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台北臨床三十年-痹證、痿證

關節疼痛久成熱痹

覃老太太(病歷104044號)

女,73歲,住台北市敦化南路464巷〤號。1975年患嚴重關節疼痛症。右邊腿膝紅腫如桶,左邊腿膝也紅腫,但略小於右,熱如火燎,不能行動,日夜臥床不起,膝蓋之內曾經西醫兩度抽出積水甚多,手關節也紅腫而痛。這樣的患者,年餘呻吟床第,不但自己感覺痛苦難受,而家屬的照顧也感萬分痛苦,這年5月11日,由他的女婿張先生接我出診,其脈弦數,口渴便秘,舌苔黃膩,常徹夜不眠,腫大的腿,捫之烙手,此為大熱症,用三妙散加味;

蒲公英15g、忍冬藤30g、黃柏10g、蒼朮10g、牛膝10g、茵陳10g、苡仁15g、防風10g、秦艽13g、葛根10g、甘草6.5g

(四妙散加茵陳、防風、秦艽、葛根、薄公英、忍冬藤)

5月13日二診,據告服藥後,痛稍減輕,惟口仍渴,夜不成寐,更方照前法擴充。

銀花30g、蒲公英30g、黃柏10g、蒼朮10g、牛膝10g、生地10g、知母10g、當歸10g、防己10g、石膏15g研、杏仁10g、六一散13g、通草3g、苡仁15g

(四妙散加銀花、蒲公英、生地、知母、當歸、防己、石膏、杏仁、通草)

5月16日三診,腿膝熱痛大為減輕,口渴稍好,夜間能入睡片刻,仍用三妙散加味,方如下:

黃柏10g、蒼朮10g、牛膝10g、萆薢13g、秦艽13g、白芍13g、生地13g、木瓜10g、防己10g、苡仁15g、知母10g、茵陳13g、當歸10g

(四妙散加萆薢、秦艽、當歸、白芍、生地、木瓜、防己、苡仁、知母)

5月19日四診,病又減輕甚多,方守原法,未多增減。五診是5月23日,關節雖仍感痛,已能下床,行走數步,惟腫未全消,而太陽穴時痛,夜間曾有寒熱往來之症象,乃於方中加入疏肝之藥,處方如下:

秦艽13g、丹皮10g、萆薢13g、生地15g、防己10g、柴胡6.5g、當歸10g、玄胡6.5g、黃柏6.5g、蒼朮6.5g、牛膝10g、防風10g、甘草6.5、白芍13g

(四妙散+秦艽、丹皮、萆薢、生地、防己、柴胡、當歸、玄胡、防風、白芍)

上方服4劑,太陽穴痛及夜間寒熱往來之症已瘥,六診、七診,是用三妙散合木防己湯加減,清其余蘊,方如下:

防己10g、黃柏10g、蒼朮10g、苡仁13g、通草6.5g、石膏10g、滑石13g、杏仁去皮10g、牛膝10g

(四妙散+防己、通草、石膏、滑石、杏仁)

此方服了7劑,腿膝關節疼痛及灼熱諸症全癒,行走漸能自如,6月3日八診,因胸腹之間,突然發有濕疹,於是用當歸拈痛湯加減:

苦參15g、當歸10g、知母10g、羌活10g、防風10g、蒼朮10g、茵陳13g、黃芩10g、升麻3g、葛根10g、豬苓10g、澤瀉10g、牛膝10g、黃柏6.5g、甘草3g

(當歸拈痛湯加三妙散去白朮、人參)

此方服了7劑,濕疹方癒,惟行步乏力,6月11日改方用四物湯加味:

生地15g、當歸10g、萆薢13g、白芍10g、川芎6.5、苡仁15g、牛膝10g、木瓜10g、茯苓10g、防己10g、蠶砂10g

(傷科四物加萆薢、牛膝、苡仁、木瓜、茯苓、防己、蠶砂)

至此,睡眠飲食始完全正常,恢復健康的生活,一家為之慶幸。這樣的大熱症,是熱痹,初診用三妙散加秦艽、防風等味,雖有效而不甚顯,二診加石膏、知母、六一散,并重用蒲公英、金銀花,熱勢始殺。以後,相繼用三妙散,加減木防己湯,當歸拈痛湯等方,大清濕熱,方收全效。最後,用四物湯加味收功,養陰之中,仍以祛濕為務。癒後,1979年曾遠途旅行美國,旅行歸來,以感冒微恙請診,談及過去患關節腫痛,猶有餘悸,幸治癒之後,一切正常,感激之私,溢於言表。


臂痛按經脈施治奇效

王〤〤(病歷101002號)

男,55歲,1979年11月5日初診。

症狀:右臂劇痛,僵硬不靈,夜不成寐,脈浮弦,舌苔白,其痛的部位是右臂從大拇指直上內肩,正是手太陰肺經脈所經之處,請我切脈時,不能平臂坐著伸出手來,手臂僵痛,站起來傾著身子才能把手放在脈枕。我認為痛在手太陰肺經脈所經之處,應治肺,處方用治肺經得藥為主,兼予和血去濕行氣。

桑枝15g、杏仁10g、酒芍10g、紫菀10g、桂枝6.5g、桔梗10g、薏苡仁13g、甘草3g、當歸10g、廣陳皮5g。

上方紫菀、桑枝、杏仁、桔梗入肺。當歸、白芍、桂枝、和血止痛,苡仁以去濕,陳皮行氣。甘草和中。服3劑,11月10日來復診,告手臂痛大減,已能活動自如。更方只加秦艽、川芎二味,再服3劑即癒。


關節疼痛多汗之脾濕證

出處:台北臨床三十年

林黃〤〤(病歷449943號)

女,57歲,1978年7月9日初診。

症狀是:四肢關節酸痛發腫多汗,口不渴,脈緩苔白。

處方:黃耆15g、防己13g、白朮10g、甘草3g、獨活10g、牛膝10g、生薑4片,大棗3枚

關節酸痛發腫,多汗,是濕邪為患,故用黃耆防己湯加獨活祛風鎮痛,牛膝下行而利關節。

7月11日二診,汗減少,關節疼痛減輕,原方加薏苡仁13g、木通6.5g。服2劑。

7月13日二診,汗已斂,腳膝關節疼痛近癒,惟胃納欠佳,微欲吐,小便不多,腳微見腫。更方如下:

黃耆15g、茯苓15g、牛膝10g、苡仁15g、獨活10g、白朮13g、豬苓6.5g、薑夏10g、防己10g、甘草3g、桂枝6.5g

此即黃耆防己湯合五苓散加半夏,服3劑,7月15日四診,關節疼痛已癒,腳腫亦消,我用六君子湯加黃耆,桂枝以竟全功。


肘痛之血瘀證

出處:台北臨床三十年

江〤〤(病歷 311132號)

男,45歲,1977年7月16日初診。

症狀:左肘關節如錐刺,常夜不能寐,歷半年不癒。

患者是船員,我用順天堂提煉中藥。

秦艽0.8g、薑黃0.8g、羌活0.8g、香附0.8g、當歸0.8g、川芎0.8g、防己0.8g、沒藥0.8g、桃仁0.8g、紅花0.6g

(方解:身痛逐瘀湯去牛膝、地龍、五靈脂、加薑黃、防己)

1日量,分3次服。

關節痛如錐刺,是血瘀,上用方秦艽、羌活、防己祛風去濕,用歸、芎養血,薑黃、桃仁、紅花活血,香附行氣,服3日即癒。

半年之後,因感冒失治,致舊疾復發,我用身痛逐瘀減加減與之。

五靈脂0.8g、當歸0.8g、薑黃0.8g、秦艽0.8g、羌活0.8g、川芎0.8g、防己0.8g、桃仁0.8g、紅花0.6g、沒藥0.8g、香附0.8g

(方解:前方再加回五靈脂)

上方服7日,未再來,1980年7月陪妻來看病,告(知說)他的病癒後未復發。


關節寒痛兼瘀證

出處:台北臨床三十年

鄭〤〤(病歷874241號)

女,34歲,1980年12月1日,初診。

症狀:左大腿以下至踝部疼痛,日夜無休止,已數年不癒。

患者是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女性,患了此病,至感痛苦,曾服中西藥,不計其數,除進醫院看醫生吃藥之外,誰說什麼藥治關節痛有效,他就去買了服用。最後,用任何藥物都使他失望,就去找按摩師按摩,確可略見輕鬆,但是仍未治好。一日,遇見我的本家鶴凌先生,鶴凌先生介紹來請我治。

患者清瘦,自訴左腿以下疼痛,一時不停,有時如錐在刺。

我斷定是寒證,久痛血絡痹阻,用五靈散加味:

制川烏6.5g、當歸10g、桂枝6.5g、五靈脂6.5g、川芎6.5g、乳香5g、沒藥6.5g、獨活10g、甘草3g

川烏、五靈脂,乳香、沒藥四味合為散叫五靈散,是治血痹的良方,加歸、芎養血,獨活、桂枝溫寒,囑服3劑來復診。過了3日,未來。12月16日始來二診,隔初診已半個月了,他說服藥3劑,腿踝疼痛,如被拈去,惟昨日受涼,腿部又微痛,且覺麻,口中有苦味,我改方如下:

制川烏10g、五靈脂10g、當歸10g、川芎6.5g、白芍10g、制乳沒5g、獨活10g、桂枝6.5g、知母10g、牛膝10g、甘草3g、熟地10g、黃芩6.5g

這是照前方加地、歸、芎、芍養血,因口苦,加黃芩、知母清熱,囑服3劑,她配藥時,自己決定加了2劑,配了5劑回去,服完5劑,病即完全好了。特地去向介紹她來看的鶴凌先生道謝,鶴凌先生於是打電話來向我道謝。


肩背劇痛之虛證

徐〤〤(病歷282994)

男,69歲,住新店中華路301巷〤〤弄8號。1980年4月8日初診。

病歷是因在醫院接受手術治胃之後,肩背發生劇烈疼痛,極難忍受,脈沉弱,舌質淡而苔薄白,他要求用針灸給他趕快止痛,我看他的脈證,都難接受針刺,刺下實難發生速效,因為手術之後,氣血甚虛,其病是因虛而發生的。乃不予用針,而為之處方用聖愈湯加味:

西黨參10g、黃耆13g、當歸10g、熟地13g、白芍10g、川芎6.5g、羌活10g、防風10g、桑枝10g、廣皮5g、甘草3g

4月11日二診,告服藥1劑,痛即減輕,服完3劑,全不覺痛了,惟皮膚微癢,我守原法,照前方加白芷、銀花、蒺藜、木通、蟬蛻與之。

「虛者補之」,因虛感受風邪而痛,補其虛,祛其風,其痛自止。患者年近7旬,近因病開刀2次,實無疑義,聖愈湯是四物湯加參、耆,為補益血之良方,略加風藥一、二味以祛其風邪,方中無一味鎮痛之藥,服後收到迅速止痛之良效,可見辨證論治之可靠。


腎陽虛之關節痛證


關節疼痛之虛寒兼濕證

張〤〤(病歷112312號)

女,24歲,1978年12月28初診。

症狀:右腿關節疼痛,天寒更感酸脹,腿已腫大,脈沉遲。

處方:茯苓15g、桂枝5g、豬苓10g、白朮13g、苡仁18g、附子6.5g、澤瀉13g、牛膝10g

上方是五苓散加附子、苡仁、牛膝、服後腿痛減輕,腫亦較輕。

1979年1月4日二診:

處方:白朮13g、茯苓15g、附子6.5g、桂枝6.5g、澤瀉13g、牛膝10g、苡仁10g、豬苓10g、白芍10g、生薑10g

此即五苓散合真武湯加苡仁、牛膝。真武湯溫腎之陽,祛下焦之寒;五苓散利膀胱以祛濕。苡仁為去濕良藥,牛膝下行利關節,此方服10劑,腿膝痛止腫消,去美國留學了。


身體疲倦之遺傳濕疲

楊〤〤 (病歷469212號)

男,41歲,1980年9月2日初診。

症狀:疲倦,陰雨時,項背強痛,食欲不振,病由遺傳而來。

處方:羌獨活各10g、蒼朮10g、黃芩6.5g、麻黃3g、茯苓10g、澤瀉10g、防風10g、連翹10g、苡仁13g、山楂10g、麥芽10g、廣陳皮5g、甘草3g

上方服3劑,9月4日復診,項背強痛減輕,仍疲乏,食欲未改善,改方用升陽益胃湯。

西黨參10g、羌獨活各10g、生黃耆13g、柴胡6.5g、白芍10g、法夏10g、廣皮6.5g、茯苓10g、澤瀉10g、防風10g、白朮6.5g、川連3g、甘草3g、生薑2片、大棗3枚

這是李東垣方,囑服3劑,以後未來改方。1981年1月,領其子來診,謂服第2方,效果甚好,父親遺傳給他的病痊癒。現已不覺倦怠了。


補虛祛風治項肌腫痛

彭〤〤(病歷421221號)

女,42歲,1979年8月16日初診

症狀:項痠,左邊肌肉有一條突出,身疲軟,子官因生瘤被切除。脈虛軟,舌苔薄白。

處方:黃耆13g、當歸10g、川芎6.5g、柴胡6.5g、熟地10g、羌活10g、白芍10g、細辛2.4g、獨活6.5g、防風10g、白芷10g、蔓荊子10g、甘草3g

患者子宮被切除,身體已虛,因受風寒,淹纏失治而成此症。方用四物湯加黃耆以補其虛,用羌、獨、防、芷、柴、細辛、蔓荊子以散其風寒。服7劑,左項突起之肌肉漸消,9月4日復診,原方未改與之,再服7劑而癒。10月8日因他疾就診,告知此項功效。


腿上靜脈瘤之濕熱證

冷〤〤(病歷381339號)

男,51歲,住台北市泰順街〤〤號

1975年兩腿生靜脈瘤,靜脈突起如指粗,彎曲如曲鱔多條纏繞,10月29日來診。

腿上靜脈成瘤,病因不外濕熱,爰處方如下:

防己10g、茯苓10g、廣皮g5g、木瓜10g、牛膝10g、黃柏6.5g、檳榔10g、蒼朮6.5g、甘草3g

患者原是老友,開了方子給他,起先只服2劑,不見大效,他對我很有信心,沒有來復診,自己再向藥店配購4劑,繼續服下,結果,突起的靜脈消失了。到1978年,他寄來一封信云:

弟前患靜脈瘤,承處方治療,先服2劑,功效不顯,後再服4劑,感銘五中,現弟患胃酸過多,兄是否可治,敬希示復為幸。


痿證治驗

腳痿行走無力,現代醫學認為是腦的問題,從生理上講是對的,但中國醫學不然,是按病證去研究治療的。中國醫學上認為痿證有下列幾種:

一、肺陰不足 在《內經》上早就指出:「肺熱葉焦,則生痿躄」。是說肺經有熱,就會發生足痿的病證,舉二例為證:

1.趙〤〤(病歷498033號)

男,90歲。1976年1月22日,因患咳嗽請診,坐計程車來,孫女扶出來,從走困難,不能登梯。我的診所在2樓,請我下樓為之把脈開方,方是為他治咳的,因年老肺陰甚虛,咽乾,痰多不易咳出,所擬的方如下:

北沙參10g,紫菀10g,茯苓10g,款冬10g,杏仁10g,貝母10g,麥冬10g,橘紅5g,白前10g,桔梗10g,玉竹10g,百合10g,苡仁10g,桑皮10g,甘草3g

這方是補養肺陰,因久咽乾痰澀,故用沙參、玉竹、麥冬、苡仁、百合補肺滋液生津,貝母、桔梗、茯苓化痰,白前、橘紅、紫菀降氣止咳,桑皮清肺熱,服3劑,來複診,不但咳嗽減輕,而足痿也減輕了,90高齡,能自己上樓請診。

2.翁〤〤 (病歷802216號)

男,81歲,住板橋市民權路260巷〤弄〤號。1979年4月18日請出診,年邁頭暈,咽乾口燥,足軟行路艱難,心情抑鬱,我用兩條古方合起來為一方,古方一條沙參麥冬飲加減,一條是化肝煎,沙參麥冬飲加減是清肺熱養陰肺的,化肝煎是治情緒抑鬱的,藥味如下:

南北沙參各6.5g,麥冬13g,天麻5g,玉竹10g,花粉10g,石斛10g,貝母10g,百合10g,焦梔5g,丹皮6.5g,青皮5g,白芍10g,澤瀉10g,橘紅5g,鉤藤13g

此方服4劑,他的女兒打電話告訴我:「老父服藥有效,已能行走了。」

這兩個方劑,是因肺虛而足痿的,補肺陰,清肺熱,很快就痊癒。

二、濕熱成痿 屬濕熱之痿證,多因雨濕浸淫而成,雨濕之氣,流於四肢,便發生痿軟現象,或手足麻木,小便赤澀,舉一例為證。

陳〤〤 (病歷752931號)

男,年49,住新店文中路〤〤號,1979年5月3日,突患足痿證,行走無力。5月7日至〤〤醫院做最新的科學檢查是斷層檢查,住院檢查3個星期,終無結果,出院後,5月26日由他的太太陪同到我的診所求治,好不容易由太太扶著上樓,我看他的舌苔白膩,脈象濡緩,症狀是足軟無力,身重如山,心慌,小便短赤,手足冒汗。我斷定他是受了濕熱,給他開了一張「清燥湯」的方子如下:

西黨參10g,茯苓10g,當歸6.5g,黃耆10g,陳皮5g,生地6.5g,蒼白朮各6.5g,川連2.1g,黃柏(炒)3g,麥門冬10g,五味子2.1g,炙草3g,豬苓5g,升麻2.4g,神曲6.5g,澤瀉6.5g,柴胡3g,生薑2片

此方是金元時代名醫李杲所創,適應症是受濕熱患痿,足不能行。陳君服了2劑,28日復診,感覺輕鬆多了。31日第3次診,便是自己一人來的,不須太太陪了,上樓很輕快,他告訴我說,他的病近痊癒了,後即到世界新聞學校恢復教課,至6月18日始又來診,這是第4次了,情形是熱去濕有餘蘊,疲倦甚輕,大便不實,關節有些酸痛,我便改祛濕的方子如下:

西黨參10g,蒼朮10g,茵陳13g,黃耆13g,茯苓13g,防風10g,羌獨活各10g,澤瀉10g,薏苡仁15g,白朮10g,升麻2.4g,甘草3g,法半夏13g,乾薑1.5g,廣皮6.5g

上方服3劑,6月23日,第5次就診,關節酸痛減輕,小便增多,脘腹舒暢,便漸正常,足軟完全好了。下面是我的第5次處方:

西黨參10g,羌獨活各10g,茵陳13g,蒼白朮各10g,黃耆13g,薏苡仁15g,乾薑1.5g,茯苓13g,法半夏10g,厚朴10g,澤瀉10g,升麻2.4g,藿香10g,廣皮6.5g,佩蘭10g

這一病例是因久雨受濕而發生的,我從舌苔、脈象、病象診斷確切,根據病證用藥而治好的。

三、陰虛濕熱 陰虛的痿證,證狀多見內分泌減少,咽乾口燥,舌質紅,無苔,有苔亦甚少,或有手足心熱等現象,古人謂此症為精血虧損,治必滋陰降火。舉一例為證:

高〤〤(病歷002204號)

男,年45,住高雄,是同鄉秦保民兄的朋友。他患足膝痿軟,行路不便,秦君介紹來治,也是曾經去過醫院診斷並吃藥治療的。證狀是兩足無力,手足心熱,夜出盜汗,往左邊睡,右半身出汗,往右邊睡,左半身出汗,脈數無力,舌質紅絳,中心有指頭大的黃苔。我給他開張藥方,一方是湯劑,一方是丸劑,湯劑是清燥湯加減:

西洋參5g,麥門冬10g,五味子3g,生地10g,黃耆10g,黃柏5g,川連3g,陳皮3g,豬苓6.5g,澤瀉6.5g,當歸6.5g,白朮3g,升麻1.5g,柴胡1.5g,茯苓10g,甘草2.1g,牛膝6.5g,薏苡仁10g

丸方是虎潛丸,遵古不加減,方不錄。

湯藥以7劑,盜汗已無,腳軟減輕,服丸藥40餘日而痊癒。陰虛的痿證患者,臨床可常見,高先生之病比較特殊,尤其是半身出汗為奇,清燥湯不用蒼朮而代以薏苡仁,是因其出汗之故。舌絳,手足心熱,盜汗,是陰虛的見證,這是不難辨認的,對陰虛的患者,決不能用辛散的藥,必須補陰,有火則兼降火。

四、久虛成痿 病久氣血兩虛,筋骨不用,發生痿軟的證候,須用大補的方藥治之,舉一例為證:

安琪娜(ANGELNA),澳大利亞人,女,11歲,半歲時,因發高熱抽筋而成痿,1975年秋天,其母抱來台灣求治,進入「中西開放醫院」,該院中醫部負責人徐華江代表請我診治(日期是9月23日)。病兒全身痿軟,營養很好,體胖,不能行,也不能坐,扶起來就倒下去,頸軟,頭也堅不起來,喉頭不能發聲,我診為痰多氣弱,一方面用制南星粉末給他吞服,一方面給服湯劑,方如下:

制南星,茯苓,石菖蒲,法半夏,陳皮,杜仲,枳實,萆藤,木瓜,天竺黃,黃耆

上方為待痰合金剛丸加減,服10餘劑,喉頭發音較好,吞咽較暢,扶起來坐著稍穩,手足活動漸漸有力。至10月23日,已服藥1個月,認為效果不錯,於是,加重藥味,23日處方紀錄是:「痰已減少,體稍有力,手足活動較靈活,按前方增減」。方如下:

西黨參6.5g,防己5g,牛膝6.5g,制南星6.5g,附子3g,萆薢6.5g,杜仲6.5g,當歸6.5g,桂枝3g,木瓜6.5g,白芍6.5g,炙甘草3g,防風5g

服此方效果更佳,此時,其母要求作成丸藥帶回澳大利亞,長期服用,我便照《醫宗金鑑》的方法,用十全大補丸合金剛丸加南星、附子作成丸藥給她,回去吃了較長時期,最後來信說,小兒雖不能暢走,但能坐立自如,已經送到學校去練習。現在仍常有信來往,亦常寄藥去。

這是個特殊病例,我執業數十年,為外國人治病而有卓效的,這是第一個,此兒從半歲生病到11歲,找過許多洋醫生,到過歐美各國醫院治療,服過多少所謂特效藥,最後才到台灣找中醫,我給他治痰,給他補虛,竟有此良好的效果,是那些罵中醫不科學的人所想不到的。

上面舉的有四種痿證,但患足痿的病因和證型,尚不止此。如果完全從腦子上去診斷,是會失敗的。我們治病,是從病證上找根據,一個人生了病,便有某種現象表現出來,從上面所舉的四種痿證的症狀及治案,可看出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是正確的。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