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蔣璽 中醫師

氣動針法︱中醫︱生活︱瞎扯︱隨筆

三仁湯《溫病條辨》

出處:《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

「頭痛惡寒[1],身重疼痛[2],舌白不渴[3],脈弦[4][5]而濡[6],面色淡黃[7],胸悶不飢[8],午後身熱[9],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10]。下之則洞泄[11]。潤之則病深不解[12]。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用法:濕溫初起,遏阻衛、氣,裡濕大於表濕的情形

  • 君:杏仁[13]、白蔻仁[14]、薏苡仁[15]
  • 臣:滑石[16]、通草[17]、竹葉[18]
  • 佐:半夏[19]、厚朴[20]
  1. [1]應該是頭脹型的頭痛,惡寒為表,頭脹為夾阻清陽
  2. [2]表濕
  3. [3]應該是渴不欲飲,這是濕溫病的特色,舌白表有濕,因上焦有受濕阻,脾氣不能化津,因而有口渴的假象,但身體畢竟不缺水,只是送不到上焦口腔,所以也沒這麼想喝水
  4. [4]濕阻氣滯而弦,《瀕湖脈學》「寸弦頭痛膈多痰」
  5. [5]氣血不能上達而細,《脈經》「細為氣少血衰」,所以此處的脈象應該都是指寸部的脈
  6. [6]濕象
  7. [7]舌黃為熱,今舌白,面黃為濕,可知濕重於熱
  8. [8]濕阻氣機
  9. [9]午後屬陰,濕為陰邪,旺於陰分
  10. [10]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
  11. [11]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洩
  12. [12]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
  13. [13]宣肺,入氣分通血脈,有助於濕的宣化,在濕溫病中,上焦很常用杏仁幫助去濕
  14. [14]燥濕中焦,性溫也有助散濕,此證濕氣偏重,所以蔻仁用得不算多,平性的薏仁倒是用很多
  15. [15]此證偏中上二焦,下焦問題不大,但濕溫病的去濕藥通常三焦兼有,只是偏性不同,薏仁為潤性淡滲利濕,還能運脾,能兼顧中下焦
  16. [16]可以視為寒性的「苓桂劑」,對整個水氣代謝的病機都有效用。《本草綱目》:「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滲走經絡,游溢精氣,上輸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
  17. [17]清心利濕,使濕邪下行,也能使全方不致溫熱過勝
  18. [18]此證濕重熱輕,濕去可能仍有餘熱,用竹葉清心除煩清餘熱,在火不大的時候,竹葉可以使餘熱不傷陰液,可以參考「竹葉石膏湯」的方義。
  19. [19]上中焦常用的去濕藥,要清廣義的痰幾乎都會用到半夏
  20. [20]行氣中焦,橫向行氣兼能去濕
  • 所有文章

  • 分類

  • 頁面

  • 頁面