,每天服高麗人參等補品,致呼吸極端困難,移步不易,夜不成眠,脈象實沉,舌苔白厚而乾,此系濕熱結聚。我處方用溫膽湯加黃連、棗仁、桑白皮、杏仁、厚朴、服一劑,即能入睡,喘亦減輕。他見方中有黃連、認為過寒,服二劑即要求服用補藥。我告以脈實苔膩,口渴便秘多汗,是濕熱內蓄,不能過補,並處方以二陳湯加藿香、厚朴、杏仁、白蔻、桑白皮、苡仁、桔梗、瓜蔞等味,他不敢服,仍自作主張,每天服高麗人參,不久,即告不治。肺主氣,非虛而服補藥,其氣必壅閉,如有外邪,更是關門揖盜,自然要成痼疾。

我臨床常遇到不少的小孩,咳嗽、咽喉炎痛,連綿不癒,大都是因為不斷進補,不是吃很好的維他命丸,就是服人參、冬蟲草等中藥,發生內熱而病。小孩本來無病,服了這些補藥,就容易發生炎症,過了一週或10天,就要發燒,或咳嗽大作,或咽喉腫痛,到醫院求治,打了抗生素一類的消炎針,好了,過不久又病了。這些小孩的父母常訴說:「我的小孩體虛得很,對風寒沒有一點抗力。」我對這樣的小孩患者,除是真正體虛者,都用涼膈散加桔梗、枳殼、桑白皮、杏仁等味,大便不秘者去硝、黃,效果甚好,服後即不容易感冒。所以,我常勸人不要輕易服補藥。

  1. [1]痰不易喀出,通常是熱或燥的病機,津少又黏所以不易喀出
  2. [2]肺部陽氣不足時不易宣發,白日陽氣仍夠所以症狀較輕,但夜間陽氣不足時,肺在病裡狀況下容易咳嗽加重
  3. [3]此病人以內熱為主,所以清熱潤肺藥多,行氣藥可以視情況減少
  4. [4]沒有半夏制約,麥冬易因補而滯,所以作者去麥冬,用瓜蔞來替代
  5. [5]清熱化痰而不燥,應該是指瓜蔞根,能潤肺燥補肺陰,補而不膩,算是用來替代麥冬的潤性
  6. [6]降氣,對外感引發的氣逆有幫助,也就是說,如果是外感造成的原發性咳嗽都可以用白前,算是先鋒藥,不算是止咳主力,只是輔助,如果是內因性比如腎虛或肝火造成的咳嗽,就沒有用
  7. [7]主要用來透熱宣肺,畢竟作者認為是伏熱內遏
  8. [8]降氣除痰,但降氣是結果,真實的病機是開心腹結氣(比柴胡的位置再上一點),上焦的心腹結氣通了,結於上而無法下降的氣機就可以順了
  9. [9]降肺氣,也能宣肺(增加肺泡的收縮力)。
  10. [10]能除寒發表,幫助宣肺,溫性也不強,所以有肺熱也不影響
  11. [11]清肺熱利肺水,利肺水應該不是作者想要的功用,畢竟沒有肺部水氣的徵象
  12. [12]清上焦肺熱
  13. [13]久咳,很可能是虛咳
  14. [14]看來是陰虛的燥咳
  15. [15]既然都陰虛了怎麼還有痰聲,應該是燥熱之邪易耗傷津液,煉液成痰。也就是「燥痰」,也是陰虛的表現之一
  16. [16]肺與大腸相表裡,燥況相通
  17. [17]沒有口渴的明顯肺熱症狀,所以清熱藥少用,只用清潤的
  18. [18]都是肺燥的表現,癢為兼風,但也有可能是肺熱啊,沒關係,作者潤藥和清熱藥都用上了,不怕
  19. [19]嗆咳的定義滿多的,有夜間乾咳定義為嗆咳,或是水積上犯造成的嗆到致咳,這裡應該是指燥咳的表現之一
  20. [20]外感+內熱,很標準的麻杏石甘湯證
  21. [21]表寒可能會身痛,但也可能是風邪夾濕,作者還加了荊防,可以說是萬無一失,都顧到了
  22. [22]久病及腎,虛證已形而外
  23. [23]虛熱,我覺得應該是浮弦,主陰虛也主燥
  24. [24]表示喝了也覺得沒用,因為缺水主要在腎,次要在肺,水只能解肺之渴,不能滋腎之陰
  25. [25]收斂肺陰及水氣以下滋腎陰,並沒有補效,但有整合肺腎之陰,集中資源的能力
  26. [26]夜咳甚通常是脾虛、腎虛或痰濕,因為夜咳甚,而且脾很少在陰虛的,所以作者斷為腎陰虛
  27. [27]舌苔如粉
  28. [28]中醫內科學說的「嗆咳多和和肝有關」,應該是和「夜間乾咳=嗆咳」的定義結合
  29. [29]胸脘痞悶,應該是濕溫病的「濕遏衛、氣」證」,濕邪算是在上中焦之間
  30. [30]濕邪重著,客於肌表
  31. [31]以上的藥是藿朴夏苓湯的加減,去掉利下焦水的茯苓豬苓澤瀉,因為下焦沒有濕邪,但有加中焦的去濕藥白豆蔻,厚朴改成枳實,心胸氣機用枳實比較好用,胃脘氣機用厚朴比較好用
  32. [32]肺燥
  33. [33]如果是熱、燥造成的咳嗽,應該是白天咳得多,夜間咳甚通常考慮脾腎虛或沉寒在肺,病人沒有什麼虛像,可能是肺氣不宣,陽氣不足,夜咳表示肺陽氣不足,但嚴重的話,可能有邪氣影響了肺的宣發,這可能是作者認為不純有燥邪,還有沉寒的根據
  34. [34]肺燥在氣分的,會因和大腸互為表裡,形成肺燥腸閉,造成便秘,但燥邪在營分的時候,反而肺熱移腸,不是遠端影響了,是邪已入常大腸,造成泄瀉,大便不實應該是暗示邪在氣營之間,需要透邪,「肺燥腸閉」和「肺熱移腸的」鑑別症狀是「喉癢」,喉癢表示邪已入營
  35. [35]除了夜咳甚以外,筆者看不出作者怎麼判斷有沉寒的症狀,但從處方中有麻黃看來,說明有沉寒不是事後聰明才上的,因為肺燥一般不會用麻黃,應該是一開始直覺就認為有沉寒,只是不這麼確定而已
  36. [36]能拔入裡之寒,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思路,但用荊芥替麻黃
  37. [37]寒飲
  38. [38]熱藥有效,說明病邪性寒
  39. [39]緊為弦之甚,數脈也未盡是熱象。例如《備急千金要方》:「弦數多熱,弦數有寒飲,滑數心下結熱盛。沉而數中水,緊而數,寒熱俱發》,《脈經》也有說:「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從作者上一篇也有用千金麥門冬湯看來,作者是看過《備急千金要方》的,有此結論合情合理
  40. [40]去邪時易傷正氣,尤其是小青龍這種辛散藥,水邪散了,正常的水氣一時接續不上,需要加強心陽的氣化能力,使正常的水氣佔住正位
  41. [41]去心胸位之痰,兼能下氣,可以視為寒性的半夏
  42. [42]薑半夏主要去脾胃的痰,法半夏主要去胸肺的痰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