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傅青主女科(調經)+註

經水先期

婦人有先期經來者,其經甚多,人以為血熱之極也,誰知是腎中水火太旺乎!夫火太旺則血熱,水太旺則血多,此有餘之病,非不足之症也,似宜不藥有喜。但過於有餘,子宮太熱,亦難受孕,更恐有爍乾男精之慮,過者損之,謂非既濟之道乎!然而火不可任其有餘,而水斷不可使之不足。治之法但少清其熱,不必泄其水也。方用清經散。

丹皮(三錢)、地骨皮(五錢)、白芍(三錢,酒炒)、大熟地(三錢,九蒸)、青蒿(二錢) 、白茯苓(一錢)、黃柏(五分,鹽水浸炒)

  • 君:丹皮6[1]地骨皮10、青蒿4[2]
  • 臣:熟地6、白芍6[3]
  • 佐:黃柏1[4]
  • 使:茯苓2[5]

水煎服。二劑而火自平。此方雖是清火之品,然仍是滋水之味,火泄而水不與俱泄,損而益也。

又有先期經來只一、二點者,人以為血熱之極也,誰知腎中火旺而陰水虧乎!夫同是先期之來,何以分虛實之異?蓋婦人之經最難調,茍不分別細微,用藥鮮克有效。先期者火氣之衝,多寡者水氣之驗,故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有餘也;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不足也。倘一見先期之來,俱以為有餘之熱,但泄火而不補水,或水火兩泄之,有不更增其病者乎!治之法不必泄火,只專補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濟之道也。方用兩地湯。

大生地(一兩,酒炒)、元參(一兩)、白芍藥(五錢,酒炒)、麥冬肉(五錢)、地骨皮(三錢)、阿膠(三錢)

  • 君:生地10[6]、元參10[7]、阿膠3[8]
  • 臣:白芍3[9]、地骨皮3[10]
  • 佐使:麥門冬3[11]

水煎服。四劑而經調矣。此方之用地骨、生地,能清骨中之熱。骨中之熱,由於腎經之熱,清其骨髓,則腎氣自清,而又不損傷胃氣,此治之巧也。況所用諸藥,又純是補水之味,水盛而火自平理也。此條與上條參觀,斷無誤治先期之病矣。


經水後期

婦人有經水後期而來多者,人以為血虛之病也,誰知非血虛乎!蓋後期之多少,實有不同,不可執一而論。蓋後期而來少,血寒而不足;後期而來多,血寒而有餘。夫經本於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故經來而諸經之血盡來附益,以經水行而門啟不遑迅闔,諸經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則成不足。治法宜於補中溫散之,不得曰後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溫經攝血湯。

大熟地(一兩,九蒸)、白芍(一兩,酒炒)、川芎(五錢,酒洗)、白朮(五錢,土炒)、柴胡(五分)、五味子(三分)、續斷(一錢)、肉桂(五分,去粗,研)

  • 君:熟地[12]、白芍[13]、川芎[14]
  • 臣:白朮[15]、續斷[16]、肉桂[17]
  • 佐:五味子[18]
  • 使:柴胡[19]

水煎服。三劑而經調矣。此方大補肝、腎、脾之精與血,加肉桂以袪其寒,柴胡以解其鬱,是補中有散,而散不耗氣;補中有泄,而泄不損陰,所以補之有益,而溫之收功,此調經之妙藥也,而攝血之仙丹也。凡經來後期者,俱可用。倘元氣不足,加人參一、二錢亦可。


經水先後無定期

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夫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鬱矣;腎鬱而氣必不宣,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之或通或閉耳;或曰肝氣鬱而腎氣不應,未必至於如此。殊不知子母關切,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肝鬱而腎不無繾緒之誼,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鬱,即開腎之鬱也,肝腎之鬱既開,而經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經湯。

菟絲子(一兩,酒炒)、白芍(一兩,酒炒)、當歸(一兩,酒洗)、大熟地(五錢,九蒸) 山藥(五錢,炒) 白茯苓(三錢)、芥穗(二錢,炒黑)、柴胡(五分)

  • 君:莬絲子[20]
  • 臣:當歸、白芍、熟地[21]
  • 佐:山藥[22]
  • 使:茯苓[23]、柴胡[24]

水煎服。二劑而經水淨,四劑而經期定矣。此方舒肝腎之氣,非通經之藥也;補肝腎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腎之氣舒而精通,肝腎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於治也。

以上調經三條辨論明晰,立方微妙,但恐臨時或有外感,內傷不能見效,有外感者宜加蘇葉一錢,有內傷者宜加神麯二錢(炒),有因肉食積滯者再加東山查肉二錢(炒),臨症須酌用之。若肝氣鬱抑又當以逍遙散為主,有熱加梔炭、丹皮即加味逍遙散。


經水數月一行

婦人有數月一行經者,每以為常,亦無或先或後之異,亦無或多或少之殊,人莫不以為異,而不知非異也。蓋無病之人,氣血兩不虧損耳。然嗜欲損夭之人,亦復甚多,又不可不立一療救之方以輔之,方名助仙丹。

白茯苓(五錢)、陳皮(五錢)、白朮(三錢,土炒)、白芍(三錢,酒炒)、山藥(三錢,炒)、菟絲子(二錢,酒炒)、杜仲(一錢,炒黑)、甘草(一錢)

  • 君:山藥、菟絲子、杜仲[25]
  • 臣:茯苓、白朮、白芍[26]
  • 佐:陳皮[27]
  • 使:甘草

河水煎服。四劑而仍如其舊,不可再服也。此方平補之中,實有妙理。健脾益腎而不滯,解鬱清痰而不泄,不損天然之氣血,便是調經之大法,何得用他藥以冀通經哉!

年老經水復行

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歲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是還少之象,誰知是血崩之漸乎!夫婦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濟陰補陽之藥,如何能精滿化經,一如少婦。然經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非精過泄而動命門之火,即氣鬱甚而發龍雷之炎,二火交發,而血乃奔矣,有似行經而實非經也。此等之症,非大補肝脾之氣與血,而血安能驟止。方用安老湯。

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生用)、大熟地(一兩,九蒸)、白朮(五錢,土炒)、當歸(五錢,酒洗)、山萸(五錢,蒸)、阿膠(一兩,蛤粉炒)、黑芥穗(一錢)、甘草(一錢)、香附(五分,酒炒)、木耳炭(一錢)

  • 君:熟地、當歸、阿膠[28]
  • 臣:人參、黃耆、白朮[29]
  • 佐:香附[30]、荊芥[31]、山茱萸[32]、木耳炭[33]
  • 使:甘草


水煎服。一劑減,二劑尤減,四劑全減,十劑愈。此方補益肝脾之氣,氣足自能生血而攝血。尤妙大補腎水,水足而肝氣自舒,肝舒而脾自得養,肝藏之而脾統之,又安有泄漏者,又何慮其血崩哉!

加貫仲炭一錢,研細末,以藥沖服尤妙。

經水忽來忽斷時疼時止

婦人有經水忽來忽斷,時疼時止,寒熱往來者,人以為血之凝也,誰知是肝氣不舒乎!夫肝屬木而藏血,最惡風寒。婦人當行經之際,腠理大開,適逢風之吹寒之襲,則肝氣為之閉塞,而經水之道路亦隨之而俱閉,由是腠理經絡,各皆不宣,而寒熱之作,由是而起。其氣行於陽分則生熱,其氣行於陰分則生寒,然此猶感之輕者也。倘外感之風寒更甚,則內應之熱氣益深,往往有熱入血室,而變為如狂之症。若但往來寒熱,是風寒未甚而熱未深耳。治法宜補肝中之血,通其鬱而散其風,則病隨手而效,所謂治風先治血,血和風自滅,此其一也。方用加味四物湯。

大熟地(一兩,九蒸)、白芍(五錢,酒炒)、當歸(五錢,酒洗)、川芎(三錢,酒洗)、白朮(五錢,土炒)、粉丹皮(三錢)、元胡(一錢,酒炒)、甘草(一錢)、柴胡(一錢)

  • 君:四物湯
  • 臣:白朮[34]、元胡[35]丹皮、柴胡[36]
  • 佐使:甘草

水煎服。此方用四物以滋脾胃之陰血;用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經之風鬱;用甘草、白朮、元胡以利腰臍而和腹疼,入於表裡之間,通乎經絡之內,用之得宜,自奏功如響也。

加荊芥穗(炒黑)一錢,尤妙。

經水未來腹先疼

婦人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後經水行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人以為寒極而然也,誰知是熱極而火不化乎!夫肝屬木,其中有火,舒則通暢,鬱則不揚,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抑拂其氣而疼生。然經滿則不能內藏,而肝中之鬱火焚燒,內逼經出,則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兩戰之象也。其成塊者,火煎成形之狀也。經失其為經者,正鬱火內奪其權耳。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鬱,則熱之標可去,而熱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鬱通經湯。

白芍(五錢,酒炒)、當歸(五錢,酒洗)、丹皮(五錢)、山梔子(三錢,炒)、白芥子(二錢,炒研)、柴胡(一錢)、香附(一錢,酒炒)、川鬱金(一錢,醋炒)、黃芩(一錢,酒炒)、生甘草(一錢)

  • 君:當歸、白芍、丹皮、山梔[37]
  • 臣:柴胡、香附[38]
  • 佐:黃芩、鬱金[39]
  • 使:甘草

水煎。連服四劑,下月斷不先腹疼而後行經矣。此方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鬱,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行經後少腹疼痛

婦人有少腹疼於行經之後者,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腎氣之涸乎!夫經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滿則溢而虛則閉,亦其常耳,何以虛能作疼哉?蓋腎水一虛則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爭,則氣必逆,故爾作疼。治法必須以舒肝氣為主,而益之以補腎之味,則水足而肝氣益安,肝氣安而逆氣自順,又何疼痛之有哉!方用調肝湯。

山藥(五錢,炒)、阿膠(三錢,白麵炒)、當歸(三錢,酒洗)、白芍(三錢,酒炒)、山萸肉(三錢,蒸熟)、巴戟(一錢,鹽水浸)、甘草(一錢)

  • 君:山藥、山茱萸[40]
  • 臣:當歸、白芍[41]、阿膠[42]
  • 佐:巴戟天[43]
  • 使:甘草

水煎服。此方平調肝氣,既能轉逆氣,又善止鬱疼。經後之症,以此方調理最佳。不特治經後腹疼之症也。

經前經後腹痛二方極妙,不可加減。若有別症亦宜此方為主,另加藥味治之。原方不可減去一味。


經前腹疼吐血

婦人有經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疼而吐血,人以為火熱之極也,誰知是肝氣之逆乎!夫肝之性最急,宜頂而不宜逆,順則氣安,逆則氣動;血隨氣為行止,氣安則血安,氣動則血動,亦勿怪其然也。或謂經逆在腎不肝,何以隨血妄行,竟至從口上出也,是肝不藏血之故乎?抑腎不納氣而然乎?殊不知少陰之火急如奔馬,得肝火直衝而上,其勢最捷,反經而為血,亦至便也,正不必肝不藏血,始成吐血之症,但此等吐血與各經之吐血有不同者。蓋各經之吐血,由內傷而成,經逆而吐血,乃內溢而激之使然也,其症有絕異,而其氣逆則一也。治法似宜平肝以順氣,而不必益精以補腎矣。雖然,經逆而吐血,雖不大損夫血,而反復顛倒,未免太傷腎氣,必須於補腎之中,用順氣之法始為得當。方用頂經湯。

當歸(五錢,酒洗)、大熟地(五錢,九蒸)、白芍(二錢,酒炒)、丹皮(五錢)、白茯苓(三錢)、沙參(三錢)、黑芥穗(三錢)

  • 君:當歸、白芍、熟地[44]
  • 臣:丹皮[45]、沙參[46]
  • 佐使:茯苓[47]

水煎服。一劑而吐血止,二劑而經順,十劑不再發。此方於補腎調經之中,而用引血歸經之品,是和血之法,實寓順氣之法也。肝不逆而腎氣自順,腎氣既順,又何經逆之有哉!

婦人年壯吐血往往有之,不可作勞症治。若認為勞症,必至肝氣愈逆,非勞反成勞矣。方加莆草一錢,懷牛膝八分尤妙。


經水將來臍下先疼痛

婦人有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而臍下作疼,狀如刀刺者;或寒熱交作,所下如黑豆汁,人莫不以為血熱之極,誰知是下焦寒濕相爭之故乎!夫寒濕乃邪氣也。婦人有衝任之脈,居於下焦。衝為血海,任主胞胎,為血室,均喜正氣相通,最惡邪氣相犯。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邪愈盛而正氣日衰。寒氣生濁,而下如豆汁之黑者,見北方寒水之象也。治法利其濕而溫其寒,使衝任無邪氣之亂,臍下自無疼痛之疚矣。方用溫臍化濕湯。

白朮(一兩,土炒)、白茯苓(三錢)、山藥(五錢,炒)、巴戟肉(五錢,鹽水浸)、扁豆(炒,搗,三錢)、白果(十枚,搗碎)、建蓮子(三十枚,不去心)

  • 君:白朮、山藥[48]
  • 臣:茯苓、扁豆[49]
  • 佐:白果[50]、去心蓮子[51]

水煎服。然必須經未來前十日服之。四劑而邪氣去,經水調,兼可種子。此方君白朮以利腰臍之氣;用巴戟、白果以通任脈;扁豆、山藥、蓮子以衛衝脈,所以寒濕掃除而經水自調,可受妊矣。倘疑腹疼為熱疾,妄用寒涼,則衝任虛冷,血海變為冰海,血室反成冰室,無論難於生育,而疼痛之止,又安有日哉!

衝任之氣宜通不宜降,故化濕不用蒼朮,薏仁。餘宜類參。


經水過多

婦人有經水過多,行後復行,面色痿黃,身體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為血熱有餘之故,誰知是血虛而不歸經乎!失血旺始經多,血虛當經縮。今日血虛而反多經多,是何言與?殊不知血歸於經,雖旺而經亦不多;血不歸經,雖衰而經亦不少,世之人見經水過多,謂是血之旺也,此治之所以多錯耳。倘經多果是血旺,自是健壯之體,須當一行即止,精力如常,何至一行後而再行,而困乏無力耶!惟經多是血之虛,故再行而不勝其困乏,血損精散,骨中髓空,所以不能色華於面也。治法宜大補血而引之歸經,又安有行後復行之病哉!方用加減四物湯。

大熟地(一兩,九蒸)、白芍(三錢,酒炒)、當歸(五錢,酒洗)、川芎(二錢,酒洗)、白朮(五錢,土炒)、黑芥穗(三錢)、山萸(三錢,蒸)、續斷(一錢)、甘草(一錢)

  • 君:熟地、當歸、白芍、川芎[52]
  • 臣:山茱萸[53]、續斷[54]、白朮[55]
  • 佐使:黑荊芥[56]、甘草

水煎服。四劑而血歸經矣。十劑之後,加人參三錢,再服十劑,下月行經,適可而止矣。夫四物湯乃補血之神品,加白朮,荊芥,補中有利;加山萸、續斷,止中有行;加甘草以調和諸品,使之各得其宜,所以血足而歸經,歸經而血自靜矣。

荊芥稼炭穗引血歸經。方妙極不可輕易加減。


經前泄水

婦人有經未來之前,泄水三日,而後行經者,人以為血旺之故,誰知是脾氣之虛乎!夫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矣;且脾屬濕土,脾虛則土不實,土不實而濕更甚,所以經水將動,而脾先不固;脾經所統之血,欲流注於血海,而濕氣乘之,所以先泄水而後行經也。調經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補其氣。蓋氣旺而血自能生,抑氣旺而濕自能除,且氣旺而經自能調矣。方用健固湯。

人參(五錢)、白茯苓(三錢)、白朮(一兩,土炒)、巴戟(五錢,鹽水浸)、薏苡仁(三錢,炒)

  • 君:人參、白朮[57]
  • 臣:薏苡仁[58]、巴戟天[59]
  • 佐:茯苓[60]

水煎。連服十劑,經前不泄水矣。此方補脾氣以固脾血,則血攝於氣之中,脾氣日盛,自能運化其濕,濕既化為烏有,自然經水調和,又何至經前泄水哉!


經前大便下血

婦人有行經之前一日大便先出血者,人以為血崩之症,誰知是經流於大腸乎!夫大腸與行經之路,各有分別,何以能入乎其中?不知胞胎之係,上通心而下通腎,心腎不交,則胞胎之血,兩無所歸,而心腎二經之氣,不來照攝,聽其自便,所以血不走小腸而走大腸也。治法若單止大腸之血,則愈止而愈多;若擊動三焦之氣,則更拂亂而不可止。蓋經水之妄行,原因心腎之不交;今不使水火之既濟,而徒治其胞胎,則胞胎之氣無所歸,而血安有歸經之日!故必大補其心與腎,便心腎之氣交,而胞胎之氣自不散,則大腸之血自不妄行,而經自順矣。方用順經兩安湯。

當歸(五錢,酒洗)、白芍(五錢,酒炒)、大熟地(五錢,九蒸)、山萸肉(二錢,蒸)、人參(三錢)、白朮(五錢,土炒)、麥冬(五錢,去心)、黑芥穗(二錢)、巴戟肉(一錢,鹽水浸)、升麻(四分)

  • 君:當歸、白芍、熟地[61]
  • 臣:人參、白朮[62]
  • 佐使:麥冬[63]、炒荊芥[64]、巴戟天[65]

水煎服。二劑大腸血止,而經從前陰出矣,三劑經止,而兼可受妊矣。此方乃大補心肝腎三經之藥,全不去顧胞胎,而胞胎有所歸者,以心腎之氣交也。蓋心腎虛則其氣兩分;心腎足則其氣兩合,心與腎不離,而胞胎之氣聽命於二經之攝,又安有妄動之形哉!然則心腎不交,補心腎可也,又何兼補夫肝木耶?不知肝乃腎之子心之母也,補肝則肝氣往來於心腎之間,自然上引心而下入於腎,下引腎而上入於心,不啻介紹之助也。此便心腎相交之一大法門,不特調經而然也,學者其深思諸。

若大便下血過多,精神短少,人愈消瘦,必係肝氣不舒,久鬱傷脾,脾傷不能統血又當分別治之。方用補血湯,嫩黃耆二兩(生熟各半),歸身四錢(酒洗,炒黑),杭芍炭二錢,焦白朮五錢(土炒),杜仲二錢(炒斷絲),荊芥炭二錢,薑炭二錢,引用貫仲炭一錢衝入服之,四劑必獲愈,愈後減半再服二劑。經入大腸必當行經之際而大便下血也,初病血雖錯行精神必照常,若脾不統血精神即不能照常矣,用者辨之。


年未老經水斷

經云:「女子七七而天癸絕。」有年未至七七而經水先斷者,人以為血枯經閉也,誰知是心肝脾之氣鬱乎!使其血枯,安能久延於人世。醫見其經水不行,妄謂之血枯耳,其實非血之枯,乃經之閉也。且經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是至陰之精而有至陽之氣,故其色赤紅似血,而實非血,所以謂之天癸。世人以經為血,此千古之誤,牢不可破,倘果是血,何不名之曰血水,而曰經水乎!經水之名者,原以水出於腎,乃癸干之化,故以名之。無如世人沿襲而不深思其旨,皆以血視之。然則經水早斷,似乎腎水衰涸。吾以為心肝脾氣之鬱者,蓋以腎水之生,原不由於心肝脾,而腎水之化,實有關於心肝脾。使水位之下無土氣以承之,則水濫滅火,腎氣不能化;火位之下無水氣以承之,則火炎鍊金,腎氣無所生;木位之下無金氣以承之,則木妄破土,腎氣無以成。倘心肝脾有一經之鬱,則其氣不能入於腎中,腎之氣即鬱而不宣矣。況心肝脾俱鬱,即腎氣真足而無虧,尚有茹而難吐之勢。則腎氣本虛,又何能盈滿而化經水外泄耶!經日「亢則害」,此之謂也。此經之所以閉塞有似乎血枯,而實非血枯耳。治法必須散心肝脾之鬱,而大補其腎水,仍大補其心肝脾之氣,則精溢而經水自通矣。方用益經湯。

大熟地(一兩,九蒸) 白朮(一兩,土炒) 山藥(五錢,炒)、當歸(五錢,酒洗)、白芍(三錢,酒炒)、生棗仁(三錢,搗碎)、丹皮(二錢)、沙參(三錢)、柴胡(一錢)、杜仲(一錢,炒黑)、人參(二錢)

  • 君:熟地、當歸、山藥、人參[66]
  • 臣:白芍、柴胡、丹皮、酸棗仁[67]
  • 佐:沙參[68]、杜仲[69]

水煎。連服八劑而經通矣,服三十劑而經不再閉,兼可受孕。此方心肝脾腎四經同治藥也。妙在補以通之,散以開之;倘徒補則鬱不開而生火,徒散則氣益衰而耗精;設或用攻堅之劑,辛熱之品,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1. [1]涼血清熱,用來退血熱
  2. [2]清虛熱
  3. [3]濟陰用陰
  4. [4]用量不多,助清虛熱
  5. [5]提陰上潤
  6. [6]清熱滋陰,是補陰主藥
  7. [7]玄參真的滋陰效果不高,而是像芍子一樣,加強取腎水來制火的功能,可以使身體的滅火功用加強
  8. [8]和生地配合以助陰化血
  9. [9]破陰以濟肝腎
  10. [10]入血分清虛熱
  11. [11]配益陰藥用以復脈潤心。《本草衍義》:「若與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
  12. [12]益腎養血
  13. [13]斂肝陰,破熟地較膩之陰結,和白朮也能合作補脾
  14. [14]和白芍配伍能瀉肝,川芎活血,白芍斂陰,一發一收,能調節肝氣。《本草求真》:「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
  15. [15]和白芍配合補脾
  16. [16]溫補肝腎,《本草求真》:「苦溫補腎,辛溫補肝。能宣通血脈而理筋骨」
  17. [17]除血寒《本草求真》:「補命火,除血分寒滯」
  18. [18]斂腎氣
  19. [19]陰虛不甚的話,可以用柴胡當藥引,能引諸藥入肝腎之間《本草新編》:「柴胡不可用之以治陰虛之人是矣,然古人往往雜之青蒿、地骨皮、丹皮、麥冬之內,每服退熱者,又謂之何?曰:此陰虛而未甚者也。夫陰虛而火初起者,何妨少用柴胡,引諸補陰之藥,直入於肝、腎之間,轉能瀉火之速。所惡者,重加柴胡,而又久用不止耳」
  20. [20]平補三陰,《本草備要》:「強陰益精,溫而不燥,不助相火。」
  21. [21]沒有了川芎的血中氣藥,此方就是補腎益精為多
  22. [22]助菟絲子益腎陰《藥性解》:「久服強陰堅骨,駐顏明目輕身,令人多子。山藥、松脂為使。」
  23. [23]接引他藥歸就腎經《本經逢原》:「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耳」
  24. [24]劑量很少,視為使藥,引諸藥入肝腎之間
  25. [25]滋腎溫腎
  26. [26]脾健行水
  27. [27]助中焦行氣
  28. [28]益陰血、助藏血
  29. [29]補脾氣,助統血
  30. [30]助由血及氣,《本草衍義補遺》:「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31. [31]出血後血少易動風,用荊芥散血中之風。《本草經疏》:「春氣升,風性亦升,故能上行頭目,肝主風木,故能通肝氣,行血分,能入血分之風藥也」
  32. [32]助斂肝陰,補腎,防肝陰不足造成的陽升風動《本草分經》:「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治肝虛自汗,肝虛脅疼腰疼,肝虛內風萌動」
  33. [33]治標性止血
  34. [34]利腰間血行。《本草經疏》:「利腰臍間血者,血屬陰,濕為陰邪,下流客之,使腰臍血滯而不得通利,濕去則諸證無不愈矣」
  35. [35]就是延胡索,能入肝經血分活血,破下腹血瘀
  36. [36]作者是說:柴、芍、丹,能宣肝經風鬱,這個詞也只出現在傅青主女科而已,所以我的理解為柴芍配合解肝鬱,丹皮入血分防止外感入血份。《本草崇原》:「邪氣者,言邪風之氣,中於人身,傷其血脈,致身發寒熱,而手足瘛瘲,面目驚癇。丹皮稟金氣而治血脈之風,不滲灌於絡脈,則留舍腸胃,而為癥堅之瘀血,丹皮辛以散之,寒以清之,故主除焉」
  37. [37]養肝血,清肝火,四物中的熟地川芎都比較辛溫,去掉了
  38. [38]解肝鬱,柴胡和黃芩主合解上焦肝膽經,香附和解下焦少腹的肝經,或該說是衝任部份的肝經循行
  39. [39]除了黃芩和柴胡和解上焦,鬱血也活絡胸中氣結
  40. [40]養肝腎之陰,山藥兼補脾,茱萸兼斂肝,能防止肝木克脾土
  41. [41]養肝血用肝血
  42. [42]助血轉陰,《本經疏證》:「阿膠之用屬陰不虧而不化血者,不治血之化源涸也。」
  43. [43]肝腎之陰補了,用巴戟天溫腎暖宮。《得配本草》:「巴戟、鎖陽,暖腎經之寒;熟地、杞子,制能臟之熱。腎臟虛多熱,腎經虛多寒。經臟不同,水火判別,毋得誤用。」
  44. [44]養血柔肝,肝腎同源,養陰兼能養血
  45. [45]助經鬱熱
  46. [46]養上焦陰血,助清肺絡之血熱
  47. [47]益陰上潤,也能引藥入腎
  48. [48]補中
  49. [49]助臣藥補中之外,兩藥都能去濕。《本草求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於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指太陰暑濕言」
  50. [50]收澀下焦,除寒濕濁氣《本草新編》:「斂肺益氣,定哮喘,縮小便,止帶濁壅氣」
  51. [51]補脾固腎,助山藥補脾,和山藥不同的是,主補腎兼補脾,而山藥是主補脾兼斂腎氣
  52. [52]養血用血,且是養多用少
  53. [53]益肝血斂肝氣
  54. [54]助行血脈《本草分經》:「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暖子宮,縮小便,止遺泄,破瘀血,治金瘡、折跌。補而不滯,行而不泄。」
  55. [55]助君藥補血。《本草備要》:「在血補血,在氣補氣。同血藥則補血,同氣藥則補氣」
  56. [56]炒黑後能引血歸經。《本草新編》:「荊芥炒黑,則引血歸經,生用則引氣歸經。引血歸經者,有益於血者;引氣歸經者,有益於氣」
  57. [57]補中焦脾胃
  58. [58]助四君子健脾滲濕
  59. [59]助暖腎經之寒。《得配本草》:「腎臟虛多熱,腎經虛多寒」。而且也能健脾開胃。《本草新編》:「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添陰水,真接續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遠功」
  60. [60]引人參入胃,助白朮入脾,合而成為四君子湯
  61. [61]四物湯,補肝腎,沒有川芎,所以是入腎較多
  62. [62]補中焦之氣,但因為有麥冬,所以視白朮為守中,而人參是用來補心氣。
  63. [63]平常是用來潤肺,但此是作為使藥,引人參入心。《本草求真》:「人參,同麥冬則可以生脈」
  64. [64]引血歸經
  65. [65]入腎經血分,使止中有行
  66. [66]補腎陰,益脾生血
  67. [67]疏理肝氣,也能涼心散鬱
  68. [68]能養肝,平常單獨是用來補肺的,但可以作為佐藥助補肝氣《本草新編》:「沙參益陰,為補陰聖藥,何以仲景張公不入之於地黃丸中?夫地黃丸中之若干藥,皆并入陰之中,沙參止補肝、肺以陰,所以仲景夫子不取也。雖肺為腎之母,肝為腎之子,子母可以同治。然而既欲獨補腎,又顧母補肺,又顧子而補肝、膽,牽制於子母之間,補腎功力反分紛而不全,故棄不用也。倘或肺氣大虛,不妨加沙參,同麥冬、五味,入之丸中,為肺腎之兩治;倘或肝氣大傷,不妨加沙參,同芍藥、當歸,入之丸中,為肝腎之雙療也。」
  69. [69]陰中求陽。《得配本草》:「入滋補藥,益筋骨之氣血」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